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掌握四川稻谷平床干燥特性,利用四川农业大学农场的FGX型平床干燥机,根据当地实际生产条件,进行了4次稻谷深层干燥试验.研究稻谷平床干燥的特性,并拟合出了高湿稻谷平床干燥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稻谷干燥均匀度性质及定义新的干燥均匀度指标基础上,利用深床干燥试验台进行稻谷干燥单因素试验和干燥筒排料口贯口处有无挡板的结构验证试验,分析了试验因素对干燥均匀度的影响规律和干燥过程中同层不同位置稻谷的干燥均匀特性,得出同层稻谷干燥的普遍规律.即距横截面圆心1/6R的测点1和距横截面圆心1/3R的测点3处稻谷分别以最高频数最先和最后达到安全储存水分,验证干燥筒贯口处结构对稻谷干燥过程的影响可以忽略.通过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热风温度、表现风速和谷层厚度与干燥均匀度的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对干燥均匀度的影响,利用贡献率法确定因素的主次关系为热风温度>表现风速>谷层厚度.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为提高稻谷干燥的均匀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稻谷动平衡含水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华南地区高湿稻谷,试验研究了稻谷的薄层干燥特性,根据薄层干燥特性曲线,得到稻谷的动平衡含水率,并用Bala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深床干燥试验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热风温度、表现风速和谷层厚度对干燥时间影响的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的单因素效应与互作效应,利用频数分析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含水率24%的稻谷进行深床干燥时,干燥时间小于180min的概率为95%,干燥热风温度为68~75℃,表现风速为0.58~0.67 m·s-1,谷层厚度为19~24cm,优化了稻谷干燥生产的工艺参数,为实际生产经济指标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稻干燥模型与干燥机性能预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设计、分析或模拟某一谷物干燥系统,必须具备能精确地描述谷物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它们是薄层干燥模型、平衡水分模型、谷物热特性模型和深床干燥模型。文中给出了水稻干燥的各种数字模型并对它们作了比较分析,探讨了现有各种模型的实用性,提出了运用这些模型预测谷物干燥机性能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6.
不同收获期稻谷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后品质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及时干燥在收获期内对稻谷品质的影响规律,分析稻谷在收获期及时干燥和延时干燥后整精米率、食味品质、质构特性的差异,对比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工艺的优劣。结果表明,在常规收获期对稻谷进行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后整精米率差异不显著,及时干燥稻米食味品质优于延时干燥,而霜降后收获两种干燥方式食味值差异不显著。稻谷在含水率19.64%时,整精米率、食味值均达到最高值,及时干燥处理后分别为72.22%、82.58。  相似文献   

7.
玉米深床常温通风干燥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下,在试验台上对玉米深床干燥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不同温度、不同干燥床深下玉米的干燥速率变化特性。结果发现,温度和床深对干燥速率均有较大影响:风温越大,干燥速率越快;干燥床深越大,干燥速率越慢。用Page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适合于玉米深床低温通风干燥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稻谷干燥品质、降低干燥能耗,在前期稻谷干燥优化工艺参数基础上,探究了薄层热风变温干燥工艺对稻谷干燥特性及干燥品质的影响。分析干燥温度(30~70℃)、变温时刻(20~150min)、变温温度(30~70℃)、变温时长(20~60min)、变温次数(1, 2, 3次)等试验因子对稻谷干燥速率及外观品质(爆腰增率、整精米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方法,以干燥温度、变温时刻、变温温度、变温时长为试验因子,以爆腰增率、整精米率为响应指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响应面图,分析稻谷变温干燥特性并阐释结果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为40~60℃、变温时刻20~140min、变温温度40~70℃、变温时长10~50min条件下采用循环变温的干燥方式,可获得较好的干燥品质;变温干燥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初始干燥温度54℃、变温时刻50min、变温温度47.5℃、变温时长20min,干燥后稻谷的爆腰增率12.5%、整精米率79.9%,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3.61%,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准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稻谷收获后干燥技术改进及深入探究其干燥品质变化机理提供数值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干燥工艺参数对稻谷爆腰率增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深床干燥实验台进行稻谷干燥试验,研究减少稻谷干燥后爆腰率的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热风温度、表现风速、谷层厚度、初始含水率及缓苏时间与爆腰率增值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各因素的效应与主次顺序,发现缓苏时间对稻谷爆腰率增值影响显著.采用优化求解方法,确定爆腰率增值最小条件下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为:初始含水率25%,缓苏时间4.6h,热风温度74.33℃,表现风速0.92m·s-1,谷层厚度40cm.为优化干燥工艺参数和提高稻谷干燥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稻谷干燥技术及工艺、稻谷干燥品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探讨了干燥工艺与稻谷干燥品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稻谷干燥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茄子脱水工艺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带人工气候调节箱的热风干燥试验台,对茄子进行了薄层正交试验,得出了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和最优水平,从而得到较佳脱水工艺。并讨论了不同烘温下的薄层脱水方程,得出其模型为:MR=e×p(-kdt~n),Kd=6.9×10~5c×p(-1897.99/T),n=-1.85+0.0081T。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笔者研制的一种并流式换向通风经济作物烘干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新工艺,与现行的烘干机类型相比,能缩短烘干时间,使烘后物料的含水量均匀,烘干质量高.同时,对物料的干燥速度和干燥时间提出了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木材特种干燥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系统介绍了除湿干燥、真空干燥、太阳能干燥、炉气干燥、微波干燥等木材特种干燥方法的发展现状 ,提出将来木材特种干燥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的联合干燥 ,如高温双热源除湿干燥与太阳能组合干燥技术、木废料能源联合干燥、除湿干燥中利用热压蒸汽余热等  相似文献   

14.
小米对撞流干燥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对撞流干燥法 ,对小米进行了风温、风量和喂入量等操作参数的试验研究 ,得到了小米的干燥特性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风温、风量和喂入量是影响干燥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本试验范围内 ,风温、风量和喂入量的增大有利于干燥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微波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基于微波真空冷冻干燥原理研制了CO2冷阱微波真空干燥装置,并介绍了该装置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创新采用液态CO2作为制冷媒,通过合理布局实现CO2的循环利用。采用喷淋冷冻技术,从液态CO2喷淋预冷冻原理出发,设计了喷淋装置结构,并匹配计算了转盘转速,旨在提高物料预冷冻效果。设计了翅片式冷阱管,根据翅片式冷阱管传热系数公式确定了冷阱管的具体规格尺寸;分析了冷阱内部有相变的对流换热过程,通过计算判断冷阱室内气体处于滑流区。由此得到冷阱室内对流换热强烈程度评价指标Nu≈4.3,换热效率较好。以白萝卜为例进行了喷淋流量与微波功率对干燥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对物料产生冻伤的情况下,喷淋流量越大,物料预冻结效果越好;在一定范围内,物料干燥速率与喷淋流量和微波功率呈正相关,且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印度农产品干燥技术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印度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 .印度政府一方面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另一方面 ,加强了农产品收获后加工贮藏工作 ,减少损失 ,提高品质 ,并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对农产品干燥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究 ,一是注重利用太阳能和农作物废弃物 ,二是注重农产品专用设备的研究开发 .结合农村、农场的特点推出了许多经济实用的干燥设备 ,吸取国内外经验 ,为引进和发展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的大型农产品干燥设备提供政策、经济和技术人员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单板热板干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用正交设计、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树种、不同厚度的单板的热板干燥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最佳垫板选择及最佳的热板干燥工艺,达到了既提高单板干燥质量,又大幅度降低能耗,提高热效率之目的。在与常规干燥比较的基础上,对单板热板干燥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指出了该干燥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是采用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氮气等代替常规空气作干燥介质,密闭循环系统进行低氧环境的气调干燥加工。该技术提升干燥品质,节约能耗,提高干燥效率,有效解决氧敏性、热敏性物质的干制问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低氧热泵干燥技术中不同气体作干燥介质的物性研究、对干燥品质特性的影响、相关装置的研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9.
蚕茧干燥配温工艺,是根据蚕茧干燥规律,遵循前高后低的原则,而关键在于恰当地把握各温度段的持续时间。研究认为:目前条件下,直干工艺总历时在4.5~5.0h为宜,其中各温度段的持续时间比应为:预热升温段占19.3%,105℃段占22.5%,100℃及每5℃降差后的各段,分别为:13.5%、13.1%、9.8%、10.7%、7.0%和4.1%;二次干配温应按烘次分设,其中头烘总需2.5h左右,又:预热升温段占31.3%,105℃段占36.7%,100℃段占22%,95℃作机动,以半干茧出灶烘率适宜为度,二烘共用3.0~3.5h,预热升温段占25%,90℃段占24.4%,85℃及以下各段分别为12.2%、13.9%、13.9%、6.7%和2.8%。  相似文献   

20.
在2 450 MHz频率功率为500、700、900 W的微波处理条件下,分别对铺料厚度为2、4、6 mm的红枣浆样品进行干燥处理,考察了红枣浆粉体化过程中的微波干燥特性。并与100、110、120℃下各相同红枣浆样品的热风干燥结果进行了比较。采用指数模型(Lewis)、单项扩散模型(Hustrulid and Flikke,HF)和Page模型分别对红枣浆样品的水分比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微波干燥的红枣浆样品升温快速,可有效地提高干燥速率,节约干燥时间和干燥能耗,但是热风干燥较好地保持了物料的固有结构,且干燥后的红枣粉吸湿性较好,色差较小。Page模型对于红枣浆样品的热风、微波薄层干燥过程均可以进行较好地拟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