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区系调查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本项研究是在对23省、市、自治区,30个城市40所大中型奶牛场所作的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奶样3006份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以探讨我国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区系分布。结果分得细菌和霉菌共24种3650株,其中与乳房炎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12种206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62.52%。主要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乳房链球菌等。并建立了dBASEⅢ“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研究资料数据库检索系统”,制定了“奶牛乳房炎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程序”,为进一步综合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科学数据,并为乳汁的病原菌监测提出可靠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弄清中国不同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种类、分布情况及其药物敏感特性,并为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对在内蒙古、甘肃、四川和上海4地部分奶牛场采集的472份临床型或亚临床型乳房炎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检测奶样中检出细菌482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9株,占30.91%;表皮葡萄球菌91株,占18.88%;无乳链球菌60株,占12.45%;停乳链球菌60株,占12.45%;乳房链球菌35株,占7.26%;大肠杆菌33株,占6.85%。各个地区优势菌群存在差异,药敏试验结果也不相同,分离出的细菌绝大部分对环丙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先锋霉素V高度敏感,但对青霉素、红霉素和万古霉素有较强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奶牛小区舍内细菌数量与乳房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个奶牛小区的泌乳奶牛舍空气中细菌和乳房炎奶牛乳汁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临床乳房炎的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的奶牛小区细菌菌落总数不同,3号小区>2号小区>1号小区;运动场低于舍内.从空气样本中分离到15种细菌117个菌株,1号小区26株,主要以葡萄球菌为主占46.15%(12/26);2号小区37株,3号小区54株,主要以肠杆菌为主,分别占62.16%(23/37)和61.11%(33/54).从乳房炎奶牛乳汁中检测到8种细菌24个菌株,1号小区葡萄球菌占57.14%(4/7);2号小区肠杆菌占50%(4/8);3号小区肠杆菌占44.44%(4/9).  相似文献   

4.
从甘肃省兰州市2家奶牛场采集了44份患有临床型乳房炎奶牛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导致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杆菌属,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共35株,占44.3%;牛链球菌20株,占25.3%;大肠杆菌11株,占13.9%,说明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  相似文献   

5.
吴忠市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吴忠市某奶牛园区的9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从中分离出13株细菌,即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大肠杆菌、2株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园区奶牛乳房炎的3种主要病原菌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氟哌酸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呋喃唑酮、四环素有广泛的耐药性。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3种病原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鲁西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营  李玉保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33-134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给奶牛饲养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对鲁西多个奶牛场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90份样品中分离出118株细菌,经培养特性、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等试验,鉴定出无乳链球菌58株,占分离菌的49.15%;大肠杆菌25株,占分离菌的21.19%;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占分离菌的19.49%,真菌12株,占分离菌的10.17%。分别对所有分离株进行16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除真菌外所有菌株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临床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对湖北省一奶牛场开展为期1年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从165份乳样中共分离鉴定出9个科16个属的235株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83株,占35.0%;中型无绿藻36株,占13.5%;鲁氏不动杆菌28株,占11.9%;大肠杆菌12株,占5.1%;停乳链球菌7株,占2.9%;其他病原菌占31.6%。耐药试验结果显示,20株分离菌对测试的14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耐药性,最少对1种药物产生耐药性,最多达到14种。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为氟苯尼考,敏感率达到75%。研究结果可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8.
对聊城市郊区三个不同规模奶牛场的29头奶牛115份奶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0种110株细菌,链球菌29株占25.22%;葡萄球菌26株占22.61%;肠杆菌19株占15.65%;酵母菌18株占16.52%;棒状杆菌8株占6.96%.奶样病原菌阳性率为79.13%,奶样混合感染率为20%.确定聊城市奶牛临床型乳房炎主要由链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和酵母菌引起.  相似文献   

9.
石河子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中药抑菌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使用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52头奶牛的260份乳样,用乳腺炎诊断液(SMT)诊断奶牛乳房炎,并从奶样中分离鉴定出乳房炎病原菌;在此基础上,选取4株肠杆菌2、株链球菌和3株葡萄球菌进行中药及其复方的抑菌试验,根据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中药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从260份乳样中共分离出176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71株,占总数的40.34%,肠杆菌62株,占总数的35.23%,链球菌25株,占总数的14.21%,这3个细菌是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75.57%的乳房炎由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结论]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对单味中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中药复方的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对信阳市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和个体奶牛户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51.81%,个体饲养的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高达68.49%;从12份被检乳汁中共分离出87株细菌,其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搜集、分析了新疆地区部分规模化舍饲奶牛场成年荷斯坦奶牛牛舍2个设计指标与乳房疾病、肢蹄病和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的基础数据,对牛床、饲槽设计指标对乳房炎、肢蹄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奶牛的实际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奶牛这些疾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牛场牛床和饲槽具体设计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试验对46例临床型或隐性型奶牛乳房炎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致病性评估及药敏试验.共分离到24种63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15株(23.81%),链球菌25株(39.69%),杆菌16株(25.39%),其他细菌7株(11.11%).经过绵羊血溶血试验及小白鼠动物试验,63株细菌中有26株为致病菌(41.27%),其中5株为葡萄球菌(19.23%)、14株为链球菌(53.85%)、7株为杆菌(26.92%).11大类33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致病菌对临床上常用的青、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喹诺酮类药物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天津某牧场奶牛乳房炎奶样及环境中细菌的种类和流行性,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CMT)方法筛选6头乳房炎患病奶牛,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对乳房炎奶样、患病牛畜舍及奶厅样品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乳房炎奶样及环境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17株菌株,主要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146/217株,67.28%),乳房炎奶样中占比25%(3/12),畜舍样品中占比为47.87%(45/94),奶厅样品中占比为88.29%(98/111)。乳房炎奶样中主要鉴定出4株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畜舍样品中共鉴定出10株Staphylococcus和8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新垫料与饲料中各鉴定出1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在奶厅样品前药浴液与后药浴杯样品中分离鉴定出3株BMV7。综上,本研究探究了天津某牧场中主要流行的微生物种类,提出该牧场卫生管理防控薄弱环节,为牧场奶牛乳房炎防控与卫生管理提出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研究乳房炎致病菌溯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宁夏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进行了为期11个月的调查,结果表明:养殖园区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52.74%,规模化奶牛场平均发病率为44.13%。并将体细胞数在50万以上的乳汁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分离出了大量的细菌,得到197株细菌,动物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细菌均具有一定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5.
富平奶山羊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奶山羊感染乳房炎病原菌的情况,为其防治提供参考,对富平县3个不同乡镇的79头患病奶山羊和118份奶样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测出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和真菌4类病原菌,分离出7种、126个菌株。其中,大肠杆菌36株,占28.5%;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占22.2%;绿脓杆菌23株,占18.3%;链球菌21株,占16.7%;变形杆菌8株,占6.3%;蜡样芽孢杆菌6株,占4.8%;酵母菌4株,占3.2%。结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链球菌是富平县奶山羊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6.
张佳兰  茹彩霞  王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58+14259-14158,14259
[目的]分析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情况,为隐性乳房炎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个牛场2009年DHI报告的体细胞数大小来分析隐性乳房炎在不同牛场、泌乳阶段和胎次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牛场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存在差异,牛场1泌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2个场(P〈0.05)。随着泌乳时间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牛场3在第6、7、8和第12泌乳月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泌乳月。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牛场1在4胎以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与其他2个场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与泌乳阶段和胎次有关,与牛场自身的饲养管理有关。各个牛场应根据自身条件及DHI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自郑州某奶牛场采集9份乳房炎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出11株细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敏感,而对青霉素G、链霉素、克林霉素具有较高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对佳木斯市4所大型奶牛场17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的不同乳区的20份乳汁样品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3组中药方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被检乳汁样品中共分离得到致病菌508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化脓链球菌,分别占致病菌总数的35.43%、10.63%、39.96%、11.22%、2.76%。药敏试验表明,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恩诺沙星最敏感,无乳链球菌对加替沙星最敏感;3组中药方剂中以方剂Ⅰ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