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民和县灌区1991-1995年实施春小麦套种黄豆7769.3hm^2,套田五年平均单位面积产小麦4291.5kg/hm^2,黄豆1582.5kg/hm^2混合5874kg/hm^2,比小麦单种五年平均单产4200kg/hm^2增产小麦2.2%,混合增产39.9%。  相似文献   

2.
淮北棉区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1997年试验结果,淮北棉区选用强优势杂交棉“皖杂40”,采用双膜覆盖栽培,4月初播种,密度3.75万株/hm2左右,施N300kg/hm2、P2O5300kg/hm2、K2O225kg/hm2,系统化调,合理整枝,综合治虫,获得单产皮棉2243.2~2542.5kg/hm2的超高产。  相似文献   

3.
1998年世界及主要国家和地区水果生产情况地区(国家)水果(不包括甜瓜)苹果柑橘类水果收获面积(103hm2)单产(kg/hm2)产量(103t)收获面积(103hm2)单产(kg/hm2)产量(103t)收获面积(103hm2)单产(kg/hm2)...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7500kg/hm~2麦田的总体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省农业厅小麦“456”高产攻关点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一些试验资料,进行了麦田单产7500kg/hm2的总体设计。旨在定量化、系统化地指导小麦单产7500kg/hm2生产。  相似文献   

5.
“一江两河”地区未来大宗农产品合理市场控制范围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地市的38个县、市和那曲与阿里地区,到2000年该区合理市场范围对粮食的总需求量为115761.45万kg,在现有基础上需增加52619.80万kg;届时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要求达到36.75%,与现实相比,需提高16.71%,平均每年要求增长1.67%;粮食单产要求达到6561.45kg/hm ̄2,需增加2951.25kg/hm ̄2,平均每年增加295.2kg/hm ̄2,这一指标比国家要求的2000年开发目标78141.65万kg多37419.80万kg,单产高出2101.05kg/hm ̄2。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播量加大25%,晚播21d的水地春小麦产量比适适播提高7.08%,但最大播量不能超过420kg/hm^2在相同播量条件下,化肥用量增加32%,比适播水地春小麦平均增产33.63%,但是大N,P2O5用量不能超过325kg/hm^2和218kg/hm62,在播量提高的39.8%,化肥用量增加73%时,晚播水地春小麦产量可达7561kg/hm^2,比适播水地春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7.
简论向日葵品质育种张鉴(辽宁省农科院测试分析中心)自1980年我国第一批向日葵杂交种审定推广以来,向日葵单产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全国平均单产为772.5kg/hm2,至1985年提高到1725kg/hm2,增加了1.2倍,其中最高年份199...  相似文献   

8.
广东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水稻的增产潜力,在现有育成品种条件下,通过栽培技术,可以获得产量11260.5kg/hm^2,双季稻年产22521kg/hm^2,优质稻产量8677.5kg/hm^2,提高广东粮食的自给率,在于提高单产,重点抓好占水稻面积2/3的中低产区。  相似文献   

9.
在甘肃省不同地区进行的冬,春小麦和玉米叶面喷施液体复合肥“绿迪乐”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平均增产量590.1kg/hm^2,增产量12.45,增产值530.6元/hm^2,产投比为10.7:1;春小麦平均增产量727.4kg/hm^2,增产率15.1%,增产值654.7元/hm^2,产投比为13.2:1,玉米平均增产量1202.0kg/hm^2,增产率12.8%,增产值841.4元/hm^2,  相似文献   

10.
晚粳新品种宣鉴90—1,一般单产6000kg/hm2左右,高产田块单产达7500kg/hm2。比鄂宜105增产6.9%~7.6%。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良,适宜在我省双季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淮北地区夏玉米再高产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淮北地区夏直播玉米蕴藏着较大的增产潜力,再高产的关键技术,单产由2700kg/hm^2提高到4800kg/hm^2主要是更换优良品种,单产由4500kg/hm^2增产到7500kg/hm^2以,主要增施产,目前种植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45000~67500株/hm^2;改单施氮肥为配方施肥;改浇“救命水”为浇增产水;改早收为适应晚秋,辅之麦后力争早播,氮肥分次深施,促进平衡生长。  相似文献   

12.
引种和栽培试验表明,华杂2号油菜适合安徽省种植,尤其适合一年二熟地区种植,单产3000kg/hm^2的最适农艺措施为:9月中旬播种育苗,MET化控,10月下旬转移,密度15万株/hm^2,施N180kg/hm^2,P2O590kg/hm^2K2O105kg/hm^2硼砂15kg/hm^2,磷,钾,硼肥一次性基施,N肥按底肥,苗肥,苔肥=5:3:2,施用。注意防菌核病,集中连片种植确保优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定远县地膜稻技术调查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定远县地膜稻进行了调查。测产结果:12块示范田理论产量为4920~8616kg/hm2。其中,5月11日移栽的冬闲田平均理论单产7630.5kg/hm2;5月下旬栽的油菜茬和6月中旬栽的小麦茬理论单产分别为6430.5和5386.5kg/hm2。分析了定远地膜稻的产量结构,并研究了地膜稻的覆膜效果和待研问题。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良种新春2号的更新、高产示范与推广吴振录,胡伯洪(新疆农科院核生所,乌鲁木齐,830000)(农二师二十一团)新春2号是新疆春小麦实现大面积单产7.5t/hm2的突破性品种,且是新疆1986-1989年连续4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春小麦品种。由于生物...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对烤烟产量起主要作用的是氮肥用量,密度与留叶数的互作。在单产1817~2625kg/hm2的范围内,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施氮量58.5~70.95kg/hm2,密度20130~20520株/hm2,留叶数19~21片/株  相似文献   

16.
昆明北郊圣诞树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处滇中的昆明北郊水源保护区红壤山地10年生圣诞树人工林营养元素的吸收、分布及其生物循环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元素在该林分植物体中的贮量约为1804kg/hm ̄2,其中各器官积累量的排序为干>叶>枝>根,各元素的积累量以N>Ca>K>Mg>P为序。土壤中营养元素贮量53820kg/hm ̄2,其中Ca,K和N较多,Mg,P较少,该人工林对各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为:N163.40kg/hm ̄2,P5.58kg/hm ̄2,K153.73kg/hm ̄2,Ca139.40kg/hm ̄2和Mg30.27kg/hm ̄2;年存留量和年归还量分别为:N77.59kg/hm ̄2和85.71kg/hm ̄2,P2.83kg/hm ̄2和2.75kg/hm ̄2,K43.96kg/hm ̄2和109.76kg/hm ̄2,Ca48.71kg/hm ̄2和90.69kg/hm ̄2以及Mg7.22kg/hm ̄2和22.55kg/hm ̄2;富集率分别为1.74,1.90,1.68,1.57和2.05;循环系数分0.53,0.49,0.71,0.65和0.75;周转期分别为11a,13a,14a,12a和8a。  相似文献   

17.
经过9年的油桃引种驯化栽培,通过反复嫁接,3次栽培,筛选出适合宁夏灌区栽培的早熟品种早红二号、中熟品种丽格兰特、晚熟品种NJN78号。3个品种栽种后第2年结果,第4年每株平均单产45~65kg,折合产量27675~39975kg/hm^2(每1hm^2定植615株),产值高达11.07~15.99万元/hm^2。  相似文献   

18.
固镇县经过近十年生产试验、示范与推广、花生种植面积由1991年6305hm^2扩大到1999年的33644.8hm^2,花生单产由2790kg/hm^2提高到4540kg/hm^2。本文对其集约化增产载培技术,包括轮作换荐、深耕施肥、选用良种、合理密植、适期早播、地膜覆盖和加强田管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平原灌区春小麦高产优化栽培的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初步阐明了内蒙古平原灌区春小麦实现单产 6 000kg·hm~2以上优化栽培的光合性能、氮磷钾营养、产量形成等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综合农艺栽培措施组合方案,为指导本地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两年试验获得的春小麦生产函数模型和毛收益模型,应用系统决策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白银刘川灌区不同生产目标下,水浇地春小麦的适宜栽培技术方案。通过对不同品种高产,高效单一目标及综合目标优化方案的决策分析得出,高产高效组合主要集中在764—4和晋2148两个品种上,其适宜的农艺措施随生产中追求目标的不同而变化较大。追求高产比追求高效平均要多投入N20.1~39.5kg/hm ̄2,多投入P_2O_511.9~21.5kg/hm ̄2,密度增加27.0~46.0万/hm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