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蹇黎  李伟  郑有良 《种子》2006,25(8):62-63
对川农16与川育16及其杂交组合后代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个F5株系在基本保持亲本川农16穗数型特点的同时,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3个性状则趋于亲本川育16。株系S491-8蛋白质含量(13.24%)明显高于亲本川农16(11.35%)和川育16(11.81%),其余7个株系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相当。8个F5株系的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比川农16和川育16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环境条件下西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西瓜栽培品种97103和野生品种PI296341-FR为亲本构建了由117个稳定株系组成的F2S8代重组自交系永久群体。利用RAPD、SSR、AFLP和SCAR等203个标记,构建了该RIL群体的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总长度1383.8cM,平均图距6.8cM。在新疆和北京2个地点的3个年份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QTL比较分析。累计检测到18个QTL,分布在第1、2、3、5、14、15和19连锁群上。其中3种环境中能重复检出的QTL2个,贡献率为14.2% ̄22.9%。两种环境中能重复检出的QTL6个,其贡献率为12.4% ̄20.3%。仅能在单一环境下检测到的QTL10个,其贡献率为14.4% ̄22.6%。根据不同环境条件下的QTL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第1连锁群上的qSSC-1a和qSSC-1b可能是控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性状表达的主效QTL位点,这2个QTL位点的峰值分别落在标记N02_800a和Z03_250a上,这对西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标记辅助选择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用磷化氢对来自四川三台(SO-6)、广东湛江(SO-3)以及澳大利亚(SO-A)等3个品系的抗性米象进行抗性筛选,对来自海南通什的敏感米象(SO-2)进行单对筛选。分别用这3个抗性品系和一个敏感品系的米象作为亲本进行一系列杂交组合试验,用FAO方法(20小时)测出各个亲本及其F1代杂种(F1)、F1代对敏感亲本的回交(F1-BC)。F1代混交(F2)、敏感亲本雄性与抗性亲本雌性的杂交(F11)、抗性亲本雄性与敏感亲本雌性的杂交(F12)的浓度对数-死亡机率值反应曲线(LC-P)线,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磷化氢有抗性的米象的抗性遗传为不完全显性、非性连锁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常染色体遗传。  相似文献   

4.
用重组自交系构建西瓜分子遗传图谱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皮薄、感枯萎病的栽培西瓜自交系(Citrullus lanatus var. lanatus)97103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皮厚、抗病的野生西瓜种质(Citrullus lanatus var. citroides)PI296341杂交所得重组自交系F8的117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西瓜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包含87个RAPD标记、13个ISSR标记和4个SCAR标记,分为15个连锁群,包括1个最大的含31个标记的连锁群(277.5cM)、6个大的含4—12个标记的连锁群(51.7cM—172.2cM)和8个小的含2—5个标记的连锁群(7.9cM—46.4cM),覆盖基因组的1027.5cM。两个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1.54cM。该图谱为以后获得饱和的分子遗传图谱、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以及图谱克隆抗病基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谷蠹磷化氢高抗性品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采自广东潮州、湖北沙洋和广东阳春等3个高抗性品系的谷蠹进行了抗性遗传研究,分别对这3个高抗性品系的谷蠹和一个敏感品系的谷蠹进行纯化后,作为亲本进行一系列杂交组合试验,用LCT方法测出各个亲本及其F1代杂种(F1)、F1代对抗性亲本的回交(F1-BC)、F1代自交(F2)、敏感亲本雄性与抗性亲本雌性的杂交(F11)、抗性亲本雄性与敏感亲本雄性的杂交(F12)的浓度时间对数-死亡机率值反应曲线(LCT-P线),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对磷化氢有高抗性的谷蠹品系的抗性遗传都为不完全显性,受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控制,并在常染色体上而非性连锁。  相似文献   

6.
小麦F4代株系的DNA位点纯合率和农艺性状变异幅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部分育种者为了加快小麦育种速度而缩短系统选择年限,用F4代株系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并将其作为品种参加区域试验.本研究以10个小麦杂交组合F4代株系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株系及其亲本的DNA位点纯合率和重要农艺性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个F4代株系的DNA位点纯合率在83.0%~94.8%之间,其亲本的DNA位点纯合率均高于95%.以DNA位点纯合率≥95%的品种为对照,10个F4代株系中仅BF-2003-82-17的农艺性状变异幅度在对照品种的变异范围之内,其DNA位点纯合率为94.2%,接近95%.其余9个F4代株系均有变异幅度大于对照品种或仍在分离的农艺性状,初步证明大多数F4代株系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尚不符合要求,只有极少数株系具备了一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水稻单片段替换系群体的建立及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中许多重要的农艺性状属数量性状,由多基因(QTL)控制。研究QTL的遗传特性和遗传效应对于培育高产和稳产的水稻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6个优良的品种为供体亲本,以华粳籼74为轮回亲本,通过微卫星标记辅助回交选择培育了一批单片段替换系,随后利用所培育的单片段替换系进行了QTL分析和基因定位。主要结果有:1、利用258个微卫星标记对6个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间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6个供体亲本与轮回亲本间的多态率在32.98%至60.78%之间,平均47.81%,粳型供体亲本比籼型供体亲本的多态性要高。2、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植株所含的替换片段数逐渐减少。在BC2F1、BC3F1、BC3F2和BC3F3代,平均每个植株携带有12.50、5.98、1.69和1.46个替换片段。替换片段的平均长度也随回交和自交代数的增加而逐渐变短。在BC2F1、BC3F1、BC3F2和BC3F3代,替换片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25.43cM、22.38cM、20.78cM和18.15cM.回交世代替换片段变短的速率(11.99%)比自交世代变短速率(7.15%)要快。在BC2F1、BC3Fl、BC3F2和BC3F3代,轮回亲本基因组的恢复率分别为82.24%、92.55%、98.04%j阳98.52%。3、在BC3F2和BC3F3代,共选育出111个单片段替换系,其中独一无二的单片段替换系共42个。BC3F2代替换系中替换片段的估算长度在2.00cM到64.80cM之间,平均为21.75cM,而BC3F3代中替换片段的估算长度在6.05cM到48.90cM之间,平均为20.95cMc,12条染色体中仅第11染色体没有选择到单片段替换系。所选育的单片段替换系中替换片段的总长为2367.50cM,基因组的覆盖长度为704.50cM,覆盖率为39.25%。4、在52个单片段替换系的22个性状中共鉴定出了234个QTL。每个性状鉴定出的QTL数在3到19个之间,平均4.50个。每个替换系鉴定出的QTL在2到15个之间,平均10.64个。QTL加性效应的大小因性状和替换系不同而不同,低至-0.02(0.79%)的加性效应(如谷粒宽度)均能检测到。在RM237.RM322、RM225和RM481标记附近的各种性状中同时检测到了增效和减效的QTL。5、通过染色体替换作图,对7个单片段替换系中16个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利用携带有相同替换片段的替换系进行QTL位置的确定。6、通过分析复杂性状的加性效应,对影响植高、每穗粒数和粒型的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分析QTL之间的相关性。7、对控制抽穗期、稃尖颜色、植株高度和粒型的基因进行了定位。抽穗期基因Hd-8表现为单基因显性遗传,定位于第8染色体上,与PSMl55紧密连锁。紫色稃尖基因Pa-6表现为单基因显性遗传,定位于第6染色体上,与RM253紧密连锁。株高基因Ph-1-3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与PSM331紧密连锁。粒型基因Rlw-8-2为首次报道,定位于第8染色体的末端,与RM447紧密连锁,长粒表现为单基因隐性遗传。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了一批单片段替换系,并成功地对这批材料进行了QTL分析和基因定位,从而证实了在水稻中通过微卫星标记辅助回交选育单片段替换系和进行QTL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孙智开 《种子》1994,(2):60-61
130多个小麦抗源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试验,选出7个基因型用不完全双列互交的设计方案,抗源在抗性水平上有显著的不同,范围从0.65-3.89(等级0-5)。抗性水平的改善除F1×F1外,与他们的亲本比较在F1代几个组合中也获得了改善。看到基因累加效应(即微效基因效应)和不完全显性,发现最高抗性水平在F1代和F1×F1复交组合中含有Bizel和Poncheau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将粘果山羊草的优异农艺性状转移到小麦背景中,本研究用(粘果山羊草/中国春)杂交F1代与普通小麦亲本复交并自交,共获得了42个F4代单株及其衍生的42个F5代株系,并从主要农艺性状、细胞学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等方面对这一批材料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F5代株系在形态上与普通小麦十分相似,部分株系的分蘖数和条锈病抗性有显著提高,部分株系的千粒重表现出超亲现象;(2)12个F4代植株的细胞学鉴定发现,7个单株的染色体数目与普通小麦不一致,其中1个单株还可能存在不稳定结构变异。这表明部分参试单株存在细胞学不稳定性现象,需要进一步自交纯合和鉴定;(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发现除1株变异株J7-4外,其余材料的HMW-GS组成均和普通小麦亲本一致。本研究为小麦育种提供了一批优异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0.
1提高制种质量的技术措施 1.1供应优质亲本 这是提高质量的先决条件。亲本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F1代纯度,在种子生产中,亲本种子用量少,但要求极高的纯度,一般达到99.9%,否则,生产的种子难以达标。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小麦外源品质基因1Dx5表达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基因小麦B72-8-11b中外源品质基因1Dx5表达量是内源相应基因表达量的6倍。利用小麦转基因品系为父本,常规品种鄂麦12、鄂麦18和日喀则8号分别为母本,配置3个杂交组合。采用SDS—PAGE技术,检测各组合亲本、F1、F2代的HMW-GS组成,研究转基因小麦B72-8-11b中外源品质基因1Dx5表达的遗传。结果表明:外源1Dx5基因有功能拷贝整合在1个位点,如同内源品质基因,遵从孟德尔遗传模式。这对育种选择策略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也表明了基因枪转化法能够使得外源基因有功能拷贝整合在1个位点并能稳定传递。  相似文献   

12.
采用SSR标记辅助选育具有Xa22(t)的云南高原粳稻新种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原粳稻新品种滇粳优1号为轮回亲本,携带Xa22(t)基因的云南地方稻种扎昌龙为供体亲本,回交后代BC3F1290株和BC3F2290个株行为供试材料,采用与Xa22(t)紧密连锁标记RM224及其它11对SSR.标记进行辅助选择。290株BC3F1个体在RM224位点上杂合基因型个体的比率为21.04%;其它11对SSR.标记位点的轮回亲本纯合基因型个体比率平均为93.07%,但不同染色体标记位点上纯合基因型的比率不同。用云南高原粳稻上的白叶枯病优势菌株YH24对亲本、BC3F1单株和BC3F2株行接种鉴定,BC3F1中RM224位点上杂合基因型的61个植株表现为抗至中抗,RM224位点上滇粳优1号纯合基因型单株都表现为感病;由RM224位点杂合基因型BC3F1单株衍生的61个BC3F2代株行表现为抗、感分离。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小麦京冬8号为母本,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为父本,杂交获得杂种F1代。在对杂种F1代和亲本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亲本和杂种F1代的叶表皮及气孔亚显微形态进行比较,得知3种供试材料叶表皮亚显微形态共同的特征是有气孔器、长细胞和毛细胞,细胞排列与叶脉平行,但母本普通小麦的叶表皮细胞轮廓清晰,排列较为整齐、光滑,气孔排列呈直线,哑铃状的保卫细胞有长短不一的刺毛;父本八倍体小黑麦的气孔周围有横向和纵向排列的嵴状凸起,气孔呈长方形、较大,排列方式总体也呈直线型,保卫细胞非常明显,但刺毛极少且短;杂种F1代无论是叶表面还是气孔的亚显微形态都与父本更相似,所不同的是叶表皮有刺毛,气孔大小介于两亲本之间。杂种F1代与双亲在形态学、叶表皮及气孔超显微形态特征上均有明显差异;超显微形态学指标也可以作为区分、鉴定远缘杂种和亲本的一项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玉米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选用了8个玉米自交系和它们的5个杂交种,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杂种和亲本之间抽穗期叶片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杂交种与自交系之间的基因表达模式可以分为5种类型:杂种特异表达型(W1)、单亲显性表达型(W2)、双亲表达沉默型(W3)、单亲沉默表达型(W4)、亲本和杂交种表达一致型(W5),所占比例分别为2.81%,16.92%,11.79%,4.25%和64.23%。还对每种差异表达模式与12个杂种性状表现和中亲优势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正反交杂优效应,以9份西南地区骨干玉米自交系组配的72份单交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自交系及其正反交杂种F1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正反交效应对不同玉米自交系杂种F1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同;T检测表明,大多数玉米自交系正反交杂种F1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不显著。玉米自交系海9-21、5003、478正反交杂种F1代在穗粗、百粒重、单穗粒重、穗下茎节强度及穗位高等性状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由此得出,不同自交系正反交杂种F1代在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上具有不同的杂种优势,其中穗位高/株高具有负向杂种优势。由于玉米穗位高/株高具有负向杂种优势,即杂种F1代穗位高/株高值较自交系有所降低,因此在自交系选育时,不宜对亲本材料过分追求低的穗位高/株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R08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R08为轮回亲本,18个优良自交系为供体亲本,不同回交和自交次数,选育出遗传背景与R08相近、但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的BC1F3和BC2F2各18个R08改良系。通过抗病性鉴定、配合力及SSR分子标记分析,探讨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R08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36个改良系中,29个抗或高抗大斑病,大部分改良系的多数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CA)与R08相比并无下降或有所提高;相同供体不同回交次数选系的比较显示,对大斑病抗性的改良,回交1次自交2次(BC1F3)优于回交2次自交1次(BC2F2),且改良后代选系多数产量性状GCA大体相当;相同回交次数不同供体选系的比较表明,供体对回交后代的影响较大,供体不同回交后代选系大斑病抗性及多数产量性状GCA存在较大的差异;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相同供体不同回交次数所创造的遗传变异无明显差异,相同回交次数不同供体选系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供体昌7-2和川321对改良R08的大斑病抗性和产量性状GCA作用较大,属优良供体亲本;w4-1和w10-1属回交改良优良选系。因此,利用回交法改良玉米自交系,在选准供体亲本的基础上,回交1次后,在自交过程中加强目标性状的鉴定选择及配合力测定,可提高回交改良的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玉米抗南方型锈病基因共分离分子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玉米(Zea mays L.)抗南方型锈病自交系P25和感病自交系F349的F1与F349回交,并连续回交所得BC5代的F349抗病近等基因系(nearly isogenic lines,NILs)为材料,以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s)的方法,在抗病自交系中克隆出一条321 bp的特异性DNA条带。根据序列比对的结果,设计出新的引物作为分子标记,在96株BC7、BC4F5NILs及其亲本和杂种F1群体上进行鉴定,其中94株的田间抗感结果与分子检测结果一致,选择的有效率达97.9%。此标记扩增效果清晰,可重复性强,在抗玉米南方型锈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5份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系和3份陆地棉亲本交配后,杂种F1的11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产量性状霜前皮棉产量,超高优势的幅度为-28.88%~13.17%,平均为-3.06%,6个组合具正向的杂种优势;中亲优势的幅度为18.14%~80.12%,平均为53.08%,15个组合均具有正向的中亲优势;竞争优势的幅度为-15.32%~46.43%,平均为11.27%,10个组合具有正向的竞争优势。其它产量性状中单株铃数的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纤维品质性状,2.5%跨长和比强度的优势明显,麦克隆值的负向优势明显。高亲值、中亲值和低亲值与F1平均值的相关关系表明,多数产量性状F1代平均值与高亲值相关性密切,因此在组合筛选时应注意对常规亲本的选择。配合力上,GCA效应显著的性状,中棉所19和石321分别在产量、品质性状方面表现较优,96-1、96-67、96-33等3份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系表现较优;SCA效应显著的8个性状中,A1B28个性状的SCA效应值均为正,A2B2和A4B1均有7个性状的SCA效应为正。文中对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及亲本选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5个具有不同纤维品质性状的品种(系)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20个,通过亲本和F1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发现产量性状的铃重和衣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小,不存在母体效应,并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分别占表型方差的51.2%和65.4%;显性遗传效应所占的比率也较高,分别为32.6%和16.8%.铃重和衣分的群体平均优势较大,分别为13.3%和3.5%,达到了  相似文献   

20.
糯小麦矮源新种质 11-805矮秆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俊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52-155
11-805是绵阳市农科院新创制的糯小麦矮源种质,为了深入了解新创种质糯小麦矮源11-805的矮秆性状遗传规律,试验对11-805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用11-805与高秆亲本‘绵麦37’、‘绵麦43’和‘绵麦1618’杂交,从正反杂种F1代株高表现可知,其F1代株高介于高亲值与中亲值之间,且D为负值,说明11-805的矮秆特性主要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3个群体F2代株高分离出矮秆、半矮秆、高秆3个类型,其比例均为1:2:1,同时有超亲分离存在。结果表明,11-805的矮秆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受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正反交F1代平均株高降幅为16.07%和15.67%,可以表明矮秆糯小麦11-805具有明显降低株高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