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恢复生态学与广东省复合农林业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恢复生态学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广东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源和过度利用,加上人口压力,使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的干扰,退化生态系统大面积增加,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长期的恢复生态学定点研究表明,通过综合整治,使退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丘陵山区进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践中所构建的“林-果-草-(牧)-鱼”复合  相似文献   

2.
在对广西传统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近年创造的“猪+沼+果+灯+鱼”五位一体的新生态农业模式进行调查总结。并以广西‘恭城县黄岭村“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实践为案例,分析介绍该模式生态经济合理性及其关键技术。“五位一体”生态模式能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从而解决南方传统农业模式中存在的经济效益不高。生活能源燃料缺乏。农产品产量和安全品质低下,污染环境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比“三位一体”生态模式具有更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因而在实践中为广大农民乐于应用。  相似文献   

3.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也是“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生态农业建设在该市生态经济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文章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结构、生态农业建设基础等方面对池州生态农业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鱼、果、茶、菜、药等)”生态农业模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等五种池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池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即:(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广辟财源,增加投入;(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4)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土壤侵蚀、能源危机、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等造成了生态危机,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投入消耗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系统是新时期农业转型的迫切需要。本文总结凤庆县发展生态农业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衡南县工联村地处湘中衡阳盆地,属紫色土丘冈地貌。1996-2005年,由湖南省科技厅立项,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主持的“湘中紫色土丘陵区综合治理农业生态工程试验与示范研究”项目在该村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项目针对该村“坡耕地覆被低,水土流失严重”这个突出矛盾,定位以土地类型为单元而设置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实践了由单项技术突破向综合建设方面跨越。遵循生态原理,重点实施2个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和庭院生态工程);开发与建设并重,优选了3种生态农业模式[粮经结合模式、果-粮(肥)复合经营模式、农牧复合型生态模式];吸取传统农业精华,推广5项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等高耕作技术、秸秆还田及覆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乔灌草结合技术、病虫鼠统防统治技术),以期实现该村经济高产高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创建紫色土丘陵区生态村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30年来农业能源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从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开展和摸索了多种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实践出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它是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和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桃源丘岗区生态农业模式与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桃源丘岗区为中心,研究南方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原理与综合技术.1986年10月—1990年11月,在桃源丘岗区随机抽样300个村,采用模比法,划分出农工、农林、农果、农茶、农桑、粮猪6种农业生态类型,並选择6个具有代表性和发展基础的村,研究其形成与发展机制,测定粮猪、粮猪沼鱼等6种生态户的生态、经济调控效率,分析农田氮源配比与固氮作物利用、沼渣沼水综合利用等4个方面的生态农业技术综合应用效应。经过试验研究,揭示了丘岗区农业生态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生态农业发展的4个动力因素与生态农业“二元循环”的经济运行机制;提出当前生态农业建设的模式、重点、措施与发展阶段性等论点。与此同时,在桃源丘岗区因势利导建立了40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在常德市建立了20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场,初步形成了6县范围的生态农业示范网络,1987年至1990年共获经济效益5541.7万元,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贵州以发展沼气为突破口,走养殖-沼气-种植-体化的“猪沼果”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现在,该省正在加大力度推广这种生态农业方式。 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山区。全省土地生态系统脆弱,加上很多农户散居在山区,伐木取柴对保护生态构成威胁。 贵州省在铜仁、遵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气侯条件适合的地区大力发展沼气,作为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平衡的突破口。目前,全省已有3万多口沼气池投入使用,年产气  相似文献   

9.
蔺金印 《北京农业》2007,(22):49-50
<正>30年来农业能源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从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开展和摸索了多种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实践出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它是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和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当前西北农业受自然与人为等一系列超过生态系统阈值的干扰和破坏,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植被退化、污染严重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从而严重地制约了自身生态化的进程。为此,必须针对西北地情,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通过构建生态理念、生态制度、生态科技、生态主体、生态生产等多种途径,推进西北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估“十三五”时期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的实施效果,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施用强度及施用效益等方面系统分析农药化肥的减量效果,从9个农业区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层面分析农药化肥减量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各区域农药化肥减量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区域降幅达30%以上;华南区农药施用强度远高于其他农业区;东部地区的农药施用效益普遍低于中西部地区,贵州的农药施用效益最高;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是化肥施用强度较高的3个农业区,其中海南、福建、北京的化肥施用强度较高;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和华南区化肥施用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其中,贵州、青海、西藏、浙江、四川、海南和上海在“十三五”期末的化肥施用效益最高,达到了20万元·t-1以上。“十三五”期间农药化肥减量的年度变化和区域差异为各区域制定精准的农药化肥减量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旨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及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有效对策。[方法]对从种养一体化布局、减施化肥、控施化学农药等方面开展的区域性面源污染防治研究与示范技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提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三大对策。一是实施绿色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创建和完善了基于农牧、林牧、农(林)牧渔、以及“四水”( 水稻、水产、水禽和水生蔬菜)绿色种养的4类18种生态农业模式, 研究集成了配套技术体系,制定了16项地方标准,形成了里下河地区绿色养技术标准体系并示范推广;二是构建了基于绿色种养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三是构建了基于绿色种养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结论]对推动本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防治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正日益受到重视。笔者分析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指出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源;畜禽粪便和“白色污染”也不可忽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监测,科学控制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合理处置各类粪便,综合治理“白色污染”,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是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经济的快速进步及农业的集约化发展,中国水、土、肥料等农业资源仍存在利用程度较低、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国内学者针对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模式及其适应性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完整性和系统性还不够。该研究提出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及其建设路径的概念,总结了区域差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政策条件及技术支撑等五方面是影响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建设路径的主要因素。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建设路径的构成要素包括核心模式、支撑技术、实施主体、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等五方面。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和路径要素搭建,分析各要素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明确了建设路径是以适用模式为核心,以关键技术为支撑,在实施主体的推动作用下,通过采用特定的组织方式和机制而运行。该文归纳了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建设路径,为政府、公众了解农业资源生态持续化建设路径的运行现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三峡库区的万州区分水镇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该镇长江次级河流汝溪河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该河流的水质并不乐观。通过分析该河流流域范围内由于水土流失、畜禽养殖和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现状,得出汝溪河的有机污染负荷COD>BOD>TN>TP,其中COD的贡献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和水土流失、BOD的贡献主要来自畜禽养殖、TN和TP的贡献主要来自化肥农药。从水环境的角度提出了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整合畜禽养殖点、建设沼气池和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等应对面源污染的措施,有利于保护汝溪河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障分水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保护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破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就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并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集约化养殖、农田秸秆的无序利用及农村生活污水等方面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中美日农业生产性能源消费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中美日三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及农业生产性能源的消费情况,发现美国和日本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均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吸取美日的经验教训,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发展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从而避免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特色热带作物在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我国特色热带作物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微观数据和FAO宏观统计数据,对中国特色热带作物生产情况及技术集成内涵进行了解释说明。运用PSM-DID方法检验了中国特色热带作物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参与“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技术项目”对降低生产成本的边际效应。研究发现,参与“木薯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技术项目”能显著降低化肥成本24.0%,显著降低约19.0%的人工成本和9.1%的农药投入成本。提出了构建人工微生物群落土壤质量监测系统、加强土壤健康状况调控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加强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有利基因挖掘等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气候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究京津冀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农业面源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该区域化肥施用量呈逐年增加态势,由2000年的305.12万t增加到2014年的370.50万t;化学农药施用量相对稳定,由2000年的81.88万t增加到2014年的89.93万t;而畜禽粪尿排放量则由2000年的2.35亿t减少到2014年的1.96亿t。空间上化肥污染高风险县市区和畜禽粪尿污染(主要为氮素和磷素污染)县市区数量增长较快,分别从2000年的33、34、60个增加到2014年的72、78、112个。该区域化肥污染高风险县市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大部分县市区及南部的石家庄、衡水、邯郸部分县市区;氮素高风险县市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邯郸等大牲畜奶牛、肉牛及生猪优势产区;磷素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秦皇岛、邯郸等大牲畜奶牛、肉牛及家禽集中养殖区。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化肥和畜禽粪尿(N、P)高污染风险县市区数量大幅增加且分布广泛,对农作物单产过度追求是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耕地面积减少和集约化养殖是氮磷面源污染高风险县市区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把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放在国家战略高度,协同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行之有效的路径。从构建农业农村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的政策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深度剖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农业科研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原创算法模型、数据应用创新和数据安全防护等瓶颈问题,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数据”+“算法”+“算力”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了服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农村科研协同创新平台,简化并加速人工智能(AI)模型和数据的迭代和流动,实现大规模异构计算资源调度技术、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和友好的开发支撑环境。该平台致力于协助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将数据、模型、算法和算力等资源深度整合,打造即开即用的交互式云端开发环境,应用到教学、科学研究、科学数据集和算法研究等多个场景,形成人工智能融合多学科的生态闭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