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硼锌微肥施用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姣  王振军  刘艳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1):1971-1972
为明确硼锌微肥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在统一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设置硼锌微肥不同剂量、不同施用方法和不同配施组合等多个处理,对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没有显著差异,叶面喷施四硼酸钠0.675kg·hm-2能显著增加玉米的穗长和行粒数,产量提高11.5%,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高效稀土多元复合微肥在谷子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分别以不施肥和施复合化肥为对照,研究了高效稀土多元复合微肥对谷子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高效稀土多元复合微肥能增加穗长、穗粒重和千粒重,提高谷子产量。通过研究其不同施用方式对谷子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稀土多元复合微肥30%用作底肥和70%于拔节期追施,增产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山东农业科学》2019,(6):75-78
为了明确不同抗逆减灾技术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郑单958和郑单309为材料,研究了宽窄行种植、基施缓控释肥料、追施微肥(锌肥+钾肥)及施用化控剂4项抗逆减灾技术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能降低株高和穗位,改善穗部性状,减少秃尖,郑单958和郑单309产量分别提高4.4%和10.5%;基施缓释肥能显著提高单株地上部生物量、百粒重,增加产量;追施微肥(锌肥+钾肥)对植株性状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增加穗长,减少秃尖,降低倒折率;施用化控剂能显著降低株高和穗位,株高降低15.3~28.5 cm,增加植株抗倒性,与对照相比降低倒伏率4个百分点左右,增加产量。各处理均能有效改善夏玉米生长性状、提高抗病抗逆性,增产1.1%~1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为利用穗部性状选育高产玉米品种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近5年(2008~2012年)普通玉米区域试验中的159个普通玉米的穗部性状与产量建立多元相关模型,利用DP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当产量小于6750.00 kg/ha时,秃尖长、穗长和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大;当产量介于6750.00~7500.00 kg/ha时,穗长、百粒重和秃尖长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大;当产量大于7500.00 kg/ha时,穗粗、秃尖长和穗长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大.[结论]要实现广西生态区一年两季玉米杂交组合平均产量大于7500.00 kg/ha的目标,应在提高结实性的基础上注重穗粗(大于5 cm)、穗长(大于19 cm)和粒重(百粒重大于32 g)等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探讨在彭阳县西北部旱台地老牙村淤绵土种植玉米,基施与喷施微肥的种类与用量。试验产量结果分析认为穗粒数与穗粒重百粒重决定产量变异,锌肥基施+喷施亩产量最高为1128.53 kg,较喷清水增产262.36 kg,增幅30.29%,试验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玉米去雄是玉米增产简单易行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这一增产技术,2008年在灯塔市农业中心科技示范园进行了玉米栽培带叶去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去雄可提高产量10%~20%,表现穗大、粒多、粒重增加,如采取隔行去雄,单位面积平均可增产5%~10%。  相似文献   

7.
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我院玉米长期丰歉定位试验结果分析得出:玉米穗部性状中秃尖长度年度间波动幅度最大,其次是穗重和穗粒重;产量变异系数为16.3%;玉米穗部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连锁关系;穗粗、穗重、穗粒重和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度与产量呈负相关;玉米穗部性状中穗粗、穗重、秃尖长度、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其中穗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是玉米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穗长与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形态指标和产量指标,将43份引进玉米品种划分为不同群体,并筛选出适合新疆旱区种植的玉米品种。方法 以4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测定其在干旱胁迫下株高、穗位高、茎粗、单株穗数、穗长、穗粗、穗行数、穗粒重、百粒重、籽粒产量以及茎叶鲜重和茎叶干重等12项指标。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多个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能。结果 12项数量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信息的重叠,35对数量性状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21对数量性状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43个玉米品种的12项数量性状71.02%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27.49%、27.41%和16.12%。其中,第一主成分是营养体生长状况,包括株高、穗位高、茎粗和茎叶重量;第二主成分是生殖生长状况,包括穗数、穗长、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第三主成分是穗行数和穗粗。当类间距离为4.5时,43个玉米品种被聚为5大类。其中,第Ⅱ类属于高产品种,包含3个品种;第Ⅲ类属于中高产品种,包含7个品种;第Ⅳ类属于中产品种,包含10个品种;第V类属于中低产品种,包含19个品种;第Ⅰ类属于低产品种,包含4个品种。42个玉米品种被正确判别,判对概率为97.67%;1个玉米品种被误判,误判率为2.33%。结论 类群划分的结果准确可靠,选育的第Ⅱ类和第Ⅲ类玉米品种能够显著的增产,玉米育种在抗旱性方面进展明显。玉米正播模式引种,辽单145和辽单1211;复播玉米品种郑单958最佳。  相似文献   

9.
玉米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回归模型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以年150份玉米杂交组合试验数据为材料,采用逐步回归建立单穗粒重与各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方程可靠程度为95.90%;各性状对穗粒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依次为: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位高>穗粗>穗行数>株高;通径分析结果: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均达极显著,表明影响玉米穗粒重主要性状是百粒重和行粒数,其次是穗行数和穗长。因此,选育高产玉米组合中应将百粒重、行粒数性状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对穗长、穗位高、株高进行合理选择,是玉米高产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两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我省的中、东、西部地区施用叶面产品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无明显作用 ,但可降低玉米秃尖长度 7 4 %~ 2 9 4 % ,并可提高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重 ,增加产量3 8%~ 8 8%。在所有的叶面产品中以云大_12 0施用效果最好 ,可降低秃尖长度 2 9 4 % ,提高穗粒数 15 8粒 ,增加百粒重 2g ,增产 8 8% ,在生产上可优先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开展30个玉米杂交种展示和41个新组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黄淮海应培育和推广高产、中早熟、耐密、抗逆性强、适合机械作业的新杂交种。秃尖长、锈病级别、穗轴质量、百粒重和穗行数变异系数较大。穗粒重与百粒重、生育期、穗轴质量和株高正相关,与锈病级别负相关,与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多元直线相关。选择新组合应将百粒重放在首位,其次是行粒数、穗行数。选择穗行数时,要兼顾百粒重、行粒数。  相似文献   

12.
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宁省玉米施肥上存在的问题,探索玉米平衡施肥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衡施肥增加了有效穗数、穗粒数,提高了百粒重;玉米平衡施肥比传统习惯施肥增产7.2~14.1%,增加收入889.6~926.6元/hm2,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生育期、株高、穗位高、除倒伏、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单穗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其后依次是除倒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出籽率和行粒数。根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经济性状-单穗粒重与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穗长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除倒伏与穗位高和穗长关系密切。说明在四川省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单穗粒重高,抗倒,生育期适当偏长,百粒重较高的长穗、多行型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的出籽率和行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普通玉米与高油玉米杂交产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对5个高油玉米与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组配,将获得的45个杂交组合进行鉴定,对自交系的穗粗、穗长、单穗粒重、出籽率、行粒数、穗行数、秃尖、百粒重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高油玉米的一般配合力和普通玉米相比,尤其在单穗粒重和百粒重等产量决定因素方面多表现为负值,明显低于普通玉米;综合看来自交系熊掌和苏80—1一般配合力较高,普通玉米和高油玉米杂交组合熊掌×GY101、熊掌×GY246单穗粒重的总配合力效应居二、三位,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杂交组合,展示了普通×高油组合形式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极度缺水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地点位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本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玉米穗部性状总结为3个主成分,并分析了各主成分的意义以及在不同补灌条件下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限制性因子为穗粒重和穗重,并且在主成分分析中,因子载荷分别达到了0.9748和0.9651.拔节期补充灌溉处理的穗粒重较不补灌提高62.2%~77.8%,拔节期补充灌溉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穗粒重和穗重并减少秃尖长度,研究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农业节水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23个玉米自交系的6个相关因素与单穗粒重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单穗粒重与其相关因素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粗>百粒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度.玉米单穗籽粒重量主要取决于与其关联度较高的穗粗、百粒重、穗长等主要因素,为鉴定和选育玉米自交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生育期、株高、穗位高、除倒伏、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单穗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其后依次是除倒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出籽率和行粒数.根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经济性状-单穗粒重与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穗长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除倒伏与穗位高和穗长关系密切.说明在四川省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单穗粒重高,抗倒,生育期适当偏长,百粒重较高的长穗、多行型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的出籽率和行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不同形态微肥对玉米的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田与盆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成微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氨基酸螯合多元微肥可延长玉米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玉米植株的干物重,使玉米产量提高12.9%~14.3%。其作用不仅优于微量元素和稀土,又优于氨基酸与微量元素形成的螯合微肥。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单株粒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黑龙江省中、晚熟玉米对照品种及杂交组合共160份,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玉米产量(单株粒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单株粒重相关的农艺性状中,穗粗、百粒重和穗长最为重要,整体关联度排序为:穗粗>百粒重>穗长>生育期>行粒数>吐丝期>散粉期>穗位>株高>穗行数>出苗期>出籽率,这说明目前玉米新品种选育应以果穗粗、长,百粒重大且穗行数多为主,以其他农艺性状适中为目标,协调各相关因素,提高产量。本试验利用大量品种(组合)明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为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几种微量元素对制种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掖市甘州区由于玉米连作现象严重,有的连作长达15年,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严重缺乏,影响了玉米种子的产量及质量,一直影响农民收入,在已经基本摸清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多点田间中微量元素试验,确定土壤中微量元素临界值、潜在缺素面积以及微量元素适宜用量,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微量元素肥料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制种玉米的生物产量,其中株高、穗位、百粒重最为明显,硫酸亚铁微量元素肥料增产效果较好,分别较硫酸锰、硫酸锌微肥增产3.4%、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