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采摘期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采摘期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采摘期,为适时采收库尔勒香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生长势相近的香梨树,8月20日开始取样,每隔10 d取一次样品,共取样6次,测定其各项品质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采摘期的推迟,果实水分含量和硬度逐渐下降,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VC及总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果形指数及可滴定酸含量不断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可以选取水分含量和平均单果重两个指标为库尔勒香梨优良品质性状的综合指标.不同采摘期库尔勒香梨品质排名顺序由大到小为:9月29日>10月9日>9月19日>9月9日>8月30日>8月20日.[结论]库尔勒香梨最佳的品质采摘期为9月29日(花后178 d).  相似文献   

2.
采收期对火龙果果实品质及贮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对火龙果的科学合理采收提供理论依据,以白玉龙火龙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采收期果实在常温下贮藏的生理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的火龙果果实在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逐渐下降,呈现非跃变型果实的特征,早采收的果实呼吸强度大;随着采收期的延迟,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增加,而叶绿素含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外观艳丽,风味变好.在贮藏过程中,果实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失重率逐渐上升,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花后25d采收的果实在常温贮藏期间呼吸强度较低,能保持相对较高的总糖含量、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重率低,贮藏效果好,为最适宜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3.
以紫红龙火龙果外观色泽为标准,判断其采收成熟度,观察常温和冷库贮藏开始腐烂时间、腐 烂率的变化,比较贮藏期内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Vc 含量的变化,确定其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 成熟度Ⅰ、Ⅱ采收的果实在常温下贮藏比成熟度Ⅲ采收的果实延长2 d,冷库贮藏延长9~10 d。常温贮藏10 d 后,成熟度Ⅱ的品质最佳;低温贮藏至果实出现腐烂,成熟度Ⅱ的品质略优于成熟Ⅰ和Ⅲ,因此成熟度Ⅱ为紫 红龙火龙果最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5个苹果品种果实贮藏性能,为贮后鲜食苹果品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苹果成熟果实为试材,低温冷藏过程中每隔1个月测定各项营养指标。[结果]可溶性总糖、可滴定总酸、抗坏血酸含量逐渐下降,果实硬度逐渐降低。试验结束时富士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仍较高,可滴定总酸、抗坏血酸含量与其他品种相当,硬度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结论]富士苹果贮藏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新疆精河枸杞感官性状最好和营养价值最高的采收季节。[方法]通过对比不同采摘时期生态枸杞和非生态枸杞鲜果果实色差、果实直径、百粒重和粒度等果实外观性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水分、总酸、维生素C、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等营养成分含量;果实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等卫生指标含量,比较不同采摘期枸杞果实品质、安全性的差异,以及同一采摘期内生态枸杞和非生态枸杞鲜果之间果实质量的区别。[结果]对于采收期而言,7月份和10月份是枸杞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时期,7月夏果枸杞更易鲜食,10月秋果枸杞适宜制干。生态枸杞鲜果虽然个头较小,但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水解后还原糖含量、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等营养品质方面都优于非生态枸杞,说明生态健康果品具有优良的品质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结论]研究确定了枸杞最佳的采收时期,为合理安排果实采收,实现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收期和贮藏时间对红美人杂柑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美人柑橘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采收期及贮藏时间对果实平均单果重、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下旬及以后采收的果实着色好、固酸比高,有较好的品质;各采收期果实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类似,果皮着色呈上升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贮藏14 d达到峰值,可滴定酸含量持续下降,常温下贮藏28 d品质劣变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采收期和贮藏环境对早熟梨‘新梨七号’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贮藏环境条件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为‘新梨七号’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月‘新梨七号’品质最佳期采收和延长至9月采收,在室内、果窖和冷库中贮藏,测定贮藏环境温度、湿度、CO_2浓度的变化,测定果实失重率、果皮叶绿素和果实内在品质的变化。[结果]不同贮藏方式的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室内、果窖贮藏温度呈下降趋势,湿度10月上旬中旬后有所降低,CO_2浓度变化平稳,果窖贮藏CO_2浓度12月后迅速升高;冷库贮藏温度和湿度平稳变化,CO_2浓度10月后升高。8月和9月采收‘新梨七号’果实品质变化相似;贮藏环境条件与果实品质变化存在相关关系,室内、果窖的温度、湿度变化与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呈下降事态,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背,存在负相关关系;冷库贮藏CO_2浓度与果实品质变化密切相关,与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与果皮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呈相反事态,部分性状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贮藏方式的温度、湿度、CO_2浓度发生不同趋势变化;‘新梨七号’果实品质变化与贮藏环境条件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与贮藏温度变化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对着色系优系富士‘烟富3号’品种不同采收期的果实品质和香气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10月5日至10月26日期间,随采收时间的延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13.2%增加到15.2%,可溶性糖由9.977%增加到12.967%,可滴定酸含量由0.252 mmol/g逐渐下降至0.164 mmol/g;VC含量则先增加后下降,10月26日采收的果实中VC含量仅为19日的26.7%;10月5日采摘的果实中仅检测出18种香气物质,总含量6.581μg/g,26日采摘的果实中检测出香气物质32种,总含量达到了45.770μg/g;适当延迟采收时间有利于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香气成分种类和总量,提高果实的风味和品质;在烟台地区,10月20日应该是‘烟富3号’苹果最佳食用的采摘期。  相似文献   

9.
内在品质是评价果实商品性优劣的重要指标。为了解Z08-7-34杏的内在品质,为其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田间大树高接后4 a生的Z08-7-34为研究对象,对其成熟期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酸含量和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Z08-7-34杏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迅速升高,然后保持在12%以上呈小幅度波动;杏的酸含量和硬度均降低,二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Z08-7-34杏的适宜采摘期为5月19~25日,应根据市场情况随熟随采,分批采摘。在生产上,为提高采收时杏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于采收前15~20 d增施速效钾肥,以促进糖分的合成与转运。  相似文献   

10.
不同摘袋时间对满天红梨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红皮梨的果实品质。[方法]选用"金果"条黑袋在陕西省白水县和蒲城县对满天红梨进行套袋,研究不同摘袋时间对满天红梨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摘袋时间越早,满天红梨的果锈指数、叶绿素含量越高,果实硬度越低。采收前25~35 d(8月上中旬)摘袋,果锈、日烧均严重,果实着色不良,果实硬度较低。采收前10~15 d(8月下旬)摘袋,果锈、日烧均较轻,果实着色良好,果实硬度较高,耐贮性良好。海拔较低的灌区要注意防止黑点病及裂果的发生,海拔较高、没有灌溉条件的塬区要注意防止日烧的发生。[结论]采收前10~15 d(8月下旬)是满天红梨最佳的摘袋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套袋苹果果实中钙素分布及抗氧化酶活性与苦痘病的关系,为解决苹果栽培中钙的生理代谢障碍提供依据。[方法]以红富士苹果为试验材料,测定摘袋后和储藏期内果实不同部位Ca2+含量变化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果实照光面Ca2+含量高于背光面,果实梗洼处Ca2+含量高于萼洼处;果实照光面SOD、POD、CAT、APX活性高于背光面,梗洼处SOD、POD、CAT、APX活性高于萼洼处;果实照光面MDA含量低于背光面,梗洼处MDA含量低于萼洼处。[结论]果实照光面苦痘病发病率低于背光面,果实梗洼处苦痘病发病率低于萼洼处。  相似文献   

12.
刘彦珍  毛光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340-20341
[目的]研究不同去袋时期对套袋红富士苹果(Malus pumila‘Red Fuji’)果实硬度、果形指数及果皮色素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用树树势一致,结果量均匀。以单株为小区6,月6~8日(盛花后35~40 d)套袋。每株随机套100个果,3次重复,以不套袋果为对照(CK)。去袋分为8个时期,分别为9月162、0、24、28日,10月2、61、01、4日。[结果]不同时期去袋对果形指数没有影响,但随着去袋时期的推迟,同时期采收的果实其硬度相应降低;9月20日~10月10日去袋,随去袋时间的推迟,去袋后果皮花青苷的合成速率逐渐加快,而叶绿素合成则相应有减缓趋势。10月10日以后去袋的果实果皮中花青苷的合成速率降低。去内袋后6~8 d,果皮花青苷合成迅速,此时果面鲜红、光亮,外观商品性状最好。[结论]该研究可以为中原大部分地区优质果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钾肥对幼龄骏枣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宪  吴翠云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0):1810-1817
[目的]探究钾肥不同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对幼龄骏枣果实品质的影响,寻找钾肥的最佳施用量及施用时期,为新疆红枣栽培提供施肥指导.[方法]对宽窄行种植的两年生直播密植骏枣园进行不同量及不同时期的钾肥试验,测定果实不同发育期的内在品质.[结果]增施钾肥整体上提高了果实的营养物质水平,30kg/667 m2的钾肥施用量显著提高了果实的蛋白质、纤维素、淀粉、VC含量和糖酸比,为相同施肥时期下的钾肥最佳施用量;果实膨大期施钾肥的果实除淀粉含量低于果实硬核期外,蛋白质、纤维素、VC含量和糖酸比都要高于其他处理,且蛋白质和糖酸比与其他处理及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所以果实膨大期为相同施肥量下的最佳施肥时期.[结论]对幼龄期骏枣在果实膨大期施30 kg/667 m2的钾肥为最佳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梨的成熟特性,代表品种是晚香梨和秋香梨.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梨果重随成熟进展一直在增加,晚香梨果重在8月份和9月份增重快,果实的横径生长一直稍大于纵径生长,果近似球形.秋香梨花树上成熟时即通过呼吸跃变期出现乙烯峰,晚香在9月中旬采收后贮藏到11月15日才出现与乙烯峰相平行的呼吸高峰.在成熟期间两种梨果实硬度不断降低,秋香梨下降最快,采后两周组织已分解软化;晚香梨硬度下降缓慢.果实硬度下降伴随有PG活性的上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在成熟期间不断增加,其中主要是果糖,葡萄糖次之,蔗糖含量很少.可滴定酸在成熟过程中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6.
灌溉对苹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太行山区苹果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14年生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不同灌溉方式(常规漫灌、分区交替灌溉和调亏灌溉,研究灌溉方式和调亏灌溉对苹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分区交替灌溉与常规漫灌的苹果产量、单果重、硬度、含酸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两者的产量和单果重显著高于对照(自然降水),分区交替灌溉较常规漫灌水分利用率提高了31.1%~70.7%。在调亏灌溉中,果实发育早期或中期控水与全灌溉对照的产量和单果重无显著差异,在果实发育后期控水和干旱则导致苹果产量和单果重显著下降。[结论]在保证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分区交替灌溉是最好的节水灌溉方式,果实发育的早期是实施调亏灌溉的最佳阶段。  相似文献   

17.
周振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20-2724
[目的]研究丘陵沟壑区苹果园的节灌制度。[方法]采用测坑试验和大田试验,对苹果树进行覆膜、覆草和清耕处理,确定西北黄土高原区苹果树的耗水规律、灌水定额、灌水次数、最佳灌水关键期及灌水部位、毛管布设方式。[结果]覆草处理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最小,苹果产量最高,水分生产率最高。3种处理的年耗水量433.5~478.5 mm,在降水保证率50%的平水年,盛果期清耕处理滴灌4次为宜,最佳灌水期为萌芽前、新梢旺长前、果实迅速膨大期和封冻前,全年灌溉定额1 030 m3/hm2,覆草和覆膜处理的灌溉定额比清耕处理少5%~10%。每个滴头滴水量30 L为次最佳灌水量。毛管布设以果树主干为中心,成"S"形。[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丘陵沟壑区苹果园滴灌条件下的节灌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强迫休眠条件下葡萄生长发育规律,为延长葡萄采摘期、丰富都市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方法]升温时间分别为10月15、30日及11月15日。[结果]利用冷库贮藏和温室栽培可使葡萄采摘期提前4个月以上。强迫休眠后葡萄的生育期较露地常规栽培推迟,因此,要保证在设定时期上市,其解除休眠的时间应比露地所需时间早10~15 d。[结论]该研究可为强迫休眠葡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喷施不同钙肥对红富士苹果品质、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12年生红富士苹果为试材,于2011年盛花期(5月10日)、新梢旺长期(6月11日)、花芽分化期(7月10日)、果实膨大前期(8月7日)、果实膨大后期(9月7日)、果实成熟期(10月11日)7个时期采样并测定。[结果]在同一生理期内,SPAD值含量变化规律一致:以CK值最低,各处理大于CK,且各处理间差异性达极显著水平;从盛花期(5月)至果实采收后(11月),各处理SPAD值含量变化规律也一致,即由盛花期至果实膨大前期SPAD值含量逐渐升高,在果实膨大期至果实成熟期达到最高范围,果实成熟期后逐渐降低;各处理提高和维持SPAD值含量效果最佳为处理2、5(分别喷CaNO3、新禾丰果蔬钙肥)。喷施钙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富士苹果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单果重、套袋数目、单株产量等各项指标,但不同类型叶面喷施钙肥对提高富士苹果不同品质指标的效果也不同,其中处理4[喷施众德(康朴盖美膨)]对提高富士苹果品质效果最佳,处理3、8对提高其产量效果最好。各处理果实中元素含量顺序均表现为:K含量最高,其次是N、P,其他中、微量元素含量由大到小顺序分别为Mg、Ca、Fe、B、Zn、Cu。以Ca元素为中心,与果实品质、贮藏性密切相关的K、Mg与Ca呈正相关,其他各元素(除Cu外)与Ca也均呈正相关,其中Ca与K相关系数为0.74**,达极显著相关。各元素(除K、Cu)与果实硬度均呈正相关但均不显著;各元素(除Cu、Zn、B)与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正相关,但仅Ca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与可溶性糖含量正相关性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74**;各元素(除Cu)与单株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Ca、Mg与单株产量间正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80**。[结论]喷施钙肥能够显著提高富士苹果品质和同时对果实中各元素含量及其相关性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均引起苹果烂果 ,本研究发现轮纹病是导致苹果烂果的主要原因。采收期病果中轮纹病占 82 .99%~ 91 .0 8% ,炭疽病占 6.87%~ 9.4 8%。贮藏期病果轮纹病占 78.50 %~ 80 .56%。两病均具有前期侵染、后期发病、潜伏期长的特点。苹果轮纹病菌的侵染初期在 5月 ,侵染盛期在 7~ 8月 ;苹果炭疽病菌的侵染盛期为 6~ 8月。果园内 4~ 9月均有孢子活动。孢子散发初盛期为 5~ 6月 ,盛期在 7~ 8月 ,田间孢子散发盛期与病菌侵染盛期相吻合。果实感病率幼果期至果实膨大期高于成熟期。采收前 3 0d和贮藏 3 5d内为果实发病高峰期。降雨是决定两病当年发病早晚和发生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病菌孢子释放、侵染及田间果实发病均与降雨密切相关。温度只影响孢子散发的初始期 ,而对病情发展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