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前,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 YT)已开始或将要在下列领域开展研究: 探索把群体改良和杂交种选育有效地结合起来的途径。创立有关玉米基因库和群体的配合力和杂优类型的资料。选育新的优良杂种优势组。改良和选育耐自交的玉米种质。选育鉴定和利用早代自交系。  相似文献   

2.
轮回选择法培育玉米新杂交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育强优势的玉米杂交种,首先要选育优良的自交系,为了拓宽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提高新的优良基因的频率,我们从70年代起步,采用单姊妹轮回选择法与交互轮回选择法先后对6个玉米育种群体进行了改良,从中选获了一批早,中,晚不同熟性的玉米新杂交种,表现高产,优势,抗多种病害。随后又育成了白粒中熟玉米杂交种“张单251”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不同玉米品种子粒植酸磷及其他形态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50个自交系和24个杂交种为材料,测定其总磷、植酸磷、无机磷含量,分析不同基因型玉米子粒中植酸磷及其他形态磷含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和杂交种间3种磷形态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植酸磷与总磷间呈正相关,与无机磷间呈弱度正相关。在低植酸玉米选育时,应该同时采用植酸磷和无机磷两个指标作为选择标准。自交系丹黄02是选育较低植酸磷、高无机磷含量杂交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当前我省玉米育种素材多为二环系,种质基础十分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杂交种的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匮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完善是我省近10年来玉米单产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利用我省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的种质创新技术,拓宽、创新种质资源是提高我省玉米育种水平和突破杂交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及其与株型和配合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研究通过99份玉米自交系的密度试验、不同耐密型自交系组配的六份杂交种的密度试验,对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及其与株型和配合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的耐密性是一个综合性状,涉及产量、结实性、株型、茎秤等几方面,株型是重要性状之一;自交系的耐密性和配合力,是有效地选育优良耐密型杂交种的基础.因此,严密准确的自交系耐密性鉴定以及耐密型优良杂交种选育,均应通过密度试验的实际测定比较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俊 《玉米科学》2007,15(3):144-146
系统阐述了黑龙江省玉米育种五十年在农家品种、综合种、品种间杂交种的鉴选与应用。讨论了杂交种的选育和应用、自交系的选育和基础材料的创造、基础理论研究、专用玉米育种方面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回顾了育种目标的变化发展、育种技术方法的变化与进步、杂交种的选育推广、种质创新与自交系的选育取得的重要成就,对黑龙江省玉米育种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优良早熟玉米自交系KL3及其衍生系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交系KL3是以441×1034为基础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是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育种的重要自交系,因其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农艺性状好、熟期适中而被广泛应用。自交系KL3直接利用选育8个玉米品种,间接利用选育13个玉米品种,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玉米瑞德微群体创建与自交系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瑞德微群体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创建的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自交系选育基础材料。对该微群体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微群体遗传基础较丰富、配合力高,自身繁殖能力较强,抗病性好。以该群体为基础材料已选育出7个稳定自交系,所组配的杂交种已有6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条件,选取具有不同遗传基础的玉米种质进行卫星搭载处理,根据搭载种子后代不同世代的变异特点对突变性状进行选择,及早进行双列杂交和配合力分析,确定太空诱变后代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采用太空诱变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的方法,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和其他特异新材料。通过创新玉米育种技术与方法,培育适应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特殊生态、生产条件的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适应性广的玉米自交系,进而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广适玉米优良杂交种。从诱变处理后代选育出一批优异的遗传变异材料,丰富了玉米育种的种质资源,扩大遗传变异范围。通过实践,集成创新了一套玉米太空诱变育种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1 丹340的选育玉米自交系丹340是周宝林1979年通过栽培玉米白轴旅9与有稃玉米杂交,S1代经Co60γ射线辐射处理后,通过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一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丹340自交系生长健壮,株高适中,株型清秀,配合力高,抗多种玉米病害,抗倒伏,适用性广,属中晚熟自交系。2 丹340应用情况丹340自育成以来,很快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育种,成为我国玉米杂交种的骨干自交系之一。而且目前其应用仍处上升阶段,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用丹340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组合41个,通过审定的杂交种26个,种植面积在20万hm2以上的杂交种有10个。其中…  相似文献   

11.
铁7922衍生系在玉米育种及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自交系铁7922株型紧凑,茎秆坚韧,品质优良,配合力高,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适应范围广,是国内改良Reid类群的骨干自交系之一,同时也是选育玉米自交系的优异种质资源。许多育种者围绕铁7922的改良创新,选育自交系达40余个,组配的杂交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有60余个。其中代表品种有铁单10号、铁单12号、铁单15号、铁单18号、丹玉26、丹玉39号、丹玉69、辽120、通吉100、沈玉22号、濮单3号、濮单6号、东单8、东单13、东单60等。可见,铁7922衍生系在玉米生产上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中早熟玉米杂交种选育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玉米超高产的潜在因素,着重探讨了玉米育种的重点—玉米育种材料的选育创新以及玉米自交系选育问题。明确提出:(1)在现有的玉米育种理论指导下,依靠现有的育种材料,在保持玉米经济系数和种植密度提高或不变的情况下,必须以提高玉米单株及其群体的生物产量为手段来提高玉米的经济产量;(2)以增加玉米植株节间的长度而不是增加玉米植株的全株叶片数为主要手段,从而保证高秆大穗品种一定的早熟性;(3)注意培育根系发达和茎秆坚韧的杂交种为高秆大穗品种的抗倒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3.
利用SSR标记分析40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婧  杨引福  郭强 《玉米科学》2009,17(4):32-35
利用SSR 标记研究了40个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用32 对扩增带型稳定的SSR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5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9个,平均4.75 个。SSR引物的PIC介于0.303~0.862,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32。利用UPGMA 聚类分系法将供试自交系划分为5 类,该划分结果与根据地理来源、种质系谱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SSR分子标记辅助的自交系改良是糯玉米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用302D和黄爆粒玉米配成杂交种混粉与黄早四杂交,分别回交1~2次,以此为原始材料组建小群体。交替运用自交选系和群体轮回选择方法,育成早熟、高配合力、抗病性强和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玉米自交系武314。用其组配的杂交种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因而被全国各地广泛应用,成为我国玉米育种中重要的早熟种质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丹玉旅系的选育及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丹玉旅系是旅大红骨类群中主要自交系,其代表自交系旅28、旅9、旅9宽、E28、丹340等由于具有高配合力、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点,被全国各育种单位广泛应用.自70年代以来,用丹玉旅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面积在6 667 hm2以上的有59个,累计种植面积达3 400万hm2以上,年最大种植面积529.6万hm2,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重要的种质资源,确立了旅大红骨类群在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上的重要地位,在玉米杂交种生产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玉米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伟光 《玉米科学》2006,14(2):010-012
论述吉林省玉米单产对全省乃至全国玉米及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玉米产量水平低下的原因和东北春玉米尚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并比较了中、美国家玉米品种的差异,提出了高产超高产育种计划:即高产超高产育种方向、目标和选系方法。认为稳产育种与高产育种应同步进行;中低产田以Lan.类群与塘四平头类群为杂优模式对,向适应性强、稳产杂交种方向选育;高产田以Reid类群与旅大红骨类群为杂优模式对,向超高产杂交种方向选育。  相似文献   

17.
Selecting an effective tester for evaluating the hybrid performance and heterosis of new inbred lines is crucial to ensure their accurate evaluation. Most sorghum breeding programs use at least two elite inbred line testers when evaluating new inbred lines. These testcrosse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but the specificity of inbred line testers may incorrectly characterize experimental lines that would combine well with other genetic backgrounds. Reducing this risk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reliminary testcrosses is limited in breeding programs by resource availability. Efficiently diversifying testcrosses may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use of F1 testers. Testcrosses made with F1 testers simultaneously evaluate inbred lines against two genetic backgrounds. In preliminary testcrosses, this ma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incorrectly discarding new lines o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eliminary testcross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mpare two sorghum inbred line testers to their respective F1 as a tester for evaluating sorghum inbred lines (R-lines) in testcrosses for grain yield. The testers used were A.Tx623, A.Tx2752 and their F1 hybrid, A.Tx623/B.Tx2752. Data from testcross hybrids from 33 different inbred lines grown in three environ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F1 tester was comparable in accuracy and discriminatory efficiency to the inbred line tes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single cross tester in sorghum can serve to effectively evaluate new germplasm.  相似文献   

18.
沈单16是沈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自选的自交系沈137和外引自交系K12组配的普通玉米杂交种.沈单16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和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2000~2003年沈单16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300万hm2,是我国目前年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之一,并且仍然保持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粤甜11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2年以自育的自交系1022为母本,C4为父本杂交培育的超甜玉米杂交种。经过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国家东南区和西南区甜玉米区域试验,大面积生产试验和示范,鲜果穗产量高,食用品质佳,适应性广,抗病虫性强,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转育玉米大斑病抗病单基因Ht的实用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孝杰 《玉米科学》1994,2(1):025-026
对玉米自交系Mo17转育抗病单基因Ht2、Ht3,培育出Mo17的6个近等基因系,通过温室及田间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菌鉴定及配合力测定.得出在利用多基因抗性的基础上同时转育单基因Ht1、Ht2、Ht3、HtN,把单基因尽可能集中到一个自交系或杂交种上;形成“多质系”或“多系品种”,因而具有兼抗多个生理小种的作用,从而延长杂交种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