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草莓枯萎病菌抗戊唑醇突变体ZY-W的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抗戊唑醇草莓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f.sp. fragariae 突变体ZY-W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其抗性风险及可能的抗性机制,比较了对戊唑醇抗性达34.2倍的ZY-W和敏感菌株ZY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对渗透压的敏感性、相对渗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酯酶同工酶图谱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ZY-W突变菌株体内的POD和PAL活力均高于ZY;经不同浓度药剂处理0~24 h,2菌株PAL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处理后1.5 h达到最高值;2菌株的POD活力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4 h时达到最高值,且此时2菌株间POD活力差异最大;仅用清水处理0~24 h,2菌株的PAL和POD活力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在不同处理时间及药剂浓度下,ZY的相对渗率为ZY-W的1.0~2.4倍,表明ZY-W菌株的细胞膜透性低于ZY;ZY-W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及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ZY,其中ZY-W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是ZY的1.3倍;在突变菌株ZY-W的酯酶同工酶图谱中发现了 Rf值为0.24的特征性谱带。表明草莓枯萎病菌对戊唑醇产生抗性的同时,伴随着其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在含戊唑醇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通过紫外线诱导获得了9株对戊唑醇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苹果轮纹病菌 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 f.sp. piricola 抗药性突变体,其抗性指数在11.00~67.88之间。将该抗药性突变体继代培养9代后,大多数突变体的抗性指数逐渐下降,但其中有2 株抗药性突变体(UV-TS1-f和UV-TS1-10)仍保持较高的抗性水平;抗药性突变体的致病力与敏感菌株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与敏感菌株一样,抗药性突变体适宜生长的温度也为25~28 ℃,pH值为7~8;在含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中,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与菌丝干重与敏感菌株相比差异明显。研究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在药剂选择压下易形成抗戊唑醇群体,具有中等或高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草莓枯萎病菌抗多菌灵突变体ZY-R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抗多菌灵草莓枯萎病菌(ZY-R)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其可能的抗性机制,以课题组获得的抗多菌灵达53.91倍的ZY-R菌株及其敏感菌株(ZY)为研究材料,比较了ZY-R与ZY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及相对渗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以清水和不同浓度多菌灵处理两菌株1.5~24 h后,ZY-R体内的POD和PAL活力始终高于ZY的;敏、抗菌株间POD活力的差异远大于PAL。在处理时间内,PAL活力先上升后下降,6 h达到最高值;而POD活力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4 h达到最高值,且敏、抗菌株之间的差异达到最大,25 mg/L条件下ZY-R的POD活力为ZY的2.26倍;此外,与ZY相比,ZY-R可以渗出更多的电解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测定了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敏感基线;在此基础上,室内筛选获得了9株抗戊唑醇突变体,对其适合度进行了测定,为指导戊唑醇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提供理论依据。在山西省5个地市未使用过戊唑醇及同类药剂的果园中采集分离得到64株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其EC50值在0.768 7~2.673 8μg·mL~(-1)之间,平均值为1.622 4±0.558 2μg·mL~(-1),呈连续性单峰曲线,可作为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戊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通过紫外线(UV)诱导获得低抗突变体6株,药剂驯化获得中抗突变体3株。2株中抗突变体抗药性可稳定遗传;低抗突变体在无药剂胁迫时,药剂敏感性上升。抗性突变体适合度测定结果显示,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及分生孢子竞争力均低于敏感菌株。突变体在无药情况下致病力比敏感菌株弱。  相似文献   

5.
范昆  付丽  李晓军  翟浩  刘璐  曲健禄 《植物保护》2017,43(1):140-147
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0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药剂驯化和紫外线诱导的方式获得抗性突变体,并研究其生存适合度。结果表明,戊唑醇对130个菌株的EC50分布在0.051 6~1.925 4μg/mL,均值为(0.799 6±0.039 1)μg/mL,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开始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供试苹果轮纹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为71.54%,各省份均未出现高抗菌株。药剂驯化、紫外诱导共获得3株抗性倍数分别为58.82倍、41.60倍、38.19倍的高抗菌株。抗性突变体致病力、适合度指数与敏感菌株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无药培养9代后,各抗性突变体EC50逐渐下降,所获抗性可能不能稳定遗传。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在田间自然选择压力下可能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核盘菌对菌核净的抗药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经药剂筛选获得对菌核净不同表型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抗药性突变体。与敏感亲本菌株相比, 抗药突变体MN 61 (MR ) 和MN 91 (HR) 在含1% 和8% 葡萄糖的PDA 上生长受到抑制,MN 113 (LR) 只对1% 葡萄糖敏感。通过测定抗药突变体MN 61 和野生敏感菌株PN 061 的电导率, 发现抗药突变体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渗出更多的电解质。抗药突变体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比敏感亲本菌株高出1 倍以上, 当用不同浓度菌核净处理或饥饿处理时, 抗药突变体和敏感亲本菌株PAL 活性均上升, 但抗药突变体的酶活始终高于敏感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泳对来自太湖稻区的10个水稻稻瘟病菌株和2个禾本科杂草瘟菌的可溶性蛋白及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可呈现16~25条电泳谱带,其中在Rf值为0.23,0.33,0.44的3条谱带为122个菌株所共有,没有发现生理小种特异性谱带。对12个菌株α-酯酶同工酶的分析表明,在所有菌株同工酶谱带中可分辩出具有不同迁移率的12条谱带,据此可将菌株分为8个不同的同工酶谱带类型。同时表明,α-酯酶同工酶在太湖稻区稻瘟病菌中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但其谱带类型与病菌生理小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监测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敏感水平的变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集自山东烟台地区和北京市昌平区,有较长施药史苹果园中的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连续施用戊唑醇5年、每年施药1~2次的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的EC_(50)为0.017 4~0.114 3μg/mL,即该类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对此药的敏感性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与野生菌株的敏感性非常接近,没有出现敏感性分化的抗药亚群体;甲基硫菌灵对连续施用甲基硫菌灵10年、每年施药2次的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的EC_(50)为0.846 4~4.677 4μg/mL,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与野生菌株相比EC_(50)平均值约上升3.15倍,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是已报道敏感性基线的1.19倍和6.59倍,没有出现敏感性发生显著分化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9.
稻纹枯菌酯酶同工酶、可溶性蛋白及致病力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稻纹枯菌25个菌株分别进行了致病力测定、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而酯酶同工酶图谱却有较强的一致性,它们的主酶带基本相同,但在副酶带上反映出一定的同工酶表型异质性,表现为带的数目及着色深浅的不同;可溶性蛋白图谱比酯酶同工酶图谱表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大多数致病力较强的菌株都有l~2条特征谱带,而且它们的谱带数目比弱毒力菌株的多出3~5条.  相似文献   

10.
蔬菜灰霉病菌对腐霉利抗药性变异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蔬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分生孢子经紫外光灯照射,可获得10^-4~10^-5频率的腐霉利抗药性突变体。获得的13个抗性突变体的抗性水平平均EC50值为18.45ug/ml,EC90值为305.17ug/ml。抗性突变体的可溶性蛋白谱带比其亲本敏感菌株多2~4条,其中Rf=0.38的蛋白谱带是抗性菌株所拥有而敏感菌株所共同缺乏的。抗性菌株对腐霉利抗药性稳定遗传,具有与亲本菌株相同的致病性。苗期抗、感测定结果表明,灰霉克杀菌剂对腐霉利突变体具有明显的克抗作用。田间抗性菌治理使用灰霉克400~800倍对大棚番茄灰霉病平均防效为95.93%~75.8%,优于腐霉剂600倍的平均防效(61.32%)。  相似文献   

11.
32份木薯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和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32份木薯种质进行了棕榈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32份木薯种质中,高抗种质7份,抗病种质7份,中感种质8份,感病种质7份,高感种质3份。其中高抗种质为‘H360’、‘华南11号’、‘华南8号’、‘H588’、‘桂热3号’、‘H873’和‘H971’;抗病种质为:‘F556’、‘H502’、‘GR911’、‘C-4’、‘F10’、‘南植188’和‘H47’。对其中14份抗棕榈疫霉根腐病木薯种质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华南8号’、‘GR911’、‘F556’、‘C-4’、‘H360’可以进一步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内生放线菌A-1对苹果果实轮纹病的防效及防病机制,采用平板法和喷雾处理刺伤接种法,测定了其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果实内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1能显著抑制轮纹病菌菌丝生长,104 CFU/mL菌悬液的抑制率达90%以上;喷施107 CFU/mL A-1菌悬液后,间隔12 h以上接种的各处理,3 d和7 d时防效分别为91.79%~95.67%和77.41%~94.00%,均与对照农药苯醚甲环唑相当。喷施107 CFU/mL A-1菌悬液后接种或不接种轮纹病菌的处理,果实内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显著升高,且均高于只接种轮纹病菌的处理;喷施A-1菌悬液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酶活性增加最显著,其峰值是对照的2.30~11.00倍。表明内生放线菌A-1可通过产生拮抗物质、提高寄主防御性酶活性等机制实现对苹果轮纹病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甲基硫菌灵、百菌清、腐霉利、戊唑醇、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和醚菌酯对山核桃干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上述7种杀菌剂抑制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腐霉利>甲基硫菌灵>百菌清>醚菌酯>啶酰菌胺。进一步研究表明,苯醚甲环唑对采自安徽和浙江两省从未使用过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DMIs)杀菌剂的150株山核桃干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0.43( ±0.11) μ g/mL,可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以后的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4.
 4个以中国春为背景的小麦近等基因系及中国春间可溶性蛋白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有一定差异,可溶性蛋白种类及POD、EST、CAT同工酶图谱有较小差异。总的看,ISr5-Ra、ISr5-Sa、ISr6-Ra和ISr11-Ra很接近,Chinese Spring与它们差异稍大。  相似文献   

15.
 青霉菌灭活菌丝体(Dry Mycelium of Penicillium chrysogenum,DMP)是工业生产青霉素的残余副产物,研究发现DMP能够提高多种作物的抗病性。本文研究了DMP对烟草BY-2悬浮细胞防卫反应的诱导作用,并初步探索其诱导机制,结果表明:DMP处理烟草BY-2悬浮细胞后,产生了活性氧迸发,在处理后30 min达到峰值;DMP诱导烟草BY-2悬浮细胞胞外基质碱性化,该变化能被蛋白激酶抑制剂K252a部分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被诱导而明显升高,分别在处理后4 h和8 h达到峰值;DMP诱导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aPR-1b以及抗病信号传导途径关键基因NPR1的表达。说明DMP能够诱导烟草BY-2悬浮细胞产生抗病防卫反应,其抗病信号可能是通过水杨酸信号途径进行传导的,蛋白质磷酸化参与了该抗病信号的传导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多羟基双萘醛提取物WCT抗病毒的生理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多羟基双萘醛提取物WCT处理西葫芦后,对西瓜花叶病毒的防效和抗病毒相关酶活性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先喷WCT 24 h后接种的相对预防效果为83.7%,高于先喷病毒A 24 h后接种的预防效果和先接种24 h后喷WCT的治疗效果。WCT预防处理能在喷药后第3 d或第9 d相对于接种未喷药处理的PPO、POD和PAL的活性显著提高,且3种酶活性随时问推移都有一个上升-下降-上升的交替起伏的变化趋势;能诱导西葫芦在Rf值为0.33、0.36、0.43处多出3条新的PPO同工酶带,能增强2条在Rf值为0.73和0.79的POD同工酶带。WCT治疗处理酶活性变化规律与接种未喷药处理的对照相近,对寄主植物没有诱导作用。在西葫芦发病初期,相对于接种未喷药处理的对照,WCT预防处理的西葫芦叶肉细胞内病毒内含体数量减少,内含体的形状主要以风轮状为主,叶绿体和线粒体没有解体现象,且叶绿体中淀粉粒膨大积累,叶绿体附近嗜锇颗粒增多。WCT治疗处理与接种未喷药处理的几乎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枣疯病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分光光度计和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分析了不同枣树品种及株系接入病原植原体后,其过氧化物酶及同工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同一枣树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株系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同工酶有一定差异,抗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这两项可作为研究枣树抗枣疯病机理的重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