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关键的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依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贵州省2001—2012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数平滑法对贵州省2013—2016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2001—2012年间贵州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贵州省历年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2013—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略微下降,水资源仍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生态盈余量有所减少。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应该充分考虑贵州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度、利用水资源,促进贵州省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长汀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突变级数法,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3 个方面构建11 项指标,对长汀县(1999—2011 年)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9 年后长汀县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显著,各项效益值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单效益突变隶属函数值服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效益增幅随时间呈降低趋势,2008 年后发展平稳,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趋向协调发展态势;研究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说明运用突变级数法评价长汀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客观合理、科学可行,该方法可为其他区域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把握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而为未来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指明方向,同时也为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对国内外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主要可以分为经济效应研究、社会效应研究和生态效应研究。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政策目标为主的经济效应研究,社会效应研究和生态效应研究较少,其中生态效应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和政策性建议。总结了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的三方面特点:一是研究视角多元但不够全面,二是研究方法多样且更趋完善,三是政策经济效应分析全面但视野较窄,社会和生态效应研究不足。最后,对未来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进行了展望,主要包括研究视角突出绿色生态新导向,加大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拓宽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视野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兰州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和本质,从兰州市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科教文卫这5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 17.0软件对兰州市2002—2012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科学的因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期内兰州市的城市化水平在逐年提高,经济和教育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社会和人口城市化波动较大,城市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应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云南省8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农村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变动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8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农村经济发展差距非常显著,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同时对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产生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种子公司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是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才能不断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提高经济效益。经济规律就是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普遍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的反映,是人们一系列经济活动现象的本质的反映,是人们一系列经济活动现象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着经济活动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方向,决定着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普遍性、重复性、同一性等特点。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就是说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和地球上80%以上植物根系形成互利共生体,在耕地资源保护、植被多样性恢复、土地荒漠化治理、土壤侵蚀防治及养分循环利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方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近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加上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强降雨较集中导致林下水土流失严重,不仅降低林地生产力,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阻碍了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下接种AMF能够促进植被恢复、改善土壤质量,进而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文章概述了南方林下侵蚀劣地中AMF对植被的修复效应及水土保持作用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AMF在林下植被修复及水土保持研究中的方向,旨在为林下侵蚀劣地植被修复和减少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以保山典型欠发达山区洼子田村的各产业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数据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粮食、畜牧、烤烟、核桃、长期劳务输出和季节劳务输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增长的关系,确定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各产业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关联度大小顺序是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核桃>粮食>畜牧>烤烟,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和核桃成为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支柱产业。该研究为保山市乃至类似保山市的低纬高原山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9.
收入水平、城市化率等指标是影响水产品消费量的重要因素,探讨人均GDP增长对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客观评判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特征。借助1981—2015 年相关统计数据,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了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人均GDP增长变化是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的单向Granger 原因,即经济收入增长有助于提高水产品消费量;人均GDP对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冲击力度大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对于人均GDP的冲击力度,保持收入水平增长是促进水产品消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升山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山西省1978—2011年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山西省近34年来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特征及各县(市)粮食生产空间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山西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1978—2011年,山西省粮食呈明显波浪式增长,粮食总产量分别与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动态变化基本吻合。(2)山西省各县(市)粮食生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并得出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传统农业区粮食年均增长率快。(3)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为: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经济效益、自然灾害,并指出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财政农业支出是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江厦潮汐电站库区滩涂水产养殖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江厦潮汐电站库区滩涂水产养殖现状为例,分析2011年江厦潮汐电站滩涂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包括水产养殖成鱼的成本构成情况及收益水平,并探析其养殖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电站库区滩涂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库区滩涂进行水产养殖的养殖主体平均收入水平高于温岭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但其收入有“被增长”现象;养殖水域污染及富营养化的现象有待解决;依然是以传统的养殖产业模式为主,可尝试开发生态渔业。  相似文献   

12.
从2003年,国家相继实施了多项黑土地水土保持工程,有必要对这些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运用DEA模型,对黑龙江省近10年黑土地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别得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有效性、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黑土地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较好且年度平稳度高,但还没有达到最优状态,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增加农民收入、优化资源配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双对数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上海市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因素贡献度的大小,以上海市1999—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城市化水平、水产品价格指数、替代品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views软件对上海市水产品消费需求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包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人口数这些影响因素在内的上海市水产品消费需求模型。另外,通过建立关于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价格指数、总人口数的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预测,从而可以对上海市水产品消费进行预测。最终认为,要增加上海市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必须从提高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业、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以及加强水产品市场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推动上海水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粮草间作对坡耕地培肥保土的效果及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我国的坡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总结了粮草间作对坡耕地培肥和水土保持的机制与效果,阐述了粮草间作对水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粮草间作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契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蛋白饲料,可获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sino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 Using county‐level data on the 48 contiguous states from 2003 to 2012, we estimate the effect of casinos on per capita income growth and job creation. Our research procedures include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using level‐to‐level panel data, and 3‐year and 10‐year differenced data.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approach is also considered to account for potential endogeneity of the casino variable. Although, the instruments are both relevant and exogenous, test results found insufficient evidence of endogeneity in our panel data models. In addition, we estimate a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to account for the unobserve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at may affect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unties but are not captured by our conventional econometric models. Our results show that casino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per capita income; casino expansions exerted a small, positive effect on both per capita income growth and job growth. However, the effect of casino expansions on 10‐year per capita income growth dissipated when we controlled for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our model. Nevertheless, the SEMs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casino expansions continued t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2003–2012 job growth.  相似文献   

16.
何鹏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9):137-142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循环经济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面源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尤为突出,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极为迫切。以BPEIR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根据四川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德尔菲法(Delphi)与主层次分析法(AHP)对筛选的17个因子进行综合发展指数和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处于总体不断上升的趋势;影响当前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因素为资源减量投入,单指标障碍度大小依次为化肥施用强度、农膜使用水平、农药使用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复种指数6个因子。结合研究结果提出4点建议:把握良好势头,对接国家政策制定本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围绕制约生态循环农业的障碍因素,补齐资源减量投入等短板;加大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稳定农业用地面积,提升耕地地力;加强农民培训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收入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脉,寻求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研究的目标。本研究采用数量经济和事实调查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农民收入结构和数量的现状,构建合理的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来源途径增多,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到以二、三产业为主要增收手段的变迁,政府财政补贴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纯收入比例。因此导致正处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收入来源途径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力求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农民增收探索更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