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筛选适合云南不同海拔地区生态栽培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桑树品种,解决蚕桑生产中桑树品种单一的问题,促进云南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方法]以农桑14号为对照,对云桑3号、云桑4号、强桑1号、强桑2号、鲁插1号等12个桑树品种的生物性状(发芽期、发芽率、生长芽率、停止生长期和桑叶硬化期)、产叶量(新梢条数、枝条长、米条片叶量、公斤叶片数和株产叶量)、黄叶率、止芯率及抗病虫性进行调查.[结果]各参试桑树品种的生物性状和产量均表现不同,发芽最晚的品种与发芽最早的品种相差近1个月,昌盛、云桑4号、鲁插3号、强桑1号、丰田2号、强桑2号、皖桑1号、鲁插2号等8个桑树品种的株产叶量均较对照(1.790kg)高,且以昌盛的株产叶量最高,较对照提高了21.6%.在养蚕成绩方面,以投喂丰田2号的效果最佳.各参试桑树品种间无明显的抗红蜘蛛、桑橙瘿蚊为害特征差异;鲁插2号、云桑3号、强桑2号、鲁插3号的抗桑褐斑病较强;强桑2号和鲁插2号的桑疫病自然发病率、病情指数均为零,其抗桑疫病最强;各参试桑树品种间亦无明显的抗旱性特征差异.[结论]云桑4号、云桑3号、强桑1号、强桑2号、昌盛、鲁插3号、丰田2号、皖桑1号、鲁插2号的综合表现良好,建议在云南新栽桑园和低产桑园改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太平公社柳家大队第三生产队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伟大指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试验活动,大搞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在大豆、花生、水稻等农作物上,使用了“增产灵”,收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一、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1.试验田的基本情况:①大豆品种:“锦混4号”;②土质地势:梯田泥土地;  相似文献   

3.
中早熟马铃薯品种(系)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中早熟马铃薯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南方冬作区中早熟马铃薯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筛选的8条ISSR引物,对33份广西各地应用的马铃薯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8条引物共扩增出46条条带,其中有29条呈多态性,平均多态性带比率为63.0%。33份马铃薯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3045~1.00000,平均相似系数为0.809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79000附近,33份马铃薯品种(系)可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有4个品种(系),分别是DE03-34-6、JL03-786、中薯19号和中薯18号;第二大类仅有中薯6号;第三大类包括龙脊1号和DE03-79-1两个品种(系);余下的26份品种(系)聚为第四大类。在分类中,部分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如中薯13号和中薯14号、中薯18号和中薯19号可聚为较近的一类,说明ISSR分子标记能够正确地按马铃薯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结论】供试马铃薯品种(系)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中的遗传距离选择亲本,为南方冬作区中早熟马铃薯育种亲本的选择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香蕉枯萎病菌4个生理小种生化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生理小种之间的差异,对该菌的细胞壁降解酶、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生理小种中均能检测到4种细胞壁降解酶(PG、PMG、Cx和FPA)。其中4号生理小种的PMG和Cx酶活性最高,且国外的1号和4号生理小种菌株的Cx酶活性比国内同种生理小种菌株的高;国内1号生理小种的FPA酶活性最低,其他小种的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同一生理小种国内外菌株的PG酶活性差异不显著;4个生理小种的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差异较大,聚类分析表明致病力相近的菌株聚在同一分枝上,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新型分子标记EST-SSR,从分子水平上区分亲缘关系较近、形态上难以区分的5个美洲黑杨品种,并构建其指纹图谱。【方法】采用EST-SSR分子标记,从22对引物中筛选多态性引物,用以鉴别I-69杨、陕林3号、创新杨1号、南抗1号、北抗1号5个美洲黑杨品种,并根据多态性条带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构建各自的指纹图谱。【结果】从22对引物中筛选出的17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8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9条,多态性比率为80.23%,有5对引物可以将5个美洲黑杨品种完全区分开;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44 4~0.717 2,平均相似系数为0.580 8;构建了各品种的EST-SSR特征指纹图谱。【结论】5个美洲黑杨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其中创新1号与陕林3号遗传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拮抗、ITS和RAPD技术对灵芝属菌株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科学的对灵芝菌株进行分类与鉴定,利用拮抗、ITS和RAPD技术对21株灵芝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少数菌株之间没有拮抗或拮抗极不明显;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1个菌株分为3个组,菌株间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在0.000~0.072,平均遗传距离为0.039,菌株1号(赤68)与3号(Ga15)的遗传距离为0.000,证明其亲缘性较近;RAPD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相似系数在0.83以上,所有菌株分为两个组,4号(867)菌株单独为1组,其它20个菌株为1组;相似系数在0.932的相似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14个组;1号菌株与3号菌株的相似系数则超过了0.95,有可能是同种异名。3种方法其结论一致,且能准确鉴定21株灵芝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为害新疆不同品种梨的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侵染状况,并对获得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方法]采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来源于新疆梨、砂梨及红梨上的ASGV进行检测,将获得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从10份新疆梨、2份砂梨及3份云南红梨样品上扩增到预期大小为500 by的ASGV扩增产物.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15个ASGV分离物的CP基因核昔酸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2;-100;和95.6;-100;,CP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来源于库尔勒香梨分离物KII-3、KII-5、KII-7和新梨7号的分离物XII-5、XII -6,与早期已报道的库尔勒香梨分离物KRL-1及砂梨分离物P-6-1-17亲缘关系较近,聚集成簇.此外,库尔勒香梨的分离物KII-10、KII-14及新粱7号的分离物XII-10与云南红梨上2个分离物YN-2和YN-4聚集成簇,遗传距离较近.[结论]CP基因核昔酸序列系统发育树显示,来源于新获不同品种梨的8个ASGV 分离物及红梨上3个ASGV分离物位于两个不同的组群,存在复杂遗传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8.
果梅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技术分析39份果梅种质资源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51条引物中筛选出10条分辨率强的引物,共扩增出12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2个位点,最多为16(UBC834),最少为10(UBC857),其中,多态性条带98条,多态性比率(PPB)为81.67%,表明ISSR标记在检测果梅基因组遗传多态性上有较显著的检出效率。DNA片段大小分布在0.2~3.0kb。基于各材料的Jaccard系数,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亲缘关系树状图。各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较复杂,并非平行分化的关系。39份供试材料的相似系数为0.5263~0.9910,其中,相似系数最大的为浙江的白毛和肖山选,达0.9910,属于青梅类,表明两者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系数最小的为广东的矮白梅和湖南的红梅二号,仅为0.5263,表明两者的遗传差异较大。以0.65为阈值将39份材料分为3个类,第1类为矮白梅一个品种,该品种因其树形矮化,适熟时果皮呈均匀的浅绿色,无红晕,梅果含酸量高等特征独立于其他品种之外,可能是一份比较特殊的种质资源;第Ⅱ类包括4个品种,自毛、肖山选、红梅2号和木瓜梅,其余的34个品种为第Ⅲ类。在第Ⅲ类的34个品种中,以0.71水平值又可以分为5个亚类,第1亚类(ⅢA)包括21个品种,可再分成5个组:第1组(a)包括大叶青、桐绿四号、石庵白粒圆、三排早、中脂梅、核梅、腊梅、新白梅等8个品种,除中脂梅和腊梅外,其余的6个品种属于青梅类;第2组(b)包括软枝大粒梅、大沛梅2号、大青梅、三排选一、山溪选一、软枝乌叶梅、大沛梅10号和白粉梅等8个品种,除三排选一、山溪选一属于青梅类外,其余的6个品种属于红梅类;第3组(c)包括竹梅和沙梅;第4组(d)包括白梅和桃梅,都属于红梅类;第5组(e)包括1个品种,沅江青梅。第2亚类(ⅢB)包括9个品种,皇后梅、胭腊梅、青水梅、大横核、横核、天水梅、双水梅、白头鹰和红面梅,除皇后梅、胭腊梅、红面梅属于红梅类,其余的6个品种属于青梅类。第3亚类为(ⅢC)大核青。第4亚类(Ⅲp)为鸳鸯梅和红花梅。第5亚类(ⅢE)是李梅。供试材料间的聚类结果与传统园艺学分类基本一致,表明供试材料间的聚类与地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地膜打瓜套种花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山  郭霞 《农村科技》2006,(12):10-10
一、品种新籽瓜1号为中熟品种,生育期95~110天,抗逆性和抗病性较强,果实近圆形,大小均匀,单瓜重2.5~4千克。单瓜结籽140~180粒,10粒横径11.5厘米,牛眼分明,籽粒皮薄,仁壳比较高,为1:1.5。板平,光泽度好,千粒重300~320克,667米~2产130千克,最高达200千克。二、栽培技术1.播种①打瓜播种小沟种植,667米~2保苗3300~3500株,株距20厘米,沟心距为1.65米,采用90厘米宽薄膜。大沟种植667米~2保苗2900~3300株,株距18厘米,沟心距为2.2米,采用160厘米宽薄膜。每穴下籽2~3粒,深度3厘米,667米~2播量3千克,播期4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亚菊属矶菊获得栽培菊花新种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将矶菊的优异性状或基因导入栽培菊花,进行菊花种质创新,创造既可观花又可观叶的菊花新种质。【方法】利用远缘杂交获得栽培菊花品种‘意大利红’(2n=6x=54)与矶菊正反交杂种F1,并进一步以正反交杂种F1为母本,‘意大利红’为父本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利用扦插苗根尖进行杂种F1和回交后代中期染色体计数。【结果】正反交杂种F1染色体数目均介于64~72,以70~72为主;正反交杂种F1回交后代染色体数目介于52~63,以60~63为主。正反交杂种F1回交后代的株高、冠幅、叶形、叶片柔毛、分枝性等性状的遗传表现基本一致,介于原始双亲之间,较杂种F1更接近回交亲本‘意大利红’,说明这些性状为数量性状。舌状花的遗传表现正反交杂种F1回交后代间存在差异,正交(‘意大利红’×矶菊)F1的回交后代舌状花先端不分裂,且不同个体间颜色变化丰富;反交(矶菊ב意大利红’)F1的回交后代舌状花先端1~4裂,以2、3裂为主,颜色较单一,表明可能与细胞质遗传有关。【结论】研究证明远缘杂种生殖过程正常,两属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实现了矶菊与栽培菊花属间远缘杂交,并利用栽培菊花品种进行回交获得了一批既可观花又可观叶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