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玉  李冠  赵惠新  王贤雷  杜钰 《种子》2006,25(2):45-50
近十年来,植物抗病基因及其病原无毒基因的克隆,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抗病基因作用的主要遗传基础模式,病原无毒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结构功能研究、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信号传导以及抗病基因的潜能开发与应用,并对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海岛棉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巍 《分子植物育种》2003,1(3):427-429
植物R基因产物存在非常类似的结构域,如NBS、L,RR、STK、LZ、TM、TIR等。依据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寻找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 Analog,RGA),从而定位或克隆抗病基因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这种方法称为R基因同源克隆法。RGA往往与已知抗病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均含有LRR、NBS或蛋白激酶中的保守基序,有的与已知抗病基因连锁,或是抗性基因家族中的成员,抑或与已知抗病基因无关,它们最有可能参与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的信号识别、信息传导等途径,并且与植物抗病基因具有密切的关系,但RGA并非等同于植物R基因。将RGA作为分子标记整合到植物分子连锁图谱中,或将其作为探针筛选基因组文库,获得候选抗病基因则不失为一条克隆基因的捷径。利用已知R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已经在植物中分离到了许多与已知R基因同源的DNA序列,并且有很多RGA作为标记定位在抗病位点附近,有点被证明与抗病性状共分离。小麦抗叶锈基因Lrl0的分离是利用该方法进行抗病基因克隆的首次报道。本研究依据N,L6,RPS2等NBS类抗病基因的NBS保守区设计简并性引物扩增棉花基因组DNA,在517bp左右获得特异性扩增条带。回收PCR产物,连接转化共得到800个克隆。经酶切筛选、嵌套引物鉴定获得252个候选RGA克隆。测序后获得11条RGA序列,这些序列的大小在500—527bp之间,其中3条序列中含有1或2个终止子。所有11个RGA序列都含有NBS保守区的Kinase海岛棉1a(GGVGKTT)、kinase-2(VLDD)、kinase-3a(GSRII)及跨膜区(GLPLA)等保守结构域,与已知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具有较高的吻合程度。本研究所获得的RGA与大豆、棉花、腰豆等作物中已经克隆的NBS类RGA的核苷酸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其中8条可通读的RGA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同已知抗病基因L6、RPMl、SRPS2、N表现出从25%——58%的相似性。本研究以海陆杂交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应用RFLP方法将获得的7条RGA序列定位在棉花基因组中。Gbrga2和Gbrga8定位于第11同源群的三个位点:连锁群1302的端点及连锁群A03距端点59.2cM处。在连锁群1302中与pAR286E4C标记定位在同一位点,与Unig22d03bE6D标记相距5.6cM在连锁群A03中与pARlllE3C标记共同定位在端点,同时定位在Unig26804E5D(22D)标记下游1.7cM处和Gate4DB08bE3D(14D)标记上游8.6cM处。Gbrga508和Gbrga535定位于第4同源群的两个位点,D染色体组的第20号染色体上距端点175.3eM处,与Unig27A04E5C标记和M16—118E1C标记分别相距2.7cM和3.8cM;Gbrga508和Gbrga535同时还定位于A染色体组第5号染色体上距端点142.9cM处,与G1025aE5C标记和Gate2CFllE3C标记相距2.6cM和1.2cM。Gbrga522,Gbrga568和Gbrga39定位于第4连锁群D染色体组的第20号染色体上距端点5.5cM处。与Unig24H03E6C标记和P13—6E3D标记分别相距1.0cM和2.0cM。海岛棉RGA的获得、在基因组的定位,对于棉花NBS类R基因的起源和进化,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棉花抗病基因的克隆,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相似文献   

3.
抗病基因的分离和克隆对于实施作物抗病基因育种及开展抗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方法主要有转座子标签技术和图位克隆技术。该法对于未知基因产物或者没有进行精细定位的性状来讲,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近年来,很多研究探索了利用同源序列发掘抗病候选基因的途径。本研究归纳和总结了三条发掘抗病候选基因的方法,旨在对作物抗病基因及其连锁标记的发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etase, CHS)是植物体内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类黄酮的合成提供了基本骨架。类黄酮不仅在逆境的抵抗、抗病害和信号传导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临床上还具有防癌、抗氧化、抗疟疾和抗动脉硬化等功能。本研究围绕查尔酮合成酶的结构和定位、基因结构、翻译后调控和抗病机制等几个方面,对查尔酮合成酶在植物抗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查尔酮合成酶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分子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RGA法克隆候选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RGA法是克隆植物抗病基因的一条新途径,也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受到植物病理学家广泛地关注。其作用原理是根据已克隆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扩增获得RGAs,然后分析RGAs与抗病基因的关系,确定候选抗病基因并从而获得新的抗病基因。研究还发现,已克隆的RGAs与R基因紧密连锁。最近获得的RGAs主要是根据。NBS-LRR和STK两种保守结构域而得到的。前者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而后者在植物信号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对上述两种保守结构域的结构特点和所获得的RGAs特点以及RGA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以期让人们对RGA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植物抗病基因特异性分子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原物与寄主间长期的相互选择与适应,使得植物的抗病性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根据基因对基因模式,植物中存在的抗病基因和病原物中具备的无毒基因的互作进化可视为连续的步步适应的相互选择的过程。随着抗病基因的分离以及抗病性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病基因保持对无毒基因的识别从而不断进化的分子机制逐步得到阐明。本文综述了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植物对病原物的特异性识别,由此获得的对于该病原物的专化抗性,并且随病原物的变异而进化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无毒基因的多样性,抗病基因的基因组结构,抗病基因之间在起源和进化上的关系以及重组、复制、删除、转座子等对植物保持对不断变化的无毒基因特异性识别所起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霉病是危害保护地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能导致番茄产量下降,影响番茄生产的经济效益。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抗病基因是抗病分子生物学和抗病育种的基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有多个抗性基因被鉴定和克隆出来,有的已经被利用在分子育种上,这为生产上有效控制番茄叶霉病病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了更好的控制病害,本文综述了叶霉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克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抗性基因的遗传及抗叶霉病的分子机制,讨论了抗性基因的应用和基因工程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小麦NBS类抗病基因类似序列的多样性和进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已克隆植物抗病基因NBS( Nucleotide binding site)序列中的保守结构P-loop和GLPL合成简并引物,以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4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13条具有连续ORF的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 analogues,RGAs)序列,它们之间相应推测...  相似文献   

9.
柑桔抗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旭 《分子植物育种》2006,4(2):262-268
本文综述了柑桔抗病分子育种近年来的研究动态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柑桔分子育种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期克服常规育种面临的多方面严重阻碍,如杂种不育、杂交不亲和、较长的童期和大的树体积,以及随之而来的用地和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等;其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已使其成为果树分子育种研究领域的模式植物之一。首先在利用富有目标抗病基因的柑桔近缘属枳(Poncirustrifoliate)作亲本,培育杂种群体,开发分子标记与连锁遗传作图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在基因组BAC文库与物理图谱的构建、抗病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外源抗病基因及候选抗病基因的转化等诸多方面也已取得长足进展,并已摸索出适合柑桔基因工程操作的一整套方法。此外,本文对柑桔基因组的候选抗病基因转化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玉米自交系B73全基因组NBS类型抗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结合位点(NBS)类型抗病基因是植物抗病基因中最大的一个类别,也是近年来植物抗病分子育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研究对玉米自交系B73全基因组中含有NBS结构的候选抗病基因进行了基因总数、类型、系统进化关系等分析。在B73全基因组中含有165个NBS结构的基因,远远少于水稻中的同类基因,按照N-端结构和亮氨酸富集区(LRR)结构, 将其分为153个标准结构和12个非标准结构NBS基因。其中,标准结构基因又分为CC-NBS-LRR、CC-NBS、NBS、NBS-NBS、 NBS-LRR、NBS-NBS-LRR、NBS-X、X-NBS等8个类型。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NBS类型抗病基因存在明显的两大分支,与水稻的星状发散型分布有很大差异。通过基因家族分析,还发现了玉米NBS类型基因的复制现象,但发生复制的基因比例低于水稻,可能是造成玉米NBS抗病基因数目较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茵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6):504-504
近年来随着对植物抗病机理及信号转导途径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及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新的抗病基因和病原菌无毒基因不断被克隆,科研人员对于植物三型信号分泌系统中抗病(R)基因和无毒(Avr)基因的结构、功能,作用模式及作用机制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深入研究病原菌—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制定更为有效的植物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该文通过对三型信号分泌系统中植物病原识别受体的组成部分,抗病基因的结构域及种类,抗病基因与无毒基因及相互作用的两种模式及具体机制的总结,从植物抗病基因角度探讨了三型信号分泌系统下植物的抗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2.
番茄叶霉菌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毒基因是病原物遗传因子,其编码的产物激发病原物与植物特异性相互作用。病原物无毒基因与植物抗病基因产物间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导致产生的基因对基因抗性是植物抗病性的重要形式。番茄与叶霉病之间的特异互作被认为是遵循Flor的“基因对基因”假说的典型体系。绝大多数已克隆的无毒基因之间,及其与已知蛋白之间,均无显著的序列同源性。无毒基因具有双重功能:在含瓦补抗性基因植物中表现无毒效应,而在不含互补抗性基因植物中显示毒性效应。本文综述了番茄叶霉菌无毒基因的多样性、意义、结构及其功能等等,了解病原菌无毒基因的结构及功能,有助于了解病原物与植物的识别机制,对认识植物的抗病性,特别是非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广谱抗病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根肿病的遗传规律及抗病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根肿病抗病遗传规律,采用根肿病抗性差异的材料G57和G70,构建了包含50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通过对父母本、F1及F2分离群体的人工接种表型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材料中的根肿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为进一步定位试验材料中的抗病基因,利用678个分子标记对双亲、F1及F2群体进行了筛选验证,初步将抗病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KBRH129J18和TCR02-F。并基于2个连锁标记,开发设计了更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最终获得与抗病基因连锁的5对SSR分子标记,分别为Bra0345-1、Bra0235-2、Bra0235-1、Bra19317、Bra019392。其与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依次为2.4,2.4,2.4,2.5,3.3 c M。开发设计的多态性标记经验证在大白菜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玉米抗病基因一致性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掘和精细定位玉米抗病基因是构建玉米抗病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重要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整理文献和玉米基因组数据库中已有的抗病基因定位的信息,借助高密度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谱IBM2 2005 neighbors,通过染色体映射的方法,绘制了玉米抗病基因的一致性图谱。结果显示,在试验涉及到的14种主要玉米病害的78个抗病主基因或QTL之中,抗病基因在各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第3、第6、第10染色体上的主效抗病基因较多,第5和第7染色体上的抗病基因较少,且抗病基因呈簇集分布。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和鉴定玉米抗病基因和建立玉米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黑龙江省粳稻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类型、评价品种及抗瘟基因利用价值,利用8个已克隆主效抗性基因PitaPiaPiz-tPibPikmPi9PiiPid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合402个黑龙江省各稻区的菌株接种供试品种的抗性表型,对20个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性基因型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ia检出率最高,20个粳稻品种均检测到该基因,其次是PitaPiz-t,检出率为80%;PiaPitaPiz-tPikmPi9在不同生态型品种育种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PibPiiPid3在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间分布存在差异,仅在第1积温带的品种中发挥较好作用;唯一携带Pid3且具有Pita+Pia+Piz-t+Pib+Pii+Pid3基因型的龙洋16抗性表现最好,抗性频率高达93%;携带Pita+Pia+Piz-t基因组合的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对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瘟贡献较大。揭示了黑龙江省20个粳稻品种的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类型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和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抗病值”大豆抗孢囊线虫病遗传研究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病值表示大豆单株对孢囊线虫的抗性,探讨其在大豆对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 研究中的应用。在所研究的4个高感×高抗杂交组合中,直接用孢囊数作为抗性的参数,不分离群体 具有较大的方差,群体平均数与方差有较强的正相关;而采用抗病值表示抗性,不分离群体有较小的 方差,但F_2分离群体方差较大。与原始数据相比,经平方根转化后,单株孢囊数的群体平均数与方差 的高度正相关只有轻微的下降;而单株抗病值的群体平均数与方差的相关性则明显降低。4个组合单 株抗病值的广义遗传力为57.49%~71.79%,高于单株孢囊数的48.42%~65.96%;根据抗病值推导 出的最小基因数目为3~4,比用孢囊数推导为2~3的结果更接近按质量性状遗传估算出的结果。对 F_2单株频次分布研究表明,采用抗病值标准品种法分级统计的高抗株数,与按全国抗性分级标准下< 10个孢囊/株的株数完全一致,而且得到了更广泛的中间类型分布。按质量性状遗传模式对4个高感 x高抗组合F_2分离群体研究表明,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对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可能由三 对隐性基因和二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玉米自交系B73全基因组NBS类型抗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苷酸结合位点(NBS)类型抗病基因是植物抗病基因中最大的一个类别,也是近年来植物抗病分子育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研究对玉米自交系B73全基因组中含有NBS结构的候选抗病基因进行了基因总数、类型、系统进化关系等分析。在B73全基因组中含有165个NBS结构的基因,远远少于水稻中的同类基因,按照N-端结构和亮氨酸富集区(LRR)结构, 将其分为153个标准结构和12个非标准结构NBS基因。其中,标准结构基因又分为CC-NBS-LRR、CC-NBS、NBS、NBS-NBS、 NBS-LRR、NBS-NBS-LRR、NBS-X、X-NBS等8个类型。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NBS类型抗病基因存在明显的两大分支,与水稻的星状发散型分布有很大差异。通过基因家族分析,还发现了玉米NBS类型基因的复制现象,但发生复制的基因比例低于水稻,可能是造成玉米NBS抗病基因数目较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