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子渗水地膜波浪形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神池县开展了谷子渗水地膜波浪形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技术和普通地膜半覆盖穴播技术的对比试验,测定了谷子增产的微生态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两类指标。通过本研究,探讨得出旱地谷子增产微生态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技术根源因素,即渗水地膜波浪形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技术模式,其作为一套全新和较为完整的谷子旱作省人工高产栽培模式,是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国内研究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采用地膜创新产品——渗水地膜,以普通地膜及露地为对照,对渗水地膜覆盖棉田后土壤水分、温度、通透性等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对棉花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渗水地膜覆盖除具有普通地膜的增温、保水、提墒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作用外,更具有普通地膜所不具有的从膜面垂直入渗降水的作用,使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具较高水平,水分供应充足,同时,由于渗水地膜的微通气作用,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气相比例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温度较为稳定。(2)渗水地膜覆盖进一步改善了棉田土壤水分、温度及通透性等生态环境,为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从多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看出,棉花植株抗逆性增强。渗水地膜进一步提高了棉花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3)在北部特早熟棉区降水较多的年景下,渗水地膜覆盖棉花产量比露地增产22.3%,比普通地膜增产12.1%,增产效果显著。渗水地膜比普通地膜增产主要在于铃重的增加,普通地膜比露地的增产主要得益于衣分的提高,渗水地膜比露地的增产是得益于铃重及衣分的共同作用。渗水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并未增加投资。(4)在同等条件下,渗水地膜总耗水量比露地降低10.1%,比普通地膜降低6.5%。水分利用率比露地提高36.7%,比普通地膜提高20.7%,此结果对北方半干旱地区旱作棉花提高降水利用率及新疆内陆棉区灌溉条件下的棉田节水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浅山干旱地区冬小麦不同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连公 《耕作与栽培》2002,(5):17-18,30
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是小麦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小麦生产上台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该技术已形成地膜穴播、地膜沟穴播、膜侧沟播等多种形式,这些不同种植模式特色明显,增产效果各异。为了进一步确定陇东南地区旱地农业主要推广模式,为旱地小麦增产增收提供科学依据,在浅山干旱地区进行了冬小麦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11月24日,河北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谷子改良中心项目通过省专家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中心谷子遗传育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河北省自2001年承担国家谷子改良中心项目建设以来,科研人员搜集构建了包含22个种、186份材料的谷子近缘野生种质库,成为国内外搜集资源种类和数量最丰富的谷子近缘种基因库。近年来,国家谷子改良中心的科研人员培育出的冀谷18、冀谷19、冀谷20、冀谷21等优质高产新品种在河北省生产中的覆盖率达81%,在华北夏谷区的覆盖率达72%,每亩为农民增加收入20元。新发明的谷子免除草免间苗育种与栽培技术,解决了谷子栽培几千年人工间苗和人工除草的难题,亩节支40多元,有可能带来谷子生产上的一次新革命。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覆膜模式不断改进。通过设置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垄作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4种覆膜模式和不覆膜露地条播(对照)5种方式种植大豆,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播栽培产量最高,达3364.7kg/hm2,较对照增产47.5%,为陇东旱地大豆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旱地玉米整秆地膜覆盖技术李改香(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长治046011)旱地玉米整秆、地膜二元双层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适应高寒山区种植玉米的栽培模式。在海拔1200m以上,年平均气温8℃以下,年有效积温2500℃以下,无霜期120天以下,在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7.
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研究表明,聚土垄厢,垄沟栽地膜玉米、垄厢免耕植小麦,秸秆覆盖的栽培模式,可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旱能力、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聚土覆盖小麦产量达5190kg/hm^2,比对照小麦增产18.2%,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土、保肥、能蓄能排的旱地节水农业夺取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年降水量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及春季大风干旱等造成的谷子产量不高、水分利用率低等生产问题,设置裸地平作种植(CK)、PE膜全覆膜起垄穴播(T1)、渗水地膜半覆膜起垄穴播(T2)和PE膜半覆膜起垄穴播(T3)4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膜覆盖种植模式对谷田播种前和收获后0~100cm土壤含水量、不同生育期0~40cm土壤含水量、0~30cm土壤温度、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地膜覆盖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谷子生育期内土壤的水温状况,提高了谷子的群体水分利用率、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4种处理播种前和收获后0~100cm土壤含水量、不同生育期0~40cm土壤含水量、0~30cm土壤温度均为T1>T2>T3>CK。3种覆膜处理的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T1和T2处理与T3处理差异显著。T1、T3和T2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率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7.55、1.05和1.65kg/(mm·hm2)。PE膜全覆膜起垄穴播模式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区谷子生产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早春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甜玉米,具有保墒、保温、促进甜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等综合效果。近几年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地膜(聚乙烯)覆盖已经是确保农作物高产、稳产、早熟的不可缺少的农艺措施之一,但地膜的广泛应用也使耕地中残膜存有量不断增加,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危及农业生态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再生产。研发试验生物降解膜是保护土壤环境,提升土壤生产潜力的迫切需求。2013年我站从上级业务主管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作膜秸接力覆盖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旱作以够苗期为界的膜秸接力覆盖栽培,能使地膜覆盖与秸草覆盖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可比全覆膜旱作增产近20%。其技术要点为,选用耐旱高产优质良种;旱育矮壮带蘖秧;增施有机肥和长效酸(中)性化肥;宽行早栽,适当稀植;覆膜旱栽,够苗期揭膜覆秸;逢旱润水,多蓄雨水;综合防治草虫病害。  相似文献   

11.
覆盖补水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覆盖补水条件下 ,设置了不同覆盖方式、不同补水时期、不同追肥时期和不同施肥量等试验。结果表明 ,地膜穴播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均衡协调 ,产量较高 ,较对照增产 4 1 3% ,比膜侧条播增产 2 1 1%。在覆盖基础上 ,底墒较差时 ,越冬前补水较对照增产 30 5% ;底墒较好时 ,拔节期补水较对照增产 15%以上。覆盖补水后 ,改为拔节、越冬和孕穗 3个时期追肥 ,以拔节期追肥的产量最高 ,比对照增产 14 3% ;越冬追肥增产 9 0 %。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不同施氮和钾水平中 ,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旱地麦田应采用底施 拔节期追肥技术 ,且应增加肥料投入 ,特别是磷肥用量  相似文献   

12.
<正>旱地作物中,玉米、花生、棉花等大宗作物及多种蔬菜、瓜果类作物,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配套施用化学除草的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多年了,该项技术除了保温、保墒、保湿、早熟增产的优势外,对于防除杂草、节省用工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但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有些覆盖地膜的旱地作物有时也有杂草丛生的现象,每平方米常有各类杂草100余株,有的杂草因膜内生态条件好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播种量研究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栽培技术是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密植作物一项全新的栽培技术,仅有一些经验总结,对其增产、保墒、增效以及生态生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几乎空白。鉴于此,根据省农技总站的安排,期望通过开展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播种量研究试验,对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冬小麦的适宜播种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当播种量为441.45万粒/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达10.96 kg/(hm2?mm);随着播种量增大,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降低。秦州区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的最佳播种量为441.45万粒/hm2~539.55万粒/hm2,即9~11粒/穴,理论最高产量可达6463.73 kg/hm2。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井陉县位于冀西属太行山半干旱、半湿润旱作区,常年降水量550mm。历来受严重干旱困扰,农作物产量水平低且不稳定。近年来,采取蓄水保墒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增施有机基肥特别是覆盖地膜等措施,摸索出一套半干旱山区小麦玉米一膜两用高产种植技术,在旱作农业开发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收到明显增产效果。具体做法是 :秋种小麦覆膜。收秋后趁墒及早深耕整地,增加含水量,筑高堰埂减少水土流失。将翌年两季作物需肥总量,优质农家肥4.5万~7.5万kg/hm2 和折纯化肥N150kg/hm2 、P2 O5135kg/hm2 一次施入作基肥。选用713、冀审石4185、冀麦38等……  相似文献   

15.
冷凉区旱地玉米微垄覆膜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凉两大主要限制因子,于2016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采用地膜半覆盖模式,设置5种不同覆膜起垄高度处理,进行了冷凉区旱地玉米微垄覆膜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垄高每增加5cm,玉米苗期垄侧播种行8cm日平均地温降低0.3℃;当覆膜垄高从0cm增加到5和10cm时,膜侧播种行0~20cm土壤含水量分别极显著(P<0.01)增加3.6和5.3个百分点;覆膜垄高每增加10cm,玉米拔节期推迟1d,抽雄吐丝期相应推迟1d;覆膜垄高5cm处理的经济产量极显著(P<0.01)高于垄高15cm、垄高20cm和地膜平铺处理,与垄高10cm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覆膜垄高5和10c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地膜平铺和垄高20cm处理,平均较地膜平铺和垄高20cm处理分别提高2.1和2.2kg/(hm 2·mm),增幅分别为6.8%和7.2%。研究认为,微垄覆膜(垄高5~10cm)可以协调垄高增加引起的增温和微集水之间的矛盾,同时兼顾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和微集水效应,增产增效,是冷凉区旱地玉米适宜的地膜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地膜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是把油菜的栽培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有机结合提出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 ,是提高旱地油菜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其优点是增温、节水、保墒、灭草、早熟高产、降低冻害和旱害的发生 ,为后茬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生长时间和良好的水热资源 ,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的总收益。为中国北方旱区大面积提高油菜产量、实现稳产高产提供了科学途径。此项技术投资少 ,操作简便 ,容易管理 ,适宜范围广 ,正在渭北旱塬大面积应用。其内容包括侧位沟播技术 ;穴播栽培技术 ;高原膜内种植技术 ;精量播种技术及地膜油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地膜的降解特征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不同类型降解地膜的降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温度、水分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在即墨市蔬菜科技示范园进行了不同类型降解地膜覆盖马铃薯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全生物可降解膜的降解效果较好,0.006 mm,0.008 mm,0.010 mm的全生物可 降解膜在收获前的降解程度已分别达到5级,4级和3级,而普通PE地膜降解效果只达到了1级。全生物可降解膜有较好的增温保墒作用,但增温保墒性能较PE膜差。对不同地膜覆盖的地块进行马铃薯产量测定,0.006 mm,0.008 mm,0.010 mm全生物可降解膜及PE膜与未覆盖地膜相比,分别增产12.9%、33.3%、33.6%、14.9%。试验结果表明:全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和马铃薯产量,且自身降解程度较快,无需再增加人工清理费用,对环境的污染较小。综合考虑不同厚度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价格等因素,0.008mm厚度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更适合青岛地区马铃薯生产使用,对马铃薯有明显增产作用,同时也为残膜污染治理提供替代产品,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类型降解地膜的降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温度、水分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在即墨市蔬菜科技示范园进行了不同类型降解地膜覆盖马铃薯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全生物可降解膜的降解效果较好,0.006、0.008、0.010 mm的全生物可降解膜在收获前的降解程度已分别达到5级、4级和3级,而普通PE地膜降解效果只达到了1级。全生物可降解膜有较好的增温保墒作用,但增温保墒性能较PE膜差。对不同地膜覆盖的地块进行马铃薯产量测定,0.006、0.008、0.010 mm全生物可降解膜及PE膜与未覆盖地膜相比,分别增产12.9%、33.3%、33.6%、14.9%。试验结果表明:全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和马铃薯产量,且自身降解程度较快,无需再增加人工清理费用,对环境的污染较小。综合考虑不同厚度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价格等因素,0.008 mm厚度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更适合青岛地区马铃薯生产使用,对马铃薯有明显增产作用,同时也为残膜污染治理提供替代产品,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9.
地膜直播稻应用效果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覆膜直播栽培技术是一项节水、节支、省工、省投、增产的高效技术,也是一项减少技术环节、降低劳动强度的轻型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一早、两免、三省、四提高”的显著特点,其突出效果在于成熟期提早10d左右,免去了育秧和薅秧环节,667m^2节水70%以上、节省育秧物资(膜、种、肥、管等)投入40元,比常规栽培增产30%以上,比覆膜插秧稻增产5%~10%,667m^2增收节支340元左右。现将我县近年地膜直播稻示范效果及栽培关键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限水条件下冬小麦高产或稳产的种植模式,于2015-2016年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相结合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变化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覆盖,微喷灌(T1);全膜覆土穴播,微喷灌(T2);全膜覆土穴播,滴灌(T3);全膜覆土穴播,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4);免耕宽幅沟播,微喷灌(T5);微喷灌对照(T6);畦灌对照(T7);常规种植,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8);空白对照,不灌水,不施肥(不种小麦,T9)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T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次为T3处理,二者较T6处理分别增加5.0%和3.3%。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高是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T2、T3处理千粒质量较T6处理分别增加6.3%和7.2%,较T7处理分别增加13.1%和14.1%;T2、T3处理穗粒数较T6处理分别增加11.5%和10.2%,较T7处理分别增加7.3%和6.0%,差异均显著。T1、T5处理总耗水量较T6处理分别减少17.3%和16.1%,土壤水消耗量较T6处理分别减少32.0%和29.8%,差异均显著。小麦生育前期免耕沟播种植模式显著增加耕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土穴播模式显著增加21~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本年度气候条件下,秸秆覆盖种植模式有减产趋势,而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模式有增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