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作物可以直接吸收小分子有机氮,探究不同氨基酸对作物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与锌肥配合的效果可深化对有机营养的认识,为叶面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小白菜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以喷施清水为对照,设甘氨酸、谷氨酸、苏氨酸、七水合硫酸锌分别单独喷施和甘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分别与七水合硫酸锌混合喷施处理,三种氨基酸浓度梯度均为100、250、400 mg/L,七水合硫酸锌施用浓度为0.1%,共20个处理;每个处理5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收获后测定植株生物量和硝酸盐、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含量,分析植株吸收锌量。【结果】 1)施用三种氨基酸均能明显促进小白菜生长、改善品质,并能显著促进小白菜对锌的吸收。与对照相比,喷施三种氨基酸小白菜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2.0%、19.8%和16.6%,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53.9%、60.9%和65.6%,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66.2%、145.1%和207.6%,Vc含量分别提高了20.8%、38.8%和61.6%。喷施100 mg/L的甘氨酸小白菜锌吸收量提高了12.0%,而喷施三种浓度的谷氨酸与苏氨酸均可提高小白菜的锌吸收量,分别平均提高了38.7%、12.0%;2)甘氨酸、谷氨酸、苏氨酸与硫酸锌混合喷施可明显提高锌的应用效果,与硫酸锌单施相比,混合喷施可分别使小白菜生物量提高25.6%、25.4%和24.5%,硝酸盐含量降低19.0%、26.3%和25.2%,可溶性糖含量提高33.2%、72.7%和27.1%,Vc含量提高67.1%、22.6%和25.2%,锌吸收量提高26.7%、50.0%和67.8%,锌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4.3%、10.2%和19.2%,差异显著。【结论】 甘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单独施用或与硫酸锌混合施用均能明显促进小白菜的生长发育及对锌的吸收利用,并能显著改善其品质。甘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单独施用或与硫酸锌混合喷施其最适浓度范围均分别为250~400 mg/L、250~400 mg/L、100~250 mg/L。苏氨酸与硫酸锌混合喷施应用效果较甘氨酸和谷氨酸更佳,在氨基酸螯合锌肥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2.
糖醇和氨基酸对小白菜钙营养及生长、 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小分子有机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大多针对其促进作物生长、 改善品质等的营养效果,较少研究其对养分有效性及吸收利用的影响,对中微量元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更少。本研究选用糖醇和氨基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分子有机物质对小白菜生长、 品质和养分吸收以及对钙有效性的影响。【方法】以小白菜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试验以喷清水为对照,设置氨基酸(甘氨酸、 谷氨酸), 糖醇(甘露醇和木糖醇)和硝酸钙单独喷施,氨基酸(甘氨酸、 谷氨酸)和糖醇(甘露醇和木糖醇)分别与硝酸钙配合喷施,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6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中氨基酸喷施浓度为250 mg/L,糖醇喷施浓度为150 mg/L,硝酸钙喷施浓度为Ca2+ 130 mg/L。收获后测定植株生物量和维生素C、 可溶性糖、 硝酸盐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分析植株矿质元素氮、 磷、 钾和钙的吸收量。【结果】 1)叶面喷施糖醇和氨基酸明显促进了小白菜生长和养分吸收,并改善了其品质。与喷施清水(CK)相比,喷施糖醇和氨基酸可使小白菜生物量平均增加9.17%,维生素C、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平均增加20.96%、 50.78%和30.66%,硝酸盐含量平均降低31.07%,氮、 磷、 钾吸收量分别平均增加12.43%、 15.24%和42.16%,钙吸收量增加显著,平均增加25.65%; 2)糖醇和氨基酸分别与硝酸钙混合施用可有效促进钙的吸收,提高硝酸钙在小白菜上的应用效果。与单独喷施硝酸钙相比,糖醇和氨基酸与硝酸钙混合喷施可使小白菜生物量平均增加17.44%,小白菜维生素C、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平均增加14.23%、 45.27%、 33.43%,对氮、 磷、 钾养分吸收量分别平均提高38.25%、 16.13%、 25.11%,对钙养分的吸收量平均增加27.75%;与单独喷施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和糖醇)相比,糖醇和氨基酸与硝酸钙混合喷施使小白菜生物量平均增加12.04%,对钙养分的吸收量平均增加17.60%。【结论】叶面喷施糖醇和氨基酸能有效增加小白菜生物量、 改善其品质并促进其对养分的吸收,糖醇和氨基酸分别与硝酸钙混合施用可有效促进钙的吸收,提高硝酸钙在小白菜上的应用效果。因此,小分子有机物糖醇和氨基酸可用作钙肥的有效助剂,用以促进作物对钙的吸收利用,提高钙养分的有效性和钙肥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外源喷施不同浓度猪血蛋白水解物 (PP)对樱桃番茄植株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产优质樱桃番茄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樱桃番茄品种“盆栽红”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栽培,设置3个PP浓度:0 g/L (CK)、1 g/L (PP1)、2 g/L (PP2),在开花期进行叶面喷施,整个生育期共喷施6次。樱桃番茄在第三穗果实完全成熟后收获,分析外源PP对樱桃番茄植株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结果】  PP1和PP2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番茄地上部、根部以及果实中氮、磷、钾含量,显著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 (Pn)、蒸腾速率 (Tr)和气孔导度 (Gs),植株地上部鲜重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18.2%和40.6%,干重分别增加了42.3%和57.4%,且PP2处理的效果好于PP1处理。与CK处理相比,PP2处理番茄的产量、单果重、横径、纵径和硬度分别增加了37.4%、26.6%、16.3%、10.3%和30.8%,并有效改善了果实色泽,提高了樱桃番茄的外观品质。PP2处理有利于樱桃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的积累,较CK分别增加了24.2%、25.5%、96.6%和30.9%;番茄果实中的总酚、类黄酮和花色素苷含量分别增加18.7%、33.3%和56.2%,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抗氧化能力分别增加了27.7%和29.4%,显著提高了番茄果实的抗氧化活性。  【结论】  外源喷施2 g/L的猪血蛋白水解物能有效改善番茄植株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促进植株生长和番茄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提高樱桃番茄产量、改善营养和功能性品质的高效有机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钙对小白菜酶活性、钙含量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规律,明确小白菜富集钙的最佳喷施量和最佳施用期,以苏州青、兔耳白、上海青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 6个供钙水平[清水对照(T 0)、50 mg/L CaCl 2(T1)、100 mg/L CaCl 2(T2)、150 mg/L CaCl 2(T3)、200 mg/L CaCl 2(T4), 250 mg/L CaCl2(T5)],在移栽 7、14、21 d叶面喷施,研究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钙对小白菜酶活性、钙含量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外源钙处理的小白菜,不同品种间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表现出显著差异水平,并且随着喷施钙浓度的增加,两种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 T 3处理中酶活性达最大,移栽后 14 d CAT和 POD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 79.33%和114.05%。随着钙浓度的增加,不同喷施时期、不同小白菜品种钙含量均表现出显著增加,且移栽 14 d喷钙对叶片的钙含量影响最大,移栽 7 d影响最小。不同品种同一时期钙含量为上海青 >苏州青 >兔耳白。叶面喷施钙可以提高小白菜 Vc、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叶片硝酸盐的含量,不同喷施时期不同品种小白菜 Vc、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均表现为 T 3处理增加最显著,最高增加了10.91%、3.94%和10.82%。移栽后 21 d兔耳白在钙处理 T 3时硝酸盐含量达到最低,比对照降低 9.09%。喷施不同浓度钙,显著提高小白菜钙含量,且随着钙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T 3处理时达到最大。移栽 21 d,T 3处理上海青、兔耳白、苏州青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 4.86%、3.09%和 3.83%。因此,适量喷施外源钙可提高小白菜叶片酶活性,改善品质,增加产量。移栽 21 d喷施 150 mg/L CaCl 2为小白菜叶面喷施钙的最佳施用期和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施氮对设施栽培金针菜产量、品质和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为设施栽培金针菜的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针菜‘大乌嘴’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7年在江苏省宿迁市丁嘴镇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金针菜试验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设5个施氮量处理 (N 0、50、100、150和200 kg/hm2,以N0、N50、N100、N150、N200表示)。在返青期、抽薹期和现蕾期采样分析了金针菜产量、品质和钾的吸收利用。【结果】增施氮肥提高了金针菜不同生育阶段的钾吸收量,以抽薹到现蕾期钾吸收量增量最大。与N0相比,N50、N100、N150和N200处理下的钾吸收量分别增加21.0%、67.6%、86.0%和103.8%,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氮改变了不同生育时段的钾吸收比例,使返青到抽薹期的钾吸收比例降低,抽薹到现蕾期的钾吸收比例升高,其中N200处理下效果最显著。增施氮肥降低了现蕾期生育后期钾浓度的下降速率,其中,N0、N50、N100、N150和N200处理下表示钾浓度降低趋势的b值分别为0.0051、0.0048、0.0045、0.0044和0.0042。随施氮量增加,钾吸收的边际效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钾的生产效率呈直线降低趋势。N100、N150处理的金针菜积累的干物质和钾量在花蕾中的分配比例较高,钾浓度和钾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利于产量形成,且VC、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N 200 kg/hm2处理导致金针菜产量增幅下降,氮素钾吸收边际效应和钾的生产效率降低,但秋水仙碱含量最高;低于N 100 kg/hm2时,干物质和钾的总吸收量及经济系数较低,不利于高产形成。【结论】供试条件下,施用氮肥N 100~150 kg/hm2可减缓金针菜生育期后期钾吸收的下降,提高钾吸收边际效应、钾的生产效率和金针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含氨基酸铜基叶面肥对芹菜产量、品质和防病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铜基叶面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一定的防病效果;氨基酸能够为植物提供氮源,提高作物品质和抗逆能力。研究氨基酸与铜基叶面肥配合施用的效果,为制备叶面肥和改进叶面肥的施用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和2016年以芹菜 (Apium graveolens L.) 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两季盆栽试验。设叶面喷施清水 (CK)、喷施铜基叶面肥浓度为1.0 g/L (CF1)和2.0 g/L (CF2)、喷施含氨基酸铜基叶面肥浓度为1.0 g/L (Cu-AA1) 和2.0 g/L (Cu-AA2),共5个处理,随机排列。于定植后15、45、75和105天进行喷施,喷施量依次为15、30、50和50 mL。于定植后 30、60、90和120天,测定芹菜叶片感病数,计算病情指数,用叶绿素仪测定叶片SPAD值。收获后测定了芹菜的产量、光合速率和营养品质。【结果】喷施叶面肥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芹菜产量,在2015年Cu-AA1较CF1处理显著增产10.9%,Cu-AA2较CF2处理显著增产13.8%,CF1和CF2处理差异显著,Cu-AA1和Cu-AA2之间差异不显著。定植120天时喷施叶面肥处理的芹菜SPAD值和光合速率较CK处理显著提高,但各叶面肥处理间的SPAD差异不显著;Cu-AA1较CF1处理的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了17.3%,同一叶面肥不同用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CF1、Cu-AA1和Cu-AA2处理的芹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和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各叶面肥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差异不显著;Cu-AA2的可溶性蛋白较CF2显著增加,CF1与CF2之间以及Cu-AA1与Cu-AA2之间差异不显著;Cu-AA2处理的硝酸盐含量较CF2显著降低了9.9%,CF1与CF2之间以及Cu-AA1与Cu-AA2之间差异显著。定植90和120天时各叶面肥处理的芹菜病情指数较CK处理显著降低,CF1、Cu-AA1处理较CF2、Cu-AA2处理显著降低,相同用量的不同叶面肥间差异不显著。收获时,叶面肥处理的芹菜叶中的铜含量较CK显著增加,CF2较CF1显著增加了60.5%,Cu-AA2较Cu-AA1显著增加了26.4%;Cu-AA1与CF1差异不显著,Cu-AA2较CF2处理显著降低了14.0%。【结论】与普通铜基叶面肥相比,配伍氨基酸后可进一步提高芹菜生长后期叶片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进一步增加芹菜产量,提高其营养品质,降低硝酸盐含量,但对芹菜的病情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在芹菜上,含氨基酸铜基叶面肥喷施浓度以1.0 g/L为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克隆小白菜光合暗反应中限制核酮糖-1, 5-二磷酸(RuBP)再生的关键酶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edoheptulose-1, 7-bisphosphatase,SBPase)基因,分析铜胁迫及添加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缓解铜胁迫时该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将其与对应处理下小白菜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了解外源NO缓解铜胁迫植物光合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白菜品种“上海青”3~4片真叶大的幼苗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小白菜SBPase基因,铜处理浓度为200 μmol/L,外源NO供体SNP浓度为300 μmol/L,同时设置相关的4个对照组排除其他可能因素的干扰,在添加处理液后的0、 4、 8、 12 d上午九点测定各处理小白菜相同节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在对应的处理时间及对应节位小白菜叶片中SBPase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200 μmol/(m2·s),光周期12 h,温度25℃/18℃。【结果】 1)克隆得到小白菜SBPase基因(Genbank登录号:AHY18974.1),开放阅读框为1182 bp,编码393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42.34kD,理论等电点为5.85。2)序列分析表明其含有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包含一个具有59个氨基酸残基的叶绿体转移肽序列。小白菜SBPase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中已分离的SBPase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SBPase基因在铜胁迫下的小白菜叶片中表达量下降,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程度加剧;而在铜胁迫的基础上添加外源NO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铜胁迫引起的小白菜叶中SBPase基因表达量的下降。4)铜胁迫下小白菜叶片Pn显著下降,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Pn下降加剧,施加外源NO后Pn的下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各处理下Pn的变化与SBPase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铜胁迫及在铜胁迫的基础上添加外源NO后小白菜叶片中SBPase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对应条件下小白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7种不同氨基酸对大白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选择影响较明显的氨基酸与硝态氮进行适宜配比,以期为提高白菜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试验于2017年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人工气候实验室内进行,供试品种为‘浙白6号’(Brassica pekinensis L.),培育方法为局部无菌水培。试验Ⅰ:在含有1 mmol/L (NH4)2SO4和1 mmol/L NaNO3的营养液中分别添加7种氨基酸,浓度为0.2 mmol/L,7日龄白菜在该溶液中培养26天后,取样测定白菜生物量及品质。试验Ⅱ:通过试验Ⅰ结果选择对白菜生长和品质影响较明显的赖氨酸,在硝酸钠浓度为0.5、1和3 mmol/L (分别表示为A1、A2、A3处理) 的营养液中,分别加入赖氨酸0.2、0.5和1 mmol/L (分别表示为B1、B2、B3处理),白菜培养21天后,取样测定白菜生物量及品质。  【结果】  赖氨酸处理白菜生物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均最高,且与部分处理差异显著。丝氨酸处理白菜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均最高,且与部分处理差异显著。7种氨基酸对根系鲜重、根冠比、维生素C (VC) 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赖氨酸与硝态氮不同配比试验表明,相同浓度硝态氮处理时,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升高,地上部和根系鲜重 (除A2处理外) 均降低,部分处理间差异显著;A1B1、A3B1和A3B2处理的白菜鲜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赖氨酸与硝态氮不同配比对白菜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VC含量和叶片硝酸盐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结论】  赖氨酸对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较显著,且赖氨酸会抑制白菜生长。硝态氮浓度较低时,白菜吸收的赖氨酸可能起到补充氮素营养或调解代谢的作用,以维持白菜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弱光条件下增铵营养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营养液培养、人工模拟弱光的方法,研究了营养液中提高铵态氮供应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自然光强相比,弱光条件下小白菜产量大幅度降低,全硝营养的小白菜叶片硝酸盐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06%和23.3%,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7.0%和34%;(2)弱光条件下,与全硝营养相比,营养液中含有15%的铵态氮处理的小白菜增产56.6%,叶片硝酸盐含量下降29%,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4%。因此,弱光条件下适当增加铵态氮可以显著提高小白菜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0.
钾肥与我国主要作物品质关系的整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钾是重要的品质元素,明确钾肥施用对不同作物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施用钾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以“钾”和“品质”为主要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1989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共筛选出符合Meta分析标准的文献92篇,获得数据147组。将文献中的作物按照粮食作物、蔬菜、水果、油料作物和纤维作物进行分组,以不施钾肥为对照,应用Meta-analysis方法整合分析了钾肥施用及钾肥用量和类型对作物共性品质指标的影响;进一步根据作物类型,分类分析了钾肥施用对不同类型作物特性品质的综合效应。   【结果】   与不施钾相比,钾肥施用能够改善作物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和淀粉含量5种共性品质,增长率分别为18.6%、19.3%、8.7%、7.3%和5.2%。与适宜钾肥用量相比,钾肥不合理施用会造成品质增长率的降低;硫酸钾对作物品质的改善效果整体上优于氯化钾。施用钾肥不仅改善了作物的共性品质,对于作物的特性品质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对于粮食作物,钾肥施用能够降低水稻的垩白度 (16.7%) 和垩白粒率 (12.5%),提高小麦的湿面筋含量 (4.2%) 和沉降值 (5.4%)、玉米的氨基酸含量 (25.3%) 和脂肪含量 (5.0%) 以及薯类单薯重 (26.6%);对于蔬菜类作物,钾肥施用降低其硝酸盐的含量 (23.7%);对于水果类作物,施用钾肥能够提高水果的糖酸比 (20.5%)、单果重 (11.1%) 和硬度 (3.3%),降低可滴定酸的含量 (5.5%);对于油料作物,钾肥施用能够提高其含油率 (3.7%);对于纤维作物,施用钾肥则提高了其纺纱均匀度指数 (6.2%)、纤维长度 (2.2%)、伸长率 (5.3%)、断裂比强度 (3.3%) 和马克隆值 (2.6%)。   【结论】   施用钾肥能够显著改善作物品质,不同钾肥用量和类型对作物品质的改善效果不同。钾肥的合理施用不仅需要根据土壤钾素丰缺状况和作物对钾的需求确定适宜的钾肥用量,还要根据作物自身的品质特征完善钾肥适宜用量和施用方法,同时兼顾钾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保证各种养分的协调供应,从而实现作物的高产高效和优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基于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物量、产量、各部位吸氮量及收获期土壤0―100 cm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厩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和M1NPK)、高量厩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和M2NPK)9个处理。厩肥为猪厩肥,1992年后大豆季不施猪厩肥,仅在玉米季相关处理中施用。39年后,调查分析了大豆生物量、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大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结果】高量、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总吸氮量及各部位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不施肥处理,其中,M1NPK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和总吸氮量最高,分别为9107、2979和314.2 k g/h 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6.1%~133.6%、23.9%~232.5%和11.7%~359.4%。施肥提高了大豆氮收获指数,但氮素生理效率降低。NPK和M1NPK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均为63.5%,而氮素生理效率较CK分别降低了30.6%和28.1%。大豆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播前相比,大豆收获期单施氮肥处理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NPK处理变化不显著,M1、M1N和M1NPK处理显著降低。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远低于高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较播前平均降低了79.2%。所有处理中,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以M1NPK处理最低,比其他处理平均降低了58.2%。【结论】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季低量厩肥(13.5 t/hm^2)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时,大豆季仅施氮磷钾化肥既可提高大豆生物量、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同时还可降低大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环境风险,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对NaCl胁迫下菜用大豆结瘤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壳聚糖对盐胁迫抑制菜用大豆结瘤固氮的缓解效应,为进一步探讨壳聚糖抗逆机理提供新的线索。【方法】以蛭石为基质,以菜用大豆‘特早王’–根瘤菌共生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气候箱培养,研究NaCl胁迫下壳聚糖对菜用大豆根瘤形成、生物固氮的影响。菌种为与‘特早王’共生匹配性较好的快生根瘤菌N18。接种后的植株进行如下4个处理:1)叶面喷施清水,根部浇灌无氮营养液(CK);2)叶面喷施壳聚糖水溶液,根部浇灌无氮营养液(CTS);3)叶面喷施清水,根部浇灌溶有NaCl的无氮营养液(Cl);4)叶面喷施壳聚糖水溶液,根部浇灌溶有NaCl的无氮营养液(CTS+Cl)。上述各处理施用的水或水溶液均为无菌水配制,NaCl处理的浓度为50 mol/L,CTS处理的适宜浓度为200 mg/L。接种30天后,将大豆植株取出,用清水将根部蛭石冲洗干净后,立即测定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数及根瘤鲜重,然后测定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最后测植株干重和全氮量。【结果】氯化钠胁迫下,植株干重显著下降,与CK相比降幅达49%,喷施壳聚糖后(CTS+Cl),降低幅度显著减小,但依然显著低于CK (P <0.05)。无盐条件下,与CK相比,壳聚糖处理(CTS)增加植株干重的效果不明显。喷施壳聚糖显著增加了菜用大豆的根瘤数、根瘤鲜重、植株含氮量、根系活力、豆血红蛋白含量及固氮酶活性(P <0.05)。NaCl胁迫显著抑制了菜用大豆的结瘤固氮作用,其中根瘤数、根瘤鲜重分别较CK下降了79%、90%,而壳聚糖处理(CTS+Cl)使菜用大豆在盐逆境下的结瘤数、根瘤鲜重、植株全氮含量、根系活力、豆血红蛋白含量及固氮酶活性等均显著回升,增幅分别达对照的29%、20%、17%、48%、19%、21%,但均显著低于CK。【结论】非NaCl胁迫下,喷施壳聚糖可以显著促进菜用大豆结瘤,提高豆血红蛋白含量及固氮酶活性,最终增加植株含氮量。在NaCl胁迫下,外源壳聚糖可以显著缓解氯化钠胁迫导致的对根系活力和结瘤固氮的影响。因此,叶面喷施壳聚糖是促进菜用大豆结瘤固氮和生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花前叶面喷施多效唑,探讨多效唑对紫云英产量及其结实特性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增加紫云英籽粒数、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设多效唑喷施浓度0 (CK)、200 mg/L (T1)、300 mg/L (T2)、400 mg/L (T3)、500 mg/L (T4)、600 mg/L (T5),喷施溶液量均为750 kg/hm2,在开花前喷施一次。紫云英成熟期,按常规考种法调查单位面积株数、分枝数、不同层花序的花序数、结荚数、籽粒数等指标。【结果】与CK相比,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的单位面积花序数、结荚数、单荚籽粒数和结实荚果率在不同层花序上均较对照有所提高,以T3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在第1~6层花序上,T3处理的单位面积花序数较对照提高34.1%~59.0%,单位面积结荚数提高39.7%~68.4%,单荚籽粒数提高44.3%~53.7%,结实荚果率提高1.84~4.89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紫云英种子产量与其单位面积花序数、一级分枝花序数、单个有效花序结荚数、结实荚果率及单荚籽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多效唑喷施浓度与紫云英种子产量及以上结实因子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以多效唑喷施浓度373 mg/L最优,种子产量最高。【结论】在紫云英花荚脱落高峰之前 (开花前),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显著促进不同层花序单位面积花序数、结荚数、结实荚果率和单荚籽粒数的增加,尤其对促进第5、6层花序花荚结实成粒的效果显著,进而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适宜的灌溉方式及氮肥管理是水稻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地上部分及产量品质的形成,而对于根系形态生理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探讨了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氮肥形态耦合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及代谢的影响,探索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机理,为水稻高产及根系生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和2017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以徐稻3号为材料,供试土壤土质为黏壤土,采用灌水方式和氮肥形态二因素随机试验,设置CK [浅水层灌溉(0 kPa)]、WMD[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Pa)]和WSD[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Pa)] 3种灌溉方式。氮肥供应设置铵态氮∶硝态氮三个混合比例处理:100∶0、50∶50 (即1∶1)、0∶100,由硫酸铵、硝酸铵和硝酸钠提供氮源。在分蘖盛期、穗分化始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采样,以水稻茎基部为中心,挖取20 cm (长)×20 cm (宽)×30 cm (深)的土块测定干湿交替灌溉和氮肥形态处理的水稻根长、直径、表面积、体积、根尖数等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氧化力,采集根系伤流液分析其中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结果】灌溉方式与氮肥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WMD与铵硝1∶1耦合后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15.8 g/m^2,为本试验的最佳互作组合模式。WMD下,铵硝1∶1处理主要生育时期的根长显著增加了10.6%~17.0%,平均根直径增加了3.98%~25.25%,根体积增加了5.27%~26.40%,根表面积增加了6.27%~25.19%,提高了根尖数、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促进了根系的碳氮代谢和对养分、水分的吸收。WSD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铵硝100∶0处理平均降低38.20%、铵硝1∶1平均降低29.94%、铵硝0∶100平均降低35.0%,减少了根系长度,降低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抑制根系活力及伤流液中物质的合成,不利于根系功能的维持。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形态对根系的影响不一,CK下,100%NH4^+处理根长及根系活力提高,而在WMD下,硝铵1∶1处理改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活性,促进根系碳氮代谢,100%NO3^–处理不利于根系生长及根系功能的维持。水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根系活力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施用100%NO3^–处理单位面积穗数下降,产量降低明显。【结论】轻度适宜的干湿交替灌溉配合施用一定比例的铵硝混合氮肥可以充分发挥水肥的耦合效应,促进强健根系形态的建成,提高根系的碳氮代谢及养分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施用对红地球葡萄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明确有机肥施用对河北葡萄主产区高产优质红地球葡萄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为葡萄种植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葡萄试验示范基地13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进行为期4年的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农民传统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9 t/hm^2 (M)、有机肥7.5 t/hm^2+化肥(M1NPK)、有机肥15 t/hm^2+化肥(M2NPK)、有机肥45 t/hm^2+化肥(M3NPK),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葡萄产量、品质、重金属含量及果园土壤中硝态氮、微生物量碳和氮、重金属含量,并对葡萄园土壤重金属累积达到限量所需年限进行推算。【结果】施用有机肥处理葡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NPK),其中以中量有机肥+化肥处理(M2NPK)的产量最高,4年(2010-2013)平均产量为21503kg/hm^2,较农民传统施肥(CK)提高了14%;施用有机肥处理葡萄Vc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各处理间葡萄百粒重、pH、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固酸比差异不显著。收获后M2NPK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CK。连续4年施用有机肥后,葡萄果实及果园土壤的重金属含量(Cr、Cd、As、Pb、Hg、Cu、Zn)均未超标,但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葡萄及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别呈现线性和二次函数累积趋势。M3NPK处理土壤重金属含量较其他施用有机肥处理提前累积到限量水平。【结论】中量有机肥+化肥(M2NPK)处理葡萄的产量最高,品质最佳,而且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在各土层的累积,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且葡萄果实和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未超标。高量有机肥处理不会进一步提高红地球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但快速增加果园土壤重金属累积。  相似文献   

16.
无机硒肥对土壤有效氮含量及菠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亚硒酸钠(Na_2SeO_3)对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及菠菜品质的影响,综合分析Na_2SeO_3在土壤-根部-作物之间被吸收、转运、转化的可能路径,为生物强化生产富硒农产品及调控硒的安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进行连续42天盆栽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每千克土施Na_2SeO_3 0 (对照)、1、10、30 mg,分别于定植后的14、28、42天测定菠菜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并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等指标。【结果】在菠菜生长期间,≤10mg/kg Na_2SeO_3处理可使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先被激活后减弱至对照水平,土壤硝态氮含量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铵态氮变化趋势正好相反;30 mg/kg Na_2SeO_3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在整个培养时期与对照水平相当,土壤NH_4^+-N含量后期明显减少,转化成的NO_3~–-N含量明显增加,有利于菠菜吸收利用。同等Na_2SeO_3添加量条件下,Na_2SeO_3对三个取样时间菠菜叶的硝酸盐、维生素C (V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影响各异。1 mg/kg Na_2SeO_3处理组可使菠菜叶的硝酸盐含量明显增加,Vc含量先增后减,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没有变化;10 mg/kg处理组可使菠菜叶中的硝酸盐、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30 mg/kg处理组可使菠菜叶的硝酸盐含量先增后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减少,Vc含量没有变化。【结论】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土壤有效氮及菠菜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富硒作物生产中无机硒肥施用量要综合考虑硒在作物体内的转化率及硒对作物品质影响的各项因素而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适宜的Na+与Cl–浓度均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Na+和Cl–哪个起主导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对其有益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拟通过本研究为低浓度氯化钠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培养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communis Tsen et Lee),在小白菜长到3叶1心时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NaCl为基础,设置了[Na+]<[Cl–] (A)、[Na+]=[Cl–] (B)和[Na+]>[Cl–] (C) 3组处理。B组平衡态的3个处理的[Na+]∶[Cl–]的浓度(mmol/L)比为6∶6 (B1)、12∶12 (B2)、18∶18 (B3);A组非平衡态的3个处理为0∶6 (A1)、6∶12 (A2)、12∶18 (A3);C组非平衡态的3个处理的比值是6∶0 (C1)、12∶6 (C2)、18∶12 (C3),以无离子水为对照CK,每日喷施一次,连续处理21天。停止喷施后,取样观测叶片组织结构,测定植株干鲜物质量、叶片光合活性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  【结果】  无论[Na+]和[Cl–]是平衡还是非平衡状态,喷施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白菜的干鲜物质积累量和叶片光合活性。与CK相比,3个[Na+]、[Cl–]等浓度供给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白菜植株干、鲜生物量,显著增加了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了叶面积尤其是中上位叶面积,促生效果均以B2 处理最佳,植株干、鲜生物量分别比CK增加了35.1%和43.7%,叶面积增加了33.4%。在非平衡状态中,有Cl–无Na+时有利于含水量增加,有Na+无Cl–时有利于干物质累积,且表现出Na+和Cl–均有利于含水量增加,Na+比Cl–更有利于游离氨基酸累积([Na+]>[Cl–]时,增加52.6%),Cl–比Na+更有利于干物质累积和光合速率([Na+]<[Cl–]时,增加17.3%)以及气孔导度([Na+]<[Cl–]时,增加145.3%)增加的现象。2因素主体间效应检验显示,小白菜的植株干鲜物质和营养物质累积、叶面积和比叶重、叶片光合气体交换活性,既受Na+、Cl–单独离子效应的影响,又受Na+与Cl–交互效应的影响。  【结论】  叶面喷施[Na+]与[Cl–]平衡与否都对小白菜的生长、干物质累积、含水量增加和叶片光合活性具有促进效应。但以12 mmol/L NaCl的生长促进效应更优,其主要表现为叶面积的扩展促使植株干物质累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金属有机框架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 是基于分子设计的一种新型团簇功能化合物,为实现多元化养分设计,生产环境友好的新型肥料提供了新的手段。本研究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两种MOF肥料,评估了这两种MOF材料作为新型肥料的潜力和可行性。【方法】以氯化铁 (FeCl3·6H2O)、硫酸锌 (ZnSO4·7H2O)、磷酸 (H3PO4)、草酸 (H2C2O4·2H2O) 和尿素 (CO(NH2)2) 为基础原料,在高压反应釜内100℃下合成MOF1和MOF2。MOF1和MOF2分别含Fe 18.6%、15.6%,P 15.7%、16.5%,N 5.16%、4.57%,C 4.61%、5.21%,MOF2还含Zn 2.89%。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肥 (CK)、常规施肥 (CF)、MOF1和MOF2。3个施肥处理为等氮磷钾设计,施肥水平为N 150 kg/hm2、P2O5 200 kg/hm2和K2O 150 kg/hm2。在水稻分蘖、拔节、孕穗及成熟期,采集土样,测定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锌含量及pH。水稻成熟后,测定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结果】与CF相比,MOF1和MOF2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增加了7.7%和6.3%,相关农艺性状也均有改善。MOF1和MOF2处理的水稻营养器官总干物质量和氮累积量均显著高于CF处理;CF处理的氮素利用率为32.8%,而MOF1和MOF2处理分别达到46.4%和43.0%,与CF差异显著。在成熟期,MOF1和MOF2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及有效铁含量较CF均显著增加。【结论】两个以磷和铁为主要养分的新型金属框架结构肥料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而且也可改善水稻相关农艺性状以及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作为新型肥料,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