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杂草黑麦抗病性鉴定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采自新疆各地的92份杂草黑麦进行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抗性鉴定,结果有44份材料兼对三种锈病和白粉病免疫,占鉴定材料的47.8%;全部材料对黄矮病均表现感病,但轻重不一。可见,新疆杂草黑麦是小麦抗病育种的潜在基因来源。对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的研究表明,新疆杂草黑麦与普通黑麦基本相似,但其染色体存在易位、倒位等畸变,B染色体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新疆杂草黑麦的分布、分类地位及来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9—1991年对新疆境内的杂草黑麦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研究,弄清了其分布范围、分布变化情况、分类地位和来源,为保存和利用杂草黑麦种质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新疆杂草黑麦(Secalecerealesubsp.Segetale)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酶谱分析,发现前者比后者的表型差异大,且两者都具丰富的多样性,其类型与荆州黑麦及始祖黑麦较接近,与多年生山地黑麦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杂草黑麦(Secale cereale esubsp,segetale)居群的形态学特征,为种质资源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依据,对采集自新疆的10个新疆杂草黑麦居群的株高、分蘖数、千粒重、单株小穗数、穗长、穗宽和穗下第1节长等性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杂草黑麦居群形态变异丰富,根据形态学数据描述值划分利用DIST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可将10份新疆杂草黑麦居群严格区分,并在遗传距离1.0处将参试材料分为3类,每类群中居群具有相应的形态学特点。研究还探讨了新疆杂草黑麦居群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黑麦的种类及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麦属(SecaleL.)种的分类数十年来一直存在着不同主张。本文综合一些学者的意见,提出新的分类系统,即分为多年生类群和一年生类群,前者含1个种和6个亚种,后者含3个种和7个亚种,同时综述了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对黑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开展研究的情况,简述了新疆杂草黑麦(S.cerealesubsp.segetale)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新疆杂草黑麦抗寒性、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于新疆各地的34份杂草黑麦(Secalecerealesub.segetale)材料鉴定表明,整个冬季不覆雪,其越冬存活率变幅为30%-100%,平均为85.51%,大多能忍受-24℃的低温天气,而对照普通小麦的越冬存活率为0;全生育期不浇水,其平均抗旱系数变幅为0.666-0.87d,而对照普通小麦为0.629。可见,杂草黑麦大多数材料具有很强的抗寒、抗旱性,可作为冬小麦抗寒、抗旱育种的基因源。  相似文献   

7.
以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2n=6x=42)为母本,荆州黑麦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硬粒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F_1代。杂交结实率为8.2%。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具有的优良抗逆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x=28,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6.63Ⅰ 0.68Ⅱ 0.004Ⅲ。用普通小麦作回交亲本获得的回交一代仍自交不孕,染色体数目的变幅为37~49。本文对簇毛麦、黑麦的有用种质在小麦改良中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六倍体小黑麦84(184)的自交后代出现高秆、中高秆和矮秆3种株高类型。经原位杂交鉴定,发现高秆、中高秆和矮秆植株分别包含14,13和12条黑麦染色体。进一步利用14个黑麦染色体(1R~7R)长臂和短臂特异分子标记对84(184)高秆、中高秆和矮秆植株及其自交后代进行分析,发现高秆植株及其后代均包含14个黑麦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矮秆植株及其后代则缺少2R染色体特异的2个分子标记;中高秆植株也检测到14个黑麦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但其自交后代2R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发生分离。综合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确定84(184)后代株高分离是由于2R染色体的分离造成的,含有1对2R染色体的2R二体植株表现高秆,只有1条2R染色体的2R单体植株为中高秆,缺少1对2R染色体的2R缺体表现矮秆;缺失1条黑麦2R染色体导致株高平均降低30.45%,缺少1对2R染色体株高平均降低52.98%。因此,2R染色体上携带有正向影响株高的不完全显性基因,该基因的缺失可以显著降低植株高度。  相似文献   

9.
黑麦是世界上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引入到毕节市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所引黑麦品种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表现出耐贫瘠、抗性强和抑制杂草等特点,但作为粮食作物其产量低、生育期过长,不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以抗病性强的奥地利黑麦(SecalecerealeL.)为父本,与陕麦611杂交、自交,在衍生后代中筛选出表型整齐一致且抗白粉病性好的株系1530W3和1493E3。研究表明,两个衍生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基本稳定,染色体构型为2n=44=22。采用122个SSR引物对两个衍生系及其亲本进行SSR分析,有5个引物在两个衍生系中可扩增出黑麦的特异性产物,结果表明,黑麦的遗传物质已经导入到普通小麦中。  相似文献   

11.
使用小麦高产品种绵阳 11的套袋自交纯系为受体 ,白粒黑麦自交系为供体 ,选育了高抗条锈病和中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系 98- 10 5 4系列。研究证明它们的抗性来源于小麦 6B染色体和黑麦 6R染色体的易位 ,含有与Yr9和绵阳 11的抗条锈病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暂时命名为YrBL。同时指出所得的 6R易位系是研究易位效应和基因表达的优良材料 ,在小麦育种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小麦中的转基因向它的近缘杂草转移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测定杂交后代的基因的转移,研究草甘磷抗性基因从转基因小麦向它的近缘杂草转移的三条可能途径。理论上分析,通过有性杂交基因小麦通过如下三条途径转移它的抗性基因,1杂种自交,形成抗性分离的含有四倍体和五倍体的转基因混合群体;2F1与四倍体杂草自发杂交;3F1与六倍体转基因小麦杂交。研究证实了确定存在基因小麦 基因与它的近缘杂草转移的风险,但是由于F1自交不育,第一条途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第二,第三条途径是基因转移的主要方式,它们的杂交后代是自交可育的,有可能成为抗性基因从转基因小麦转移到近缘杂草的桥梁,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杂草,即所谓“超级杂草”。根据研究结果,建议采用生物技术创造多抗基因系以延长转基因品种的使用,采用管理措施以避免交杂发生,从而避免或减轻基因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将秦岭黑麦遗传物质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 39个小麦与秦岭黑麦杂交 ,从杂交成功的 16个组合后代中发现“中国春×秦岭黑麦”与“新中长×秦岭黑麦”的F1能够自然结实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其中植株 (中国春×黑麦 )F2 - 2和 (新中长×黑麦 )F2 - 2进一步自交、回交结实性较好。并从后者获得了遗传上稳定的染色体数为 42的纯合小麦新材料 99L2。秦岭黑麦的抗条锈特性已被转移到 99L2遗传背景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4.
将荆州黑麦种质导入栽培小麦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挖掘和利用荆州黑麦中的抗性基因,选用感病对照品种辉县红小麦与荆州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辉县怀荆州黑麦有较好的中交配性,杂交结实率为63.5%;染色体配对分析表明杂种F1平均交叉结数为1.92,其染色体构型24.42Ⅰ+1.61Ⅱ+0.11Ⅱ+0.05Ⅲ;C-分带和FIH(荧光原位亲交)分析表明,87.7%的二坐体和三价体发生在小麦种内,10.8%发生在小麦与黑麦之间,而仅有1.5%发生在黑麦染色体之间;杂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结实率为0.3粒/穗;杂种F2种子根尖染色体数变幅为42~51条,其中黑麦染色体变幅为4~9条。通过烽水仙碱加倍获得了两类辉县红-荆州黑麦双二倍体荆辉1号和荆辉2号,其染色体数均为2n=54,含7对黑麦染色体,但荆辉1号的IR染色体发生了明显变化。两种双二倍全均能自交结实,并高抗小麦  相似文献   

15.
小麦性状的缺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阿勃小玫稳定自交实缺体系分别对太谷核不育材料的核不育基因和小麦-黑麦抗锈病易位系陕麦893抗条锈基因进行缺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基因Ms2位于4D染色体上,并且Ms2在半合状态下仍然有效;陕麦893对条中29号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控制性的基因为显性,位于4A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6.
植保问答     
大田问:防除小麦田菵草等杂草,能否每亩用70%氟唑磺隆3.5克加30克/升甲基二磺隆30毫升,加水30公斤喷雾?答:氟唑磺隆能用于防除小麦田雀麦、野燕麦、多花黑麦等禾本科杂草及部分种类的阔叶杂草,一般每亩用70%氟唑磺隆3~4克。甲基二磺隆能防除小麦田看麦娘、野燕麦、硬草等禾本科杂草及荠菜、播娘蒿等部分种类的阔叶杂草,一般每亩能用30克/升甲基二磺隆20~35毫升。  相似文献   

17.
 Ph基因突变系[ph#-(1b)]及中国春小麦(作为对照)与春黑麦杂交。F#-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诱导一些小穗的染色体数加倍并结实。由F#-1加倍成功株所结种子生长发育而成的F#-2植株是自交可育的。对F#-1和F#-2花粉母细胞(PMC)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ph#-(1b)基因促进了八倍体小黑麦形成多价体。在F#-1加倍成功株中,平均每个PMC形成2.4个多价体,其F#-2平均每个PMC形成3.5个多价体。因此,可以利用ph#-(1b)基因来诱导近缘属(如黑麦)的外源基因,组合到小麦染色体组上。  相似文献   

18.
小黑麦在苏南农区草牧业生产上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个小黑麦品种与大麦、黑麦、黑麦草在苏南地区的产量比较试验和品质分析表明,小黑麦在该地区早春有较高的青刈产量,且干物率高(17.0%~21.7%),饲草品质优良。小黑麦NSHW11作为紫花苜蓿规模化种植的田间保护作物,具有明显的抑制杂草、增加总体生物量和提高苜蓿种植效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机大豆轮作免耕杂草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覆盖作物为基础的有机大豆轮作免耕生产体系之所以已经引起农民、研究专家和其他农业职业者的关注,是因为这个新体系具备提高土壤保护、降低劳动力需求和燃油使用的能力。该体系以使用黑麦覆盖作物为基础创造抑制杂草和促进大豆生长的原地覆盖作物。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关于以覆盖作物为基础的有机大豆轮作免耕生产的试验,概括了现在的杂草管理策略研究进展,对未来有机大豆轮作免耕杂草管理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特别是黑龙江省有机大豆轮作免耕杂草管理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麦黄矮病是小麦病毒病中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是由大麦黄矮病毒侵染所引起的,除为害大麦、小麦外,还可侵染燕麦、谷子、糜子、黑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及虎尾草等多种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