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婺绿”驰名中外。茶叶是婺源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997年,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继续深化茶叶体制改革,加大茶叶开发力度,实现了茶叶经济的新发展。一、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婺源从唐代至今,一直都是生产炒青绿茶的著名茶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婺绿”由外贸部门统购包销,特别是在内质上,起到了为中国绿茶出口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来的流通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外贸部门也不可能再包销统购了,加之近几年茶叶市场…  相似文献   

2.
茶叶自古以来就是婺源传统的特色产业,追溯历史,婺源产茶始于汉而盛于唐。“唐载茶经”说明了婺源产茶历史与规模;“宋称绝品”则说明婺源茶叶的天然品质被人们认同和推崇;“明清入贡”是婺源茶叶政治地位的升华;“中外驰名”是婺源茶叶走出国门,被世界公认,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史载:清鼎盛时期婺源每年  相似文献   

3.
婺源县素有“茶乡”之称,早在唐代就是一个“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千百年来,婺源绿茶以“汤清、叶绿、香高、味醇”等特色驰名中外,美国人威廉·乌克斯(WillamH·Ukers)所著《茶叶全书》(AllAboutTea)中赞道:“婺源茶不独为路在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同时,婺源人种茶、制茶的历史与传统经验,也受到世人的关注。为便于人们对婺源茶叶外销与茶技对外交流有所了解,笔者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按时序略述如下,奉供读…  相似文献   

4.
“婺绿”茶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婺绿”的溯源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茶经》成书的年代为肃宗乾元年间,那时,婺源已建县治于清华。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16年写的长诗《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可以看出浮梁已经成为茶叶的集散地。那时的县城清华至毗邻的浮梁只有一百五十华里,婺源茶叶,绝大部分运到浮梁销售是有理可据的。从有关史料中,还可得到证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从浮梁运销西北,华北各地的茶叶就有几十万驮之多。这说明唐代的婺源已是著名的茶区了。  相似文献   

5.
婺源是中国茶叶之乡,全国首批无公害茶生产、出口示范基地县、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茶叶是婺源传统的特色富民产业,实施"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6.
宜宾县茶叶优势得天独厚,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茶叶生产历史的古老茶区,但气象灾害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茶叶生长的气象条件、宜宾县气候特征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宜宾县茶树生长的气象条件等进行分析,对气候资源利用,提出了气象灾害对策建议。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及产量,对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洪达科 《农业考古》2007,(2):276-277
江西省婺源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茶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茶叶之乡,“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婺源茶叶史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婺源绿茶占居了欧盟有机绿茶市场70%的市场份额。鉴别婺源绿茶对了解中国绿茶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一、婺源名茶千姿百态婺源绿茶以“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在这千山竞秀、百花盛开的时节 ,我们聚集在这绿色的茶园中 ,为第一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纪念碑揭碑并举行国际茶会。值此机会 ,我谨供表中共婺源县委、婺源县人民政府对海内外各位专家和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婺源是茶乡 ,是全国绿茶的出口基地县 ,种茶、制茶有 1 2 0 0多年的历史 ,茶叶是这里最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项目。婺源茶叶 ,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 ,中外驰名。良好的自然生态 ,使这里生产的茶叶“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 ,一直受到世人的推…  相似文献   

9.
正滇西茶区茶园多数为山地茶园,大部分是集中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山梁子和山凹凹之中,光、热、水、气、土壤、生物和园林生态等宜茶自然资源条件优异,非常适于高标准的高优"三品"茶的生产与开发,是云南优质普洱茶、红茶和高档绿茶的主产区。茶叶产业是滇西广大山区、半山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是支撑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半壁江山。然而,就其茶产业发展本身而言,由于滇西茶区是一个老茶区,茶叶种植历史时间跨度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今天讲话的题目叫《寻找"婺绿"的历史坐标》,供各位领导参考。茶叶产区、旅游区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寻准自己的历史坐标,也就是定位。婺源的茶业、旅游业的发展,也要选准自己的历史坐标。历史坐标必须有纵的、有横的,经纬度要找准。从纵的来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婺源、浮梁建县都是唐代。婺源茶叶贸易,至少始于唐代,按文献推理甚至可以早到晋代。但是婺源也好,浮梁也好,景德镇也好,都是到唐代以后,经济才高度发达。为  相似文献   

11.
毛祖法 《农业考古》1995,(2):250-251
唐代的浙江茶业浙江省农业厅毛祖法浙江省现有茶园15万公顷,年产茶11万吨,是目前中国茶叶生产、科研、贸易、文化的中心。据稽考,茶叶自汉代传入浙江,迄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在这悠悠二千年的产茶历史中,唐代是浙江茶叶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茶区辽阔、贡茶众...  相似文献   

12.
绿茶初制厂机械配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林刚,李勇(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一、前言我国是世界茶叶的生产大国,茶区分布极广,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区)、900多个县产茶,茶叶生产已成为茶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地名优茶的开发,茶叶生产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程红亮 《农业考古》2006,(2):287-290
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婺源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山地丘陵区,气候湿热,温度和土壤皆宜于茶树生长。由于境内气压较低、空气洁净,利于紫外线辐射;又因云雾缭绕,多漫射光,茶叶叶片不易激变,可促进鞣质、芳香油和醣类形成,故高山云雾出名茶,婺源是“茗茶之乡”,也是茶的故乡。解放以前,婺源茶业有着辉煌的历史,也是不堪回首的一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茶叶的清洁化生产势在必行。该文概述了茶叶清洁化生产的趋势和意义,阐述了茶园清洁化和茶叶生产的过程控制以及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等技术要点,为茶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以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5.
闽东茶区茶叶稀土残留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检测了闽东地区不同茶区茶叶稀土含量,并对不同茶区和不同类型茶叶残留稀土含量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闽东地区茶叶稀土残留量均未超过国家限定指标(≤2.0 mg.kg-1),福安市和寿宁县茶区四季茶叶稀土含量平均值高于福鼎市、宁德市蕉城区以及柘荣县茶区;不同类型茶叶中,乌龙茶稀土残留量最高,而白茶残留量最低。  相似文献   

16.
张璠  肖斌 《西北农业学报》2018,27(5):735-740
茶树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不同气象因子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为找到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便于在实际生产中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对茶叶生产带来的影响。以陕南8个主要产茶县(区)2007-2016年的气象因子和茶叶产量为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陕南茶区气象因子与茶叶产量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年平均相对湿度、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是影响陕南茶区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陕南地区茶树气候适宜性区划和扩张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琳 《农学学报》2021,11(2):86-91
陕西省山阳县位于西部茶区北缘,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超过40年的种茶历史。因其生态环境优良,土壤偏酸性且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早春气温回升慢,干物质积累丰富,茶叶品质好,已成为陕南茶叶的一支新秀。但仍存在着耕作管理方式粗放、生产加工成本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慢、品牌多乱杂等影响和制约茶叶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从积极引进人才、加大技术指导、品牌建设、宣传展销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茶叶高质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江西婺源和浙江武义的茶产业进行了调研,比较了近几十年两地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与茶产业产值,分析了两地的茶叶发展历史、茶叶公用品牌建设以及茶叶出口情况,最后对江西茶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江西婺源和浙江武义的茶产业进行了调研,比较了近几十年两地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与茶产业产值,分析了两地的茶叶发展历史、茶叶公用品牌建设以及茶叶出口情况,最后对江西茶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北方茶事——“南茶北引”工程与山东茶的种植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茶叶生产区域大体上被分为4个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和江北茶区.由于气候等原因,过去江北茶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近年来山东、甘肃、西藏等省区开发种植茶树获得成功,江北茶区区域随之扩大.山东茶区是新茶区,其茶树的种植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南茶北引”工程.山东茶具有“叶片厚、内质好、香气高、耐冲泡”等特点,是深受欢迎的优质绿茶.山东茶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市场上的一支新生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