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鲜食糯玉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甜、糯、嫩、香等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其无公害生产技术成为当今糯玉米生产中的一项主要技术需求。针对糯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品种多乱杂、良种良法不配套,栽培管理措施粗放,化肥农药乱施、滥用,种植效益差,单产水平较低等问题,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总结出种衣剂包衣、隔离种植、分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采收等一整套鲜食玉米无公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贵州高原秋糯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鲜糯玉米蒸煮、作菜肴均可,食味香、甜、糯、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近年随着人们对杂食营养价值的重新认识,新鲜的无公害糯玉米更是倍受青睐。利用贵州高原高海拔地区的气候资源优势,栽培无公害秋糯玉米,对于调整玉米品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群众需求均有重要意义。根据近年来我们在龙里、大方、毕节等县(市)不同海拔高度的试验及在省内的调查,现将秋嫩糯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甜加糯玉米是我国首创的鲜食玉米新类型,综合了甜玉米和糯玉米优点,果穗上甜、糯粒随机相间排列,口感既甜又糯,近年来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已成为鲜食玉米发展的趋势与重点。我国育种人员通过聚合玉米胚乳淀粉合成途径中的甜质基因和糯质基因,形成甜糯双(多)隐性自交系,再与糯玉米自交系或彼此间杂交组配,杂交后代产生显隐性基因分离,从而实现同一个果穗上同时出现甜、糯粒。甜加糯玉米的育种发展迅速,目前已构建起“传统育种方法(甜、糯玉米杂交组配法和甜加糯玉米二环系选育法)+ 现代育种手段(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甜加糯玉米育种体系,育成品种向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甜加糯玉米因产值高、生产周期短、可灵活搭配种植茬口,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然而由于存在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狭窄、繁殖和制种成本较高、品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保鲜加工技术亟待创新等制约因素,其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阻碍了甜加糯玉米产业未来的发展。本文从甜加糯玉米育种理论基础、育种发展历程、品种审定情况、种植分布、种植模式和市场概况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核心瓶颈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甜加糯玉米育种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1甜、糯玉米生产概况 我国对甜、糯玉米研究起步晚,甜、糯玉米的生产利用较为落后,尤其是甜玉米进展更缓慢.我国甜、糯玉米主要用作鲜食,年种植面积甜玉米不足40万亩,糯玉米不足60万亩.只是在东南沿海大城市郊区种植较多,尚未形成产业化.  相似文献   

5.
鲜食糯玉米就是供人们日常生活食用的专用鲜糯玉米、具有香、甜、粘、软、细、柔六大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新、特、优无公害杂粮系列糯玉米产品需求巨增,市场需求非常大,种植效益高,它即可鲜食又可加工贮藏,还可制作系列糯玉米产品。但因其独特品质对技术要求较为严格,  相似文献   

6.
鲜食甜、糯玉米早春双膜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苗床薄膜营养钵保温培育壮苗,大田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加强肥水供应,搞好田间管理,适时采收等栽培技术措施,使甜、糯玉米在春播生产中鲜穗采收上市时间提早15~20天,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甜、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隔离种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间苗与定苗、施肥灌水、去雄及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旨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甜、糯玉米是近几年培育推广的特种玉米品种,富含蛋白质和支链淀粉,营养丰富.被食品专家称为老少皆宜的休闲保健食品,然而甜、糯玉米不同于普通玉米的生产管理.在生产中,它对适合生长的光照、温度等气候条件比较敏感,气候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都会造成减产减收.为提高甜、糯玉米产量,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快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满足消费者对甜、糯玉米新品种需求,带动玉米产业发展,惠安县种子站承接福建省种子总站甜、糯玉米的生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甜玉米和糯玉米的生育特性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糯玉米是广东省最重要的鲜食特种玉米,年种植面积达13.3万hm2。通过介绍甜、糯玉米与生产、栽培相关的生育特性,提出了相应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包括甜、糯玉米的栽培季节、品种选择、播种技术、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美国玉米科研生产实践对黑龙江玉米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最多的国家,在玉米的生产、科研及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的先进和科学,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指导中国玉米生产,特别是黑龙江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中部大平原Iowa和Nebraska玉米的种植、科研和推广等方面的考察与交流,归纳出美国玉米生产情况是:美国玉米耕作与栽培体系更科学,农艺农机结合更紧密,应用综合抗性强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和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等,同时,全面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和提升。从中得出对我国农业及玉米种植的启示是:农机与农艺结合要切合实际,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和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并运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加强转基因技术、节水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黑龙江土地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培训以提高素质,加强对玉米增产潜力和实际产量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玉米籽粒机收质量的关键因素,解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偏高的问题,总结与分析了国内外玉米籽粒脱水相关研究,笔者提出未来玉米籽粒机收推广过程中,选用适宜籽粒机械化直收优良品种,不断改进种植模式、优化养分和水分施用方式,研发高效促脱水化学调控产品等关键栽培技术途径,是推动中国玉米籽粒机收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玉米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快籽粒机收推广的建议:加快早熟、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收品种的选育;明确各生态区域影响籽粒脱水动态的因素和机制;综合运用粒收品种选育、品种熟期配置、延迟收获期、栽培技术配套。同时,应加强农艺措施相配套的轻简化农机装备的有效研制,农艺农机有机融合,推动玉米籽粒机收技术应用,提升玉米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青贮玉米利用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黑龙江省青贮玉米生产状况的分析,探讨了发展青贮玉米生产的优势和潜力,提出了加快发展青贮玉米的对策,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资源条件、品种和种植技术共同影响。研究旨在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的变化,辨析玉米产量提升途径,为明确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整理了2005—2016年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测产调研数据,包括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以及南方甜、糯玉米区共5大玉米产区,累计调研23个省(区)、267个县(市),共117 960份调查数据,以测产调研的收获株数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情况。经过数据审核订正,各县市逐年农户数据平均代表该县(市)逐年种植密度,缺失数据利用5点平滑插值法插值补缺。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及种植模式,将玉米主要产区细分为25个典型生态区域,以县(市)为单位分析玉米主要产区及其生态区域的种植密度和变化规律。研究运用箱形分析法和Tukey’s HSD法比较各区域种植密度差异及其显著性;将各区域种植密度与年代进行回归,分析种植密度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结果】分析表明,目前(2014—2016年),5大玉米产区和25个生态区域种植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种植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玉米区(6.77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6.19万株/hm2)>北方春玉米区(5.91万株/hm2)>南方甜糯玉米区(5.13万株/hm2)>西南玉米区(4.80万株/hm2),西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区,而南方甜糯玉米区与西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低于其他主产区。各主要产区种植密度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密度2005—2016期间呈极显著增长,12年间上升了1.5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2005—2009年种植密度明显上升,2009年后种植密度稳定在6.2万株/hm2左右;西北玉米区自2009年以来始终是种植密度最高的产区,2013年达到阶段性顶峰,近年没有继续突破。西南玉米区2009—2016年种植密度维持在4.80万株/hm2左右,与其他主产区种植密度差距在不断加大;南方甜、糯玉米区的种植密度自2009年以来下降趋势明显。【结论】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在主产区之间、主产区内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不均衡,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虽然区域环境条件是决定种植密度的关键因素,但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和适宜的耐密品种是克服资源限制、提高种植密度的途径。进一步辨析促进和限制区域种植密度发展的资源环境、品种与栽培技术因素,能够为各区域构建密植增产技术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青饲(青贮)玉米是最好的饲料作物,能大幅度地提高饲料产量,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本文论述了青饲(青贮)玉米的概念、类型及我国青饲(青贮)玉米的发展优势,同时指出了我国青饲(青贮)玉米的市场开发前景,对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发展畜牧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为探索今后玉米增产的途径,本文从单产提高的主要措施、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角度,分析了50多年来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从1949至2007年中国玉米单产每公顷提高了4 205.1 kg,增幅为437.3%,年均增加85.84 kg?hm-2;总产由1 241.8万吨提高到15 230.0万吨,增加了12.3倍,其中单产增加的贡献占68.4%、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为31.6%,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增加。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1)玉米品种选育由筛选推广优良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4个阶段,在杂种优势得到广泛利用后,抗病基因选择、株型改良、保绿与晚熟成为玉米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育种技术方向,今后将向着耐密、抗逆、广适、高产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选育方向发展;(2)栽培技术表现出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农田条件改善到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今后将向以耐密、抗逆、高产品种与机械化为载体的简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向发展;3)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玉米增产的生理机制由提高单株生产力,到改善株型增大群体和保绿、晚熟延长光合与灌浆时间来增大群体生产量,向提高群体整齐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与转移方向发展,同时对群体的抗倒、抗病和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近期中国玉米增产的主要技术需求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玉米价格回落,玉米生产出现了高生产、高库存、效益低、卖粮难等突出问题,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玉米生产面临变革。未来玉米产业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种植面积调减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对玉米生产各环节的优化和升级。通过梳理我国当前玉米生产、消费和需求现状,从农业种植结构、劳动力结构变化、生产经营方式、品种创新、质量安全、生产潜力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玉米生产,适应劳动力变化、加快土地集中耕种、提高种植效益,加快玉米品种原始创新、培育多元优质高效型品种,多措并举、提高玉米安全质量,种养结合、培肥地力、持续提高玉米生产潜力等具体措施。最终实现多元、优质、高产、高效及生态、智慧、可持续的玉米生产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鲁原92是利用辐照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选育出的优良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具有配合力高、抗病、抗旱性好等特点。目前直接或间接利用鲁原92共选育出19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520万hm2。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赵燕 《现代农业科技》2010,(23):46-50,53
以产量为主线,从玉米播种时期、种植密度、施肥、灌溉、化学控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玉米发展,在论述该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玉米种植是增产、增收、轮作、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及玉米种植技术成熟和利于机械化作业等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几方面分析了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发展玉米生产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应做好育种工作、抗旱与排涝工作、发展机械化以及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