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五街农民李凤光,种了一辈子地,以前都是麦收后种玉米,或者是只种一季棉花。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麦收后,他成为一项新技术的示范户,采用当地津农合作社工厂化培育的无土棉苗,种了2亩多地的麦后移栽棉,抢了农时,如今每株棉花结了5-6个棉铃,预计每亩可产子棉200多千克,达到粮棉双丰收。  相似文献   

2.
苗期是棉花一生的基础阶段,既是由小到大决定个体发育好坏的关键时期,又是决定全苗壮苗和密植的重要时期,抓好苗期管理,是争取棉花早熟高产的前提。但在麦收前,棉苗生长与外界条件存在一些矛盾,主要是光照不足、土壤板结、地温偏低,因而棉苗发根少,生长慢,发育迟,生长弱,还往往出现壮弱不齐和缺苗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六及时管理措施,以促进苗全苗壮,早生快发,获得高产。1.及时管理前茬作物麦收前棉苗受荫蔽时间长达20多天,由于光照不足,通风条件较差,棉苗发育慢,生长弱,严重的还会造成大量死苗。所以,棉花出苗后要及时管理麦株,特别…  相似文献   

3.
阜阳地区麦后移栽棉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阜阳地区麦收后移栽棉花的现实意义,详细介绍了麦后移栽棉的育苗、移栽技术、田间管理和后期催熟技术。  相似文献   

4.
由于棉铃虫等的为害,使棉花主茎顶心受害成为无头棉。主茎受损后再从叶腋间生出侧枝,形成多头棉。多头棉一般比有主茎的棉株晚现蕾、开花半个月左右。造成晚熟、产量低、品质差。一、无头棉的防治造成无头棉的原因,主要是棉株顶心受玉米螟、棉蓟马和棉铃虫等为害。麦收前后,上述害虫相继发生为害棉花。如防治不及时或不当,棉株主茎顶心都会受到为害,造成  相似文献   

5.
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覆盖地膜、麦收前管理、麦收后管理、适时整枝打顶与去边心、全程化控、合理追肥等方面介绍麦套直播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供棉花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6.
司玉芹 《北京农业》2007,(22):41-42
1 麦套春棉麦收后的田间管理 麦捆运上场,棉田抓紧忙.麦收后的棉田管理要求先抓"早"后抓"好",具体可概括为"五抢". 抡浇水 在麦收前无雨、土壤墒情较差情况下,应抓紧浇水.最好白天收麦,晚上浇水,此水可以说是棉花的救命保苗水,发棵高产水.  相似文献   

7.
麦棉套种棉田麦收后恢复期的土壤水分田间光照明显优于单作棉田,棉株横向吸收水分的范围扩大40cm,水分条件优越,宽行中间位置透光率均在50%左右,提供了较好的光照条件。棉株的生长发育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赶上单作棉花的生育进程。  相似文献   

8.
麦后趸棉夺丰产的根据是;1.麦后栽棉,小麦可满幅播种,提高土地利用率30—40%,又可减少麦行操作,使麦苗少受损失。2.育趸苗棉花苗期面积小,便于集中管理保证壮苗,移栽后,易于保证密度,壮茁早发。3。育苗移栽便于麦收后整地施肥,避免土壤板结和通气不良,从而有利于棉孔扎根生长。4.由于前期趸棉集中管理,能减少用药次数及用药量。麦后移栽可避免第一代红铃虫和第一、二代棉铃虫为害。但是,由于趸苗生育期延迟,给棉花高产造成困难,必须克服这一困难。为此,我们在试验中采用了下述作法:  相似文献   

9.
<正>1技术概述河北省南部地区麦后直播超早熟短季棉一年两熟技术可实现小麦亩产400~500 kg、棉花亩产200~250 kg的目标。技术要点为选择早熟小麦、棉花品种,并采用促早熟、高产配套栽培措施,按照麦收后6月10日前抢种夏棉,7月10日左右现蕾,7月25日左右开花,9月中旬吐絮,10月份拔棉柴后再播种小麦的种植模式。2技术要点2.1夏棉田间管理技术2.1.1品种选择。棉花品种采用生育期100 d左右的超早熟品种,小麦品种采用6月上旬可收获的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0.
绿盲蝽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南皮县棉田每年都有发生。该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除为窖棉花外,还可以为害枣树、苹果、李子、杏树、玉米、红薯、牧草、豆类、西瓜等100多种植物。它主要以成、若虫刺吸棉花的顶心、嫩叶、花、蕾及幼铃,棉花顶心被害后,形成多头棉,丛生疯长;嫩叶被害后形成破叶,俗称“破叶疯”;花蕾及幼铃被害易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麦一棉邻作天敌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麦收期小麦不同高度的天敌分布调查以及麦-棉邻作棉田和棉-棉邻作棉田天敌数量在麦收前后的变化调查,结果表明:蜘蛛类、食虫蝽类、翅甲类天敌主要栖息在距地面10cm以下麦杆及地表杂草上,而草蛉类、瓢虫类则主要栖息在距地面10cm以上的麦杆上,而且麦田天敌在麦杆10cm以下栖息数量远大于距地面10cm以上的数量;麦收后,麦田的天敌迅速转移至与之相邻的棉田,其中,瓢虫类和划蛉类等飞行能力较强的天敌首先扩散,比蜘蛛等爬行类类天敌先进入棉田;麦-棉邻作棉田麦收后的天敌数量是麦收前的25.7倍,而且明显高于棉-棉邻作的棉田天敌数量;距离麦田25,50,75m的棉田天笔数量在麦收前并无明显的差异;麦收后则明显呈现出棉田天敌数量距麦田25m〉距麦田50m〉距麦田75m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2.
麦后移栽棉主攻伏桃,争早秋桃的栽培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种植棉花用工多、投资大、管理技术复杂、产量不稳定等原因,导致棉花种植面积急速下滑。经过在鄂北棉区多年的试验示范,总结了一种全新的栽培模式——麦后移栽棉。该模式有效地稳定了棉花种植面积,并促进了粮棉双增产。在多年试验示范研究中,不仅探索出适合鄂北棉区麦后移栽棉主攻伏桃、争早秋桃的栽培管理措施,而且还总结出鄂北棉区麦后移栽棉的生育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土 豆 与 棉 花 套 种 一 般 为 1.5米 左右 一带 ,其中 土 豆 2行,棉 花 1行 ,土 豆大 行距 离 0.8米 , 小行 距 0.7米 , 可 用1.2~1.3米 宽 地 膜 覆 盖 , 土 豆 大 行 中 间种一 行 棉花 。土豆 播 种期 一般 比 棉花 早1个 月 左 右 ,土 豆 出 苗 后 ,棉 花 才 播 种 ,棉  相似文献   

14.
棉蓟马是一种有害生物,严重威胁棉苗的生长。近年来,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棉花蓟马危害范围也在扩大,严重威胁着棉花幼苗的生长和棉花的品质。尉犁县棉花蓟马危害分布于塔里木乡、兴平镇、团结镇等地,本文总结当地棉蓟马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为植棉农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麦—棉邻作天敌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麦收期小麦不同高度的天敌分布调查以及麦—棉邻作棉田和棉—棉邻作棉田天敌数量在麦收前后的变化调查 ,结果表明 :蜘蛛类、食虫蝽类、隐翅甲类天敌主要栖息在距地面 10cm以下麦杆及地表杂草上 ,而草蛉类、瓢虫类则主要栖息在距地面 10cm以上的麦杆上 ,而且麦田天敌在麦杆 10cm以下栖息数量远大于距地面 10cm以上的数量 ;麦收后 ,麦田的天敌迅速转移至与之相邻的棉田 ,其中 ,瓢虫类和草蛉类等飞行能力较强的天敌首先扩散 ,比蜘蛛等爬行类类天敌先进入棉田 ;麦—棉邻作棉田麦收后的天敌数量是麦收前的 2 5 .7倍 ,而且明显高于棉—棉邻作的棉田天敌数量 ;距离麦田 2 5 ,50 ,75m的棉田天敌数量在麦收前并无明显的差异 ;麦收后则明显呈现出棉田天敌数量距麦田 2 5m >距麦田 50m >距麦田 75m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6.
棉田点种玉米保护天敌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棉虫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中,保护和利用棉田天敌是核心问题。实行麦棉套种,改变了早期棉田的生态环境,麦田七星瓢虫能有效地控制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棉蚜。麦收后天敌昆虫很快迁出,如何通过桥梁植物使天敌定居于棉田,是综合防治技术组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988年,我们在太康县基点通过棉田点种玉米来维持麦收后棉田天敌昆虫群落的稳定性,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应,现报告如下。调查方法在300亩连片麦棉套种的棉田内,于5月初每亩均匀点种30—40株玉米。6月中旬后选取三块具有代表性的棉田,定期调查玉米上昆虫种类与数量。同时,在点种玉米区外选择三块棉田,调查了这两类棉田昆虫群落的  相似文献   

17.
慈溪市位于杭州湾南岸,其西北部是一个重点产棉地区,常年植棉5万余亩。棉地传统的种植方式为棉花——春粮一年两熟模式。为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掌握了一套棉花和蔬菜复种的高效栽培技术,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改一年两收为一年三收或四收,既稳定了棉花生产,又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棉地的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目前,棉花和蔬菜复种已成为我地棉区的一种主要的种植方式。现把棉地高效栽培模式介绍如下:1.棉地一年三收栽培模式一年三收的栽培方法是,棉花套种雪菜,再连作雪菜(或榨菜)。4月下旬棉花播种,实行宽窄行种植,适当放宽窄行的行距,平均行距0.7米,株距0.25米,每亩密度4000株左右,按  相似文献   

18.
雹灾是华北地区常有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麦收前后发生的机会最多,威胁最大.雹灾后棉花轻者破叶断枝,重者光秆断头,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经生产实践证明:棉花的根、茎、腋芽等器官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棉株被砸成光秆,只要有残留的叶节、下部输导组织未受到致命性的损伤,还能再生叶片、果枝.所以灾后不能灰心丧气,要尽快采取措施补救,一般均可恢复生长,取得较好收成.受灾棉花管理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麦(油)后棉在增粮增棉中的作用与地位 棉花是我省的主要经济作物,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1985年以来,面积减少,总产下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除了政策因素外,粮棉矛盾突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振兴我省棉花生产,除进一步提高单产外,还要积极而稳妥地发展多熟制,合理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增粮增棉。  相似文献   

20.
小杨营乡砖桥村李庄组农民李荣吉,1987年种1.64亩棉花,实行麦棉套种(6∶2)双移栽。他的做法是:麦收前(4月27日)第一次移栽,麦收后(6月2日)又进行了麦茬移栽。8月15日生育结果调查,麦套移栽棉花,密度为2000株,株高140厘米,平均果枝15.5个,成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