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返青期:深灌露田插秧时,田面水应很浅,最宜1.67cm(0.5寸)左右。插秧后,在次日上午灌水,早稻可灌5cm(1.5寸)左右,晚稻灌6.66cm(2寸)。如果灌水后降雨,在不淹没秧苗叶心的情况下尽量不排水;若雨量大必须排水时,田缺不能全开挖,可压低田缺,排泄6.66cm(2寸)以上的雨水、以防失肥。插后5天左右返青结束,应露田。若田间尚有水层,应排水露田。  相似文献   

2.
要使水稻获得高额丰产,必须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期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水和施肥,而灌水层的深浅,又必须分别不同土质、不同气候特性、不同生长期等条件决定。在一般情况下,插秧期灌水深3—5分,浅水插秧可保证全苗,防止浮秧。假如插秧时水层过浅,则水中合泥量少,这样秧苗根部就有一个手  相似文献   

3.
早稻的灌溉     
(1)移植至返青期:插秧时为了使秧苗插得直、插得齐,深浅一致,不致发生浮秧,成活容易,宜采用浅水插秧,早、中稻插秧时宜保持田面水层1—2厘米。插秧后须保持淹灌水层2—3厘米,使秧苗站稳避免风吹发生浮秧缺株现象。在返青期仍需维持浅水灌溉,以提高水温土温,促使秧苗迅速返青。秧苗返青以后可结合中耕除草将田面水层排掉,晒田1—2天以利根系发育,并促进早分蘖,多分蘖。(2)分蘖期,秧苗转青后即开始分蘖,水稻分  相似文献   

4.
不同控制下限对水稻灌水量、分蘖以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在不同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时对水稻灌水量、分蘖及产量的影响,设计了4个处理(即控灌Ⅰ、控灌Ⅱ、控灌Ⅲ、常灌)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灌水量走势基本是一致的,都在拔节孕穗期的灌水量最多,每个生育期灌水量都是常灌控灌Ⅲ控灌Ⅱ控灌Ⅰ;4个处理的水稻分蘖趋势都是先增加后减少,都是在分蘖末期达到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率大小顺序为控灌Ⅱ控灌Ⅰ控灌Ⅲ常灌,与各处理最大分蘖数顺序一致;没有一种处理的产量指标都是最高的,4个处理的产量指标相差较大,但产量指标最终体现在产量上,控灌Ⅱ的产量是最高的,所以控灌Ⅱ产量指标相对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5.
秧田灌水深度对水稻秧苗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稻二优培九秧苗期2叶1心期至7叶期不同的灌水深度处理对秧苗分蘖及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秧苗期灌溉水的深度与秧苗分蘖和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灌水越深,分蘖发生和根系生长越不利。浅水层灌溉,能促进秧苗分蘖的发生,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秧苗素质;而灌水深度达到4 cm,则不利于秧苗分蘖的发生和根系生长,根冠比不足。提出在水稻生产秧苗期用浅水灌溉或无水层灌溉的有效水分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溉施肥时机对稻田肥料分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水肥耦合灌溉方式下最佳的灌溉施肥时机.[方法]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撒施(CK)、灌水0~2h内灌液体肥(T1)、灌水2~4h内灌液体肥(T2)和灌水4~6h内灌液体肥料(T3),研究了不同施肥时机对稻田肥料分布均匀性、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施肥量与灌水量条件下,T1处理在肥料...  相似文献   

7.
不同间歇时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易推广、适宜江淮地区的水稻高产水分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模式,有利于当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于2015年和2016年在固定式水泥测坑内设置不同间歇灌溉时间处理W1(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3~5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1~3 d的补充灌溉)和W2(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7~9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3~5 d的补充灌溉),以常规淹灌(W0)为对照,研究间歇灌溉条件下补充灌溉的间歇时间及其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W0处理产量为8.01~9.40 t/hm2,W1、W2处理与W0处理无显著差异。与W0处理相比,W1、W2处理总需水量分别减少了3.64%~4.74%、5.63%~8.72%;W2处理的需水量低于W1、W0处理不同灌溉方式主要是通过影响穗分化期和灌浆结实期的需水量来影响总需水量,与W0处理相比,W1、W2处理穗分化期的需水量分别下降了0.66%~10.72%、4.54%~7.33%,灌浆结实期的需水量分别下降了4.67%~18.47%、20.76%~25.95%,且在2016年达到显著水平(P0.05)。W1、W2处理较W0处理分别显著减少了7.50%~41.85%、31.00%~43.94%的灌水量,分别减少了1、1~2次灌水。2 a的灌水利用效率以W2处理下的最高(3.79~12.66 kg/m3),分别较W0和W1处理提高了43.02%~98.74%、5.59%~22.26%;降水利用率也显著高于W0和W1处理。【结论】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7~9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3~5 d的补充灌溉方式能有效减少灌水量、灌排水次数,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率,稳定水稻产量,是较为适合江淮地区的稻田高产水分高效利用的间歇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部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控水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年在辽宁省灌溉试验中心站设置了4种不同的节水灌溉控水指标进行试验,A为湿润灌溉,B和E分别为浅湿干Ⅰ和Ⅱ.对照CK为浅湿灌溉.结果表明:灌水下限指标对水稻株高的影响在插秧77后天呈显著水平,对分蘖的动态变化影响较小;土壤水吸力为250~400 kPa的灌水下限使水稻在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遭受水分亏缺,造成了...  相似文献   

9.
压砂地西瓜不同补灌技术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补灌方式对压砂地西瓜进行了补水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补灌技术对西瓜纵径和横径具有相同的影响效果,灌水定额和灌水方式对西瓜产量影响显著,灌水定额较灌水方式更为显著,而灌水次数无显著影响。三因素三水平的最优组合为滴灌方式、灌水定额为90 m3/hm2、灌水次数为4次。  相似文献   

10.
合理灌水水稻齐穗后到灌浆期,要浅水勤灌,增温促早熟,一般可保持水层深4~6厘米。乳熟到黄熟期,由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为了提高地温,应采取间断灌水的措施,即浅灌达2~3厘米水层,再任其自然落干,待无水时再浅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通气性,增加水稻根系活力,提高地温,可以养根保叶壮秆,延长上部叶片寿命,促进水稻早熟。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栽插后,应采用科学合理的用水方法,才能促进禾苗健康生长,以增加水稻产量。 (1)少水分蘖 当秧苗进入分蘖期,应少灌水,田面保持1.5~3.0厘米水层即可,过深会抑制水稻分蘖,推迟分蘖时间,造成高位分蘖;过浅则导致分蘖过多,形成大量的无效分蘖,消耗太多的植株养分。  相似文献   

12.
银北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水次数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少灌水和灌水次数对春小麦产量并无显著影响,但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春小麦的灌溉水生产率却大幅度上升。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而言,综合考虑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特点和土壤水分的消耗规律,春小麦以全生育期灌2水(分蘖水和灌浆水)为宜。  相似文献   

13.
污水灌溉对水稻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通过水稻盆栽室内实验,着重探讨在不同水污灌溉条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实验设置了4种灌溉水质(清水、稀释1倍污水、稀释0.5倍污水、污水)对水稻进行灌水处理。结果表明,污水灌溉降低了水稻分蘖率,从而导致最后实际产量下降;但污水对水稻株高、穗长、结实率的提高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试验法,在砂性土壤上对控灌条件下的水稻水平畦田规格、灌水下限和施氮量三因素最优组合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因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施氮量(主)-灌水下限-水平畦田规格(次)。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水平畦田规格的增大产量逐渐减小;随着灌水下限和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由三因素对水稻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得出水平畦田规格为0.134hm2、灌水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80%~90%,施氮量为464.25kg/hm2为试验最优组合方案,为水稻节水节肥增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土区水稻生长生理特性与产量对耗水过程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黑土区水稻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对耗水过程的响应规律,于2017年5月18日—9月20日在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站的蒸渗仪内进行了水稻耗水试验。采用U7(76)均匀试验设计,解析了各生育时期耗水量对水稻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耗水强度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抽穗开花期达到最大,为5.66 mm/d;耗水模系数在整个分蘖期达到最大,平均值为43.98%,抽穗开花期后趋于稳定。分蘖后期耗水量(ET3)对叶片干物质量影响最大;茎鞘和穗干物质量对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耗水量(ET4、ET5)的响应程度最为显著(P0.01);分蘖中、后期耗水量(ET2、ET3)对根干物质量分别存在最大正效应、负效应;除分蘖前期耗水量(ET1)外,分蘖中期至抽穗开花期耗水量对根系伤流量影响由大到小顺序为:ET2、ET3、ET4、ET5;分蘖中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耗水量对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为正效应(P0.05),分蘖前期耗水量对蒸腾速率的影响为负效应(P0.05);除分蘖前期耗水量外,分蘖中期至抽穗开花期耗水量对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影响由大到小顺序分别为:ET5、ET2、ET4、ET3和ET2、ET5、ET4、ET3。分蘖中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的水分敏感指数值分别为0.120、0.244、0.252,这3个时期耗水量对产量影响更为显著。该研究可为黑土区水稻节水灌溉制度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机插秧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湖北省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水资源充足,是水稻主产区。因机械化插秧是小苗带土移栽,要求田块平整,浅水栽插、薄水勤灌。相对于传统手插秧秧苗小、秧龄短、发生虫害机率大、成熟期相对较晚,因此对水利、田块、气候等要求较高。机械化插秧要求水的深度应保持在1—3cm之内。秧苗普遍分蘖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紫花苜蓿品质形成差异的水分生理特征,探索因地制宜、节水高效的灌溉模式,以河西地区为例,以不灌水(CK)为对照,对比分析了常规畦灌(M)、交替灌溉(T)和隔沟灌溉(G)等3种不同灌溉方式分别在灌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和现蕾水不同灌溉量下对“三得利”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灌水方式下株高与灌水次数呈正相关,分支数与灌水量呈负相关;交替灌溉在灌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和现蕾水条件下株高三茬平均值最高为91.92 cm。(2)各灌水模式下,紫花苜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灌水量的增大表现出增高的趋势,其中交替灌溉的净光合速率随灌水量的增大提高了15.64%,且均高于常规畦灌和隔沟灌溉在同等灌水量下净光合速率。(3)不同处理紫花苜蓿的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漫灌处理紫花苜蓿的三茬总产量显著高于交替灌溉与隔沟灌溉在相同灌水量下苜蓿产量,在灌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和现蕾水条件下三茬总产最高达49 447.6 kg/hm2。(4)不同灌水方式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无灌水(CK)处理,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河西地区地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灌溉水资源的浪费,2013-2016年,在陕西省泾惠渠灌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非充分灌溉制度试验,研究其灌溉制度优化。试验设置8个非充分灌水处理,每个处理重复2次。通过分析3年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的降雨量、灌水量,及其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益损比方面的影响,进而确定不同降雨频率年型下的冬小麦、夏玉米合理灌溉制度。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灌水期和灌水量对其产量影响显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者相协调的最优灌溉制度是T4(冬灌+返青灌)与H4(压茬灌+抽雄灌),全年四次灌水,灌溉定额为4800 m~3/hm~2。  相似文献   

19.
以土水势为灌溉指标的水稻节水灌溉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2002年5月~10月在河南省惠北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土水势为灌水下限控制指标,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的中稻生物效应和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根、茎、叶等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和降低有效分蘖数而最终影响水稻产量。与传统灌溉相比,以土水势-30kPa为灌水下限控制指标,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且可以大大节约灌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是该地区中稻较为适宜的灌水制度。  相似文献   

20.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运行方式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日光温室内的田间试验,探讨了膜下滴灌灌水施肥过程中不同灌水量和运行方式对番茄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施氮处理(S1)的整根根长大于先灌水处理(S2),而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干质量都小于先灌水处理,且S1运行方式导致根长增加主要是由于增加了直径小于1mm根系的长度,S2运行方式导致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加主要体现在直径大于1mm的根系上;番茄约95%以上根系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根系密度呈指数变化下降。S2运行方式优于S1运行方式,灌水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先灌水后施肥时,总灌水量为1 600m3/km2是最佳的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