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平板给饵法进行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结果表明:蚁蚕对平板给饵法摄食反映快,疏毛整齐度达95.5%,各龄蚕儿生长发育正常;5龄期蚕座整洁卫生、蚕体强健、无蚕病发生,各项饲育成绩与桑叶饲养的中秋蚕相当,茧质、丝质调查亦与桑叶育无开差。同时,给饵次数比切削给饵法大为减少,更加节省劳动力,饲料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小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颗粒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方法和饲育环境对小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龄最适给饵量为50mg/头,适宜饲养密度为1.5头/cm^2,增加给饵次数有利于小蚕的生长发育,温度和光照对小蚕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以29-30℃黑暗饲育成绩最好。  相似文献   

3.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2,39(2):44-44
一般蚕发生不蜕皮蚕有以下几种情况 :( 1 )蚕因生病 ,体质虚弱 ,而不能正常蜕皮。 ( 2 )小蚕期没有采用薄膜防干育 ,叶子失水多 ,造成蚕摄食水分不足 ,或遇连续干旱天气 ,叶子含水量低 ,也容易造成蚕不蜕皮。 ( 3)因空气干燥 ,加上眠座上和蚕室地面撒大量的石灰粉 ,使蚕室空气过于干燥 ,在眠后期 ,容易造成不蜕皮蚕发生。所以养蚕期间要注意消毒防病 ,良桑饱食 ,连续干旱天气 ,桑园要及时抗旱。小蚕期要采用薄膜防干育 ,大蚕期湿度低要采取措施在地面撒水或适当给蚕添食水叶 ,补充水分。在眠蚕后期遇干旱天气要注意补湿。为什么会发生不蜕皮…  相似文献   

4.
<正> 生物的成长是以摄取营养为根本。家蚕的饲料是桑叶,但随着人工饲料的开发,不仅改变了家蚕赖于生存的营养来源,而且也带来了养蚕方法上的改革。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相比,给饵回数可大大减少,特别是采用人工饲料无菌育,全龄只需给饵3~4回,就可确保蚕儿上蔟营茧。为探明在不影响饲育成绩基础上较为合理的给饵回数,本试验以日本松原的人工饲料全龄4回育为基础,调查增减给饵回数对家蚕成长和饲育成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桑蚕人工饲料育给饵回数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芮孟安 《蚕桑通报》1995,26(3):26-27
桑蚕人工饲料育给饵回数试验衢州市农业局芮孟安一、试验目的日本小蚕人工饲料育的普及已有18年的历史,1992年后,小蚕共育所人工饲料育的比例,已达总收蚁量的50%以上。目前所推行的小蚕人工饲料育的给饵回数,大致上是每龄2回。为进一步提高小蚕共育所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人工饲料的稳定,人工饲料育正在逐步普及。但人工饲料育必须保持高度的清洁环境乃至无菌饲育环境,以防止饲料的恶化和确保蚕的健康度。为此进行了饲育蚕体内污染细菌简易检查法和无菌饲育室微生物发生情况检查法的开发研究。一、蚕体内污染细菌简易检查法(配套试剂盘)的开发研究人工饲料育中,如在稚蚕期采用无菌饲育法,无疑可以防止饲料的恶化和蚕病的发生,且可大大减少给饵回数,使饲育操作更为省力。为确保稚蚕不感染,需对蚕在移至开放育时进行体内微生物的检查。传统的检查方法必须具备微生物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人工饲料全龄2次给饵法(1—3龄1次、4—5龄1次,1—4龄1次,5龄1次)育蚕的结果表明:幼虫发育良好,且无蚕病发生,茧质亦较优。本饲育法与对照区(全龄3次给饵育)相比,饲育劳力更节省,适用于人工饲料育的丝茧和蚕种生产。  相似文献   

8.
<正>本研究采用人工饲料建立了家蚕幼虫期间1~3次给饵的无菌饲育法,然后用此法所得到的无菌蚕作为试验材料,首先,解明  相似文献   

9.
萧山县农林局1959年在河上公社楼塔生产队試用桑果水给蚕儿添食,效果很好。方法是用一斤航鲜桑果加水二斤,煮沸后用澄清汁液喷在桑叶上给蚕吃。或煮■淘过桑籽的水烧开冷却后给蚕添食,每日喷添3次。据观察,由于桑果水汁鲜甜,蚕很  相似文献   

10.
王传振  赵静  徐欣  张升祥  崔为正 《北方蚕业》2012,33(3):23-25,27
本试验采用隧道式微波干燥设备干燥桑叶制作桑叶粉,以烘干法、晒干法、室内阴干法制作的桑叶粉为对照,分别配制人工饲料,采用一至二龄一次给饵法鉴定养蚕效果。结果表明,利用上述4种干燥方法加工的桑叶粉配制人工饲料养蚕,收蚁后24h疏毛率、存活率、龄期经过等指标差异不大,但起蚕率和蚕体重存在一定差异,168h三龄起蚕率以室内阴干法较高,二龄眠蚕体重以微波干燥法最重,两项指标均以80℃烘干法最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认为,微波干燥法是大规模生产优质桑叶粉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蚕体内的水分主要来自桑叶,而影响蚕体水分多少的因素,一是桑叶的含水量,一是饲养环境中的空气湿度。远在2200多年前,荀子就曾讲到蚕“喜湿而恶雨”,即养蚕的环境应有一定的湿度,但忌雨水。六世纪时,贾思勰引《春秋考异邮》一书中记述“蚕阳物,大恶水,故蚕食而不饮”,指蚕在一般情况下桑叶中的水分已能满足其生理上的需要,不必另外补充水源。  相似文献   

12.
桑前  李瑞 《江苏蚕业》1993,(3):11-15
试验认为,生产中稚蚕期采用人工饲料育,由于蚕儿摄食性、发育整齐度好,蚕体质强健、发病少,有利于共育;饲育成绩和茧丝质成绩与桑叶育无大差异。采用稚蚕期1~3龄一回平板下层给饵饲育,操作简单,劳动生产效率至少可以提高5倍以上。还可调整养蚕布局,不需配备稚蚕专用桑园,能提高桑园产叶量,扩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 大蚕期是增大体躯、充实营养、积累和分泌丝物质的主要时期,食桑量占全令用桑的95%左右,满足大蚕对桑叶的要求,使其充分饱食,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我县气候干燥,春叶水少质差,秋叶多硬化,对蚕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近年来推广大蚕三回育与定量给叶,由于大部分同志对此方法理解不够,只要求三回育,不注意给桑量,或是一次给桑过多,造成桑叶调萎,蚕受饿,以致蚕茧产量低、质量差,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引言 家蚕幼虫期的含水量是85%左右,与桑叶中的含水量(82%)是很接近的。家蚕水分主要来源于桑叶,其次是体内的中间代谢水。水分能影响蚕体康健,影响蚕茧的丰收。一般干旱地区的蚕茧产量均低于多水地区,也是水分生理  相似文献   

15.
叶质问题在养蚕生产上向来比较重视。近几年来通过桑蚕人工饲料的研究,对蚕的营养要求逐步清楚起来了。按照化学成分来衡量桑叶的成分,可分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类和水六大类。其中水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衡量叶质优劣的主要指标。水分在蚕体内起着物质溶解、运输和保持体内循环等生理上的作用。蚕体水分来自桑叶,而桑叶含水率的高低,可以看出桑叶成熟程度,嫩叶含水率高,老叶含水率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螽斯防治饵剂应用蚕场后的生态风险,在蚕场鸟类、鼠类对其取食观察基础上,选取大白鼠为研究对象,室内以饵剂或取食饵剂死亡的螽斯进行喂养,初步评价饵剂对非靶标动物的毒杀风险;测定饵剂中乙酰甲胺磷在施用7d、14d、21d、28d后的土壤残留值,评价其滞留蚕场的残留风险。结果表明,饵剂对鸟类相对安全,而对鼠类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乙酰甲胺磷在土壤中易降解,在自然条件下,7d乙酰甲胺磷和代谢物甲胺磷残留量分别为0.022mg/kg和0.004mg/kg,14d后再未检出,其残留风险低。  相似文献   

17.
研究蒸汽和热空气的溫度对蚕繭工藝性質的影响,証明所采用的这种初步加工(殺蛹与烘繭)方法,使蚕繭的工藝性質發生很大的变化,并且使其品質有所降低。 許多殺蛹机和烘繭机在設計的吋候都沒有考慮到蚕繭的某些特性。这就是說,到目前为止,还沒有研突出如解电常数和介質損耗角、动力学和蚕繭烘炕时水分与热的移动狀态等问題的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18.
桑叶的含水量多少,当被食下后对蚕体究竟有没有影响呢?蚕体有没有一定的调节水分的能力呢?又影响蚕体水分量与外界湿度的东西又是什么呢?都值得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春季的气候特点是春雨时间长 ,日照不足 ,根刈桑叶成熟不充分 ,往往叶子含水分偏多 ,空气湿度大 ,桑叶水分不易被蒸发。假如这时连续给蚕吃湿叶 ,不但体内的水分累积量逐渐增多 ,造成蚕体虚胖 ,同时因排泄水分量增多 ,盐类的排泄量也多 ,使血液的 p H值降低 ;而血液 p H值过低是造成诱发蚕病的主要原因 ,所以春季养蚕尽量不要喂湿叶。为了避免喂湿叶 ,春季养蚕要密切注意收看天气预报 ,假如第二天下雨 ,今天就要多采一两餐桑叶贮存 ,春季的桑叶比夏季保鲜的时间长。第二天等待停雨的间隙 ,叶子在地里被吹干时 ,再采叶。春蚕期应避免连续喂…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饲料养蚕中引入无菌饲养法,由于给饵次数极大地减少,从而节约了大量养蚕劳动力,杜绝了因微生物而引起的蚕病,还可防止由于饲料与排泄物的腐败而导致的养蚕环境污染。因此,它比普通饲养方法具有较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