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世界养鹿取茸的国家很多,交易的全是鹿茸初级产品,买方面窄,供方面宽,除中国出口一些鹿茸片外,其他鹿茸深加工品出口都不存在,同时也得不到承认。国际鹿茸市场限于东北亚地区,交易的主要是马鹿茸,而梅花鹿茸限于中国和俄罗斯产一部分,数量不是太大,则行销于东南亚。新千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所产马鹿茸数量增长惊人,绝大部分又通过外包的形式进入我国沿海地区加工,实际成为各国鹿茸的展示和批发中心;  相似文献   

2.
浅谈鹿茸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茸是梅花鹿、马鹿等的嫩角,每年周期性地生长、骨化与脱落,在其尚未骨化时收获。鲜鹿茸富含蛋白质与水分,收获鹿茸时又时值盛夏,如不及时加工处理就会腐败变质,由珍品变成废物。最先应用鹿茸的是中国人,鹿茸的加工技术也是中国人创造的。原始的鹿茸加工是用火烤、太阳晒,近百年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反复水煮、烘烤和风干相结合的传统鹿茸加工技术。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的鹿茸加工技术又有新的进展,但大都是在传统加工技术基础上的创新,而冻干茸、保鲜茸则与传统加工技术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3.
新西兰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鹿肉、鹿茸生产大国,其鹿肉、鹿茸的市场态势直接关联着世界养鹿产业发展的现状。因此,本文总结了今年9月份以前新西兰鹿肉、鹿茸市场的一些资料,对新西兰今年前三季度的鹿肉、鹿茸市场简况加以介绍,以期为国内同仁及时把握新西兰鹿肉、鹿茸市场态势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养鹿业在不少国家已名符其实地成为一门行业,其产业化推进很快。国际鹿茸市场成为各国鹿业及其鹿茸产品展现的平台。10多年前,中国鹿茸是强项,作为开业主占居着主导地位;由于全球经济的刺激,引起许多国家鹿业学步加入。然而。近年中国的鹿茸地位被后来居上的几个国家的鹿茸所替代。乍看起来是逆转,实际是建立先进制度和鹿业科学发展观的差别。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国际鹿茸集中于东北亚进行交易。大连因地理优势,现已成为各国鹿茸展销的窗口,这使我国鹿业深感“兵临城下”的威胁。近年来,在东南沿海和北方沿海地区民营经销商脱颖而出,建立了若干鹿茸加工厂,对外开展鹿茸加工,产品再出口,效益不错。理应列入鹿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走出去的先导。  相似文献   

6.
梅花鹿鹿茸生长与骨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阐明鹿茸生长与骨化的关系,以5头雄性梅花鹿为材料,测定鹿茸生长速度和相对骨质密度。结果表明,从脱盘以75d鹿茸生长速率递增并达高峰。75d以后生长速度下降,到120d基本停止生长。RBM在75d前增长缓慢。据此可将鹿茸生长过程分为生长期经期。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生长30d的鹿茸体外培养不同代数梅花鹿鹿茸生长中心干细胞(鹿茸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生长30d的鹿茸的梅花鹿鹿茸干细胞.将第2代、5代、8代鹿茸干细胞经含有不同浓度的IGF1(0,1,3,和10nM)作用后,在培养24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测定法检测每分钟衰变数(DPM)值;【结果】取材于生长30d鹿茸的干细胞,全部IGF1处理组(1,3,10nM)都显著高于对照组(0nM)(p〈0.01)。3个不同浓度IGFI处理组的平均值和最高值都是离体培养2代的细胞最低(分别为2987和3743DPM/mg蛋白),而培养5代的细胞最高(分别为10320和12180DPM/mg蛋白).第8代的细胞又开始下降(分别为8754和11568 DPM/mg蛋白);【结论】IGF1能够促进鹿茸干细胞分裂增殖,生长30d鹿茸的干细胞在离体培养,不同培养时期的鹿茸干细胞对IGF1刺激的敏感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麋鹿茸化学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麋鹿茸有效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茸内含有氨基酸19种,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氨基酸总量为54.899%,高出梅花鹿10.959%,主要影响鹿茸生物阶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总量的7.154%,相近于梅花鹿的7.23%,维生素B1,B2分别是梅花鹿茸,马鹿茸含量的1.63倍和2.42,矿物质含量亦高于其它鹿茸。  相似文献   

9.
鹿茸作为传统中医药资源,药用历史悠久,但其功效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生命周期短、便于操作观察与人类基因有高度保守性,在药物高通量筛选,了解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鹿茸活性成分及主要功效的研究进展,结合秀丽线虫在鹿茸药用成分筛选和功效研究中的应用,为鹿茸产品开发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产场饲养公鹿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得高产优质的鹿茸。但在养鹿的生产实践中,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到鹿茸生长。鹿茸的生长除有一定的生长期和生长规律外,还与下面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养鹿业在世界范围是一门新生事业。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以鹿茸为主产品的养鹿业,是世界最早的。我国鹿茸独步市场成为先驱,引起西方国家养鹿业开始转向于取茸加盟,以至形成现今争相以鹿茸出口的激烈态势。  相似文献   

12.
波兰弗罗茨瓦夫医学大学的研究人员2011年12月8日披露说,由于鹿茸是哺乳动物生长最快的器官之一.好奇心驱使他们决定寻觅鹿茸干细胞的奥秘。经过立项6年的悉心研究,他们终于成功地发现了鹿茸干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实用科技》2006,(12):8-10
一、鹿身淘宝 1.鹿茸 鹿茸以具有补养精血、益肾壮阳、强筋健骨等功效而被推为补阳药物之首。鹿茸系鹿科哺乳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我国民间养鹿较早的地方有吉林市郊(龙潭山)、东丰县小四平乡、双阳县及辽宁省西丰县等。鹿茸用于治疗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呜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症。强心作用效果特别显著,能提高肌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并能降低肌肉疲劳,对长期不易愈合的溃疡和创口,有极强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求鹿茸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本试验收集了意外折断修复50 d和65 d后的鹿茸样品,利用q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GF和c-Met基因在损伤修复的鹿茸与健康鹿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HGF及c-Met基因在损伤茸总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鹿茸,在茸皮、间充质、软骨和骨四个组织中,茸皮组织相对表达量最高,间充质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最低;与健康鹿茸组织相比,损伤茸茸皮组织中HGF及c-Me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在损伤茸间充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损伤茸与健康茸的软骨和骨组织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损伤修复过程中,HGF及c-Met基因随损伤修复进程的继续表达量也随之上升。因此,HGF及c-Met基因对马鹿茸组织损伤修复及再发育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鹿茸为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和强筋骨功效,同时研究发现鹿茸在皮肤修复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具有美容护肤的功效。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了鹿茸在美容护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市场开发情况,为其在美容护肤方面的应用和产品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鹿茸经脱钙软化等处理之后,做成组织切片,经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鹿茸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主要组织为茸皮组织和茸骨组织。  相似文献   

17.
鹿茸醇提物对小白鼠溶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鹿茸醇提物给用环磷酰胺处理的小白鼠进行灌胃试验。结果表明,鹿茸醇提物可显著提高环磷酰胺处理过的小白鼠体内以鸡红细胞作为抗原的溶血素的含量。这一结果提示,鹿茸醇提物可提高用环磷酰胺处理过的小白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鹿茸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利用鹿茸提制的鹿茸精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畅销国内外。近年来,各地养鹿场又先后从鹿茸血及煮茸水中提取出鹿茸精,鉴于鹿茸及鹿茸精的化学成分在国内尚未见有详细报导,为探讨鹿茸精的化学成分,比较不同来源的鹿茸精的异同,以提高和保证鹿茸精的药品质量和疗效,科学地制定鹿茸精的标准规格,并为检定鹿茸精提供有关技术和方法,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伟大指示,我们对我省两个制药厂所生产的鹿茸精和六个鹿场利用意  相似文献   

19.
鹿茸加工技术直接影响鹿茸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鹿茸加工技术,包括传统排血锯茸加工技术、带血锯茸加工技术、双电子自动控制远红外线烤箱加工鹿茸技术、冷藏保鲜远红外线鹿茸加工技术和活性鹿茸加工技术等,分析其加工技术的原理和工艺,以期为鹿茸的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同鹿茸片红外数据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鹿茸片的有效鉴别方法。[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梅花鹿茸片、去血梅花鹿茸片、劣等梅花鹿茸片、假鹿茸片的红外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种鹿茸片的红外光谱图谱存在明显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去血梅花鹿茸片和梅花鹿茸片为一类,成分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软件相结合为梅花鹿茸的质量鉴别提供了一个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