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刚竹毒蛾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苏云金杆菌 80 1 0、白僵菌建瓯菌株、保丰 3种杀虫剂对 2~ 3龄刚竹毒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 ,筛选出复合生物杀虫剂最佳组合为苏云金杆菌 1 .6× 1 0 6个孢子 / m L+白僵菌 1 .4× 1 0 6个孢子 / m L+保丰 60 0 0倍液 .应用复合生物杀虫剂与低浓度的 2 0 %杀灭菊酯混合 ,分别对2~ 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 ,试验表明 :苏云金杆菌 1 .6× 1 0 7个孢子 / m L+白僵菌 1 .4× 1 0 8个孢子 / m L+保丰 40 0 0倍液 +杀灭菊酯 1 0 0 0 0倍液为林间防治 2~ 3龄幼虫的最佳组合 ;复合生物杀虫剂添加低浓度的杀灭菊酯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冰  袁盛勇  田学军  孔琼  朱文禄  陆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53-20654
[目的]利用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喷雾法进行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分生孢子液对2龄和3龄甜菜夜蛾幼虫致病性测定。[结果]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2龄甜菜夜蛾幼虫的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4.82%,LC50为2.269×104个/ml,LT50为4.186 d;而对3龄幼虫的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4.76%,LC50为2.429×104个/ml,LT50为4.492 d。[结论]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性高于对3龄幼虫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生物杀虫剂对烟草斜纹夜蛾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浸液法测定了几种生物杀虫剂对烟草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室内杀虫效果。结果表明,微生物源杀虫剂白僵菌250倍液和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250倍液杀虫效果最好,施药第1天后害虫死亡率就达100%。抗生素类杀虫剂阿维菌素5000倍液和多杀霉素5000倍液次之,在药试第3天校正死亡率在90%以上,第4天均达100%。植物源杀虫剂苦楝素100倍液、苦参碱600倍液和微生物源杀虫剂苏云金杆菌250倍液室内杀虫效果较差,在药试第8d校正死亡率仅为67.2%、59.0%和66.7%。白僵菌、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和多杀霉素室内杀虫效果均优于常规化学杀虫剂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3株来源不同的白僵菌株对二化螟幼虫致病性及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混用对致病力协同作用,结果表明,3株白僵菌株对二化螟幼虫均表现出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球孢白僵菌Bb-YM致病力显著高于球孢白僵菌Bb170428和布氏白僵菌NEAU30305,对2、3龄幼虫致病力更高,显著高于对其他虫龄幼虫致病力。菌株Bb-YM以LC50和LC80浓度处理越冬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0.90%和92.09%,成虫羽化率仅为13.04%和2.90%。菌株Bb-YM与菌株Bt64混用对二化螟幼虫致病力具有协同增加作用,并显著缩短幼虫致死中时间,与菌株Bt64 LC50和LC70混用增效比达2.1373和3.9663。研究结果对开展白僵菌绿色防控二化螟和菌株高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别测定了4株球孢白僵菌和5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以(1.0±0.5)×108个·mL-1的孢子悬液接菌8 d后,白僵菌B187和绿僵菌Ma1291-2菌株对该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3.21±3.20)%和(94.70±0.68)%,僵虫率分别为(84.76±1.47)%和(88.06±1.75)%,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5.57和5.33 d.通过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参数估算,2株菌对该幼虫致死效应较强的时间段在接种后4-5 d.2株菌对该虫6 d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6.41×106和8.49×105个·mL-1.这说明2株菌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莱氏野村菌菌悬液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的致病死亡率。【结果】从校正死亡率来看,对同一龄期斜纹夜蛾幼虫接种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接种浓度间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龄期间的校正死亡率在10~7 m L–1接种密度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3~10~6和10~8 m L–1接种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从致死中密度来看,不同龄期的致死中密度LC50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5)。且龄期敏感性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弱;对2~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63±0.25)×10~4、(4.79±0.18)×10~5、(8.04±0.21)×10~5、(2.20±0.25)×10~6 m L–1。从致死中时来看,接种密度为2.18×10~8 m L–1时,对2~5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72、6.24、6.09、6.88 d。【结论】莱氏野村菌Nr0815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效果,且对2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进行了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分生孢子液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当分生孢子浓度为4.5×104~4.5×108个/mL时,该菌对4龄和5龄的斜纹夜蛾幼虫的最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87 %和82.94 %,4龄幼虫接种后4~8 d的LC50分别为(3.213±0.055)×108、(5.953±0.111)×107、(6.548±0.058)×106、(6.993±0.074)×105和(5.171±0.068)×104个/mL,LT50分别是(8.73±0.19)、(6.99±0.27)、(5.79±0.16)、(5.18±0.21)和(4.48±0.12)d;5龄幼虫接种后4~8 d的LC50分别为(1.343±0.147)×109、(1.334±0.111)×108、(1.179±0.130)×107、(1.873±0.116)×106和(2.008±0.108)×105个/mL,LT50分别是(10.59±0.10)、(7.43±0.07)、(5.97±0.12)、(5.20±0.11)和(4.73±0.09)d.以上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致病性强于5龄幼虫,在斜纹夜蛾防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寻对松果梢斑螟有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本研究分离培养了采自秦皇岛北戴河区的感染松果梢斑螟幼虫病原物,结合菌种形态特征及 ITS 序列分析鉴定明确了其主要致病菌种,测定了其致病力。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球孢白僵菌(编号 Gq-Bb 菌株),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从 1×104孢子 /mL 逐步提高到 1×108 孢子 /mL时,其对各虫龄松果梢斑螟幼虫的致病性逐渐增强。当浓度为 1×108孢子 /mL 时,其 1 龄和 2 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达到 100%,3 龄、4 龄和 5 龄幼虫的分别为 96%、90% 和 77.33%。1 ~ 5 龄幼虫的 LC50值分别为1.26×103、1.90×103、2.99×103、2.12×104、2.12×105孢子/m L,LT50分别为4.34~2.57、4.91~2.78、5.19~2.78、5.73 ~ 2.99和 6.44 ~ 3.64 d,...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甲虫虫生真菌分离及强致病菌株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石河子、伊宁和昌吉等地区采集的马铃薯甲虫发病成虫虫体上分离并纯化出36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初步观察,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轮枝菌(Verticillium)、镰刀菌(Fusarium)、青霉(Penicillium)、木霉(Trichoderma)和曲霉(Aspergillus)等属。用这些菌株的悬浮液喷雾接种家蚕(Bombyx mori)幼虫后显示,有26个菌株(白僵菌19株,轮枝菌4株,镰刀菌2株,木霉1株)对家蚕幼虫表现出不同程度致病力,并在接种后5~9 d始见虫体死亡。白僵菌的19个菌株的致病力都非常强,接菌后11 d幼虫累计死亡率(LR11d)为75.80%~95.76%,致死中时(LT50)为7.5~10.2 d,其中白僵菌MJ01、MJ07、MJ09和MJ19的致病力最强,它们的LR11d和LT50分别达到91.24%~95.76%和7.5~8.0 d。轮枝菌的4个菌株的致病力亦较强,它们的LR11d和LT50分别为56.25%~61.55%和9.1~10.3 d。镰刀菌的2个菌株和木霉的1个菌株的致病力都比较弱,其LR11d和LT50分别为7.2...  相似文献   

10.
从烟田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自然感病虫体上新分离鉴定一株球孢白僵菌Bb062,将其与已有的不同来源地和寄主的10株白僵菌(Beauveria spp.)一起,分别测定其对烟青虫3龄幼虫致病力以及烟青虫3龄幼虫感染高毒力白僵菌后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1个白僵菌菌株中,Bb062对烟青虫3龄幼虫毒力最高,10 d累计校正死亡率达91.07%,LT50(致死中时)为4.67 d,且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以孢子1.0×106、1.0×107和1.0×108个·m L-1悬浮液处理时,烟青虫3龄幼虫累计死亡率随菌液浓度的提高和接菌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LC50(致死中浓度)为孢子1.82×107个·m L-1。烟青虫3龄幼虫感染球孢白僵菌后72 h,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出先急剧升高,再急剧下降的变化过程。在所测试的菌株中,Bb062菌株对烟青虫毒力最高,且能够显著抑制其体内保护酶活性,因此,该菌株具有作为烟青虫生防菌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青岛分离株对美国白蛾4龄、5龄和6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HcNPV对4龄、5龄和6龄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99×105OBs/ml、1.69×106OBs/ml和8.04×106 OBs/ml;以1.48×107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14d、8.63d和10.31d,以1.48×108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5.30d、5.92d和7.12d。在相同病毒浓度下,LT50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加;4龄美国白蛾幼虫在1.48×106OBs/ml、1.48×107OBs/ml和1.48×108OBs/ml等3个病毒浓度处理下的LT50分别为7.65d、6.14d和5.30d,在相同虫龄条件下,LT50随病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为应用该病毒分离株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0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室内活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防治高效的生物源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生孢子萌发法和离体枝条接种法,测定了10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及其在苹果离体枝条上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0种供试生物源药剂对腐烂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除3%中生菌素WP外,其他9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优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其中,300亿·g-1解淀粉芽孢杆菌WP、1 0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WP和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最强,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0.69、0.89、1.88、0.19、0.039μg·mL-1和0.064μg·mL-1。其次为0.5%氨基寡糖素AS、3%中生菌素WP、5%香芹酚AS、0.5%小檗碱AS和0.4%蛇床子素SL 5种药剂,对菌丝生长的EC50为26.06~290.7μg·mL-1,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为8.29~136.0μg·mL-1。而0.3%苦参碱EC和2%农抗120AS对菌丝生长的EC50均>2 000μg·mL-1,显著>其他几种药剂,室内毒力最差。离体枝条保护试验结果表明,300亿·g-1解淀粉芽孢杆菌WP、1 0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WP、0.5%氨基寡糖素AS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离体枝条保护作用最强,其室内防效均>85%,而0.3%苦参碱EC和2%农抗120AS保护作用最差,其室内防效与其他药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300亿·g-1解淀粉芽孢杆菌WP、1 0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WP、复合微生物菌剂和0.5%氨基寡糖素AS 4种药剂可作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替代生物源杀菌剂。  相似文献   

13.
大豆干旱和低温cDNA文库的构建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栽培大豆(Glycine max)吉林35为材料,在幼苗期进行干旱、低温处理,分离m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后,插入到融合表达载体中,分别构建了干旱和低温两个融合表达文库。检测表明,两个初始文库的滴度分别为2.75×10^6pfu·mL^-1和5.52×10^5pfu·mL^-1插入的cDNA片断长度在0.5~2.0kb。此文库的构建为今后分离与干旱、低温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孢子浓度为1.65×105~1.65×109个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Bb-10-12菌悬液对苜蓿叶象甲幼虫和成虫进行毒力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孢子浓度为1.65×108个孢子/mL时,对2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致死中浓度为1.3959×106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7.73±2.81)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9.29%,致死中浓度为3.3175×106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9.10±0.28)d;对成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61.11%,致死中浓度为4.8287×108个孢子/mL,致死中时间(27.48±0.15)d。比较可知,该菌株对苜蓿叶象甲2龄幼虫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使用浓度,以结瘤能力较强的根瘤菌菌株为试材,通过活化、摇床培养设定4个浓度梯度,混拌接种于大豆,在结荚期测定其植株生物量、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和根瘤数,并于成熟期对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接种根瘤菌后,叶片颜色深绿、株高升高,单株根瘤数目增加,并在结荚期达到结瘤高峰。根瘤干鲜比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呈现抛物线状,菌细胞0.8×108个·mL-1浓度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最高,对照根瘤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明显高于试验中各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接入根瘤菌处理的大豆生物量均高于菌液对照处理及清水对照处理,菌细胞0.6×108个·mL-1处理的生物量达到最高。低浓度菌液处理的根冠比小于高浓度菌液处理。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也呈现出抛物线状,菌细胞均以0.6×108个·mL-1根瘤菌液浓度处理最高。根瘤菌液各浓度处理的百粒重变化不大,略高于菌液对照处理而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因此,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推荐使用浓度菌细胞0.6×108个·mL-1。  相似文献   

16.
应用试管稀释法和平板培养法,用临床分离得到的猪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对海正药业生产的菌乐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显示,菌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μg·mL-1×2=5μg·mL-1;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μg·mL-1×8=40μg·mL-1;对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5μg·mL-1×60=3μg·mL-1。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以金龟子绿僵菌菌株M337和M104系列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液(1.0×1011-1.0×107个孢子.L-1)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体表接种试验,测定马尾松毛虫对供试菌株的感染反应。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作了拟合,并与球孢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进行比较。接种后第10-12天绿僵菌M337菌株的LC50分别为1.86×109、1.52×108和1.67×107孢子.L-1,在浓度梯度为1.0×1011-1.0×108孢子.L-1下的LT50为7.69-11.18 d。结果表明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1974—1980年间利用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几个变种对菜青虫(Pieris rapae L.)的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室内菌效试验结果指出,不同菌剂的1×10~8/ml孢子、晶体混合液处理后2天可获90%以上死亡率,某些菌剂的1×10~7/ml悬液2天内可获55—100%死亡率。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看出,HD-1和B-Hm-18对3龄幼虫毒力随菌剂浓度递减相应减低,致死中浓度(LC_(50))随作用时间增长而降低。田间防治实践所用浓度不宜过低。对菜青虫的毒力直线回归的斜率b值经多次测定范围为0.44—2.65。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10~8/ml的菌液浓度一般可使虫口减退90%以上,以B-Hm-18效果较好。0.1×10~8/ml菌液的防治效果与80%敌敌畏1:800药液防治效果相同,0.4×10~8/ml菌液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敌敌畏。同浓度的HD-1(美国高效菌种)和B-Hm-18(我院分离菌株)菌剂间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结果指出利用苏云金杆菌可以在生产上有效地防治菜青虫。  相似文献   

19.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应用5种农药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以及林间采用不同营林措施结合施用农药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所选择的5种农药中,对笋土喷施森得保(即0.18%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每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倍液的毒力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达78%,致死中时间LT50最短,仅3.9 d。林间采用不同营林措施结合施用不同量的森得保进行防治,其中采用浅翻+喷药对防治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效果最好,施药量30 kg.hm-2的防治效果为94.44%,施药量15 kg.hm-2的防治效果为89.52%,只采取浅翻的防治效果为79.86%,而除草和浅锄都没有浅翻的效果好。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防治费用,建议生产上采用浅翻并施用15 kg.hm-2森得保农药技术措施进行林间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