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丝虫病学名鸟蛇线虫病,危害幼鸭健康极为严重。我县1984年8月中、下旬首次发现。一、发病情况和症状1.发病情况1984年8月31日中午,荣县平安乡蔡子坡村一组祝××,用鸭笼盛有5只病鸭来县畜牧局求医,根据禽主介绍发  相似文献   

2.
鸭丝虫病,学名鸟蛇线虫病,李明忠等同志曾在《中国兽医杂志》等刊物上多次报道了四川宜宾、乐山地区幼鸭发生该病的情况。我省对此病未见于报道。1983年夏秋间,我县路桥、金清、新桥三个区的四个毗邻公社九群3678只幼鸭,首次地先后发生此病。现  相似文献   

3.
鸭丝虫病是严重危害幼鸭健康的寄生虫病,主要侵害一月龄的幼鸭,该病在广东很多地区广泛流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用中药“了哥王”进行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病因主要是幼鸭在水中吞食了寄生有鸭丝虫幼虫的蚤后,感染性幼虫从蚤体中逸出,移行到鸭的下颌处或腿部皮下组织中,形成包囊。 (二)症状幼鸭出现瘤样的包囊,包内有缠绕难分的丝虫,状如白色粗丝;患鸭呼吸、吞咽困难,叫声嘶哑;寄生于腿部皮  相似文献   

4.
鸟蛇线虫(鸭丝虫)病广泛流行于四川岷江流域,危害幼鸭健康最为严重,其病原为四川鸟蛇线虫。据国内外报告,鸟蛇属线虫终末宿主限于家鸭、幼鹅和野生水禽。作者在我国首次发现陆生禽类—小鸡自然感染鸟蛇线虫病。 1987年2~4月份,雅安市水口乡农民陈登富自养两批小鸡,第一批7只在19日龄发病,其中3只分别在颌下、颈部、腹部和食道膨大部等处,出现寄生性瘤样肿胀,畜  相似文献   

5.
鸭鸟蛇线虫病,李明忠等同志曾在《中国兽医杂志》等刊物上多次报道了四川宜宾、乐山地区幼鸭发生该病的情况。我省对此病未见报导。今年夏秋间,黄岩县路桥、金清、新桥三个区的四个毗邻公社九群3678只幼鸭先后发生了丝虫病。现将有关情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宜宾地区位于我省南部,境内有沱江、岷江和金沙江纵横灌流,自宜宾市以下,汇集而成长江水系,为我省养鸭著名产区之一。鸭鸟蛇线虫病,是本地区严重危害幼鸭健康的寄生虫病。张光泰、张道怀等1963年在南溪县桂溪公社石岭大队检查一群共1000只幼鸭中,出现典型严重症状,并从预下病灶解剖出缠络盘绕的乳白色线虫。徐述统(1980)报告,叙永县大面积流  相似文献   

7.
鸭腮丝虫病又叫鸭鸟龙线虫病,是由腮丝虫寄生在鸭的下颌部、颈部、腿部的皮下组织所引起的。近年来,我县某些专业户饲养的鸭群陆续发生了该病。临诊症状此病常发生于30~50日龄的幼鸭。寄生部位80%在颌下,50%寄生在腿部皮  相似文献   

8.
在近斯的禽病调查中,笔者发现幼鸭丝虫病。是由龙线虫引起的20~50日龄雏鸭寄生虫病。死亡率60%左右,病鸭的腮、咽喉及腿部等皮下组织肿大,形成硬结,不能站立,难于觅食,衰竭而死。 防治:鸭舍讲究卫生,放牧时避免鸭被蚂蟥、水蚤叮咬。 2 对病鸭治疗:(1)1%敌百虫溶液注入患部,根据肿块大小注入0.2~2ml。(2)用小刀消毒后切开患处。剔除丝虫,涂上软膏,3~5天  相似文献   

9.
1986年7月上旬,我县端芬区东成村梅××饲养鸭500只,在河涌、水氹放牧,28日龄时,90%的鸭都相继感染了腮丝虫病。腮丝虫寄生在幼鸭下颌部皮下,聚卷成团,发生肿胀(如图),突起硬结。治疗方法:用1%高锰酸钾溶液,剂量0.5—1毫升(可按患部的大小而增减),注入患部。仅注射一  相似文献   

10.
鸭的鸟蛇线虫病又称鸭腮丝虫病,主要侵害3~8周龄的雏鸭,多在9~10月间发病。 症状:本病虫体主要寄生在鸭的咽部、颈部及腿部的皮下结缔组织,患部长出赘瘤样肿胀,由蚕豆大至鸡蛋大的圆形结  相似文献   

11.
鸭腮丝虫病又叫鸭鸟龙线虫病,是由腮丝虫寄生在鸭的下颌部、颈部、腿部的皮下组织所引起的。近年来,我市某些专业户饲养的鸭群陆续发生了该病。 临床症状:此病常发生于30至50日龄的幼鸭。寄生部位80%在颌下,50%寄生在脚部皮下,在眼、颈、颊、翅基部和泄殖腔周围等处也有寄生。患部由小变大,小的如豌豆,大的似核桃至鸡蛋大。初起时按压有柔软感,随着虫体成熟而逐渐变硬及穿孔,并可见虫体头或尾部从孔穿出。这种肿胀病灶如发生在颌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吞咽和呼吸困难。病灶若在腿部,则出现跛行,甚至难以行走。病灶若在泄殖腔周围,则排粪困难。病鸭精神萎顿,活动呆  相似文献   

12.
鸟蛇线虫(鸭丝虫)病是严重损害幼鸭的疾病,我省广泛流行于岷江流域,其病原为四川鸟蛇线虫,本文报道了幼虫1~3期形态特征,又在我国首次发现雄虫,与本属其它5个种的雄虫不同,详细描述了雌虫形态,以8个种的剑水蚤作为中间宿主,整个发育过程共需36~40天,通过生活史和形态学研究,确定此虫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13.
寄生虫类疾病容易造成鸭群的免疫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对养殖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本文主要分析了鸭球虫病、鸭绦虫、雏鸭鸟蛇线虫等几种鸭常见寄生虫疾病的诊断方法,并相应提出了每种寄生虫疾病的科学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鸭群养殖户从预防和防治两个方面防治鸭病,提高鸭群免疫力提供一些借鉴,以便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鸭鸟蛇线虫病又称鸭龙线虫病,主要侵害6-8周龄的雏鸭,潜伏期20-40d,多在9-10月发病,感染率为60%-80%,死亡率50%左右。鸭感染后生长缓慢,对农村养鸭造成严重威胁。1症状 发病小鸭腭下或后肢皮下结缔组织有蚕豆大到雀蛋大甚至核桃大的瘤样肿胀,病初患病部位柔软、青紫,以后逐渐变硬。主要见于腭下,  相似文献   

15.
鸭丝虫病防治一例1994年9月,永嘉县黄田镇雅林村方某饲养的麻鸭群,14日龄的雏鸭发生了首例鸭丝虫病,现将防治情况报告如下。1.症状雏鸭颊部有核桃大小的肿块,手指按患部柔软有波动感。病鸭精神萎顿,行动呆滞,有不同程度的消瘦。2.剖检粘膜苍白;切开患部...  相似文献   

16.
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危害鸭和其他家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幼鸭眼、鼻分泌物增多,眼眶湿润并形成“眼圈”,排黄绿色稀粪,运动失调和头颈震颤;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脑膜炎和关节炎。历史和分布此病在国外早有报道。1932年 Hendrickson 和 Hilbert 首次报道在美国纽约州的长岛发生此病,由于是新发现的疾病,故称为“新鸭病”,目前本病已成为世界性的疾病,广泛分布于养鸭业发达的地区。在国内,邝荣禄等1975年于广州地区首次提出本病在我国的存在。郭玉璞等于1980~1981年在北京郊区发现本病,  相似文献   

17.
鸭腮丝虫又称鸟龙线虫,是线虫纲龙线目龙线科一种细长的线虫,其幼虫在水中被甲壳类的水蚤食入后,便在水蚤体内生长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鸭在水中觅食时,感染性幼虫随着水蚤进入鸭的肠道后,从水蚤体内钻出,进入肠道血管内,随着血液到达鸭全身肌肉、皮下,特别是在鸭的下颌部发育为成虫,引起疾病。笔者在工作中遇到一例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江津市鸭鹅寄生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江津市150只鸭、60只鹅按寄生虫完全剖检法和粪便检查法进行寄生虫区系调查,结果查出寄生虫42种,隶属6门8纲9目14科23属,其中鹅感染的优势虫种是卷棘口吸虫、接睾棘口吸虫和矛形剑带绦虫;对鸭危害严重的为卷棘口吸虫、舟形嗜气管吸虫、棘沟瑞立绦虫、台湾鸟蛇线虫、台湾多形棘头虫和鸭对体吸虫.  相似文献   

19.
三十烷醇选用浙江省平阳激素厂出品,广西师范大学监制的“三十烷醇动物生长激素”。供试鸭选自本局种鸭场的52日龄优种康贝尔幼鸭140只(♂20只) (♀120只),按体重相近,公母比例相同,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公鸭10只,母鸭60只。  相似文献   

20.
麝香鸭     
番鸭又叫麝香鸭 ,学名“疣鼻番鸭”(Cairinamoschata) ,常用的名称有“巴巴利鸭”、“几内亚鸭”、“开罗鸭”、“哑鸭”、“飞鸭”、“红皮鸭”、“鹅鸭” ;在印度尼西亚叫“马尼拉鸭”等等许多名字 ;在我国安徽省安庆等地区农村叫“腾”、“七彩腾”。麝香鸭属鸟纲 ,鸭科 (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