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牛蛙红腿病菌苗免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引起牛蛙产生红腿病的2种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和乙酸钙不动杆菌)制备灭活菌苗,同时对菌苗的安全性、免疫效果、菌苗保存期、牛蛙免疫应答的产生期和免疫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用鸭源大肠杆菌125号菌株制成的灭活油佐剂苗、蜂胶苗及无佐剂菌苗作为免疫原,免疫经产蛋鸡,定期收集鸡蛋,用氯仿提取卵黄抗体,采用试管凝集法检测抗体效价。结果表明:油佐剂灭活苗的抗体维持时间较长,在免疫后60d还能保持较高水平,其峰值达到1∶24。蜂胶灭活疫苗的抗体产生速度比较快,消失也较快,其峰值达到1∶12,40d后抗体基本上消失。不加佐剂的灭活菌苗抗体产生速度较快,10d达到峰值1∶16,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免疫40d后波动较小。结果,油佐剂灭活菌苗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效价及持续时间高于无佐剂灭活苗和蜂胶苗的抗体效价。  相似文献   

3.
口服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疫苗的动物免疫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将热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生物被膜(biofilm,BF)菌苗和浮游(freecell,FC)菌苗口服免疫小鼠和剑尾鱼,通过测定抗体效价、相对保护率、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和肠道sIgA浓度,评价免疫效果。免疫20d后,BF菌苗组50尾剑尾鱼的相对保护率为68%;FC菌苗组为42%。BF菌苗组12只小鼠的相对保护率为70%;FC菌苗组为50%;对照组为17%。BF菌苗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是7.28、FC菌苗组为3.87、对照组为2.36。BF菌苗组小鼠肠道sIgA浓度是1.22μg/mL;FC菌苗组为0.73μg/mL;对照组为0.465μg/mL。免疫30d后,小鼠的血清凝集抗体达到最高,BF组抗体达128:1,FC组为32:1,对照组为2:1。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果表明,BF菌苗较FC菌苗能更有效地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肠道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对剑尾鱼和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4.
牛蛙(Rana catesbeiana)常见病害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蛙原产于北美洲,是我国50年代末引地的优良养殖品种,但近年来严重的病害限制了牛蛙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牛蛙的蝌蚪期及成蛙期的各种常见病害的发病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作了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从95国家攻关课题验收会议上获悉,我国奶牛肢蹄病防治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据课题负责人王克坚先生介绍,奶牛腐蹄病是奶牛业及其他反刍动物养殖业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主要由严格厌氧性病原菌引起。课题组通过5年的攻关研究,现已分离鉴定出我国腐蹄病病原菌株,确定了我国反刍动物腐蹄病主要病原菌为节瘤拟杆菌。通过反复试验,建立了腐蹄病节瘤拟杆菌强毒力菌株的鉴别方法,建立了用于菌苗免疫测定的凝集试验方法。利用筛选出的强毒菌株,研制出腐蹄病灭活菌苗。通过绵羊、奶牛等动物免疫试验,初步确定菌苗免疫期为6个月,免疫保护率80%以上,并已在一些农牧区进行区域性推广试验。菌苗试验表明,该制品可以用于奶牛、绵羊、鹿等反刍动物养殖业,预示该菌苗制品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研制出的腐蹄病菌苗,为从根本上控制腐蹄病在我国的流行提供了有效的免疫技术。另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出腐蹄病节瘤拟杆菌A、E型纤毛蛋白基因工程疫苗和E型纤毛蛋白与绵羊IL2副合基因工程疫苗,由于其培养简便,成本大大低于灭活菌苗,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该腐蹄病基因工程疫苗将更适合我国国情,是未来灭活菌苗的有效替代品。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腐皮病的免疫预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对中华鳖毒力最强的P-1菌株,经扩大培养制成灭活福尔马林菌苗(F-AH)及Span白油佐剂菌苗(Z-AH),对中华鳖进行了F-AH菌苗的1次注射、2次注射及Z-AH菌苗的注射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受免疫组鳖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凝集抗体效价及脾脏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鳖,免疫保护力均达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7.
A3α肽聚糖增强灭活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 A_(3α)肽聚糖对灭活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用添加肽聚糖的饲料投喂注射接 种经甲醛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菌苗的彭泽鲫,测定鲫鱼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和体表粘液溶菌酶活性、抗体 效价以及活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肽聚糖与灭活菌苗联合使用,鱼体表粘液和血清溶菌酶活性、 白细胞吞噬活性、抗体效价以及活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显著提高,表明 A_(3α)肽聚糖可增强灭活菌苗的免疫效 果。  相似文献   

8.
冯汉茹  张其中  罗芬  朱成科  鉏超 《水产学报》2009,33(6):1003-1010
阐明生殖期亲鱼在注射灭活菌苗后的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变化规律,是预防亲鱼产后虚弱患病和仔鱼染病死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黄颡鱼胸鳍基部分别注射0.2 mL浓度为1.0×108 CFU/mL福尔马林灭活温和气单胞菌苗(F-AS)和0.65%灭菌生理盐水,在免疫后第1、2、4、7、14、21、28、35天,从尾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液血细胞数量及组成比例,血细胞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注射菌苗后白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的白细胞分类计数逐渐增加,显著高于对照;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在4~7 d显著高于对照;抗体效价逐渐升高且在第14天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而红细胞数和血栓细胞的白细胞分类计数逐渐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单次注射菌苗后亲鱼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1~7 d以增强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非特异细胞免疫为主;7~35 d淋巴细胞增值,并大量释放抗体且在第21天淋巴细胞出现极显著升高,此后虽逐渐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时间为1周左右,建议在黄颡鱼催产前10~14 d进行单次菌苗注射以增强亲鱼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牛蛙“白内障”病病原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福建省厦门市养殖牛蛙“白内障”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疫苗免疫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确认引起牛蛙“自内障”病的病原菌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hacter oalcoaceticus),该病的治疗宜采用硫酸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疫苗免疫是防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灭活菌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臣 《水产科技情报》1990,17(4):111-113
利用嗜水气单胞菌研制了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灭活菌苗,每只甲鱼肌肉注射1.0毫升,14天后产生免疫力,40MLD攻毒100%(15/15)得到保护,免疫期达9个月,4℃保存至少3个月效力不减。现场应用保护率达98%(98/100),无任何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将中华鳖出血笥肠炎病原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制成灭活菌苗家兔,60天家兔血液中产生抗体,能与抗原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为640~1280。用嗜水气单胞菌苗免疫20~69g的鳖,3周抗攻击保护率为73.33%,5周为86.67%;土法灭活轩免疫g的鳖,3周抗攻击保护率为66.67%,5周为80%。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免疫防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溶藻弧菌外膜蛋白(Va-OMP)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志坚 《水产学报》2006,30(4):538-543
利用初步制备的溶藻弧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f Vibrio alginolyticus, Va-OMP)、溶藻弧菌蛋白分子量58 kD外膜蛋白(Va-OMP58)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Va)灭活菌苗、溶藻弧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of Vibrio alginolyticus, Va-LPS)菌苗等进行主动保护性和被动保护性的实验比较,VaOMP、Va-OMP58免疫组小鼠免疫后用活菌攻击,免疫保护率为62.5%~86.7%,而Va-LPS组和Va灭活菌苗组的免疫保护率为50%~62.5%,对照组的免疫保护率仅为6.7%。用不同抗血清免疫小鼠,活菌攻击后,Va-OMP组存活率达到53.3%和66.7%,VaOMP58组次之,存活率为40%和50%,Va灭活菌组的存活率为33.3%和46.7%,对照组为13.3%。与对照组相比较,Va-OMP组差异较显著,保护效果较好。溶藻弧菌外膜蛋白和蛋白分子量58 kD外膜蛋白的保护性效果高于溶藻弧菌灭活菌苗和溶藻弧菌脂多糖的保护性效果,证明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迟发性超敏反应试验也证明,OMP能诱发变态反应,间接证明OMP具有较强的引起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能力。因此实验证明,Va-OMP、Va-OMP58是能在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的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虾血清凝集素及其免疫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亲虾的血清与11株弧菌和7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进行凝集反应实验,其中,溶藻弧菌HW283的凝集效价最高,达4096,而产气弧菌和海蛹弧菌的凝集效价最低,仅为8;与红细胞的凝集结果显示,对虾血清与大白鼠,小白鼠,豚鼠的红细胞反应较强,与鸡、人、山羊、兔的红细胞反应较弱,表明日本对虾血清中存在自然凝集素,养成期的日本对虾经弧菌菌苗免疫后,对该致病菌株的抵抗力获得提高,病原感染组,对照组和菌苗免疫组的对虾血清分析对豚鼠,大白鼠和小白鼠红细胞的凝集强度皆为感染组>对照组>免疫组。  相似文献   

14.
牛蛙肥大细胞中类胰蛋白酶的证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冬梅  许乐仁 《水产学报》2008,32(4):572-576
类胰蛋白酶已被作为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标志.为检测蛙科动物肥大细胞胞浆中是否含有类胰蛋白酶,采用了小鼠抗人类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l通过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对牛蛙的舌,肠和脾以及人食道鳞癌组织(用作阳性对照)石蜡切片中的肥大细胞进行染色.首次在Bouin氏液固定的牛蛙组织中证实了牛蛙肥大细胞胞浆中类胰蛋白酶的存在,且单克隆抗体AA1与牛蛙肥大细胞中的类胰蛋白酶可获得良好的交叉反应.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多位于牛蛙肠黏膜固有层,少量见于肠绒毛基底部及舌粘膜下腺体周围,而未见于脾组织中.人食道癌间质中可见多量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研究证实,与人类肥大细胞相似的是牛蛙肥大细胞也含有这种特有的类胰蛋白酶,牛蛙有可能是用作肥大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牛蛙(Rana catesbeiana)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并补充其生物学及影像学资料,采用人工养殖的牛蛙作为亲本,自然抱对产卵受精,观察记录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并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和生理特征划分胚胎发育分期表。结果显示,牛蛙受精卵卵径为(1.41±0.31) mm,吸水后膨胀沉底,且能自转为植物极朝下、动物极朝上的状态。在温度为(24.5±0.4)℃的条件下,牛蛙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24个时期,自受精卵发育至鳃盖闭合期共耗时177 h 38 min,总积温为4 249.71 h·℃,整个发育过程呈现前期发育速度较快、后期较慢的趋势。胚胎自肌肉效应期开始,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做出头尾弯曲的环形收缩反应;而后随着胚胎孵化至鳃盖闭合完成期,胚体即可在水中自由游动。  相似文献   

16.
灭活菌苗免疫的中华倒刺鲃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为免疫原,平均体重(100±25)g的健康中华倒刺鲃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1.0×108CFU/mL的免疫原,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单次注射0、1、2、4、7、14、21、28、35d后随机从两组各取6尾实验鱼,尾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的血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活性、抗体效价和蛋白质含量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第35天活菌攻毒。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AS)可诱导中华倒刺鲃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并引起各种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变化,提高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血清中总蛋白及球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也具有免疫功能,灭活茵苗的相对免疫保护力达65.21%。免疫早期(第1周)主要是红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迅速提高,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第4天达峰值;随后则是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第21天淋巴细胞、抗体效价及球蛋白达峰值。可见灭活菌苗通过促进中华倒刺鲃血细胞增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提高免疫保护力;免疫早期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之后特异性免疫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鳖_穿孔病_病原菌及其免疫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宁 《水产学报》1998,22(3):234-239
从鳖穿孔病灶分离得到了CH-108菌株,经理化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链霉素,环丙沙星对其有一定抑菌作用。回接感染均产生穿孔和粗脖子疾病。用CH-108菌株制成菌苗进行免疫拉种,可产生有效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牛蛙腐皮病的血液与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蛙腐皮病是危害牛蛙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过对牛蛙腐皮病的血液、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与正常牛蛙进行对比,揭示牛蛙腐皮病的血液、组织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病机理,为牛蛙腐皮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50%和100%的鱼粉形成3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FM、B1和B2组,饲喂初始体重为(40±0.3)g的牛蛙,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测定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营养物质消化率、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结果显示:各组间牛蛙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豆粕替代鱼粉显著降低牛蛙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其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肠道消化酶分析结果显示,豆粕100%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牛蛙空肠和回肠蛋白酶活性,B1和B2组牛蛙回肠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FM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对牛蛙肠道组织形态观察发现,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和柱状上皮高度显著降低。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促炎因子IL-1β、IL-17、IL-8和TNF-α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果表明,牛蛙饲料中大量使用豆粕会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产生负面的影响,并诱导肠道炎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牛蛙繁殖及养殖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牛蛙能在沈阳地区繁殖和生长,研究了牛蛙繁殖和养殖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牛蛙的产卵、孵化、蝌蚪培育、幼蛙养殖、幼蛙疾病防治、投喂的饵料等,为沈阳地区的牛蛙繁养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