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南京城市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水强  关庆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177-17179
[目的]研究南京城市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方法]对南京紫金山地区四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储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枯落物和土壤持水量等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马尾松纯林枯落物储量最高,整个枯落物层的蓄水量为马尾松纯林〉枫香马尾松混交林〉枫香栎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杂木林;枫香栎树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要远大于其他3个林分,并且土壤持水量也最高;不同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综合蓄水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枫香栎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杂木林〉枫香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结论]就4种林型的水源涵养能力来说,枫香栎树混交林为最优林型。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的营造技术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松枫混交林,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和蓄水保水能力。营造时,初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选用2500~3300株/hm^2,混交方式宜采用行带状、带状、星状。混交比例以枫香株数不超过30%为宜,同时应进行合理疏伐和疏枝。补值枫香是改造马尾松低产林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低质低效马尾松纯林补植常绿阔叶树木荷、落叶阔叶树枫香形成3种异龄混交林,和未补植的马尾松纯林之间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混交林生长效果优于纯林,其中木荷、枫香、马尾松的混交林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不同林型土壤C、N、P、K的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别山东南缘3种马尾松林型0~6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区马尾松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马尾松林龄为22年的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内各设置样地3块,采用5点取样法分层(20cm为1层)取样,并测定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比较不同林型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马尾松各林型0~60cm土层土壤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均表现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2种混交林各土层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显著高于其纯林,其中混交林表层(0~20cm)土壤有机C含量较纯林增加了1.9倍,全N含量较纯林增加了2.6倍;土壤全P、全K含量变异性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0.07和0.10,在不同林型及不同土层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种林型土壤C/N、C/P、C/K、N/P随土层的加深均有所降低,其中马尾松纯林表层土壤C/N显著高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表层土壤C/P、C/K和N/P较马尾松纯林分别提高了44.22%,45.83%和57.59%;C/N、P/K较稳定,变异幅度小,变异系数分别为0.20和0.07,属弱变异;C/P、C/K、N/P、N/K变异系数均在0.2~0.5,变异幅度较大,属中等变异。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有机C与全N、全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K含量相关性较小;土壤全N与全P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4;土壤全K与土壤全N、全P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大别山区马尾松针阔混交林较马尾松纯林有效提高了林地土壤有机C、全N含量及C/P、C/K、N/P和N/K值,且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更显著,而森林类型的改变对土壤中P、K元素含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朱昊宇 《现代农业科技》2015,(6):203-205,225
以红壤丘陵区马尾松纯林(PM)、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PMLF)和天然次生林(NSF)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及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土层(0~10 cm和10~20 cm)中,马尾松纯林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P<0.05);各土层马尾松纯林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P<0.05),与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P>0.05);天然次生林和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林地各土层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总体上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P<0.05);除过氧化氢酶与铵态氮和速效磷无显著相关性(P>0.05)外,土壤酶活性与养分间均呈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与马尾松纯林相比,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可以明显改善林地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状况,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和遗传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石灰性红壤、酸性土壤和片石砂土等不同地段,通过试验与初中、,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营造枫香与柏木、枫香与马尾松、枫香与湿地松混交林,取得了明显的混交效益;通过封山育林定向改造形成以枫香为主的阔叶树混交林,生产力很高,森林景观美丽。  相似文献   

7.
枫香为主的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石灰性红壤、酸性土壤和片石砂土等不同地段,通过试验与实践,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营造枫香与柏木、枫香与马尾松、枫香与湿地松混交林,取得了明显的混交效益;通过封山育林定向改造形成以枫香为主的阔叶树混交林,生产力很高,森林景观美丽。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林改造试验,在1年生和5年生马尾松林内补植枫香(Liquidamba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和山乌桕(Sapiumdiscolor),构建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造林7年后的结果表明,山乌桕、枫香和香樟保存率超过80%,而木荷仅为75%。总体上,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内,香樟的长势最好,其次为山乌桕和枫香,木荷生长相对缓慢。5生马尾松林分内的枫香、香樟、木荷和山乌桕的蓄积量分别是1年生林分的1.36、1.93、2.05和1.33倍。  相似文献   

9.
实地调查了红安天台山的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纯林、枫香-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 Maxim)等阔叶混交林、枫香-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针阔混交林3种森林类型的12个样地,分别选用特卡钦科法、分层频度法评价各森林类型的更新等级和演替趋势。结果表明,3种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更新较差,幼苗数量比较少,主要受郁闭度、坡向、坡度和坡位的影响。阔叶纯林(枫香林)将演替为以枫香、锐齿槲栎和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为主要组成树种的阔叶混交林;以枫香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在一定时期内将演替为阔叶混交林;而针阔混交林将演替为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0.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紫金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城市森林的生态系统构建和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以紫金山马尾松-栎树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Quercus variabilis, PQ)、马尾松-枫香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Liquidamabar formosana, PL)、朴树-糙叶树混交林(Celtis sinensis×Aphananthe aspera, CA)、栎树-枫香混交林(Quercus variabilis×Liquidamabar formosana, QL)和枫香纯林(Liquidamabar formosana, LF)等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林分下土壤质地、养分和速效养分等理化特征。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土壤和枫香纯林相比,混交林的土壤pH值和土壤密度较低,含水率和粉粒比例较高。(2)马尾松-栎树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和朴树-糙叶树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高于或显著高于栎树-枫香混交林和枫香纯林,铵态氮质量分数则低于或显著低于栎树-枫香混交林和枫香纯林。(3)林分类型、土层深度、...  相似文献   

11.
5种主要森林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林冠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3个生态作用层次对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 林内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呈二元线性关系; 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 林冠截留率为16 34%~27 43%, 平均为22 15%, 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针叶混交林>柏木林; 凋落物储量为10 52~21 90t·hm-2, 平均为17 61t·hm-2, 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柏木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 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2 66~4 19mm, 平均为3 48mm, 依次为柏木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灌木林; 土壤层非毛管蓄水量为34 68~ 44 16 mm, 平均为40 35mm,依次为柏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木林; 各种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截留的降雨量总量为377 6~494 6t·hm-2, 平均为446 56t·hm-2, 柏木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好, 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次之, 灌木林最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气象观测站与标准径流小区的试验观测,系统分析了赣西北大坑小流域森林植被冠层对降雨侵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林冠截留率不同,其中杉木林平均截留率为25.82%,马尾松林为19.63%,檵木为21.13%;(2)不同林分减缓降雨侵蚀力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马尾松林>杉木林;(3)灌木林在减弱降雨侵蚀力作用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檵木林使降雨侵蚀力下降21.96%,远远大于乔木林。  相似文献   

13.
系统收获表是实现林分生长动态预测的专家辅助决策系统,是目前国内外森林经理界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本文在福建省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多形地位指数曲线和密度管理图的基础上,解析了系统收获表的基本构成和功能,编制出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系统收获表,经过实践检验,可适用于福建省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化经营管理和生长量的动态预测  相似文献   

14.
李东  韦新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10-4312,4388
该研究通过对青山湖森林公园内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各树种的不同大小比数进行比较分析,得知以胸径和树高大小比数反映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较冠幅大小比数可靠,同时林木竞争过程中胸径和树高的分化程度最大。林分中的优势种马尾松的大小比无论在胸径还是树高上都优于其他树种。  相似文献   

15.
对安徽江淮地区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率(或枯死率)与林分蓄积量损失关系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害在14年以上的松林,若每年发病率或枯死率保持在70%以下、并呈均匀状态分布和及时防治的条件下,对林分主伐期的蓄积量无不良影响;当年枯死率上升至7%以上时,发病林分蓄积量开始下降。此外,病株枯死率在林间的不同分布型对蓄积量损失也有很大影响,其损失规律是:片状分布>块状分布>簇状分布>星状分布。对于不同的枯死率或分布型的发病林分,在防治上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频次分布比较法、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x-x回归式法以及Taylor幂法则等测定方法研究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结果表明:其分布遵从负二项分布和奈曼-A型分布,且以奈曼-A型分布为佳.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以小规模的丛生聚集,丛的大小约为2~3株;根据Iwao的x-x回归式,在可靠性95%、精确度90%时,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种群最适抽取样方数在60~80之间,并随单位面积马尾松种群平均株数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马尾松毛虫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省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森林害虫,大发生年份马尾松受害面积达20万公顷,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综合治理主要开展了松毛虫发生类型的划分,并根据发生类型分类施策;采取封山护林、营造混交林,禁止强度打枝等营林技术措施;加强虫情调查和预测预报;预防为主,防治虫源基地等治理措施,使综防区内95%以上的松林达到有虫不成灾,综合治理的直接经济效益达4119.5万元。  相似文献   

18.
对舟山海岛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发生前设置的7个典型松林样地进行复查。结果表明:通过17 a的自然恢复,舟山海岛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已演替到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阶段,其乔木层的多样性有所增加,增加幅度顺序为:演替到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演替到落叶阔叶林的黑松P. thunbergii纯林>演替到针阔混交林的马尾松纯林>演替到落叶阔叶林的黑松阔叶树混交林>演替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更新层和灌木层的多样性下降,原更新树种极少的黑松纯林更新层多样性上升,其他林分的更新层和灌木层多样性变化不大,而草本层的多样性均明显减少。恢复形成至相同阶段的植被类型其多样性特征缺乏相似性,更多地取决于原有群落的组成结构。根据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海岛实际,提出应在除治迹地补植地带性植被的建群种或优势种的建议,以丰富物种和景观多样性。表2参21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动态预测与密度决策的支持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动态预测与密度决策的支持模型,该模型由一系列生长模型组成,可动态预测林分生长过程以及筛选优化合理经营密度,从而使林分始终处于较优生长空间状态,达到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标.模型用模外20块样地资料对马尾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进行F检验和U检验,两种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可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