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坡顶、坡中、坡下3个位置离地1.5 m内不同高度的最低温度进行观测,研究冬季晴夜辐射降温中1.5 m贴地层内高度的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坡顶、坡中、坡下贴地高度内各部位日最低温度(td)随离地高度(H)的变化为:在0.1 m处td都出现最低,而在1.1 m、1.5 m处td常出现最高.贴地层逆温效果明显.其逆温强度随着相对坡位(G)的增大而增大,最大逆温达到1.53℃.在冬季或早春果树嫁接中,种植者可采用高位嫁接技术避免或减轻低温对果树的冻害.  相似文献   

2.
冬季坡地逆温效应和橄榄园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连江县2004-2005年冬季低温考察资料进行分析,在相对高差为80 m的丘陵山地和相对坡位约0.8的山坡中上部,晴天最低气温常出现最高,逆温效应最明显,故橄榄园地宜选择相对坡位在0.5以上的地段; 对于相对高差小于50 m的丘陵山地,晴天最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越近坡顶,最低气温越高,应尽量选择近坡顶的地段建立橄榄园。在这些地段种植橄榄可减轻或避免低温造成的冻害。  相似文献   

3.
利用绍兴市147个自动气象站和2个茶园小气候观测站的2013年4月6日20时至7日8时逐时气温和叶面温度资料,开展低温对茶园冻害特征的调查分析和灾情评估。结果表明,绍兴南部山丘7日早晨最低气温普遍低于4 ℃,叶面最低温度低于0 ℃,受冻时间主要出现在3时至6时;早生品种恰逢采摘高峰期,受灾率较特早生、中生品种高;低洼处相对山坡处或海拔较低的山冈处,茶叶受冻害持续时间更长,受灾更为严重;从垂直分布看,100~150 m处气温最低,受冻最为明显,150~400 m处存在明显逆温,茶叶冻害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4.
以干旱区成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宁夏灵武陶林园艺场果园内不同季节不同层次气象要素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光照度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果园内不同季节1.5 m和3.0 m高度气温都呈现出昼高夜低型的日变化波形;晴天气温变化出现单峰型曲线,阴天出现双峰型曲线,雨天变化振幅较小,两高度间差异也较小。果园内湿度较大,不同季节1.5 m和3.0 m高度相对湿度日变化均为夜高昼低的波形曲线。从风速看,春季和冬季日变化特征最明显,日振幅也最大,夏、秋季风速相对较小。不同季节地表0 cm地温受气温变化影响最大,5 cm、10 cm次之,20 cm地温受气温变化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安阳市区内的4个气象站温度等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找出安阳新旧站址温度差异特征,并对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影响新、旧站址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城市热岛效应、城区PM2.5等悬浮颗粒浓度变化、水体、地形及局地气象条件.山坡逆温使新站最低温度偏高,也造成新旧站址冬季最低气温显著差异;"冷湖"效应使龙泉最低温度偏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预报新民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温度,防御寒冷月份棚内植物冷冻害,在新民市气象局建设日光温室大棚,设立小气候自动监测系统,研究其棚内温度日变化规律,建立相关模式。结果表明:半坡式日光温室温度日变化呈"几"型,随着日照时间延长和外界气温的变化,棚内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和温度速率不同。在不同天气条件、不同时间段,温度变化速率及相关模式差异较大。棚内外温度日变化相关性显著,棚内外温差日变化是随着棚外温度的升高而加大,随着天气变暖而减小。通过棚内温度变化速率建立日最低温度预报模型,相对误差在-7.9%~4.4%。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对于日光温室生产防御低温冻害提供了气象预测手段,并可降低灾损成本。  相似文献   

7.
早春晚霜冻害对早熟名优茶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为探索茶园防霜方法与技术,研究了晚霜时茶园下垫面气温的变化特点。在分析茶园小气候和晚霜形成的基础上,试验测定茶树冠层上方12 m高度范围内的气温,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天气条件对成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春晴朗、风速小于05 m·s-1的夜晚,当气温降至0℃时,易随辐射逆温的出现而成霜,风速大于20 m·s-1或阴雨天时则无霜;逆温约始于傍晚17:30,之后逆温强度迅速增大,最大的逆温差为99℃;从20:00至第2日06:00逆温强度波动较平稳,平均波动率为141%,其后逆温强度迅速减弱,在8:00左右逆温基本消失;在1:00~6:00时段,近地气温在高度方向上分层显著,(0~30),(60~75) m高度范围的温升变化率较大,分别为151 ℃·m-1和158 ℃·m-1,而(30~60),(75~120) m高度范围的温升变化不明显,故60~75 m可作为防霜风机优选的安装高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严重污染过程大气温度与污染物的特征,选取杭州临安近3 a中一次严重大气污染过程,利用MTP5温度廓线仪数据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气温和污染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逆温现象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全天温差超过7.0℃未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底高和顶高通常为400和700 m。②逆温厚度最大值为700.0 m,平均逆温厚度为359.9 m。逆温温差最大值为3.7℃,平均逆温为0.7℃。逆温温差与逆温厚度极显著相关(R2=0.914,P<0.01)。③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料物(PM10)是主要污染物。该次严重污染期间,PM2.5和PM10质量浓度分别超过115和250 μg·m-3;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等4种气体在这次污染过程中始终处在优良状态。④PM2.5和PM10与逆温底高具有极显著正相关,逆温顶高与2种颗粒物质量浓度不存在显著相关。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是逆温底高度下降,垂直方向上颗粒物扩散受阻而产生大量聚集。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偏低的原因,以传热学对流换热理论为基础,以土壤蓄热温差占温室垂直方向上最大空气温度与地面温度之差的比例(温差比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日光温室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开展研究。在位于山东泰安的日光温室内,选取温室中部后墙南5.4m,距离地面0,0.1,1.1,2.1,3.1,4.27,4.37m高度处为测点,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T1~T7,地面设置热流板H1;选取试验期间土壤蓄热量高、中等、低3天试验数据,对不同高度各测点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计算垂直高度上的最高空气温度,计算不同太阳辐射情况下的温差比例。试验数据验证了温室空气温度自下而上逐渐升高,然后逐渐降低;温室空气存在逆温层和对流层,存在逆温现象;逆温层上部空气密度小于下部空气密度,上部高温空气不能流动到地面,逆温层两端温差较大。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太阳辐射情况下垂直方向上最大空气温度积分与地面温度积分之差分别为890℃、770℃、175℃,土壤蓄热温差积分分别为310℃、200℃、68℃,温室散热温差积分分别为120℃、20℃、27℃,土壤蓄热时间分别为6h 55min、4h 50min、2h 20min;后墙南5.4m处逆温层、对流层高度分别为0~3.1m、3.1~4.37m;试验期间不同太阳辐射情况下温差比例分别为34.8%、26%、38.9%。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强度高时土壤蓄热温差和蓄热时间多于太阳辐射强度低时的土壤蓄热温差和蓄热时间;对流层空气产生自然对流,温室热量向温室外部大量散失;逆温现象造成的温差比例偏小是造成土壤总体蓄热量少、土壤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洛川近地层夜间气温逆温特征及空气扰动防霜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加有效地在洛川开展苹果花期霜冻预防技术试验与推广,笔者利用洛川县苹果园梯度观测塔观测的温度、风速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洛川近地层夜间气温逆温特征。结果表明:洛川春季辐射降温时,逆温持续时间长、温差大、风速小,具备开展空气扰动防霜的基本条件。洛川逆温出现时间与日出日落时间密切相关,日落后逆温形成,日出后逆温消失。逆温的平均强度为0.7~0.8℃,在冬季最大值出现在午夜,春季(4—5 月)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春季出现辐射霜冻时,近地层平均逆温强度在2℃以上,最大值可达4℃。逆温的出现受天气影响,当夜间为阴天或有降水时,逆温不会形成。风速对逆温的形成及强度影响极大,当春季夜间风速大于2.5 m/s时,逆温基本上也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