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原体为肝片吸虫。成虫寄生在羊的胆管和胆囊内,虫卵要可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排出体外。卵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离开螺体随处漂流,附着在水草上变成囊蚴,羊吞食含有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囊蚴进入消化道。在十二指肠形成幼虫,脱囊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经肝包膜至肝实质后进入胆管,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2.
1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的成虫寄生在牛羊肝胆管内,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内与粪便混合排出体外,入水后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最后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或附着在草上,并分泌粘液包裹成囊蚴。囊蚴被牛吞食进入小肠后,沿胆管或穿过肠壁和肝实质到肝胆管内寄生。  相似文献   

3.
<正>肝片吸虫病牛、羊、猪、马、人都可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1肝片吸虫生活史肝片吸虫在牛、羊胆管内寄生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虫卵发育成毛蚴,当毛蚴游于水中遇中间宿主──椎实螺时,可在椎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后很快变成囊蚴,囊蚴可粘附于草上或游于水中,当牛、羊吃草或饮水时即被感染。囊蚴穿过牛、羊肠壁进入血管,经门静脉到肝脏,并进入肝脏、胆管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4.
(一)羊常见吸虫病1.片形吸虫病。片形吸虫病是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又称肝蛭病,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所引起的。片形吸虫在羊胆管内寄生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有适量水分条件下,虫卵孵化成毛蚴。毛蚴在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胞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很快变成囊蚴,粘附于草上或游于水中。  相似文献   

5.
1肝片吸虫病 1.1病原与流行特点 该病是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内,引起慢性或急性肝炎、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中毒现象及营养障碍等病症的寄生虫病。肝片吸虫成虫在胆管内产生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并与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条件下经10~25天孵化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则侵入其体内,经过几个发育阶段最后形成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附着于水生植物上或水面上形成囊蚴,羊吃草或饮水时吞食囊蚴而感染该病。每年的春季、夏末、秋初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羊片形吸虫是主要寄生在羊的肝脏胆管中,呈扁平片状,灰红褐色,大小为(21~41)mm×(9~14)mm。成虫在羊的胆管内排除大量的虫卵,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由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孵出毛蚴,进入水中,遇中间宿主(淡水螺丝)时,钻入其体内,发育为胞蚴、雷呦和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后,附着在水草上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囊呦,羊吃了这些水草后,幼虫  相似文献   

7.
俞萍 《新疆畜牧业》2012,(Z1):35-35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蠕虫病,又称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隐性症状,可导致消瘦,体重下降。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6~9月份为高发季节。羊吃了附着有囊蚴(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各种年龄、性别、品  相似文献   

8.
1流行特点本病流行于潮湿多水地区,多雨的年份流行较严重。急性者多发生于秋季,慢性者多发生于冬春的的天寒、枯草季节。羊因吞食含片形吸虫囊蚴的水或草而感染。在狭小而潮湿的牧地上长时间放牧易发生严重感染。多雨年份,久旱逢雨的温暖季节可促使本病暴发和流行。2病原本病的病原体是肝片吸虫,其形状似柳树叶。雌虫在胆管内产卵,卵顺胆汁流入肠道,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在适宜的生活条件下,孵化发育成毛蚴,毛蚴进入中间宿主螺蛳体内,再经过胞蚴、雷蚴、尾蚴三个阶段的发育又回到水中,成为囊蚴。羊饮水时吞食囊蚴而感染此病。成虫经2.5 ̄4…  相似文献   

9.
正肝片形吸虫属于片形科。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中引起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以肝炎、胆管炎、肝硬化、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为特征。危害相当严重,尤其对幼畜和绵羊,可引起大批死亡。新疆阿勒泰地区广为分布。1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内,产出虫卵随胆汁进入肠腔,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1~12d孵出毛蚴,毛蚴游动于水中,遇到中间宿主淡水螺,即钻入体内。毛蚴在螺体内,经无性繁殖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几个发  相似文献   

10.
1.在贵阳地区的6、7、8三个月,肝片吸虫卵发育为毛蚴需要17.0—19.7天,3月和11月,卵的发育延长至28—33天,但在天气温暖时,虫卵仍可发育或孵出毛蚴。在冬末春初的12、1、2三个月,室温平均在6.30—7.50℃,虫卵停止发育。 2.实验证明,肝片吸虫在贵州的中间宿主为小土蜗(GaIba paryia)。此螺各月均见到活动,越冬螺在翌年3—4月发育成熟和开始产卵,6—8月第二代螺进入成熟期,并大量产卵,密度最高,9—10月密度下降,但可见少数第三代螺体成熟和产卵,并孵出幼螺,通常以幼螺越冬。灭螺可在各月进行,尤以冬春为最重要。 3.本文对肝片吸虫的虫卵孵化、毛蚴侵入螺体、尾蚴逸出以及囊蚴的形成进行了实验观察。 4.贵阳地区肝片吸虫蚴虫在小土蜗体内的感染、发育与繁殖时间在春未、爱、秋和冬初季节,尤以夏秋两季为盛期。在室内月均温为24.07—25.07℃时,小土蜗感染毛蚴后,经43天及其以上即自螺体内逸出尾蚴;用囊蚴感染家兔、山羊后,经60—7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 5.根据一年中囊蚴出现的季节从四月至十或十一月,所以秋季驱虫治疗的适宜时间不超过11月,冬春预防性驱虫分别在12—1月和3月。诊断出有临床症状或已感染的家畜应随时进行驱虫。  相似文献   

11.
1肝片吸虫病 该病多发生在夏、秋季,6-9月份为高发季节。羊吃了附着有囊蚴(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羊均能感染,羔羊和绵羊的病死率高。常呈地方性流行,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羊群发病较严重。  相似文献   

12.
<正>羊肝片吸虫是寄生在羊的胆管里,能引起肝脏肿大和肝硬化,并继发中毒和营养障碍的一种寄生虫病。这种寄生虫由于其成虫产卵后经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许多尾蚴被吸附在水草上,再脱去尾部形成囊蚴,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而受感染。肝片吸虫病又名肝蛭病,是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1发病情况体型消瘦、腹泻,发病后用抗生素和腹泻药治  相似文献   

13.
矛形双腔吸虫又叫枝歧腔吸虫 ,属双腔科 ,双腔属。虫体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及猪、马、兔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 ,偶尔也寄生于人体内。虫体狭长呈矛头状 ,扁平而透明呈棕红色 ,可见到内部器官 ,为小型虫体 ,大小为 0 5~ 1 5× 0 1 5~ 0 2 5cm。虫卵与胰阔盘吸虫卵相似 ,大小为 38~ 45×2 2~ 33μm。矛形双腔吸虫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 ,第二中间宿主为码蚁。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 ,随粪便排出体外 ,被陆地螺吞食后 ,在其体内孵出毛蚴 ,进而发育成母胞蚴和子胞蚴 ,然后发育成尾蚴 ,成熟尾蚴被蚂蚁吞食后 ,在…  相似文献   

14.
牛羊肝片吸虫是一种形似柳叶状的深棕色吸虫,寄生于牛羊肝脏中,多见于在河边、渠边、低洼潮湿地区放牧的牛羊,舍饲牛羊很少感染。1病因肝片吸虫中间宿主是一种形似蚕虫大小的椎实螺,牛羊摄入带有椎实螺的牧草或饮用含有椎实螺的水而感染。感染性囊蚴随着水草而进入消化道,孵化后又随血液循环而进入肝脏,定居于肝  相似文献   

15.
正牛羊肝片吸虫病是对牛羊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鹿也常被感染,较少见于猪和其他动物。多寄生于患畜的胆管内,引起消瘦、贫血等恶性体质。如果带虫时间较长,可导致患畜因极度瘦弱死亡。1病因及流行病学肝片吸虫长2~3cm,宽约1cm,呈扁平树叶状,红褐色,雌雄同体。主要寄生在牛、羊的肝脏胆管中。虫体在胆管中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管,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第一期幼虫),在低洼的湿地或稻田、水沟等处,毛蚴钻入椎实螺(一种小型的淡水螺蛳)体内,经过胞蚴、雷  相似文献   

16.
羊肝片吸虫病又名"羊肝蛭",是养羊业中广泛存在并且危害极大的传染病。1流行特点该病常为地方性流行,一般多发于河流、山川、小溪和低洼、潮湿沼泽地带。干旱年份流行轻,多雨年份流行重,夏季为主要感染季节,秋末和冬季发病较多。该病由带虫家畜传播,发育需中间宿主螺狮参与,肝片吸虫在羊的胆管内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流入小肠,再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螺狮体内进行发育,变成尾蚴,附着于水面的藻类或水草中,羊只在饮水或食草时可被感染。  相似文献   

17.
肝片吸虫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该病能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肝炎和胆管炎,并继发中毒和营养障碍,常引起牛羊的大批死亡.该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6~10月为高发季节.该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6~9月份为高发季节.羊吃了附着有囊蚴(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羊均能感染,羔羊和绵羊的病死率高.常呈地方性流行,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羊群发病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从15头湖羊体内采集181条肝片吸虫,测量虫体的长和宽为33.246毫米×12.08毫米;测量547个卵,其长和宽为147.5微米×83.0微米。虫卵经28℃恒温孵化9—11天逸出毛蚴。经人工接种试验和田间调查,小土蜗螺(Galba Pervia)是湖羊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小土蜗螺营二栖生活,怕热耐寒,四月到十月均可繁殖。冬季隐伏于淤泥中越冬,六月底到七月初剩下的越冬螺相继死去,夏季主要生活于阴凉而不断水的地方。湖羊肝片吸虫的幼虫在小土蜗螺内的发育时间取决于水温,在自然室温的饲养条件下,从感染毛蚴到尾蚴成熟,最短的25天,最长的220天。十月份以后人工感染的螺,当年虫蚴不能成熟释放尾蚴,但到次年气温升高之后仍可继续发育。测得在湖羊体内不同日龄的肝片吸虫童虫体尺长和宽如下: 20日龄3.503mm×1.086mm 30日龄5.999mm×1.757mm 40日龄7.242mm×2.303mm 50日龄13.485mm×3.606mm 60日龄19.216mm×4.757mm 70日龄23.757mm×7.28mm 湖羊一次感染肝片吸虫后,出现血色素减少,红血球减少等贫血症状,嗜酸性球大量增加,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与兽医》2016,(6):6-9
为了找到青海地区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的主要中间宿主,并对椎实螺(Lymnaeidae snails)体内的蚴虫进行虫种鉴定。对青海部分地区的椎实螺进行压片镜检,结果发现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内无肝片吸虫蚴虫感染。狭萝卜螺(Radix lagotis)体内发现雷蚴,雷蚴为肝片吸虫的蚴虫,但是感染率较低为10%。青海萝卜螺(Radix cucnnorica)体内发现了雷蚴和尾蚴,并在养殖青海萝卜螺的水中青菜叶子上收集到囊蚴,经初步鉴定均为肝片吸虫的蚴虫,感染率较高为41.89%。主要中间宿主螺为青海萝卜螺。提取蚴虫体内DNA,通过PCR扩增18S rRNA片段并测序。将测序用DNAMAN软件进行比对后发现,与Gen Bank中发布的大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和肝片吸虫的18S rRNA的序列进行比对其相似度分别为99.12%和92.03%。可以进一步确定所收集的蚴虫为肝片吸虫的蚴虫。  相似文献   

20.
<正>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我市主要是小土蜗螺。羊发病多因畜主经常在低洼有浅水或死水的草滩地放牧,羊吃草、饮水时吞食土蜗螺或囊蚴后,囊蚴进入肠道,从胆管开口处钻入,或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入肝,钻破肝实质到达胆管;或是钻入腹腔,从肝表面钻入肝脏,在肝脏胆管发育成成虫。干旱年份发病轻,多雨年份发病重,夏秋季为主要感染季节。2013年9月5日,接到我镇米某某的电话,得知他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