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普通不结球白菜抗虫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以普通不结球白菜品种“中脚黑叶”和“矮脚黑叶”种子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材料,在附加2mg/L CPPU、0.1mg/L NAA和7.5mg/L AgNO3的稍作修改的MS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子叶(柄和子叶切段诱导不定芽频率分别为32.52%、4.35%和4.79%、11.55%。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Ⅱ)的重组质粒导入普通不结球白菜,获得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再生植株。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当代转基因植株(T0)及其自交后代(T1)植株经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检测,确认抗虫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并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体外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抗虫性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植株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2.
农杆菌介导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油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带柄子叶为转化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基因的转化,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大量的不定芽.PCR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2株呈阳性.淀粉-KI染色结果表明在转基因植株中检测到H2O2.在转基因植株×非转基因植株(F1代)中,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显示86%的株系呈现典型的孟德尔单基因显性遗传.F1代盛花期茎秆菌核病活体接种结果证实,转基因植株后代菌核病抗性明显提高.证实GO基因已转入油菜植株中并得到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3.
Δ12-油酸去饱和酶(Delta-12 oleate desaturase FAD2)是植物产生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对fad2基因表达进行抑制,可提高油菜种子油酸的相对含量。依据hpRNA介导的RNAi技术的原理,构建了以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为靶标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fad2i。以甘蓝型油菜Y14-1的带柄子叶作为转化受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fad2RNA干扰体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中,获得了PPT抗性植株。同时还探讨了影响Y14-1品种转化频率的几个要素,为甘蓝型油菜的高效转化提供参考依据。对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雪里蕻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雪里蕻(Brassica juncea Coss. var. multiceps Tsen et Lee)子叶、带柄子叶、子叶柄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结果表明:在4种外植体中,带柄子叶不定芽分化能力最强.子叶和带柄子叶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2 mg/L 6-BA+0.4 mg/L NAA+5 mg/L AgNO3和MS+2 mg/L 6-BA+0.2 mg/L NAA+5 mg/L AgNO3.带柄子叶和子叶不定芽分化的最佳苗龄都为5 d.AgNO3能显著地促进带柄子叶不定芽的分化,以5 mg/L的浓度为最佳.不同基因型对带柄子叶不定芽分化影响不大,但对子叶影响较明显.不定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2 mg/L NAA.  相似文献   

5.
以大白菜品种北京80号、油青矮脚45天菜心、四季菜心王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苗龄、激素组合、预处理条件及琼脂质量浓度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80号的最佳培养基为MS+5mg/L 6-BA+0.5mg/L NAA+2mg/L AgNO3,再生频率为83.6%;油青矮脚45天菜心和四季菜心王的最佳培养基为MS+0.2 mg/L TDZ+1 mg/L NAA+2 mg/L AgNO3,再生频率分别为73.1%和83.2%。3个基因型的带柄子叶在0.5~1mg/L 2,4-D中预处理3d,再生频率达84%以上。4~5d苗龄的外植体诱导不定芽效果较好。琼脂的质量浓度以12g/L为宜。通过不定芽继代培养和生根驯化建立白菜类作物较高再生频率的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根癌农杆菌介导AtNHX1基本对甘蓝型油菜的转化。[方法]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应用cre/lox植物表达载体,研究Na+/H+逆向转运蛋白AtNHX1基因对甘蓝型油菜的转化。[结果]甘蓝型油菜带柄子叶的再生频率远大于下胚轴的再生频率,因此选择带柄子叶作为转化受体。带柄子叶经浓度OD600为0.4的菌液中侵染8~10min,卡那霉素抗性绿苗率达3.75%。[结论]对抗性植株的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为提高甘蓝型油菜耐盐能力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榨菜子叶和带柄子叶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榨菜子叶及带柄子叶等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激素的MS培养基上,经不定芽诱导,不定芽伸长,生根等步骤,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结果表明:4 d苗龄的子叶再生能力最强,带柄子叶的最佳苗龄为5~6 d.子叶和带柄子叶分别在MS BA 2 mg/L NAA 0.4 mg/L AgNO3 5 mg/L和MS BA 2 mg/L NAA 0.2 mg/L AgNO3 5 mg/L的培养基中不定芽分化的效果较好.不同基因型间对子叶外植体的再生影响不大,但对带柄子叶的再生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芥菜型油菜遗传基因转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携带目的基因的农杆菌转化芥菜型油菜生产品种88-122,88-242,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植株,用芥菜型油菜的带柄子叶与携带体质粒的农杆菌共培养后,将其转移到诱导芽的培养基上的培养,并同时进行卡那霉素的抗性筛选,2-4周后,在子叶柄基部出现小丛芽,当正常小苗长至2cm高时,将其切下转入B2加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的进一步筛选并生根,将生根的正常绿色植株移栽于花盆中,在五叶期,用50mg/ml的卡那霉素注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基因转化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携带TA29-Barnase雄性不育基因的农杆菌转化“双低”花培油菜,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植株。用油菜的带柄子叶及下胚轴等外植体与携带载体质粒的农杆菌共培养后,将其转移到诱导愈伤组织及芽的培养基上培养,并同时进行卡那霉素的抗性筛选,2 ̄4周后,在子叶柄基部及愈伤组织上出现小丛芽,将其切下转入B5加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进一步筛选并生根,再将生根的正常绿色植株移栽于花盆中。在五叶期,用50mg/ml的卡那  相似文献   

10.
京彩甜椒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甜椒的下胚轴、子叶、带柄子叶的外植体诱导分化和植株再生。结果表明:带柄子叶的分化能力最强,6-9d苗龄的带柄子叶在MS 5.0mg/L6-BA 0.5-1.0mg/L IAA 4.0mg/L AgNO3培养基上,分化频率最高可达100%。并形成大量的不定芽(1个外植体可产生15-20个以上的芽),幼苗在MS 0.2mg/L IAA培养基上能正常生根,长成健壮的再生植物。  相似文献   

11.
导入抗逆基因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更多抗非生物胁迫的转基因杨树,以转双抗虫基因741杨(P.alba×(P.davidaiana×P.sirnonii)×P.tomentosa)为材料,建立了叶片诱导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高频再生体系,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探索了影响其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IBA;继代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05 mg/L IB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05 mg/L IBA。对影响转化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共培养时间为3 d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共培养培养基加入乙酰丁香酮、pH值调到5.2时,诱导潮霉素抗性芽效果最显著;最佳潮霉素筛选质量浓度为3 mg/L;将抗逆基因AtNDPK2通过农杆菌导入到转基因741杨中,经PCR检测,在抗性植株DNA中扩增出与目的基因大小相同的片断,初步确认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741毛白杨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的最佳分化培养基,探讨甘蓝型油菜花药培养技术。[方法]在油菜始花期,取其主茎顶端蕾盘的中圈花蕾,将花药接种于B5+2,4 D 1.0mg/L+KT 1.5mg/L的培养基进行诱导,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接种于不同配方的12种培养基进行分化培养。[结果]甘蓝型油菜花药培养取花粉处于单核后期至双核初期,对应于外部特征是蕾盘中圈10~15个花蕾,所产生的愈伤组织百分率最高(16%);12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中以B5+KT 2.0mg/L+BA 2.0mg/L+IAA 0.1mg/L或MS+KT 2.0mg/L+BA 2.0mg/L+IAA 0.1mg/L培养基上分化成苗最好,分化率分别为75%和70%,将分化的小苗置于1/2MS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可长成完整幼苗。[结论]花药培养可以加速油菜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进一步通过基因转化获得预期优良性状的甘蓝型油菜提供借鉴。[方法]以甘蓝型油菜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苗龄、不同基因型、不同预培养条件以及各种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油菜外植体高频率再生的影响。[结果]试验中,7 d苗龄的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再生频率可达35.83%;经3 d预培养处理的油菜下胚轴芽再生频率可提高至57.78%,油菜品种史力丰下胚轴的芽分化率较高,达35.00%,其次是N481-1,而N370-1的芽分化率最低;其最高分化率的激素组合为6-BA 3.0 mg/L+NAA 0.05 mg/L+TDZ 1.0 mg/L,达38.89%。史力丰品种6~8 d无菌种子实生苗的下胚轴在预培养基MS+2,4-D 1.0 mg/L+蔗糖30 g/L+琼脂4.5 g/L上预培养3 d,在最适分化培养基MS+6-BA 3.0 mg/L+NAA 0.05 mg/L+TDZ 1.0 mg/L+AgNO35.0 mg/L+蔗糖30 g/L+琼脂4.5 g/L中培养,再生频率最高。[结论]建立了甘蓝型油菜下胚轴离体培养高频率再生植株模式。  相似文献   

14.
花椰菜再生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子叶和上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浓度下花椰菜离体培养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上胚轴作为外植体时不定芽分化率较高,在不加IAA或添加0.5 mg/L IAA的培养基上均能达到100%,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IAA.子叶作为外植体时不定芽分化率低,最高为40%.  相似文献   

15.
非洲菊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非洲菊深圳5号为材料,研究了几种因素对非洲菊花托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托在1/2MS 6-BA 10 mg/L NAA 0.2 mg/L IAA 0.3 mg/L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的速度最快,诱导率达100%;花托在在1/2MS基本培养基中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较少褐变,且易分化不定芽;将愈伤组织转接到1/2MS 6-BA 3 mg/L NAA 0.2mg/L IAA 0.1 mg/L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可有效降低褐化率,不定芽分化率达67.5%、不定芽平均数为2.3株,指出高效的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再生频率为非洲菊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甘草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影响下胚轴离体再生不定芽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T具有显著作用,与6-BAI、BA结合,可高效诱导下胚轴直接产生不定芽,优化的分化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KT 0.5 mg/L IBA 0.5 mg/L,芽苗分化率平均为41.5%。同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预培养处理对甘草下胚轴再生的影响,结果发现:胀果甘草下胚轴离体再生频率最高,达44.7%;预培养4 d对甘草下胚轴再生不定芽具有促进作用。建立甘草下胚轴离体再生不定芽体系,为甘草基因工程品种改良及优良品种快速繁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甜叶菊的组培快繁技术。[方法]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筛选其最佳外植体消毒条件、最佳不定芽增殖及壮苗生根培养基。[结果]甜叶菊外植体材料的灭菌最佳条件为75%酒精20 s,0.1%升汞5~8 min;最佳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6-BA+0.1 mg/L NAA,此时不定芽增殖率达80%;最佳壮苗生根培养基为1/2MS+0.1 mg/L 6-BA+0.1 mg/L NAA+0.2 mg/L IBA。[结论]该研究为甜叶菊的工厂化规模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优良无核葡萄品种莫利莎葡萄试管苗为试材,研究了卡那霉素(Kan)、潮霉素(Hyg)对葡萄继代苗生长和离体叶片再生的影响,以确定叶盘法基因转化的选择压和转化体的筛选浓度;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头孢霉素(Cef)和羧苄青霉素(Carb)对葡萄离体叶片再生的影响,以确定侵菌共培养后合适的抑菌抗生素种类和浓度。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继代苗对Hyg的敏感性强于Kan,葡萄遗传转化更适合使用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作为选择标记。Hyg 3.0mg/L即达到继代苗致死浓度,可作为转化后抗性苗的筛选浓度,Hyg 0.8mg/L完全抑制叶片不定芽的分化,可作为叶盘法转化时抗性芽的选择压。葡萄叶盘法基因转化中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可选用Cef 300mg/L或Carb 400mg/L,但对不定芽的分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杨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该文以胡杨试管苗叶片为材料 ,进行了不同培养基及不同影响因子对胡杨叶片不定芽再生能力影响的试验 .结果表明 :胡杨叶片再生的最适培养基是MS +BA 0 .5mg L +NAA 0 1~ 0 2mg L +腺嘌呤 4 0mg L +水解乳蛋白 5 0 0mg L +白砂糖 2 5g L +琼脂 5g L ,再生频率达 10 0 % ;叶片培养的最佳取材位置是自茎尖展叶始第 1~ 3片叶 ;叶片正面向上或正面向下接种培养 ,对其形成不定芽无显著影响 ;由丛生芽和愈伤组织两个途径得到的无菌苗上的叶片在再生能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