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用EM原露的感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从2001年的《蜜蜂杂志》了解到EM原露后,从江西购回1件试用,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如下:1 蜂群复壮快春繁前,我蜂场蜂群下痢严重,蜂群春衰。当第一代子出齐且外界开始出现零 星粉源时,在奖饲饲料中加入EM原露,蜂群快速复壮。与未使用EM原露的蜂场对比,蜂群发展速度快50%。2 蜂群抵抗能力增强在我的定地蜂场,每年5月中、下旬,蜂群不可避免地发生因花蜜引起的“黑蜂病”,采集蜂损失严重。今年因使用EM原露,“黑蜂”出现非常少,也未发生因病害等引起的爬蜂。3 子脾整齐,工蜂寿命延长使用EM原露后,子脾整齐,“间虫”、“插花”…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地区蜜蜂发病原因浅析吉林省养蜂所(132108)纪立清吴常茵蜜蜂美洲幼虫病、爬蜂病、白垩病是近几年长白山区对蜂群危害最严重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发病率高、患病后很难根治,严重影响了蜂群的繁殖和生产。针对这三种疾病的发生,1992年以来,我们走访调...  相似文献   

3.
蜜蜂“爬蜂病”是养蜂者的习惯称呼。其共同特点是成年蜂失去飞翔能力,在地面及蜂箱内爬行。可分为传染性“爬蜂病”与非传染性“爬蜂病”两大类型。传染性“爬蜂病”包括蜜蜂孢子虫病、蜜蜂螺旋体病和蜜蜂病毒病。非传染性“爬蜂病”包括寄生螨危害造成的爬蜂(多为幼蜂)、中毒性爬蜂如有毒蜜粉源植物和药物中毒、劣质饲料引起的大肚爬蜂、环境污染及工厂排放有毒气体和污水造成爬蜂和死亡。现将“爬蜂病”的防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蜂螨危害可导致“爬蜂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蜜蜂“爬蜂病”一直是蜂群管理中最让养蜂人头痛的一大病害“。爬蜂病”的发生与否不仅关系到蜂群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养蜂经济效益“。爬蜂病”的发生,除了与细菌、病毒、气候及管理不善有关外,蜂螨的危害,也是造成“爬蜂病”的重要原因。2003年7月,我场蜂群普遍患“爬蜂病”,其中有3群蜂爬得比较严重,在3次用药治疗后,其它蜂群很快痊愈,惟独这3群蜂治愈后很快复发,其主要症状是:部分幼虫及蜂蛹死亡,伴有白头蛹症状,出房的幼蜂翅膀残缺不全,在地面上蹦跳着爬行,腹部膨大。爬行蜂中有中、青年蜜蜂,但都是以幼蜂为主,这种症状在雨后的…  相似文献   

5.
任付珍 《蜜蜂杂志》2019,(9):J0011-J0011
7月31日下午,河北省石家庄市科技局蜜蜂疫病监控中心(站)主任王荣申一行3人先后来到邢台县南石门镇崔路村刘志军蜂场和城计头乡乔庄村冯四妮蜂场,协商建立基层蜜蜂疫病监控点有关事宜。蜜蜂疫病防治是养蜂人最伤感的事情,爬蜂病、大肚病、白垩病等一直困扰着蜂群的强势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蜜蜂幼虫病有白垩病、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及美洲幼虫腐臭病。它们是由真菌、病毒、细菌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对我国蜂群健康影响很大。蜂农一直以抗生素防治为主,由于抗生素造成蜂产品残留污染而禁止使用。目前仍没有找到一种防治幼虫病很好的药物和方法,现在我国蜜蜂幼虫  相似文献   

7.
大黄碳酸氢钠能控制蜂群白垩幼虫病我的蜂群患了白垩幼虫病后,曾反复试用过灰黄霉素、麝香草酚、多菌灵、“402”等药物,但效果均不理想。1992年春繁,第二代子还是有白垩幼虫病,并且十分严重。3月下旬~4月初阴雨低温,为防并发爬蜂病,我连续给病蜂群饲喂了...  相似文献   

8.
在蜂群的繁殖期 ,群内有密实度高、日龄一致的健康子脾 ,蜂群就会有好的发展趋势。相反 ,同一子脾上出现日龄不一的子房与空房 ,或与未及时清除的病子房相间排列的“花子” ,这样的子脾孵蜂率低 ,只见子不见蜂 ,群势增长慢 ,严重时 ,群势明显下降。1 产生原因蜂群产生“花子”的原因有多种。1 1 病害因素当蜂群受到病原微生物危害 ,导致蜂群诱发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病、美洲幼虫病、白垩病等病害 ,子脾上蜂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若是子脾多蜂少 ,蜜蜂不能彻底清除病子 ,形成病子房、空房、健康子房混杂的“花子” ;若是子脾少蜂很多 ,蜜…  相似文献   

9.
余林生 《中国蜂业》2010,61(1):29-29
蜜蜂幼虫病有白垩病、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及美洲幼虫腐臭病.它们是由真菌、病毒、细菌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对我国蜂群健康影响很大.蜂农一直以抗生素防治为主,由于抗生素造成蜂产品残留污染而禁止使用.目前仍没有找到一种防治幼虫病很好的药物和方法,现在我国蜜蜂幼虫病的发生有所抬头.下面简要介绍不用抗生素药物防治幼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EM制剂的不足研发了HoneyWell太岁强蜂活菌液,并将之与EM原露、EM生命液进行了蜂群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饲喂蜂群太岁活菌液5、15、30天后中蜂囊状幼虫病和意蜂"爬蜂病"的治疗效果均高于80%、97%、99%;即使经历繁重的采蜜工作,群势依然控制在±1.5%范围内;蜂产品意蜂、中蜂平均增产31.20%、28.94%,所有指标均显著优于EM原露和EM生命液,说明HoneyWell太岁强蜂活菌液作为EM制剂升级换代产品,具有无需活化、增强免疫、防治疾病、保障群势、增产创收的巨大功效,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重庆地区蜜蜂“爬蜂病”于1986年初夏开始,1987年蜂群发病比较严重,几乎每个蜂场的蜂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笔者根据“爬蜂病”发病的规律、症状以及观察认为;“爬蜂病”是多病原引起的并发症,且能传染,类型分急性和慢性;“爬蜂病”的内因是蜜蜂自身消化系统代谢的障碍所致;柠檬酸有促进蜜蜂体内糖份迅速转化的作用,有利于蜜蜂消化、排泄,故对预防“爬蜂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德惠 《中国蜂业》2002,53(1):19-19
蜜蜂的白垩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传染病 ,而且传染能力很强。蜜蜂得了此病以后群势逐渐减弱 ,采集力下降、影响繁殖和蜂蜜的产量。一、怎样预防白垩病1 要从春季蜂群出窖时入手。因为无论是室内或是室外越冬的蜂群 ,在整个越冬期间必然有死蜂 ,一旦死蜂过多 ,加上蜂箱内潮湿 ,堆积在箱底的死蜂 ,就会发霉 ,而发了霉的蜂尸最易滋生各种病菌 ,这些病菌往往是“白垩病”、“黄曲霉病”、“副伤寒病”等病的滋生源。2 在蜂群出窖排泄完后 ,将预先消过毒的蜂箱换下越冬用蜂箱。消毒方法很多 :可用火碱、食用碱、开水烫、强氯杀菌剂喷洒 ,喷灯灼烧…  相似文献   

13.
蜜蜂疾病众多,最难对付的是幼虫病,如中囊病、欧幼病和白垩病等,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蜂农一直以抗生素防治为主,由于抗生素造成蜂产品残留而被禁止使用,目前没有找到一种好的防治方法和药物。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蜜蜂幼虫病暴发,下面简要介绍不用抗生素药物防治幼虫病的方法:—、查蜂蜜蜂幼虫病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幼虫病的症状是封盖子脾不整齐,出现“花子”。特征为蜂群处于积极工作状态,一旦发现染病幼虫.工蜂会马上清除;蜂王又重新产上卵,所以巢脾出现“插花”子脾,这在欧幼病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4.
引起蜜蜂白垩病的蜂球囊菌繁殖快、传播快、不易消灭,因而危害大.患此病蜂群幼虫死亡率高,新老蜂接代脱节,群势快速下降,甚至全群覆灭,短时间内可弄跨一个蜂场.因此蜂农必须高度重视蜜蜂白垩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业余养蜂30余年,遇到过各种蜜蜂疾病,时轻时重,总也好不彻底。后来我听别人介绍试用EM原露饲喂蜜蜂,蜂病很快得到控制。从那以后,我一直用这种生物制剂预防蜂病,每年分早春、夏、秋分批次连续饲喂几次。每年用1~2瓶(每瓶1000毫升),每群每次500毫升稀糖浆加5~10毫升EM原露,连续饲喂3次。这几年蜂群健康无病,有兴趣的蜂友可以试一试。  相似文献   

16.
尹刚 《蜜蜂杂志》2008,28(7):34-34
引起蜜蜂白垩病的蜂球囊菌繁殖快、传播快、不易消灭,因而危害大.患此病蜂群幼虫死亡率高,新老蜂接代脱节,群势快速下降,甚至全群覆灭,短时间内可弄跨一个蜂场.因此蜂农必须高度重视蜜蜂白垩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发生的蜜蜂爬蜂病,其名称来源于蜜蜂发病后不能飞翔,爬行而死亡,是按蜜蜂病态行为命名。目前,蜜蜂爬蜂病应该归纳为五大类型的爬蜂,即A型爬蜂病(微生物感染型)、B型爬蜂病(蜂螨危害型)、c型爬蜂病(闷热与机械损伤型)、D型爬蜂病(药物中毒型)和E型爬蜂病(甘露蜜和有毒蜜粉植物型)。我国多年来流行的爬蜂病多为A型爬蜂病,它可称为蜜蜂的“癌症”,给蜂群带来极大伤害,给养蜂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病急乱投医,一旦蜂群患病,蜂农盲目用药,因用药不当造成蜂产品污染,直接影响蜂产品出口,因此A型爬蜂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至于B型、C型、D型、E型这四类爬蜂病,目前尚有办法可防可治,其造成的损失也较轻。  相似文献   

18.
蜂幼康颗粒冲剂(简称"蜂幼康")是纯中草药提取有效成分研制成的新蜂药,应用临床取得较好的防治蜜蜂传染病效果.在曾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爬蜂病"、蜜蜂"白垩病"等传染病的地区,预防性给药有效防止了疾病的再次发生;对已发生这些传染病的蜂群给药治疗,平均总有效率达98.01%,其中治愈率为72.79%.由真菌引发的白垩病治疗效果稍低,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2.00%和23.10%.  相似文献   

19.
在蜂群的增殖期加喂自制的蜂蜜醋能杀菌消毒,对蜜蜂消化不良和大肚型爬蜂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蜂蜜醋的制做方法是按1份蜂蜜兑6份凉开  相似文献   

20.
钱向辉 《蜜蜂杂志》2002,(10):24-24
1 茶花烂子与白垩病在某些方面的区别(1)从发病原因看 ,茶花烂子是由于茶花蜜中含有棉子糖和水苏糖不能被蜜蜂消化和利用引起的 ;白垩病是由于蜂具和蜂粮不洁净受蜂球囊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传染病。简而言之 ,茶花烂子是因“中毒”引起 ,白垩病是一种“传染病”。(2 )虽然茶花烂子和白垩病发病的都是封盖前的蜜蜂幼虫 ,茶花烂子时蜂群散发出一股酸臭味 ,白垩病发病蜂群无臭味。(3)从发病季节看 ,茶花烂子发生于秋末冬初 ,白垩病却在春夏季节都有可能发生。(4)从蜜蜂幼虫死亡后的酸碱性上分析 ,二者恰好相反 ,茶花烂子为碱性 ,白垩病则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