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浙江省“八五”早籼稻区试品种(系)品质、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浙江省“八五”早籼区试品种品质、农艺性状进展趋势。结果表明,“八五”参试品种较“七五”参试品种品质有极显著提高,而且有着生育期缩短、有效穗数减少、穗型增大趋势,迟熟组尤为明显。分析“八五”参试品种各项品质性状表现,参试品种品质仍不理想,大多数品种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面积、粒型表现欠佳。剖析待改良品质的各效应方差分量发现,除整精米率品种×年份互作效应高于品种效应以外,其余品质性状均以品种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近20年来山西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演变情况,以1997-2018年山西省审定的175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近20年来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株高呈下降趋势,但中部冬麦区水地审定品种株高过高,有倒伏风险;产量三因素中,穗粒数稳步提升,南部中熟冬麦区品种的穗粒数均高于中部晚熟冬麦区品种,千粒重变化不明显,但“十三五”时期审定的旱地品种千粒重下降明显,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山西省近年来审定品种品质性状没有显著变化,籽粒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均没有显著提高。山西省今后一段时间的育种目标仍然是品质与产量的协同提高,水地品种应在保证穗数和粒重的基础上加强穗粒数的选择,旱地品种应注重穗粒数和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为给春小麦养分科学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材料,研究了肥料施用量对小麦不同密度群体籽粒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与群体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低施肥水平下,春小麦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高施肥水平下,产量随群体密度增加出现波动,但均高于低施肥水平的产量。群体密度的增加降低了收获穗数饱和度、穗粒数及籽粒面筋含量,但增加了籽粒容重;施肥量的增加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和面筋含量;群体密度和施肥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调控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4.
克字号小麦品种性状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克字号小麦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单株产量,株粒数,千粒重增加,株高变矮;品质性状呈现高低高的“V”型变化趋势,说明90年代我所在品种选育上基本实现了高产和优质的结合,从克字号小麦品种演进规律和关联度分析可以明显,今后克字号小麦高产育种的目标为:在保持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或在保持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粳稻穗部性状分析及与米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2005年区域试验部分水稻新品系为试材,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分类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应具有较多的一次、二次枝梗数目、粒数和较高的二次枝梗数结实率,同时分析了穗部性状与米质的关系,探讨通过穗部性状选择提高产量和改善水稻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2005年区域试验部分水稻新品系为试材,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分类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应具有较多的一次、二次枝梗数目、粒数和较高的二次枝梗数结实率。同时分析了穗部性状与米质的关系,探讨通过穗部性状选择提高产量和改善水稻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克字号小麦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单株产量、株粒数、千粒重增加,株高变矮;品质性状呈现高低高的“V”型变化趋势。说明90年代我所在品种选育上基本实现了高产和优质的结合。从克字号小麦品种演进规律和关联度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克字号小麦高产育种的目标为:在保持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或在保持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2003—2008年漳州市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分析表明,三系杂交稻是漳州市水稻区试品种的主要类型,而特优组合又占三系杂交稻的多数;漳州市水稻新品种选育,2008年与2003年相比较,平均产量水平极显著增加,稻米外观品质普遍表现较好,但整体抗性无明显提高。适当增加植株高度对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间接促进作用,在保持适当的穗粒数、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千粒重和结实率的提高对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提出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85~1995年云南省农科院中日合作课题新育成的42个粳稻品种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云南粳稻育种由穗数型向穗重型演变。今后我省高产育种要以穗重型品种为核心,要保持或适当增加现有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近年育成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四川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生产提供参考,统计了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的100个小麦品种的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并对其性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2.0kg·hm^-2;产量三要素中,穗数和粒重呈下降趋势,穗粒数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36d,株高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高产品种的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增加穗粒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近年审定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和沉降值相对较高,但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指标相对较低;同一品种多个品质指标间强、中、弱筋层次交错。总体来看,四川省小麦高产优质育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穗数接近350×10^4·hm^-2、穗粒数44粒、千粒重45g以上的多穗型品种可能更适合四川气候和生产条件;相同品种的多个品质指标间不协调,总体较差,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淮安区水稻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十一五"期间实施情况,通过对比实施期间每一年项目区与全区大面积生产情况的产量、成本、增产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完成的指标,对"十一五"期间项目课题目标、任务完成、取得的成果、经济效益以及应用前景情况作出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烟稻轮作生产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生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氮肥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为明确优质稻“福香占”在福建烟后稻区的最佳氮肥施用量,充分发挥其优质、高产特性,【方法】本研究设置CK(0)、N1(51.75)、N2(103.5)、N3(155.25)、N4(207 kg/hm2) 5个氮肥(以纯氮计)水平,在大田环境下,分析“福香占”光合特性、田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米品质、香味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随施氮量增加,“福香占”生育期逐渐延长,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叶绿体大小、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均上升,N3或者N4达到最高。两年穗总粒数和田间产量均是N2最高,结实率、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稻米加工品质N2处理表现最好,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受氮肥水平影响不显著。蛋白质含量随氮肥量升高而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均随氮肥量增加而降低,消减值升高。N<...  相似文献   

13.
灌浆期干旱胁迫对水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灌浆期干旱对不同类型水稻叶片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干旱气候条件下水稻栽培提供参考。方法 以节水抗旱稻旱优113和普通杂交稻扬两优6号(YLY6)为材料,设置传统淹水灌溉、灌浆期干旱胁迫两个处理,分别测定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稻米品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干物质生产及分配、叶片生理活性(叶片水势、气叶温差和光合速率)等。结果 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水稻叶片水势、气叶温差均显著下降,最终导致叶片光合速率降低;但是在复水后2~15 d,叶片的各生理指标可以得到恢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变化,产量的稳定主要得益于前期充足的干物质积累使籽粒充分灌浆,结实率显著升高;稻米的碾磨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扬两优6号的外观品质显著降低,却改善了旱优113的外观品质。同时,蛋白质含量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稻米营养品质。结论 水稻灌浆期适度干旱可以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改善稻米品质。因此,适当在生育后期阶段减少水分的投入,不仅可节约农业用水,稳定籽粒产量,还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稻麦两熟条件下,研究了麦田免耕套种水稻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与移栽稻相比,免耕套种水稻株高较低,单茎叶面积略小,生物量低,但生育后期干物质累积量增加迅速。第1年免耕套种秸秆还田的产量最高,翻耕移栽秸秆还田的产量略高于移栽秸秆不还田的产量,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第2年免耕套种的产量降低。在单位面积穗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免耕套种水稻每穗实粒数较少,千粒重较高,套种水稻可获得较高产量。水稻免耕套种可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提高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翻耕移栽秸秆还田也能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水稻免耕套种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使胶稠度变软,稻米品质变优;而水稻移栽秸秆还田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略增,胶稠度变硬,食味品质有变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51个高产型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51个组合的平均有效穗数为13.89万/667 m~2、穗着粒数为176.87粒、结实率为80.99%、千粒重为29.52 g、稻谷产量为547.22 kg/667 m~2、增产率为5.36%。单产与有效穗数和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着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四川省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应在保持一定单穗质量的基础上,平衡协调穗、粒结构,适当增加有效穗数。针对不少品种结实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新育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工控温条件下稻米垩白形成变化及胚乳扫描结构观察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3℃)和适温(23℃)2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对2个不同垩白类型品种西农8116和广二矮104抽穗后稻米垩白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稻米胚乳内部淀粉体形态、大小、发育程度、排列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变化与胚乳内部淀粉体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灌浆结实期稻米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在抽穗5 d到15~20 d的这一时期,其余时段垩白度的变化幅度不大;高温(33℃)与适温(23℃)处理相比,以抽穗后10~20 d间的变化差别最为明显;胚乳淀粉体表现为“裸露型”还是“非裸露型”,主要与胚乳细胞内部淀粉粒发育程度有关,而与品种本身的垩白类型特征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重庆水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助推长江经济带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基于SWOT方法分析了重庆水稻产业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以“增强优势、弥补不足、应对挑战、消除威胁”为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重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对策建议。研究认为,重庆水稻要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十四五”期间,重庆水稻发展要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战略导向,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发展目标,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构建高质量水稻产业经济体系”为发展重点,以“深化水稻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推动水稻产业多种功能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的10条对策建议为:开展稻田宜机化整治工作、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估、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种植制度调整、构建特色绿色稻米产业、完善产业协同机制、提高科技支撑效应、构建多层级智慧管理服务体系、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健全监管保障制度。本研究结果为新形势下制定重庆水稻绿色生产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以及扶持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熟粳稻扬粳4038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三年(2009—2011)试验结果表明: 1)玉米秸秆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 2)在不施氮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产量提高了18.9%~32.0%; 3)在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施氮量下降了7.4%~16.7%,但产量提高了0.5%~11.0%,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8.0%~31.7%; 4)在不施氮或实地氮肥管理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整精米率、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最终黏度和消减值;玉米秸秆还田对水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无显著影响。在不施氮条件下,与对照相比,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上述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水稻施氮量,提高产量和改善米质。  相似文献   

19.
1,2,4-三氯苯和萘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汕优63和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两种有机污染物1,2,4-三氯苯(TCB)和萘(NAP)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少籽粒中残留的调控措施。 TCB明显降低两个水稻品种的移栽成活率,这是导致产量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NAP对水稻移栽成活率影响较小。两种有机污染物都引起水稻抽穗期延迟。在产量构成因子中,每盆穗数和结实率是影响产量的两个主要因子。两种有机污染物均影响稻米品质,对稻米的垩白度影响最明显,其次是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而对出糙率几乎无影响。TCB和NAP在水稻籽粒中都有残留,而NAP的含量几乎是TCB的10倍,表明NAP的生物可利用性要比TCB高。汕优63籽粒积累两种有机物的能力明显高于武运粳7号。增施有机肥以及N、P、K肥可明显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害作用,从而提高产量。上述结果说明,在污水灌溉实践中要注意控制秧苗移栽期灌溉水的质量,严格控制水中TCB尤其是NAP的含量,并通过适当的肥水等栽培措施进行调控,以保证产量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