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日常管理的核心。但是,要能管理好一塘池水,首先要了解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池塘底质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部的状态对池塘水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保持池塘水质良好,必须管好池塘底质。而想管好底质,则必须了解池塘底质的属性及其在养殖期间的演变规律。本文就池塘底部的构成、功能、管理提出一些见解,供池塘养殖管理者参考。一、池塘底部的组成与作用1.池塘底部的组成池塘底部的组成包括原始  相似文献   

2.
青蛤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蛤具有耐高温,耐干露,抗病毒,终身栖穴,潜泥深,受土质、地形、风浪、水质、阳光直晒和淡水浸蚀影响较小,无迁移习性,易移养管理等特性,近几年,我们将青蛤移入池塘进行养殖试验取得成功。为推动青蛤池塘养殖的发展,现将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准备1.池塘条件池塘应选择靠近沿海及进排水方便的池塘,池塘的池底应平整,无淤泥,以泥砂底质为最佳,池深70cm以上,池塘面积一般一只塘在10~30亩左右。池塘太大不易管理,换水不便;池塘太小,水质不易控制。2.池塘的整理池塘整理主要是采取清淤、曝晒、深翻、平整等方式…  相似文献   

3.
池塘是鱼类柄息、生长、繁殖的环境,许多增产措施都是通过池塘水环境作用于鱼类,故池塘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池塘条件包括池塘位置、水源和水质、面积、水深、底质以及池塘形状与周围环境等。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7月,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式发布《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该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池塘养殖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全省高效设施渔业发展和现代渔业建设。该规范涉及淡水养殖池塘、池塘循环水养殖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详细说明了池塘形状、池塘面积、池埂宽度、池埂坡度、池塘深度、池塘护坡、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环境要求等方面的具体事项。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5.
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刺参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然纳潮、微孔曝气、养水机池塘不同水层初级生产力及其相关参数的研究,分析养水机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水质调控方式池塘,初级生产力年均值、P/R值均以养水机池塘最高,微孔曝气池塘次之,自然纳潮池塘最低。养水机池塘、微孔曝气池塘、自然纳潮池塘的初级生产力年均值分别为(6.22±0.54)、(5.37±0.60)、(4.69±0.53) gO_2/(m~2·d)。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养水机池塘30~50 cm水层和50~100cm水层初级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而微孔曝气池塘和自然纳潮池塘这两水层之间初级生产力差异显著,且养水机池塘50~100 cm的水层初级生产力显著高于微孔曝气和自然纳潮池塘。研究表明,养水机能显著提高刺参池塘50 cm以下水层的初级生产力,缩小上层和下层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池塘水体总初级生产力,为刺参饵料和池塘物质快速循环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辽东湾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夏季、秋季和2014年冬季、春季采集辽东湾底充氧和未充氧的仿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样品,2014年春季采集仿刺参发病池塘沉积物样品,分别检测了-5~0cm、-10~-5cm、-15~-10cm 3个层面沉积物的温度、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同时监测各池塘表、底层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探讨两种池塘沉积物底质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及春季仿刺参发病池塘与两种未发病池塘沉积物4个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底充氧池塘和未充氧池塘沉积物均呈弱碱性和还原性,两种池塘不同深度沉积物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底充氧池塘沉积物各季节硫化物含量显著低于未充氧池塘;池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与底层海水理化环境存在相关性。与未发病池塘相比,春季发病池塘沉积物呈弱酸性,氧化还原环境为弱还原特性,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病池塘。上述结果为仿刺参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国,池塘养殖是水产主要养殖模式,其中池塘底质的控制是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一段时间养殖,鱼、虾、蟹等的排泄物及残饵都会沉入到池底,给池塘造成危害,对鱼、虾、蟹等产生了不良影响。笔者通过多年在北方池塘养殖方面的经验,介绍一下北方池塘底质恶化的危害和控制方法。一、池塘底质恶化危害的主要表现多余的池塘底泥是池塘底质恶化的主要危害。一定限度内的池塘底泥对鱼、虾、蟹等生长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笔者在金坛区指前镇东浦村,通过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投放足量的螺蛳、自制生物菌调水、混养青虾等手段,实现产值18360元/亩。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准备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15亩,试验池塘共3个,总面积45亩,池塘坡度比1∶1.5。池塘深度1.2~1.7米,池底平坦,池塘四周设防逃板,池塘内铺设微孔增氧系统。2.清塘与消毒池塘经充分曝晒,池底进行简  相似文献   

9.
三种不同养殖品种池塘水质变化特征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养殖泥鳅、翘嘴红鲌和青虾池塘的水质变化特点,并用VIKOR算法比较了三种养殖品种的池塘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三种养殖品种池塘的水质变化特点基本相同,但是三种池塘中,青虾养殖池塘水质最优,泥鳅池塘次之,翘嘴红鲌池塘最差。  相似文献   

10.
在草鱼精养池塘开展"鱼-菜"共生技术对比试验,试验池塘利用生物浮床种植空心菜.结果显示:试验池塘亩均产量高于对比池塘50kg,产值、利润分别大幅提高;试验池塘水质明显好于对比池塘.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生态浮床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选择鲤鱼精养池塘为试验区域,设置不同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10%、20%、30%)和对照池塘,2018年6-9月,定期采集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水样进行浮游植物检测。结果表明,试验池塘与对照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试验池塘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为主,而对照池塘以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取样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池塘;同时,20%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池塘和其它两组试验池塘。以上结果表明:生态浮床能够抑制浮游植物的增长,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2.
<正>三、第二步野外大池塘露天养殖珠三角的甲鱼养殖池塘基本和养殖鱼类的池塘一样,具有面积大、池塘深的特点,所以池塘结构也和其他地方养甲鱼的野外池塘有些不同,加之要做好冬季搭棚的准备,所以建造的池塘不但要牢固合理,还要注意甲鱼防逃和冬季盖棚及冬季进棚管理的便利。(一)野外大池塘建造1.池塘结构池塘面积10亩左右、池深2.5米、水深2米,泥底,池坡坡度1∶2,池坡用水泥预制板护坡,池顶设防逃檐,池顶离池边30厘米处设置搭棚时固定棚索的水泥石柱,石柱直径20厘米,长60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探索主养鳙鱼养殖模式、提高鳙鱼产量,我们开展了利用浮性饲料养殖鳙鱼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条件1.试验地点选择中山市民众镇新伦养殖场,养殖场紧靠民众水道,试验池塘为6号池塘(以下称:试验池塘)。2.池塘条件试验池塘面积11亩,池塘深2.5米、水深1.8米,为土池塘,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池塘水位保持稳定,进排水分渠,水体交换好,管理便利,环境安静。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池塘养殖产量的不断提升,传统池塘养殖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池塘养殖必须调结构、转方式,走绿色清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池塘养殖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池塘绿色清洁养殖的概念,生态工程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和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了池塘绿色清洁养殖的发展思路和主要内容,旨在解决池塘养殖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池塘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5.
鱼蚌混养对池塘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4月26日—2012年12月12日通过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放养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研究不同三角帆蚌放养比例对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放养比例统一为3∶7,总密度为1.5尾/m3。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则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单养鲢鳙鱼池塘(0只/m3),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0.8只/m3),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0只/m3)和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2只/m3)。结果显示,混养三角帆蚌池塘的水化指标(TP、PO4-P、NH3-N、NO2-N和NO3-N)均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除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与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水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池塘,并且极显著低于单养鲢鳙鱼池塘。单养鲢鳙鱼池塘藻类平均密度均极显著高于鱼蚌混养池塘,其中在鱼蚌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与三角帆蚌密度成负相关关系。单养鲢鳙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中、高密度鱼蚌混养池塘,并且显著低于低密度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三角帆蚌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鱼蚌池塘中绿藻和裸藻的生物量在养殖过程中上升显著。低、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三角帆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低密度混养池塘中蚌湿重、壳长及壳宽相对增长率均为最大,显著高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研究表明,养鱼池塘混养三角帆蚌不仅能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还能控制藻类数量,促使绿藻和裸藻等大型藻类的生长,提高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总量,最终还能有效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及生长率。从改善水质,藻相结构,蚌成活率及生长等指标角度考虑,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三角帆蚌最佳放养密度为1.0只/m3。  相似文献   

16.
青鱼属鲤形目、鲤科、青鱼属,为肉食性鱼类,是目前市场上的畅销产品。因青鱼主要以摄食螺、蛳、双壳类等为主要食物,所以在北方地区仅仅作为池塘套养鱼类。为了探索北方地区池塘主养青鱼技术,我们于2003年在北京市平谷区进行了池塘主养青鱼(夏花——鱼种阶段)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池塘条件池塘面积平均9亩,共计6个池塘;每个池塘为长方形,东西走向,土池,池深2.0m,底泥厚度25cm;池塘的注排水方便,水源为地下水,每个池塘配备有3.0kW增氧机2台。二、池塘消毒2003年5月20日,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为75kg/亩,并使生石灰与底…  相似文献   

17.
一、养殖池塘 1.池塘概况养殖池塘位于福鼎市点头镇(沙埕港八尺门内),海区水质符合GB11607的规定,由于位属内港,受河口地带淡水影响,海水盐度较低,比重1.009-1.018,池塘为软底质。试养池塘10公顷,在池塘内的进水闸门旁设一口占全池塘1/8约1.2公顷池塘,专门用于蓄水培养植物性饵料,内外池塘均有独立进排水闸门,又能互相串灌。  相似文献   

18.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复合养殖池塘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能量量化的角度分析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选择了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泖港,30°57′1.89″N,121°08′52.21″E)构建的分隔式和序批式2种复合养殖模式,并选择了1个传统池塘作为对照。根据2016年全年的实测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软件分析了3种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结果显示,传统池塘、分隔式池塘、序批式池塘饲料的营养传递效率(EE)最高,依次为0.77、0.75、0.99,饲料系数依次为2.5、2.8、1.6,表明按规格区分的序批式池塘系统更有利于饲料转化。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在传统池塘、分隔式池塘、序批式池塘中EE依次分别为0.7/0.09/0.39、0.8/0.02/0.12、0.77/0.89/0.07,表明枝角类能被系统有效利用,但不同养殖模式影响着不同浮游动物的营养传递效率。另外,降雨和底泥沉积物EE均小于0.1,表明功能组底泥沉积物和功能组降雨没有被系统有效利用。生态位重叠分析显示分隔式池塘猎物重叠度指数最大,序批式池塘捕食重叠度最大,表明分隔式池塘中饵料竞争强度大,序批式池塘来自于同一捕食者的捕食压力大,分隔式池塘可以通过加强区域水体流动来降低饵料竞争强度。能流分析显示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主要能量流动方式为牧食链。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分隔式和序批式复合池塘在系统成熟度上优于传统池塘,说明通过复合养殖模式的构建,在改变单一传统池塘生态脆弱和提高系统多样性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北方池塘水质改良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北方池塘水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高产池塘一旦出现水质问题,会严重影响渔民的经济效益。如何改良池塘水质呢?建议采取以下技术措施。一、彻底进行池塘改造池塘底泥是影响池塘水质的主要因素,过厚的淤泥不仅大量耗氧,还会产生氨氮、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危害鱼类。目前,北方地区许多池塘多年没有清淤,淤泥过厚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甚至厚达1m多,养殖池塘越来越浅,水质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养殖效果。池塘清淤是改良水质的关键措施。黑龙江省巴彦县渔民通过池塘改造,彻底改良了池塘养殖环境,显著提高鱼产量和效  相似文献   

20.
一、池塘条件 1、池塘面积,每口池塘10~20亩为宜。 2、池塘形状:因地置宜,最好是东西走向,呈长方形,长与宽比为3:1 3、池塘土质:主养鲤、草、鲂鱼的池塘以黑色壤土为宜,保水力为注水以后24h渗漏量不超过10㎝。 4、水源:水源要有保证,无污染,注排水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