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稻鸭种养生态工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过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比较了稻鸭种养模式与稻鸭种养生态工程的区别,阐述了稻鸭种养生态工程的演替过程,从物质利用、投入辅助能、能量消耗及转化、时空利用及时空利用耦合等几个方面对稻鸭种养生态工程进行了理论分析,介绍了稻鸭种养生态工程的实践过程,最后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长发育天数的稻鸭生态种养专家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喜旭  黄璜 《作物研究》2005,19(2):89-90,93
在总结稻鸭生态种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基于生长发育天数的稻鸭生态种养专家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了稻鸭生态种养专家系统的框架设计、知识的获取和模块的内容、数据库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3.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稻作方式对优质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实收单产由高到低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稻鸭共作和稻虾共作;整精米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稻鸭共作、稻虾共作、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垩白粒率及垩白度表现为钵苗机插最高、稻鸭共作最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米的外观品质表现较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了南粳9108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适当提高了稻米的胶稠度,稻米RVA特征谱表现出消减值降低和崩解值提高,改善了蒸煮食味品质。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虾共作、稻鸭共作、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明显高于单一种稻模式。  相似文献   

4.
稻鸭复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生种养不仅能生产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而且对水稻增产具有一定效果。在稻鸭共生基础上,加入鱼、萍、泥鳅、鸡等生物形成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差异。试验共设6个处理:稻-鱼-鸭、稻-鱼-鸭-萍、稻-鳅-鸭、稻-鳅-鸭-萍、稻-鸡-鸭、稻-鸡-鸭-萍,以常规稻作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平均增产9.8%,尤以稻-鸡-鸭-萍处理产量最高,增幅达到18.11%;稻-鱼-鸭处理增幅最小,为4.96%;有效穗、结实率以及总粒数等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地上部分生物量总和也普遍高于常规稻作,以稻-鸭-鳅处理最高,稻-鸡-鸭处理最低,说明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是我国传统的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实地考察益阳市赫山区王泥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稻鸭种养基地,调查分析了其经济效益,了解湘北稻鸭共作模式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并总结出了"晚稻+鸭"生态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高邮市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的初步研究可知,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其净收入可比常规水稻种植提高651元/667 m2。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能够减少化肥、农药支出,节约成本,提高水稻生产的安全性,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总结介绍了高邮市稻鸭共作高效种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张有松  庄静  张庆 《北方水稻》2020,50(1):32-35
稻鸭共作将稻、鸭构成一个互相依赖生长的复合型生态农业体系,是一种以生产优质稻米为主,生产食品肉鸭为辅的绿色高效综合种养技术模式。选取7户典型的进行稻鸭共作生产方式的农户对其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进行稻鸭共作生产方式的农户其前期投入成本虽然较高,但其产生的效益也较高,远高于常规种植农户;生产面积较小的农户平均667 m^2效益略高于生产面积较大的农户。  相似文献   

8.
稻田生态种养对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由过去单一模式向多样化、综合性模式演变,目前已形成了稻鸭、稻鱼、稻虾、稻蟹以及稻鱼鸭、稻鱼鸡、稻虾蟹等模式.综述了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演变过程,分析稻田系统生物的组成成分,总结了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农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辰溪县稻鱼综合种养投入产出情况的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不同稻渔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稻+鱼""稻+小龙虾"和"稻+鱼+鸭"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相对于单一水稻栽培,每公顷的利润均超过22500元,分别为33000、128100、38760元,且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辰溪县稻鱼综合种养的进一步发展应以"稻+鱼""稻+小龙虾"和"稻+鱼+鸭"模式为主导,兼顾其他各种模式,进行产业化开发,以带动辰溪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山区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0.
规模化稻鸭生产对早稻病虫害变化规律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病虫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I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平均虫量较水稻单一种植(CK)分别下降54.4%,48.8%,73.6%和96.1%,纹枯病和稻瘟病病株率分别降低78.9%和48.5%;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C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量分别下降18.2%,9.5%,7.0%和0.82%,纹枯病病株率降低35.5%,稻瘟病病株率升高8.0%。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稻飞虱和二化螟对水稻危害株率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分别降低52.9%和6.9%。试验还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峰迟现,持续危害时间短;纹枯病蔓延危害期缩短10~14d;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壳率降低,产量最高。规模稻鸭生态种养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和水稻单一种植分别增收1024.32,1370.61元/hm2,增幅44.47%和70.03%。因此,规模稻鸭生态种养可以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生态控制,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于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华斌  扈婷  陈杨  黄璜 《作物研究》2012,26(2):127-130,147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经济效益更好的野鸭品种“绿头野鸭”代替普通家鸭的一种新型种养技术,即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与单一水稻种植对比,采用该技术能促进分蘖早发和根系生长发育,提高了9.04%的水稻产量,增加了近6倍的单位面积利润,提高了36%的产投比.通过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可在保证水稻生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稻田经济效益,调动稻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唐志伟  刘钰祺  杨阳  孙锴  傅志强  黄璜 《作物研究》2019,(5):374-377,387
为研究规模化稻鸭共生对水稻根系特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于2019年4~7月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田间大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常规生产模式),稻鸭共生水稻分蘖盛期根长、根干重和根冠比提高,根体积与单茎伤流强度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200.00%和77.58%;齐穗期根干重和单茎伤流强度降低,根长、白根数、根体积和根冠比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8.13%、47.24%、30.76%和36.84%.稻鸭共生提高了水稻产量,较对照提高9.53%;相比对照,稻鸭共生显著提高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分别提高了17.37%、19.59%、3.19%,但显著降低了千粒重,较对照降低9.40%.因此,规模化稻鸭共生可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稻虾生态种养主要是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基础上,通过优质稻米和养殖收入来增收.为精确评估稻虾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以湖南省南县为研究地,比较了稻虾种养模式与当地中稻单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虾种养模式总投入较中稻单作模式增加208.28%,但其总利润达到3.67万元/公顷,较中稻单作模式提高了3.42万元/公顷,产投比提高了0.50.通过秸秆还田、人工产饲、减少人工管理费用和引进人工虾苗繁殖及培育等方法可以减少投入,进一步提高效益.通过构建合理的"研产加销"稻虾产业链,并促进乡村旅游业与稻虾产业有机结合,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璐  陈灿  黄璜 《作物研究》2019,(5):500-502
"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具备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模式,能提高农民收入,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为人们提供绿色安全的食品.从稻田基础建设、"稻—鳖—鱼"复合种养技术、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介绍"稻—鳖—鱼"复合种养技术要点,以供"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以对应水稻全产业链构建水稻科技创新链的视角,分析了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的成就,重点分析了水稻育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科技发展成就,探讨并提出了推进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的对策,以期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决策以及提升浙江省水稻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不同放鸭与种植密度对有机栽培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于2020年在贵州省三穗县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开展了放鸭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两因素裂区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鸭密度的增加,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以450只/hm2处理最高。同时放鸭处理提高了水稻生育前期、后期干物质积累,但减少了中期干物质积累。相对于不放鸭处理,放鸭处理明显提升每穗粒数。水稻产量随放鸭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种植密度可提高最高茎蘖数,提升叶面积指数,提高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并可显著提高产量。放鸭密度为634只/hm2、栽培密度为19.1万丛/h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7 131.12 kg/hm2。  相似文献   

17.
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北方粳稻主栽品种食味品质及水稻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并与日本、美国粳米的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及生产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比较。提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标准,科学制定育种目标及品种品质选育指标,选育和推广种植广、适性较好的优质食味品种,研究早世代材料食味鉴定筛选技术的有效性,建立完整的稻米产品产业链,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稻谷质量等提升粳稻食味品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稻米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2004~2006年3年的攻关研究与示范,在调查湖南重金属污染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将湖南农田镉污染划分为6级;筛选了一批稻米重金属低积累的水稻品种资源,研究了镉向水稻中的迁移特征和控制技术,组装了稻田控制重金属吸收与积累的综合技术;进行了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的研究,形成了水稻“节氮增苗”栽培技术;在应用和完善灯光杀虫、稻田养鸭和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水稻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2004~2006年在湘阴县浩河口镇兴隆村进行大面积示范。取得了良好的减氮减药增效、大幅度增加天敌数量和降低稻米农药残留的效果,初步建成绿色稻米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