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传病毒病害,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毒病之一,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小麦黄花叶病的病原与传播介体、发病规律与表现,总结了针对小麦黄花叶病开展的分子生物学和育种学研究,以期对小麦黄花叶病抗病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季,小麦黄花叶病在我省许多地方大发生,其发生面积之大,危害之严重,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黄花叶病属于一种真菌传播的病毒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疾病,势必会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就先简要分析了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症状,然后然后分析了防控小麦黄叶病的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小麦黄花叶病目前已上升为南阳小麦的主要病害。本文作者详细阐述了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特点、发病症状及危害程度,剖析了发病原因,提出"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栽培综合管理"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小麦黄花叶病,又被称为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是一种由土壤真菌传播的病毒病。2013年3月,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生均有报道,该病发生时麦田表现为小麦发黄、枯萎、矮化,严重的枯死,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小麦黄花叶病进行田间观察记载分析,认为对于该病的防治应以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实施轮作换茬、适时播种、增施肥料和土壤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一、发病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黄花叶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均有发生,对我国的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对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进行研究,认为对于该病的防治应以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并实施轮作换茬、适时晚播、药剂防治、增施肥料、麦收清残和土壤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黄花叶病,又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是正阳县近几年来新发生的一种麦田病害。2016年,该病在正阳严重发生,预计该病1~2年后将成为正阳县小麦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因此,正阳县植保植检站近几年对该病进行了调查,对小麦黄花叶病2016年局部重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综防措施。一、发生情况正阳县2016年2月在王勿桥便民村首次发现小麦梭条斑花叶  相似文献   

7.
小麦梭条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近年来在我市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2005年在我市局部地区达偏重至大发生程度,全市发病面积是上年同期的5倍多,现已上升为我市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给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8.
科学预测小麦黄花叶病在黄淮海地区的适生区,对控制该地区小麦黄花叶病扩展蔓延、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小麦黄花叶病的分布和环境因子数据,对该病害适生区进行预测,并分析生态因子的贡献率与ROC曲线,探索影响小麦黄花叶病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ROC曲线下面积的AUC 为0.955,模型可靠,其中最干月降水量、最暖月最高温、海拔、黏土、最湿月降水量对该病害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已发生地区(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淄博、济南、泰安、日照、临沂、济宁、枣庄、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开封和阜阳)和预测地区(莱芜、菏泽、信阳、商丘、淮南、淮北、宿州、徐州、宿迁连云港以及蚌埠)。预测适生面积较广,建议增补小麦黄花叶病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高适生区设立疫情监测点,根据主要环境因子,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9.
科学预测小麦黄花叶病在黄淮海地区的适生区,对控制该地区小麦黄花叶病扩展蔓延、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小麦黄花叶病的分布和环境因子数据,对该病害适生区进行预测,并分析生态因子的贡献率与ROC曲线,探索影响小麦黄花叶病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ROC曲线下面积的AUC为0.955,模型可靠,其中最干月降水量、最暖月最高温、海拔、黏土、最湿月降水量对该病害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已发生地区(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淄博、济南、泰安、日照、临沂、济宁、枣庄、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开封和阜阳)和预测地区(莱芜、菏泽、信阳、商丘、淮南、淮北、宿州、徐州、宿迁连云港以及蚌埠)。预测适生面积较广,建议增补小麦黄花叶病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高适生区设立疫情监测点,根据主要环境因子,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0.
杨荣明 《当代农业》2014,(24):34-35
江苏省小麦病毒病主要为虫传或病原真菌传播的病毒病害,如由灰飞虱传播的小麦条纹叶枯病,由禾谷多粘菌传播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由蚜虫传播的小麦黄矮病,均为局部偶发性病害。一、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为土传病毒病,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引起,危害小麦。江苏省主要在沿江、里下河、沿淮等地区发生。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  相似文献   

11.
小麦黄花叶病,又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是我县早春麦田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几年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经成为小麦生产上的新问题.笔者对该病的发生情况连续进行了调查,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来源苏州、江宁、兴化、宜兴和六合共五个地区的小麦黄花叶病病土对镇麦5号、6号、镇麦168、镇麦8号和镇麦9号等镇麦系列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镇麦系列品种在不同的病土中发病程度不同;同一品种,对有的地区病土的小麦黄花叶病病毒表现为抗性,而对其他来源的黄花叶病病毒表现感病,不同来源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和品种间存在互作效应。建议在小麦新品种审定时,在对黄花叶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的过程中,考虑品种在不同病土中的发病差异。  相似文献   

13.
小麦黄花叶病是我国黄淮麦区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本研究对134份品种(系)进行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结合90K SNP芯片基因型分型数据,对小麦黄花叶病病情指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34份供试材料中,27个品种(系)对小麦黄花叶病表现为高抗,占供试材料的20.15%;21个品种(系)表现中抗,占供试材料的15.67%。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检测到56个SNP标记与小麦黄花叶病病情指数显著关联,分别位于2A、2B、2D、3A、4B、7B染色体上,可解释8.8%~29.6%的表型变异。其中,在2D染色体上检测到在3个环境及其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中均显著关联的SNP标记有40个,位于76.57~86.28 cM区间。  相似文献   

14.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小麦黄花叶病毒或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单一侵染或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的危害程度与小麦品种、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播种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小麦黄花叶病是小麦土传花叶病的一种,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病毒病。近几年,该病在我地呈明显上升趋势,发展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对我县小麦生产产生了严重危害。对此我县从农业措施入手,通过多项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有效的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达到控制病害流行的目的,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一、概况上蔡县位于驻马店市东北部,全县耕地面积11亿平方米,小麦生产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6.
陕西,甘肃小麦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和发生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初以来,对陕西、甘肃小麦发生的矮缩、黄化和坏死现象进行了研究,小麦黄矮病为间歇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小麦棱条斑花叶病为关中渭河流域土传病毒病,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为间套作为覆盖高产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丛矮病常有发生,小麦黄叶病偶有发生,拟小麦线条花叶病干旱麦共零星发生,小麦条纹花叶病和丛生病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叫小麦黄花叶病,属土传性病害,2001年春天在我市部分麦田大发生.一般减产5%~10%,重者减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小麦黄花叶病的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仅危害小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等地。自然条件下,小麦黄花叶病病毒主要靠病土、病残体和病田流水中的禾谷多黏菌进行扩散,试验条件下还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对于该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推广和利用抗病良种为基础,结合轮作换茬、合理作物布局、协调播期、适时增施氮肥及加强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苏州、江宁、兴化、宜兴和六合等5个不同地区采集的小麦黄花叶病病土,测定镇麦5号、镇麦6号、镇麦168、镇麦8号和镇麦9号等镇麦系列小麦品种对黄花叶病的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镇麦系列品种对土传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并建议在品种审定过程中,应考虑各品种在不同病土中的发病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为土传病毒病,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引起,危害小麦。江苏省主要在沿江、南部丘陵、里下河等地区发生。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一、发生规律该病主要通过病土、病根残体和病田水自然传播,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