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1996—2015年我国四大区域财政农业支出数据发现,在支出总量上前12年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后8年表现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从人均支出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于均值,处于有利地位;除2009年外,支出力度表现为西部最高,东部最低,东北和中部居中的态势,2015年西部地区的支出力度最大,达13.35%,东部地区支出力度最小,为8.97%,区域间支出力度差距非常明显;从区域差距的分解来看,泰尔指数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2015年的数据小于1996年,说明区域差距呈缩小趋势;区域差距主要由区域内差距造成;财政农业支出未表现出δ收敛与β收敛。因此,须强化农业投入的政府责任,不断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优化事权划分,不断提高中央政府财政农业规模;优化财政农业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种粮大省的投入;通过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财政农业的投入。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关于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调查数据开展。随着网络电子地图的发展,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和通行时间数据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新的大数据来源,但运用这些数据进行省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研究的实例较少。为此,以高德地图POI数据和百度地图驾车通行时间数据为基础,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工具,研究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在浙江省省域尺度上呈多核集聚分布,形成了杭州-湖州核心密集区和安吉县核心密集区,以及其他都市依托型密集区和景区依托型密集区。休闲度假类、田园农业体验类、农家乐类、回归自然类休闲农业项目呈现连片集聚,民俗风情类、村落乡镇类休闲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均匀,科教旅游类休闲农业项目数量较少。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和消费能力、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休闲农业密集分布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休闲农业分布的都市依托性和景区依托性明显:田园农业体验类等依赖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的类型连片集聚,而民俗风情类等与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联系较弱的类型则分布较为均匀。整体上,资源禀赋丰富、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居民消费能力较高、客源市场较大、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关于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调查数据开展。随着网络电子地图的发展,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和通行时间数据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新的大数据来源,但运用这些数据进行省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研究的实例较少。为此,以高德地图POI数据和百度地图驾车通行时间数据为基础,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工具,研究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在浙江省省域尺度上呈多核集聚分布,形成了杭州-湖州核心密集区和安吉县核心密集区,以及其他都市依托型密集区和景区依托型密集区。休闲度假类、田园农业体验类、农家乐类、回归自然类休闲农业项目呈现连片集聚,民俗风情类、村落乡镇类休闲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均匀,科教旅游类休闲农业项目数量较少。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和消费能力、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休闲农业密集分布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休闲农业分布的都市依托性和景区依托性明显:田园农业体验类等依赖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的类型连片集聚,而民俗风情类等与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联系较弱的类型则分布较为均匀。整体上,资源禀赋丰富、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居民消费能力较高、客源市场较大、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4.
台湾休闲农业区发展历程、建设布局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休闲农业区主要由当局规划划定,从属公经济范畴,政府从经费投入、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辅导协助,发展政策历经多次调整,促进了休闲农业区的规范、有序发展。台湾现有71个休闲农业区,主要是依托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形成以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为主的区域分布格局,主导产品形态包括田园采果、花卉欣赏、自然生态、单车旅游、登山保健、品味美食等,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经营运作上主要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共同经营。研究认为,休闲农业区建设对休闲农业的产业配套和集约经营具有良好的功能促进、产业集成作用。休闲农业区是休闲农业集聚产业、乘数发展的必经途径,是引导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构建休闲农业多功能产业形态的综合载体,休闲农业区建设有序发展应着重科学规划与严格审核,社区经营、分类辅导则是休闲农业区有效管理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按着地域分异规律,开发农业,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原则。我省地形、地貌、农业气候和植被类型等大致可分为三大块。即东部低山丘陵,中部平原和西部低山丘陵地区。东西两厢为丘陵山地,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从东向西,降雨逐渐减少,东部湿润,西部干旱;植被类型也呈明显差别,东部属于长白植物区系,复被较好,西部属于华北植物区系,复被较差;中部形成了以开发农业为特色的植被类型,是较发达的种植业区。上述基本自然炎型区,应是分区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不仅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旅游供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载体。该研究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A级旅游景区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市域尺度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征;(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显著差异性,分布集聚区呈现"三大四小"的特点,总体空间格局为中部密集程度最高,其次是西部和东部;(3)区域地形条件、水体资源禀赋、交通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边缘区肇庆市的101个休闲农业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软件探讨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肇庆市休闲农业点数量总体偏少,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等级分布呈现"高等级集聚,低等级分散"的特征;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布局缺乏合理性,村落乡镇型休闲农业占比最高,为51%,鼎湖区兼有全部类型的分布;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以高要-端州-鼎湖组团密度最高,且主要沿高速公路与河流分布;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不同地区间的休闲农业呈负相关,热点区分布在怀集与广宁,冷点区分布在封开与德庆;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等自然因素和政策环境、农业基础、旅游资源及交通网络等人文因素是影响休闲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肇庆市休闲农业空间合理布局需要加强政策规划与引导、协调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发展、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完善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利用1997—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效率进行考察,并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农业碳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及其与农业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碳效率稳步增长,但受"梯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农业碳效率具有以东部为高值"极核"区和以西部为低值"外围"区的分布结构特征。同时,区域内省份间农业碳效率的依赖性明显。而对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效率关系初探后,发现二者之间整体上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特征,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农业碳效率呈现出先得到改善后不断恶化的变化趋势。同时,处于不同集聚度下的群组情况各异,其中农业高集聚度区(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碳效率随农业产业集聚度提高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曲线特征,而在农业低集聚度区(东部经济发达区),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对农业碳效率的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农业发明专利的授权数为表征指标,利用泰尔指数,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2—2016年中国农业发明专利产出的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农业专利产出水平最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②由泰尔指数可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比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对其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③经济发达地区受人均GDP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容易受到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欠发达地区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森林公园旅游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将生态足迹值纳入评价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博弈交叉方法测度中国省际森林公园旅游的生态效率,莫兰指数探究其空间集聚类型,标准差椭圆法分析森林公园旅游绿色发展的空间分布的方向性变化。结果表明:2008—2019年中国省际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整体有所提高,高效率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但东北地区可持续性发展较为均衡;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效率由高到低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分布格局;整体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空间正向聚集效应,且聚集效应逐步增强。从局部聚集类型来看,同质发展聚集类型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且有逐渐向西部扩散的趋势;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的重心轨迹呈现“东北-西北-西南”的动态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国土空间规划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网络,可理清不同时期的研究内容及热点演化趋势,并对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计量统计分析,探究当前发展情况,进而分阶段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内容。【结果/结论】结果表明:(1)1992年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文献发文量显著上升,多学科交叉日益加强,其中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排在前两位。(2)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多集中在东部大城市地区,研究者之间合作较少,合作化程度较低。(3)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分为缓慢发展、快速增长和日趋成熟三个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由分散趋向统一,但政策导向性明显,生态理念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区域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一般要经历离散、极化、扩散、均衡四个发展阶段,形态模式从点状零散型向单中心向心型、多中心多核型、多中心网络型演化,交通、经济、自然地理是其主要的影响要素。在不同地区,由于影响要素合成所产生作用力大小的不同,造就了空间发展的阶段和形态分异,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小城镇空间发展的形态差异。未来我国东部地区应进一步统筹小城镇的发展,优化网络型空间格局;中西部地区,国家应给予小城镇更多的支持,密切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顺势构筑多中心网络型的区域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3.
借鉴产业集聚常用定量研究方法,选用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集聚度评价指标,测评得出福州市休闲农业整体呈弱集聚状态,且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项目同质化等问题,据此提出打造福州市休闲农业集聚中心区的对策:进行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空间整合,从培育棱心企业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两个层面提升福州市休闲农业集聚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物品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对休闲农业产业的推进作用,产学研相结合为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4.
区域多维贫困是2020年后我国减贫事业的重要导向,也是减贫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10、2012、2014、2016、201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Moran’sI指数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省际区域多维贫困的空间聚类情况及其相关性,以此来分析我国各地区多维贫困的空间特征和区域差别。结果表明:我国各个地区的多维贫困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中北京等地区已逐步脱离多维贫困,西藏等地区存在严重的多维贫困问题,其余地区则呈现不同程度上的多维贫困。同时,各地区的多维贫困存在地理上的空间自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性的多维贫困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概括了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理论基础,归类了近10年间不同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技术方法,重点评述了不同技术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讨论和展望了未来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研究的发展方向。当前,光谱特征、时相特征和空间特征是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三大理论基础。基于单一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操作简单,但往往难以获取种植结构“最佳识别期”的遥感影像;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农作物季相节律特征,成为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主流方法。在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中,多特征参量法较单一特征参量法更适用于农作物种植结构复杂区域,基于多特征参量的统计模型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混合像元问题,但模型的鲁棒性有待提高。此外,遥感与统计数据融合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法在国家及全球大尺度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中具有优势,但较低的制图分辨率使得数据产品的区域适宜性较差。未来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将以区域“作物一张图”为目标,充分发挥多源数据组合利用的优势,围绕多类型作物同步提取和大范围作物种植结构提取开展深入研究,重点加强遥感数据预处理、特征参量提取和分类器高效选择等关键技术研究,从而提升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时空尺度,满足多方位的农业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民族地区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扶贫产业的地域品牌特色形成则是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西部民族地区因其受到特有的自然条件、人文特色、民族特点等因素影响,而与中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条件具有很大的不同。总体上看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较东部地区竞争上处于被动地位,但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扶贫产业发展的模式为例,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形成地域品牌特色之间相互促进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植被长势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类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年累积NDVI作为指示因子,监测评估了1998-2007年间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长势特征.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总面积为536.59万km2,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5.89%.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较大,分别占到相应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53.36%和50.2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三种类型区域的空间叠加关系较好,尤其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叠面积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5.10%.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分别占各自面积的63.73%和39.15%.(2)对于植被长势总体状况,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中东部的植被状况好于西部.植被状况较差的区域面积为10.59%,植被状况一般的区域面积为29.59%,植被状况好的区域面积为23.44%,植被状况较好的区域面积为36.3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优先区的植被状况好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差异最大.(3)对于植被长势变化趋势,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状况整体呈现出变好趋势.62.3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较为稳定,22.6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好趋势,14.93%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差趋势.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植被变好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小.  相似文献   

18.
谢华文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998-1002
文章从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和住房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方面对广西6个农业经济区域和14个地市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广西农业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提出了鼓励各区域之间进行横向经济联合、以"龙头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借鉴区内外或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成功经验等促进广西农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产业融合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依据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以省(区、市)为区域单元,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区域内具有增收效应,但在区域间没有空间溢出效应;对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占比的影响在区域内具有正向效应,在区域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工资性收入占比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具有负向效应。在不同的经营规模下,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因此,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实现农民增收,需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加强区域农村产业间融合活动的联系,发挥示范效应,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20.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has disproportionately impacted smaller US farms, such as those in Michigan where the average farm size is 215 acres. To keep agricultural land in production, entrepreneurial Michigan farmers are utilizing agritourism as a value-added way to capitalize on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ir diver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locations near large, urban, tourist-generating areas. Using focus group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how entrepreneurial farmers have strengthened Michigan agritourism by fostering producer networks through brochures and web linkages, information sharing in refining the agritourism product, referrals to other agritourism businesses that serve different markets or offer different products, purchase linkages, and a regional approach to establishing agri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increase visitation. Successful entrepreneurial, agritourism developers thus work cooperatively, rather than individualistically and competitively. Agritourism destinations facing stiff competition from alternative venues for leisure time and food purchases benefit from supportive linkages that help sustain a critical mass of producers who offer diverse goods, maintain land in agriculture, and thus, reinforce Michigans image for agritour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