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分化,变异途径,研究方法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等4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具有拮抗棉花枯、黄萎病菌的棉杆促腐菌剂,进行棉杆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及拮抗菌株的筛选,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对棉花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获得1株具有抑菌效果的棉杆纤维素分解菌SJ-3,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达到69.1 U/mL,滤纸酶活(FPase)达到48.5U/mL。该菌对棉花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抑制,抑制率分别达到24.7%、23.1%。其发酵液具有抑菌活性,较高的发酵液浓度能增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发酵液对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最高抑制率为21.6%,而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较弱,最高抑制率仅为6.2%;发酵液对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高分别达到32.2%、21.4%。经鉴定,菌株SJ-3为普通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  相似文献   

3.
利用拮抗细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从棉花根围和根内分离到17个供试菌株在平板对峙培养中,都能极显著抑制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简称Vd)的生长,其中15株的抑菌率大于65%,最高达89.6%。这些菌株的培养滤液也对Vd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供试细菌的防病及棉花出苗安全性所作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3个菌株对棉花出苗表现安全;10个菌株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极显著,其中4株(ICB-18、NCD-2、CS-25和CS-27)的防治效果达72.3%0-81.4%;3株(C-94、C-28和NCD-25)的防治效果鬃55.7%-61.9%,而且这7株对棉花出苗都安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这7个菌株中,菌株NCD-2能够极显著地防治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为78.1%;另外4株(ICB-18、CS-25、C-94和C-28)能显著降低黄萎病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达37.1%-47.3%。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情况.[方法]纯化培养采集的菌株,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利用鉴别寄主法测定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结果]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形态各异,供试菌系大部分可产生微菌核;供试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部分菌株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型,其中以中等致病类型为主.[结论]新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博乐地区采集的VX27菌株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供试新疆棉花枯萎病菌32个代表菌株及3个标准菌株进行RAPD分析,筛选出14个随机引物,共产生252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79.4%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菌株划分为5个RAPD组,此结果与常规鉴别寄主反应法划分生理小种的结果基本一致,RAPD分析为传统方法的结果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从分子水平上证明新疆棉花枯萎菌群体内7号小种占绝对优势。RAPD可作为一种标记手段用于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分化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测定了源于湖北省棉区的15个棉黄萎病菌单孢菌株(简称湖北菌株)和2个落叶型棉黄萎病菌菌株T9和V991对4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APD)技术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7个棉黄萎病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个棉花品种上,15个湖北菌株中都有致病力与T9或V991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综合分析表明:菌株T9的致病力最强,6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相当或强于菌株V991,7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中等,2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较弱。4个供试棉花品种中中棉12较耐黄萎病。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27个随机引物(10碱基)中10个可以从17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对扩增片段统计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37~1.00。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0.68处,17个黄萎病菌菌株可划分为2个RAPD群(RAPD group,简称RG),湖北省的9个菌株和V991属于RG1,另外6个菌株和T9属于RG2。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省的棉黄萎病菌种群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棉药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及其分子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个大丽轮枝菌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和RAPD指纹扩增,完成了供试菌株致病类群与其RAPD指纹组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据20个菌株对5个棉花品种的抗感反应及其平均病情指数分为4种不同的致病类群;用10个随机引物对20个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产生92条DNA带(其中51条为多态带);用计算机进行聚类分析,20个供试菌株聚类为9个RAPD指纹组。相关性分析表明,致病类群与RAPD指纹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源于新疆棉区的22个棉花黄萎病菌单孢菌株和3个落叶型棉黄萎病菌菌株T9、VD8和V151对4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APD)技术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25个棉花黄萎病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棉花品种上,22个新疆菌株中都有与T9、VD8或V151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说明新疆存在较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菌菌系.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8个随机引物中6个可以从25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对扩增片段统计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7~1.00.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0.625处可将25个菌株分为4个RAPD群(命名为RG1、RG2、RG3和RG4),RG1包括2个菌株,即B、BL-19菌株; RG2 包括5个菌株,即BL-17、BL-13、N-5、H、N-16;RG3为最大一个亚群,包括T9、SL等16个菌株;RG4包括2个菌株,即VD8和V151.综合分析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强弱和菌株的采集地等遗传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各主产棉区的频繁引种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 镰刀菌的变异性很大,但人们对棉花枯萎镰刀菌的变异性及其致病力能否变化研究尚少。近年,我们根据新疆各地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力发生变化的情况,采用寄主组织液诱导培养的方法,探讨其变异的原因。反复试验表明,在同一自然条件下连续多年种植同一品种,能够导致棉枯萎病菌致病力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致病类型。 供试的生理Ⅱ型菌株(胜站菌株)采自吐鲁番市胜金乡农科站棉花枯萎病自然病圃经分离纯化而得,生理Ⅲ型菌株(胜三菌株)采自吐鲁番市胜金乡胜利三队海岛棉田经分离纯化而得。1985年4月至5月下旬,我们在室内将感病品种海岛棉8763И和陆地棉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定殖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0株棉花内生菌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ilae)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筛选出能够对病原菌产生抑制或拮抗作用的菌株。发现15.8%的菌株对病原真菌有一定拮抗作用,具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有3株,选取拮抗作用最强的S11菌株进行棉苗入侵定殖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菌液浇灌的方式,能从棉苗的根、上胚轴、下胚轴和子叶中分离发现菌株,在4种接种方式中菌株定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陕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营养亲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陕西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变异,对采自陕西关中棉区17个棉花黄萎病菌株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棉病实验室保存的T-9菌株、VD-8菌株、泾阳菌株和安阳菌株进行培养特性、致病力和营养亲和性测定。结果表明,21个供试菌株存在强、中、弱的致病力分化,其中强致病力类型11个,占52.38%;中等致病力类型6个,占28.57%;弱致病力类型4个,占19.05%。营养亲和性测定表明,21个菌株可划分为3个营养亲和群(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s,VCGs),其中T-9菌株与VD-8菌株属于营养亲和群Ⅱ(VCG2),安阳菌株属于营养亲和群Ⅲ(VCG3),其余18个菌株属于营养亲和群Ⅰ(VCG1)。根据Nit突变体互补测定,供试菌株的营养亲和群与其致病力强弱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测试的陕西关中棉区17个棉花黄萎病菌株中,未发现落叶型菌株。  相似文献   

12.
 在温室人工接种鉴定了澳大利亚16个棉花种植地区30个棉花黄萎病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根据人工接种5个棉花品种的抗感反应和病情指数,30个供试菌株划分为4种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3个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致病类型Ⅳ(5个菌株)的致病能力较弱.致病类型Ⅱ(12个菌株)和致病类型Ⅲ(10个菌株)的致病能力中等,为澳大利亚棉花种植地区的主要菌系类型.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变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营养体亲和性方法,于2006年11月对从陕西三原棉花黄萎病圃中分离得到的26株代表菌系及陕西省植保所提供新疆菌株和泾阳菌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在KPS培养基上诱发培养,28个菌株共获得295个nit突变株,且不同菌株的突变率差异较大。经鉴定:nit1 235个,占总量的79.66%;nitM 59个,占总量的20.00%;nit3仅有1个。营养体亲和性配对测试表明:28个菌株可分为2个营养亲合群(VCGs),26个代表菌株都与泾阳菌株亲和,同属于亲合群VCG1,新疆菌系属于亲和群VCG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能从棉花植株中快速检测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方法,为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大面积普查打下基础.[方法]利用Dneasy Plant Mini Kit试剂盒对落叶型标准菌株592和非落叶型标准菌株511及病圃中显症前后不同时期棉花植株DNA进行提取,然后用落叶型引物DB19/DB22、DB19/espdef01和非落叶型引物NDf/ NDr、InND2f/InND2r对所提DNA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使用落叶型引物只在592菌株和落叶型病圃的病株中检测到目标条带,使用非落叶型引物只在511菌株和非落叶型病圃的病株中检测到目标条带.[结论]该试剂盒可以有效地提取棉花植株中的DNA,供试的两套引物对检测植株中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具有高度特异性,该法可直接检测棉花植株中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理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以了解其遗传关系。【方法】选用25条引物,对来自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研究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结果】从25条ISS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好、条带稳定的引物,用其对28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扩增,共获得1 989条谱带,其中1 90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5.9%,表明ISSR标记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通过对棉花黄萎病菌ISSR遗传相似系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r=0.88,该r值介于0.8和0.9之间,表明进化树符合较好,故将ISSR标记应用于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信度。ISSR多态性与棉花黄萎病菌的落叶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菌落形态类型、地理来源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供试的不同地理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株遗传相似性较高,基因多样性较低,且ISSR多态性与地理来源未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2年从江苏省各地分离的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3种培养类型,菌丝型菌株占45.5%。江苏省早期分离鉴定出的落叶型菌株V151和VD8属于菌丝型,用于棉花品种抗病性病圃鉴定的菌株BP:属于中间型菌株。液体培养时,菌丝型菌株培养液的颜色呈淡黄色或黄绿色。苗期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型菌株与中间型菌株BP2相比,表现出发病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康氏木霉(Trichodermakoningii),以及二株未知种名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spp.)为供试菌,采用对峙培养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了四种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中,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可以强烈抑制棉花黄萎病菌生长,明显降低其菌丝干重,并具有热稳定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木霉菌丝在棉花黄萎病菌丝上平行或波浪式生长且棉花黄萎病菌丝出现细胞原生质浓缩和菌丝断裂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健康棉花根部土壤中分离得到细菌菌株1520株.通过室内平板多次筛选获得25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强拮抗抗作用的细菌菌株.25个拮抗细菌温室盆栽防治黄萎病的试验结果表明:2株拮抗细菌在防治棉花黄萎病中表现较好的防病效果,其中868菌株的防治效果为67.3%.根据2个菌株的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868菌株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112菌株为Bacillus megatherium.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菌菌株对三环唑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离到的稻瘟病菌菌株在含有三环唑药剂的PDA培养基上培养6 d后,观察其生长速率.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4个菌株对三环唑剂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抑制率从48.61%到99.24%不等,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的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本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地区的部分菌株对三环唑药剂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20.
北疆棉花苗期病害拮抗菌7B-1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北疆棉花根际土壤中采集土样 36份 ,经室内分离、纯化后获得生长数量占优势的细菌菌株 84个 ,对棉花立枯病的病原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法拮抗测定 ,共筛选出 2 8个有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 ,对其进行筛选、比较后 ,选出拮抗活性较强的 3个细菌菌株进行盆栽试验和棉花苗期病害的田间小区防治试验 ,最后确定了 7B 1拮抗细菌菌株。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芽孢杆菌 7B 1对新疆棉苗病害强致病菌株R10 5的拮抗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 ,7B 1能引起R10 5菌丝溶解和畸形 ,其代谢物对R10 5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