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花生不定芽分化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高频植株再生体系并扩大基因型的研究,以8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对幼叶不同部位(叶片顶端、中间切段、叶片基部)的切段、子叶、上胚轴和下胚轴外植体,接种到添加1 mg/L NAA和6 mg/L BAP的MSB5培养基上,10天后将形成的愈伤组织转移至添加10 mg/L BAP或添加3 mg/L BAP和1 mg/L ABA的再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诱导不定芽分化。结果表明,6天叶龄叶片中间切段不定芽分化频率达到了91.4%,上胚轴26.7%,下胚轴12.5%和子叶0%;花生品种8823幼叶外植体获得了的91.4%不定芽分化率,生根植株经驯化后移至砂土中,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幼叶外植体分化不定芽频率明显高于子叶、上胚轴和下胚轴;6天叶龄的叶片中间切段为最佳;不同基因型不定芽分化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普洱地区35个茶树(C.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种质资源,包括20份古茶树资源,7个新选育品系、3个地方群体种、4个特异种质资源和对照品种(云抗10号),一芽二叶春梢中茶多酚各组分含量,并根据各组分相对含量对其进行了聚类分类.结果表明,所有种质...  相似文献   

3.
茶树新梢是很强的代谢库,它竞争树冠面上留养叶的光合产物。新梢又是制茶原料。所以合理采摘是保证茶树生产能力和茶叶品质的基础。以树冠面上的成熟叶片,用5uci的放射性碳处理24hr,然后采下分别带有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的新梢,制成茶样,用以测定各新梢的放射性强度。材料与方法新梢来源于经剪采的无性系TV_(20)茶树。1983年春进行离体培养(用洋菜培养基);当年春秋季在田间条件下对未推广的阿萨姆无性系茶树(30年生,叶色浅绿,正常剪采)进行研究;1984年和1985年又以TV_1成年茶树作了重要试验,研究季节性和品种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高香优质绿茶杂交新品种‘云茶春毫’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茶春毫’是从‘福鼎大白茶’(♀)ב长叶白毫’(♂)杂交组合F1中单株选育出来的新品种。1992—2010年品比、区试鉴定结果表明:‘云茶春毫’品比产量比对照‘云抗10号’高39.6%,比‘福鼎大白茶’高29.6%,区试产量高于‘云抗10号’2.5%(保山点)及10.1%(澜沧点)。制绿茶具花香显露、滋味鲜爽、叶底绿较亮等品质特点,绿茶品质总分为91.13分,超过对照‘福鼎大白茶’(90.75分)和‘云抗10号’(88.85分)。1芽2叶蒸青样含茶多酚28.0%,氨基酸2.7%,酚氨比值10.4,酚氨比值低于对照‘福鼎大白茶’(10.6)和‘云抗10号’(17.3)。抗旱、抗茶饼病能力超过‘云抗10号’,扦插繁殖和移栽成活率高于对照品种,适应能力强,在云南大叶茶种茶区推广种植良好。‘云茶春毫’品种于2010年10月12日通过省内有关专家鉴评为高香、优质、丰产绿茶杂交新品种,在2013年4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委员会品种登记,登记名称为‘云茶春毫’,登记编号为滇登记茶树2012002号。  相似文献   

5.
茶树新梢生育状况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明德 《作物学报》1987,13(4):336-345
本文主要研究了茶树新梢不同生育状况下叶片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新梢生长—休止光合速率由高转低,冬季更低,但随着芽萌发生长又有回升,高峰在1芽2叶期。正常新梢1芽3叶净光合仍为负值;春1芽5叶、夏秋1芽4叶才有少量光合产物积累。对夹2、3叶从驻芽起便有光合产物积累,其量与叶面积俱增。采摘所留鱼叶光合速率与正常叶相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在我场的部分茶园中发现了茶芽枯病。一号山头的常规茶园,连续两年发病率高达80%左右,被害茶树芽叶枯焦,甚至新梢亦枯死,造成该片茶园减产40—50%。一、茶芽枯病的症状主要发生在新稍的芽叶上,嫩梢有时亦受害。芽叶发病多自叶尖或边缘出现黄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展为褐色或黑褐色的不规则大斑,并无明显的边缘。  相似文献   

7.
茶树叶色突变体是特色品种选育的珍贵材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科研价值。本研究阐述了‘紫娟’(ZJ)以及两个红紫色芽叶突变(ZY1, ZY2)的新梢特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了芽、一叶、二叶、三叶、四叶、紫色成熟叶、绿色成熟叶及一芽二叶的儿茶素、花青素、黄酮类共21个化学成分含量。比较发现ZJ和ZY1的新梢芽叶均为红紫色,ZY2的单芽为绿色、新梢叶片为红色,3个材料的老叶部位均为绿色。随着叶片成熟度的增加,儿茶素总量逐渐降低,花青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黄酮类含量不规律变化;新梢幼嫩部位的化学成分高于较成熟部位。ZJ一芽二叶的花青素、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ZJ和ZY1的黄酮含量显著高于ZY2,鞣花酸含量最高的是ZY1,而没食子酸含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阐明了3个红紫色突变茶树新梢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特异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滇红碎茶品质的影响,以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为对照,选取省级茶树新品种‘云茶红1号’、‘云茶红2号’和‘云抗12号’3个茶树新品种为试验对象,按照统一采摘标准及加工方法制成手工滇红碎茶,比较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和感官审评结果。结果表明:3个茶树新品种茶样的内含物质丰富,生化成分比例协调;感观审评5项因子的评分结果有2个品种比对照高,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云抗12号’、‘云茶红2号’、‘云抗10号’、‘云茶红1号’,说明3个茶树新品种均可作为生产滇红碎茶的选用品种,尤其以‘云抗12号’、‘云茶红2号’为宜。  相似文献   

9.
张龙云  李敏 《茶业通报》1998,20(1):26-27
一、大叶类茶树的优势1.品种组成:经国家审定通过的52个茶树优良品种中,大叶类品种达24个,占46·2%,加上省级良种数量比重就更大了。它们中有的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当家品种,如云南大叶种(包括凤庆、励海、减库大叶种,下同)等;有的是新育成的品种,如云抗系、蜀水系、黔涓系、福云系、英红系等。云南大叶种在1;1、黔、粤、桂等省弓l种面积最大,达200多万亩。2.涪陵茶区的大叶类茶树现状:据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和区划资料,涪陵茶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大叶类茶树品种有云南大叶种、蜀永2号、黔循419、502、福云6号、7号、金佛山大叶…  相似文献   

10.
百脉根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百脉根叶片、叶柄、茎段、花柄和根组织为外植体,比较了它们在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及不定根的分化情况,优化并建立百脉根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结果显示:除根外,其它组织均可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外植体类型是影响愈伤组织、不定芽及不定根诱导的主要因素,叶片外植体的诱导效果最好。优化的百脉根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为:使用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3.0 mg/L 6BA+0.1 mg/L NAA、芽分化培养基为MS+0.3 mg/L KT、生根培养基为1/2 MS+0.4 mg/L IBA。通过该体系60~75 d可获得百脉根再生植株,约为无性繁殖周期的1/3~1/2。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在同一栽培环境条件下,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红碎茶品质成分差异原因,推动云南红茶品种改良,对16个云南茶树品种及5个肯尼亚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红碎茶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黄素(TF)、茶红素(TR)、茶褐素(TB)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红碎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品种加工的红碎茶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及TF、TR、TB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但是云南红碎茶中氨基酸、TF含量总体低于肯尼亚红碎茶,5个肯尼亚红碎茶TF≥1.00%,仅有2个云南红碎茶TF≥1.00%。云南及肯尼亚红碎茶的TF、TR及TB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云南红碎茶的TF:TR:TB=1:9.4:10.3,肯尼亚红碎茶的TF:TR:TB=1:5.7:5.3。总体上,云南红碎茶的汤色多为红亮,而肯尼亚红碎茶多为红艳明亮,云南红碎茶的甜香总体上不如肯尼亚红碎茶的浓郁持久,而且滋味浓强及鲜爽度也弱于肯尼亚红碎茶。但是‘云抗50号’、‘云抗43号’、‘云抗37号’、‘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加工的红碎茶综合品质感官审评得分接近或超过肯尼亚茶树品种,可作为优质红茶品种进一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2.
魔芋不同外植体组培快繁及其再生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魔芋不同外植体为实验材料,建立了魔芋离体培养快速繁殖的再生体系,为以后魔芋基因工程进行品质改良奠定了基础。以不同基因型魔芋为实验材料,研究魔芋不同外植体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再生的频率。魔芋不同基因型外植体在含适宜6BA、NAA等激素的培养基中形成愈伤组织的难易程度不同,愈伤组织诱导形成不定芽的能力强弱也不一样;不同基因型魔芋外植体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的是块茎幼叶茎段;对魔芋的块茎、茎段和幼叶来说最适合的培养基配方是MS+6-BA 2.5 mg/L+NAA 0.05 mg/L,不同培养基诱导不定芽的能力是块茎茎段幼叶,其中,魔芋块茎和茎段的再生能力较强。最合适的生根培养基是MS+1.0 NAA。本研究成功的建立了魔芋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再生途径,并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3.
孙默蜀  周春明 《茶业通报》2001,23(2):32-33,34
“宝顶银针”产于四川省宜宾市、凉山州和云南昭通地区交界的四川雷马屏茶场海拔 80 0~ 1 0 0 0m的中山地区。利用当地栽培型云南大叶种芽叶 ,通过在工艺上的反复研制 ,形成了“宝顶银针”外形紧直似针 ,色绿披毫 ,内质汤色碧绿 ,嫩香持久 ,滋味甘爽 ,回味悠长的特殊风格 ,并在 1 995年获四川省优质名茶“甘露杯”。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材料 芽及一芽一叶初展芽叶 ,要求芽头肥壮 ,无空心芽。1 .2 工艺设计研究 在工艺设计中 ,力争结合四川省半炒、烘型名优茶制作和云南大叶种芽头肥壮、芽叶长大、多酚类含量偏高的特点 ,初步设计出…  相似文献   

14.
绞股蓝快速繁殖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素琴  谢焕松  曹云英  季本华 《种子》2004,23(11):96-96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攀缘草质藤本植物,含有绞股蓝皂甙84种,其中6种与人参皂甙相同[1],其药理实验表明有促进细胞代谢、抗溃病、抗肿瘤、抗脂质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2],地上部分又可制成茶叶,其味甘甜,具有治疗和保健双向作用.一般用种子和扦插繁殖,耗费种材多,繁殖系数低,且受季节限制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新品种的迅速推广.关于绞股蓝的组织培养有一些报道[3~5],已从腋芽、茎段、茎尖等组织诱导愈伤组织或丛生芽再生植株,至于绞股蓝花芽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绞股蓝花芽为外植体,进行了绞股蓝花芽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为解决种苗不足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番茄‘黄樱桃-2号’的子叶切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产生以及再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诱导形成的‘黄樱桃-2号’愈伤组织和再生芽数目存在差异,最适培养基为:MS+ 6-BA 2.5 mg/L+ IAA 0.2 mg/L,出愈率可达到95.08%,每个外植体再生芽数约为5。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 IAA 0.2 mg/L。通过观察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2种抗生素对子叶愈伤组织和再生芽诱导情况的影响,确定‘黄樱桃-2号’子叶的除菌培养基为:MS+ 6-BA 2.5 mg/L+ IAA 0.2 mg/L+ 头孢霉素 200 mg/L+ 羧苄青霉素 200 mg/L。同时还对作为筛选剂的卡那霉素进行了浓度筛选,确定了卡那霉素对‘黄樱桃-2号’子叶的筛选浓度为50 mg/L。  相似文献   

16.
以田基黄为材料,应用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对适于活血丹增殖分化的培养基、培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是以田基黄的茎尖为外植体,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MS+6-BA3.0mg/L的培养基能成功地诱导愈伤组织的分化;MS+6-BA2mg/L+NAA0.5mg/L能成功地诱导芽的分化,对于芽增殖,以此培养基也比较好;诱导生根以1/2MS+NAA0.2mg/L培养基较好,培养20d后生根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辽东楤木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辽东楤木茎尖、幼叶、嫩茎、休眠芽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诱导丛生芽及再生植株,筛选出适合于辽东楤木组织培养的系列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mg/L+NAA 0.1mg/L(或IAA0.2mg/L),幼叶为愈伤组织诱导的理想外植体,30d继代一次分化效率较高,达到73%;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1.5mg/L十IAA0.1~0.15mg/L+NAA0.1~0.15mg/L;不定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0.5mg/L;按1∶1混配的蛭石与草炭为试管苗移栽最适基质.  相似文献   

18.
以马缨杜鹃下胚轴为外植体,用L9(34)正交实验法研究基本培养基、NAA、2-ip对芽器官诱导的影响。以马缨杜鹃下胚轴切断为材料,研究全息现象。结果表明马缨杜鹃下胚轴诱导芽的最佳培养配方为1/4 MS+NAA0.75 mg/L+2-ip2.0 mg/L。马缨杜鹃切段在离体培养时存在全息现象,其不定芽发生的部位及数量、频率的梯度变化都遵循生物全息律,全息律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外源激素和切断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茶树以收获芽叶为主,叶片的生理特性和抗逆能力直接决定着茶树生长势和品质成分的形成。为研究茶树不同成熟度叶片生理变化规律,以2 个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茶树新梢不同成熟度叶片丙二醛(MDA)、脱落酸(ABA)、水杨酸(S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综合评价各成熟度叶片的生理特性和抗逆能力,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简化茶树抗逆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叶片的MDA、SA、SOD和Pro 由1 芽2 叶至老叶基本呈现增加的趋势,老叶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成熟度叶片;仅ABA含量随着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SS 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新梢3、4 叶达到峰值,老叶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MDA与SA、Pro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ABA与MDA、SOD、Pro、SA、CAT 存在中度到高度负相关。7 个茶树叶片抗逆性评价指标可简化为5 个,即MDA、ABA、SA、SS和CAT,可应用于茶树抗逆性的鉴定,提高种质材料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20.
对云南白莺山地区12 种类型古茶树资源共60 份材料进行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聚类图分析这12 类茶树的亲缘关系,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白莺山古茶树资源的起源与演化、加快珍稀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 类古茶树可分为2 大类和4 小类,野生型的本山茶与3 个半野生型的黑条子茶、二嘎子茶和大叶本山白芽口茶归为第Ⅰ类,为乔木或小乔木,树型高大,芽叶茸毛无或稀少,叶片大,角质层较厚,栅栏细胞1 层,石细胞多且粗大;其他8 个类型归为第Ⅱ类,其中4 个栽培类型包括勐库大叶茶、勐库小叶茶、白芽子茶和豆蔑茶归为第Ⅱ-a 类,为小乔木或灌木,芽叶茸毛较多,叶片栅栏细胞1~2 层,石细胞少且小;柳叶茶、贺庆茶、藤子茶3 个半野生类型资源归为第Ⅱ-b 类,为灌木,树型开张,芽叶茸毛中等,中叶,具有1~2 层栅栏细胞,石细胞少且小;红芽茶单独成第Ⅱ-c 类,为半野生型灌木,芽叶呈鲜艳紫红色,大叶,石细胞形态和大小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