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琥珀蚕血淋巴SOD及CAT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琥珀蚕在高温和低温胁迫条件下,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规律。对5龄琥珀蚕第3天幼虫分别进行38℃高温和4℃低温胁迫处理3 h,以室温26℃饲养作对照,在处理停止后0、3、6、9、12 h取血淋巴,测定SOD和CAT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8℃高温处理,引起琥珀蚕血淋巴SOD和CAT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处理停止后3 h分别达到1个峰值86.30 U/m L和108.15 U/m L,随后逐渐减弱,最终与对照组持平。4℃低温胁迫,SOD活性也是在处理停止后3 h出现1个峰值59.30 U/m L,随即开始逐渐减弱,在12 h接近对照组;而CAT酶活性先下降,并低于对照,在3 h出现1个最低值11.09 U/m L,随后开始升高,在6 h达到1个峰值88.68 U/m L,随后再逐渐下降并接近对照。  相似文献   

2.
以库尔勒香梨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沙尘覆盖的方法,设计沙尘覆盖厚度2,9 mg/cm2和沙尘覆盖时间7,14,28,42 d 二因素正交试验,以无沙尘叶片为对照,分析了沙尘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尘覆盖条件下库尔勒香梨叶片 SOD、CAT 活性总体呈上升,而 POD 活性呈下降趋势;随着沙尘覆盖时间的延长,相同沙尘覆盖厚度下 SOD 活性呈上升趋势,POD 活性则呈下降趋势,而 CAT 活性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沙尘覆盖越厚,SOD 活性上升幅度越大,POD 活性下降幅度越大,而CAT 活性与沙尘覆盖厚度关系不显著,说明沙尘胁迫对库尔勒香梨叶片抗氧化酶 SOD、POD、CAT 活性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适宜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促进种子萌发的机制,以晋杂122号高粱种子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高压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期α-淀粉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粱种子经适宜高压电场处理后,萌发活力均有提高,其中,T4处理(500 k V/m×30 min)提高幅度最大,T5处理(500 k V/m×40 min)次之;各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期的α-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未经电场处理),且T4处理最高,为3.80 mg/(g·min),比对照提高了156.75%;各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期的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变化不一致,仅T2(400 k V/m×40 min)、T5、T8(600 k V/m×40 min)3个处理高于对照;除T8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期的POD活性与对照接近外,其余各处理均高于对照,以T3处理(400 k V/m×50 min)最高,为115.81 U/(g·min),比对照提高了69.16%;各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期的SOD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T4处理最高,为774.45 U/g,比对照提高了175.31%,T2、T5处理次之,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1.93%、100.05%。可见,适宜电场处理高粱种子可提高种子内α-淀粉酶、SOD、POD活性,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猴樟对NaCl和NaHCO_3胁迫的耐受能力,采用1年生猴樟幼苗为材料,以蒸馏水为对照,分别浇施100、200mmol·L~(-1)NaCl溶液和100、200mmol·L~(-1)NaHCO_3溶液,定期检测猴樟叶片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NaCl和NaHCO_3处理在初期显著提高了猴樟幼苗的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NaCl和100mmol·L~(-1)NaHCO_3处理的猴樟叶片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第21天达最高值,SOD活性、CAT活性和POD活性在第35天时趋于稳定并高于对照,而MD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0mmol·L~(-1)NaHCO_3处理的MDA含量、POD活性、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并在第14天时达最高值,SOD活性在第7天达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在第35天时趋于稳定并显著高于对照,而POD活性、CAT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可见,猴樟能耐受200mmol·L~(-1)NaCl和100mmol·L~(-1)NaHCO_3胁迫处理,NaHCO_3处理对猴樟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程度高于NaCl处理。  相似文献   

5.
不同DPC(缩节胺)处理对棉花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DPC(缩节胺)浓度处理对棉花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大学生防研究室进行,以新陆早44号为材料,用6个不同浓度DPC(缩节胺)(0、25、50、100、200和400mg/L)处理棉花,测定棉叶中叶绿素含量、MDA 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 活性、SOD 活性以及CAT活性的变化.[结果](1)DPC处理前期叶片中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高于对照,随着浓度的增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大.而DPC处理后期叶片中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都低于对照;(2)叶中MDA含量一直低于对照,随着浓度的增大,MDA含量逐渐减小;(3)并不能使棉花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发生变化;(4)DPC处理前期,SOD活性高于对照,而后期低于对照;DPC处理前期,POD活性和CAT活性低于对照,而后期高于对照.[结论]适当浓度的DPC(缩节胺)处理能增加棉花细胞耐渗透压能力,增强棉花抗胁迫能力,提高棉花叶片的抗旱能力,并提高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3个地被菊品种(‘黄菊1号’‘红小’‘1709’)为试验材料,设置0(CK)、100、200、300 mmol/L Na2CO3和NaHCO3混合溶液的胁迫处理,测定地被菊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对3个地被菊品种的幼苗耐盐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混合钠盐处理能够提高3个地被菊品种的SOD、POD、CAT活性,但品种间存在差异。随着混合钠盐浓度的增加,3个品种的POD活性升高,SOD和CAT活性不同品种变化不同:‘黄菊1号’的SOD活性先降后升而CAT活性呈降低趋势;‘红小’的SOD活性先升后降而CAT活性呈上升趋势,200 mmol/L时SOD活性最高;‘1709’的SOD和CAT活性则基本以100 mmol/L时最高。与对照相比,混合钠盐处理提高了MD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且在100~300 mmol/L混合钠盐处理10 d范围内,时间越长、浓度越高,三者的提高幅度越大。经隶属函数法...  相似文献   

7.
 以三月红荔枝果实为试验材料,用浓度为0(CK),0.5%,1.0%,1.5%,2.0%的壳聚糖溶液浸泡处理后,进行低温自发气调贮藏,研究壳聚糖对三月红荔枝果实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5%处理重量损失率最小,1.5%次之; 1.5%处理的TSS最高;对照TA在第7d居中,第14d最高,此后最低;除1.0%处理外,在贮藏后的15d内,其余各处理的固酸比高于对照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果肉Vc含量以1.5%和2.0%处理最高;在第13d前,1.5%和2.0%处理的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实际应用中,1.5%和2.0%壳聚糖处理较为适合。 (2)所有处理的果肉和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与对照的明显不同;除0.5%处理在第13d前,其果肉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但其它处理果肉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的或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除1.5%处理果肉CAT极显著低于对照的外,其余处理显著高于对照的或者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3)0.5%和2.0%处理的果皮POD活性极显著、显著高于对照或者在个别时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19d前,2.0%处理的果皮CAT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饲养试验方法,研究了H2O2对家蝇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H2O2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以上3种酶的活性,但变化规律却有明显差异:CAT活性变化的基本趋势是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递增,处理组最大值分别是对照组的1.2、1.26、1.47倍,另外在1、2龄幼虫中CAT活性出现了对照比处理高的现象,而3龄幼虫则没有出现。经H2O2处理后的1、3龄幼虫体内的POD出现了2个活性峰,1龄幼虫被处理后,在第1个活性峰出现的时间内对照明显比处理高,且持续时间约为5h,然后酶活性骤然上升,活性高峰值是对照组的6.8倍;2龄幼虫只有1个活性峰,是对照组的3.68倍;3龄幼虫体内的POD也有2个活性峰出现,分别是对照组的4.9、2倍。AsA—POD活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对照高于处理的现象,1、2龄幼虫经过处理后出现了2个活性峰,分别是对照组的1.3、1.3倍和2.08、1.73倍,3龄幼虫则只有1个活性峰,是对照组的1.8倍。  相似文献   

9.
高温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6℃高温引起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高温处理3 h的处理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上升幅度高于高温处理1 h的处理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多胺提高作物抗旱性的机理,在渗透胁迫下,研究小麦品种豫麦18(抗旱性较强)和扬麦9号(抗旱性较弱)幼苗叶中亚精胺(Spd)含量与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渗透胁迫2 d,扬麦9号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豫麦18,豫麦18幼苗叶片Spd含量以及SOD、CAT和APX活性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扬麦9号;外源Spd处理,明显提高了扬麦9号幼苗叶片的Spd含量以及SOD、CAT和APX活性,也明显抑制其MDA含量的上升。Spd的生物合成专一性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鸟嘌呤腙)(MGBG)预处理豫麦18,再进行渗透胁迫,则明显抑制其渗透胁迫下叶片中SOD、CAT和APX活性以及Spd含量的上升,也明显促进了MDA含量的上升。从而表明,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的Spd可能通过促进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减轻活性氧对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ApNPV侵染对柞蚕蛹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c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侵染后病毒与宿主间的拮抗关系,测定ApNPV侵染后柞蚕蛹体内SOD、CAT和PO活性变化。结果表明:ApNPV侵染使柞蚕蛹体内SOD活性呈先下降再上升后又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48h和96h是酶活性变化的两个转折点,48h是酶活性差值低谷,雌、雄平均较对照低622U·mL^-1;96h是酶活性差值高峰.雌、雄平均较对照高850.5U·mL^-1。CAT活性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后48h是酶活性变化的转折点,雌、雄平均较对照高309.5U·mL^-1;72h后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稳。PO活性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48h是酶活性变化转折点,雌、雄平均较对照高2173.5U·mL^-1。雌、雄蛹间酶系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但程度不同,雌蛹酶活性变化幅度大于雄蛹。  相似文献   

12.
柞蚕血液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血液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在幼虫期,CAT活性随龄递减。同一龄期内,CAT活性在龄初时较低,然后迅速上升,在盛食期前后保持较高水平,将眠时迅速降至该龄最低点,就眠后又上升。化蛹后,CAT活性迅速升高,至蛹中期达峰值,随后下降直至羽化。不同性别间CAT活性雄性高于雌性。不同品种间CAT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抗病2号高于青6号,显著高于三里丝。接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后,血液CAT活性先下降,然后迅速上升,3个品种均出现两个活性峰,抗病2号的两个活性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第3天和第6天,青6号则出现在第4天和第6天,而三里丝出现在第5天和第7天,且抗病2号的活性峰高于青6号,显著高于三里丝。研究认为,柞蚕血液CAT活性与蚕的生长发育、体内代谢、抗病性密切相关,其活性大小可作为衡量品种抗病性强弱的一个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柞蚕(Antheraea pernyi)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柞蚕遗传学研究是新品种选育的前提和基础,品种改良是发展柞蚕业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柞蚕遗传学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柞蚕生产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概述了柞蚕部分性状的遗传学及育种学的研究概况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柞蚕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柞蚕遗传学及育种学今后应重点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不同贮存时间的柞蚕雌蛾取卵后繁殖赤眼蜂,通过对寄生率、羽化率、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雄蜂率等繁殖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贮存后的柞蚕雌蛾用于生产对赤眼蜂繁殖有影响,随着雌蛾贮存时间的增加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略有下降;雄蜂率略有增加,柞蚕雌蛾贮存0~5 d各繁殖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柞蚕肠道菌群结构及产酶菌,探寻具有新的生理功能的微生物,用于研制微生态制剂,以提高柞蚕生产的叶丝转化率及抗病能力。【方法】采用培养法分离柞树叶饲喂的5龄柞蚕幼虫肠道细菌,通过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肠道细菌群落类型进行鉴定,采用筛选培养基筛选产纤维素酶、蛋白酶、脂肪酶的菌株。【结果】获得的柞蚕肠道菌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肠杆菌,其中以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群。芽孢杆菌是肠道菌中产纤维素酶、蛋白酶的主要菌群;葡萄球菌产蛋白酶能力较弱;肠杆菌不产酶。【结论】柞蚕肠道菌与家蚕肠道菌群结构相似,筛选出的产酶菌活性较高,可以制备微生态制剂用于蚕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家蚕与柞蚕的基因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技术对家蚕和柞蚕进行基因组DNA分析,研究和比较家蚕和柞蚕之间的遗传多态性,确定家蚕和柞蚕的遗传差异.该实验中共使用了6种随机引物:5′-GACCGCTTGT-3′,5′-CAGGCCCTTC-3′,5′-TGACGGCGGT-3′,5′-CAGCACTGAC-3′,5′-CAGCACTGAC-3′,5′-CAAGGGCAGA-3′,扩增出60条清晰的条带;单个随机引物的扩增条带数在8~11条;所扩增的基因组DNA条带的分子量在0.3~3.3 kb.计算结果得出家蚕与柞蚕的遗传距离较大,平均距离约为0.639.实验还发现,在等量组织、同条件下抽提DNA时,从丝腺中抽提出的DNA量最大,从中肠和脂肪中抽提出的DNA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7.
董文娟  王学英  张涛  石生林  李群  迟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990-991,1091
以虫草菌对柞蚕滞育蛹进行诱导,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血淋巴,用多种病原真菌、细菌对其进行抑菌活性检测,研究其抗菌谱,并以大肠杆菌、柞蚕链球菌诱导柞蚕蛹作比较. 结果表明:3种诱导源均能诱导产生抗菌物质,且三者所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几种细菌的抗菌活性差别不明显;虫草菌诱导产物对细菌、真菌的抑菌谱广.蛋白质酸性电泳结果表明,虫草菌诱导后的柞蚕蛹血淋巴中有新的小分子蛋白产生,推测可能是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sod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种鳞翅目昆虫NPV sod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柞蚕NPV的sod基因中300个核苷酸的核心区序列.通过同源性比较发现,柞蚕NPV的sod基因与云杉卷叶蛾(Choristioneure fumiferana)和黄杉毒蛾(Orgyia pseudotsugata)NPV的sod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0.1%和76.6%,而与家蚕NPV和苜蓿尺蠖NPV的同源性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9.
使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是生物防治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寄主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选择性不同。针对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与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较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产卵能力下降10%,飞翔能力差,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低于60%。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生存时间延长1~2d,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在60%以上,且次代幼虫发育良好,所发育的成虫能有效控制第二年大豆食心虫虫口基数,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连锁效果。综合分析认为,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能更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且连续防治效果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从柞蚕蛹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总核蛋白,利用SDS-PAGE法对它进行分离,并采用免疫印迹法对核蛋白CREB进行初步鉴定.核蛋白经电泳分析出现了7条主要的蛋白质谱带,其分子量分别为118,90,55,50,41,20和13 ku.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核蛋白与CREB抗体发生了较强的结合反应,在41 ku位置附近出现了清晰的反应条带,推测其可能为柞蚕的CREB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