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解湖南毛竹产区竹笋及产地土壤重金属的状况,保障竹笋质量安全,选择炎陵、湘乡、耒阳3个县市,共采集毛竹笋样品及对应产地的土壤样品各80份,分析土壤样品中重金属Cd、Hg、As、Pb、Cr、Cu含量和毛竹笋样品中相应重金属含量,探讨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原产地毛竹笋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毛竹笋中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参照标准GB 15618-2018,对土壤重金属进行单因子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其次对竹笋中检出的重金属进行致癌和非致癌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毛竹笋产地土壤样品中Cd、As、Pb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合格率分别为67.5%、96.2%、77.5%,3个地区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183、1.219、1.475,表明毛竹笋产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污染。毛竹笋样品中除Hg未检出外,Cd、As、Pb、Cr 4种重金属均有检出,合格率为98.8%。毛竹笋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对应产地土壤各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关性系数较低,其中仅炎陵毛竹笋重金属As含量与对应产地土壤的As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6。毛竹笋中检出的Cd、As、Pb、Cr 4种重金属总目标危险系数分别为0.377、0.277、0.118。Cd致癌风险分别为7.30×10-6、8.45×10-6、1.33×10-5。综合得出,可食部分毛竹笋对重金属积累较少,且毛竹笋与产地土壤对应重金属元素含量无相关性,通过食用毛竹笋摄入重金属的总目标危险系数低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不会对暴露人群健康造成危害,Cd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两种恒电荷土壤在不同铜离子浓度条件下,pH对铝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加入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由铜离子交换作用而引起的可溶性铝也随之增加,相同pH条件下,可溶性铝的解吸量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恒电荷土壤中铜离子浓度变化对铝释放的影响较可变电荷土壤更大,当pH大于3.6(恒电荷土壤)或pH大于4.0(可变电荷土壤)时,溶液中可溶性铝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所研究的铜离子浓度范围内,引起可溶性铝离子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该是体系pH值的变化而非铜离子的吸附.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培养皿试验,探究了7个不同浓度铝离子胁迫对3个芦笋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铝离子浓度对3个芦笋品种种子的相对活力指数、胚根长、胚芽长、鲜重影响显著,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对胚根毒害指数和胚芽毒害指数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方程,以胚根毒害指数下降到50%时的铝离子浓度为种子耐铝的临界浓度,求得井冈红、井冈111和京绿芦1号的耐铝临界浓度分别为512.70、604.07、507.55 mg/L。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两种恒电荷土壤在不同铜离子浓度条件下,pH 对铝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加入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离子交换作用而引起的可溶性铝也随之增加,相同pH 条件下,可溶性铝的解吸量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恒电荷土壤中铜离子浓度变化对铝释放的影响较可变电荷土壤更大,当pH大于3.6(恒电荷土壤)或pH 大于4.0(可变电荷土壤)时,溶液中可溶性铝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所研究的铜离子浓度范围内,引起可溶性铝离子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该是体系pH 值的变化而非铜离子的吸附。  相似文献   

5.
毛竹笋品质的区域分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福建省选取8个不同区域采集鲜笋,对其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统计分析。在8个不同区域间毛竹笋营养成分中粗蛋白及维生素C含量差异达到0.1显著水平,其他营养成分虽有差别,但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而矿质元素中N和Cu、Fe、Mn的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余矿质元素未表现显著差异;对毛竹笋中的重金属Cd进行测定,发现Cd在各区域毛竹笋中都存在,其含量在各区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8个地区毛竹笋差异显著成分进行最小显著差数法(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地区差异对毛竹笋的品质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壤芘污染对小白菜生态毒性效应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污染物芘对小白菜(油菜)种子发芽、根伸长,以及对吸收大量元素P、K,中量元素Ca、Mg及微量元素Fe、Mn、Cu、Zn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芘污染条件下,随着芘浓度的升高,小白菜种子萌发受到明显抑制,根伸长抑制率显著升高;小白菜根部P、K、Ca、Cu、Zn含量显著增加;小白菜地上部分P、Ca、Cu含量无明显变化,K,Fe、Zn含量随着土壤中芘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说明,小白菜受到芘污染后,对小白菜种子产生了一定的毒害作用,同时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及分配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茶树对铜的吸收与累积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土壤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铜对茶树生长的影响,铜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铜对水培茶树有较强的毒性,铜处理浓度≥3 mg/L时,茶树不仅出现严重的毒害症状,甚至死亡;而土壤铜污染对茶树的生长和光合速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树吸收的铜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根部对阻止土壤中的铜向新梢转移发挥了重要的缓冲及屏障作用。盆栽茶树各部位的铜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吸收根>主根>枝条>主茎>新梢(1芽2叶)>叶片,且各部位的铜含量与土壤外源铜添加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水培茶树的根和叶片的铜含量与铜处理浓度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省如皋市土壤中主要微量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分析表明,如皋市土壤中的铁元素总含量较为丰富,铜元素略低,锌、锰元素严重缺乏。土壤中有效铜、有效铁、有效硼含量比较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与成土母质关系密切。部分土壤锰、锌缺乏原因是土壤中总量不足,而且两元素活化率较低。土壤理化性状及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有效态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来源于母质的影响。近20年来随着土壤有机质的逐步提高和微量元素肥料投入量的增长,锰、锌、铜有效态含量大幅度上升,含量小于临界值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壤pH值、有机质对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铁、有效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土壤锌、铜、锰、铁、硼的有效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铜离子胁迫下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软体组织和壳矿化组织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一定铜离子质量浓度范围内,近江牡蛎体内不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对照组与2个实验组的牡蛎软体组织中铜(Cu)质量含量分别为67.42,255.50,299.83 mg·kg~(-1),实验组的Cu质量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水体铜离子浓度的升高锌(Zn)质量含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984.17,1 075.00,1 120.83 mg·kg~(-1);而砷(As)和铅(Pb)呈下降趋势,镉(Cd)质量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牡蛎软体组织中的Cu和Zn含量通常高于壳中的含量。随着水体Cu~(2+)质量浓度从0.10 mg·L~(-1)上升到0.15mg·L~(-1),牡蛎壳中央的Cu质量含量分别为10.25,11.17,17.83 mg·kg~(-1),壳边缘的Cu质量含量分别为10.33,12.83,19.75 mg·kg~(-1),实验组的Cu质量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壳边缘新形成部分的Cu质量含量略高于壳中央部位。  相似文献   

10.
铜对大球盖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大球盖菇对铜胁迫的耐受和应答,进一步研究铜对大球盖菇的毒害机理及避免大球盖菇铜污染提供参考,通过液体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铜(Cu)(0、50、100、200、400 μmol·L-1)对大球盖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影响和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质Cu2+浓度增加,菌丝体内的可溶性总糖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当Cu2+度达到400 μmol·L-1时,其含量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24.03%和33.91%.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活性最大时的铜离子浓度分别是200 μmol·L-1和100 μmol·L-1.大球盖菇在铜胁迫下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没有像高等植物那样随铜浓度升高而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氧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植物相同,但活性最高对应的铜浓度比植物偏低,二者说明大球盖菇对铜胁迫敏感,在栽培时应注意环境及基质的铜污染程度不能高于100μmol·L-1.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厚竹笋营养的地域变异及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采用方差分析、Duncan新复极差和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11个厚竹种植基地的竹笋营养成分及其与气候、海拔和土壤等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厚竹笋总糖、淀粉、粗纤维和维生素B1含量差异较大,蛋白质、单宁和维生素E含量差异较小。不同环境因子对厚竹笋营养品质影响程度不同,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碱解N、速效P和有机质含量及pH值影响显著(P0.05)。竹笋中不同营养成分对生长环境变化响应程度不同,粗纤维、蛋白质和总糖响应敏感,淀粉响应较敏感,单宁、维生素B1和维生素E响应不敏感。粗纤维与土壤pH值及碱解N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3月份气温和土壤全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淀粉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单宁与3月份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总糖则与土壤速效K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选用采自新疆阿克苏地区典型的棕漠土壤,用模拟吸附方法研究棕漠土无机胶体在不同阴阳离子作用下对Cu2 的吸附特征,得出:棕漠土无机胶体对铜的等温吸附曲线可以用Langmuir等温方程式拟合,解吸后,铜在胶体内的残余量与加入溶液的浓度呈很好的一次函数关系;随着加入支持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胶体对铜的吸附量逐渐减少;不同电解质溶液对土壤无机胶体吸附铜的影响不一样,在Cl-存在下,对铜竞争吸附的影响K >NH4 >Na ;当支持电解质阳离子浓度相同时,阴离子对胶体吸附铜的影响都为SO42->Cl-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屏边空竹为研究对象,观测定点竹丛的周年出笋、退笋情况,将出笋量与其生境主要气象因子(气温、降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数据分别进行逐行错位分析,探讨气象因子对出笋量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表明:1)屏边空竹笋期为7月下旬至翌年6月下旬,出笋盛期为8-11月;2)出笋量与出笋前60 d内的气温、土壤温度、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出笋前30~60 d内的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不同气象因子对各季节出笋的影响滞后期为15~60 d不等。夏季出笋量与降雨量、土壤湿度的相关性较高,秋、冬季节出笋量与气温、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较高。由此可知,屏边空竹具有四季出笋的特性,且出笋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夏季出笋主要受降雨和土壤湿度的影响,而秋、冬季节出笋主要受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集约经营条件下,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栽培时间对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对土壤酸度和土壤生理毒性铝形态分布的影响,为评估酸化雷竹林地土壤铝毒胁迫强度及其在雷竹林土壤退化过程中的贡献提供理论支持。设对照(水稻田和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幼林地)和栽植年限分别为2,6(2009年冬天第1次覆盖),8,11,16和20 a(退化林地)的雷竹林地共8种/类样地(处理),每种(类)样地设3个采样样方,取样剖面分别为0~10,10~20和20~40 cm。结果表明:改植雷竹后,随着竹林栽培时间的延长,表层和亚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酸碱度从对照的pH 6.53(水稻土)和pH 5.57(红豆杉幼林地)下降到pH 3.55(栽培20 a雷竹林地),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在覆盖后逐渐上升,土壤腐殖质稳定性不断下降,而土壤电导率随竹林经营强度和施肥量的变化而呈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的趋势。雷竹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中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质量分数随竹林栽培时间的延长和土壤酸度值的下降而增加,相比较于对照水稻田和红豆杉幼林地(10.08 mg.kg-1和22.94 mg.kg-1),栽培16 a后雷竹林土壤中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质量分数高达108.01 mg.kg-1,分别高出对照(水稻土和红豆杉幼林地)10倍和5倍;雷竹林土壤中乙酸提取态铝与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1 7,P〈0.000 1,校正后的R2=0.828 7)。以上结果说明:随着雷竹林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和土壤持续酸化,雷竹林地遭受铝毒胁迫的风险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陈志萍  李从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740-9742,9989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形态铝与贵州红山茶叶片铝含量的关系.[方法]对贵州特有植物贵州红山茶分布地九龙山土样进行测定分析,对该地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铝形态含量以及与贵州红山茶叶片铝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贵州红山茶叶片铝含量与土壤pH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与0.02 mol/L CaCl2可提取铝含量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他所测指标相关性不大.[结论]贵州红山茶主要吸收土壤游离态铝离子.  相似文献   

16.
Four barley genotypes (Tiantaiyangdamai, Xiyin2, Mimai114 and Tai94-Ce6) were exposed to0, 50, 100, and 150 μM of Al-containing solution with pH 4.5,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growth inhibi-tion, Al concent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among genotyp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Mimai114 and Tai94-Ce6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l concentration and accumulation than Tiantaiyangdamiand Xiyin2, especially in roots, and the growth traits including root and shoot dry weights, shoot height, rootlength and tillers per plant were more inhibited in the former two genotypes. Al treatments caused a significantreduction of N, P, K, Ca, Mg and Mn content in both roots and shoots, of Cu in shoots ;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Fe and Zn content in both roots and shoots, of Cu in roots. The changed rates of mineral contentcaused by Al treatments,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in 150 μM Al divided by the content in the control, differedsignificantly among four genotypes. Two Al-sensitive genotypes, Mimai114 and Tai94-Ce6 had much greater changesin mineral content than other two Al-tolerant genotypes Tiantaiyangdamai and Xiyin2 when subjected to Al stress in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Al-tolerant genotype is characterized by less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f Al in roots and smaller disorders in mineral metabolism and ion homeostasis.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对铝富集酸性土壤的毒性缓解效应及潜在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红壤铝毒是土壤改良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生物炭因其自身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为探索解决该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论文通过在红壤中添加外源铝并种植作物,研究生物炭对铝富集土壤铝毒的缓解效应及潜在机制。【方法】选用酸性红壤做盆栽试验,种植小白菜,添加花生壳生物炭和外源铝,设置CK(0C+0Al)、C(2%C)、Al(1 mmol·L~(~(-1))Al)、C+Al(2%C+1 mmol·L~(~(-1))Al)4个处理,分析生物炭对铝富集红壤不同活性铝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铝毒会显著抑制小白菜的出苗,且加重红壤小白菜生长受抑制的情况,降低小白菜的生物量,同时,铝毒会显著提高小白菜铝含量。而施用生物炭能缓解铝毒对小白菜的抑制影响,显著改善小白菜的生长状况,降低小白菜铝含量,C+Al处理小白菜铝含量较Al处理降低89.4%。铝毒会显著降低红壤的pH,Al处理红壤pH较CK处理降低了0.36个单位,而施用生物炭能显著提高土壤pH,C+Al处理土壤pH较Al处理上升0.62个单位。Al处理较CK处理土壤活性铝含量上升276.4μg·g~(-1),远大于添加量(27μg·g~(-1)),而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土壤活性铝含量,C+Al处理较Al处理下降14.9%。此外,Al处理交换性Al~(3+)含量较CK处理上升23.1%,施用生物炭后,C+Al处理交换性Al~(3+)含量较Al处理下降46.5%。CK与Al处理土壤活性铝形态主要以具有生物毒害性的交换性Al~(3+)为主,C与C+Al处理土壤活性铝形态主要以单聚体羟基铝离子、胶体Al(OH)30为主。【结论】添加外源铝降低了土壤pH,加重铝的毒害,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此外,外源铝的添加对红壤中活性铝有较强的激发效应,使得交换性Al~(3+)含量显著升高。然而,生物炭能显著提高酸性土壤pH,且改变不同活性铝的含量,但其对4种不同形态活性铝的效应有较大差异,其主要通过降低具有生物毒性的Al~(3+)含量来缓解铝毒,从而改善作物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竹笋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及竹笋可食部分重金属健康风险,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浙江省和江西省8个竹笋生产基地的土壤和竹笋中5种重金属(Pb、Cr、Cd、As、Cu)含量。结果显示:生产基地土壤中Pb、Cr、Cd、As、Cu平均含量分别为35.5、47.5、0.22、8.5、25.5 mg·kg~(-1),其中Pb和Cd含量最高分别达到54.2、0.58 mg·kg~(-1),超出食用林产品产地环境通用要求(LY/T 1678—2014)的限值;竹笋中重金属Pb、Cr、Cd、As、Cu含量范围分别为6.0~39.7、9.0~105.4、0.70~19.9、1.4~4.6、322.0~1 648.9μg·kg~(-1),均未超出标准森林食品质量安全通则(LY/T 1777—2008)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的限值。竹笋生产基地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程度(RI)较低,虽然江西省花桥镇和绕二镇Cd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处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但竹笋可食部分对重金属积累较少,通过竹笋摄入5种重金属健康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低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不会对暴露人群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