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乡镇企业是农民就业和增收的载体 ,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载体。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我们必须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 ,改变乡镇企业增长方式 ,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从而实现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过时论”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名称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乡镇企业没有过时 ,乡镇企业的名称不改为宜。为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应正确认识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变化 ,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法》 ,认真贯彻落实《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 ,政策制定时既要考虑大多数乡镇企业作为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共性 ,又要兼顾乡镇企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乡镇企业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由于技术和能力的匮乏,如何开拓乡镇企业的创新之路已成为基层政府的主要课题。科技情报服务工作是创新发展的先行官。本文通过分析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科技情报工作对乡镇企业的服务现状,提出了为乡镇企业提供科技情报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就是乡镇企业。但是,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度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有: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并不是很强,乡镇企业没有足够的增长来吸纳劳动力,大多数省份的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偏向仍然是劳动偏向型。国家应继续保持甚至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创造条件形成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进入乡镇企业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乡镇企业进一步纵深发展,其管理体制也应该积极改革,以适应日益成熟的乡镇企业,推动乡镇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调查发现乡镇企业的会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所以,乡镇企业很有必要加强对现代化的会计管理内容的认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科学、高效地管理。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成为带动我国农村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我们很少从文化基础上去审视中国乡镇企业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乡镇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冲突,提出乡镇企业文化创新的命题,从理论上阐明乡镇企业的文化使命,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协调乡镇企业文化冲突并规约其发展的文化方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给农村乡镇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本文探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的对策。指出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尹志明 《农技服务》2013,(12):1376-1377
介绍了农村乡镇企业的设立程序、乡镇企业的政策支持、乡镇企业开拓市场等经营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农村发展起来的企业组织模式。黄羊镇乡镇企业真正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分布在以“农”为主的加工业领域。十多年来,乡镇企业总产值与财政收入、乡镇企业总产值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出极高的相关性,可见乡镇企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自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乡镇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已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0.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乡镇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新形势下,人才的相对匮乏和管理滞后越来越成为乡镇企业的发展的瓶径。从乡镇企业的人才发展策略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目前乡镇企业人才现状,主要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几个方面,提出了乡镇企业的人才发展策略,以利于乡镇企业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体现。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15—2020年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皖北六市五个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变动趋势存在差异,2020年五个子系统发展指数均值显示出协调、开放水平相对偏低。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障碍度分析表明,协调发展是各市共同面临的难题,创新发展水平也需增强。未来应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区域合作、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实施城乡协调发展,以持续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62-1565
阐述了关隘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分析了丝绸之路上古关隘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古代关隘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一些思考,提出了丝绸之路上古关隘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予以总体定位,策划了丝绸之路古关隘旅游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我国关隘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何晔  王方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83-20085,20092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四川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2003~2008四川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程度不高,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等化现象非常突出。2003~2008年四川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协调程度持续降低;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缓慢上升,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急速下降,公共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公共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持续下降,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稳定在低水平,社会保障和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在波动中上升,但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4.
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是云南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为探求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云南省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1991——2001年间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直苴村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研究为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西北农业大开发的若干战略问题抉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讨论了西北农业大开发的若干战略问题,认为西北大开发中农业开发事关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应当优先启动,农村经济发 本地区实现生态重建的基础而应优先发展,干旱山塬区林果草生产的生态经济效果优于粮食生产而应重点发展,水土流失治理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而西北农业大开发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短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西北农业大开发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民国以来的乡村发展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大量文献,对乡村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发展概念、乡村发展特点、乡村发展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将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众多发展理论纳入乡村发展的视角进行考察和评论,理清这些理论和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揭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大贡献,围绕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探讨了和谐动力思想与矛盾动力论、生产力动力论、历史合力论和精神动力论的关系,强调了和谐动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在于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长株潭地区农业发展模式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为弄清长株潭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选取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的2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法、GIS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长株潭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大部分县区农业发展处于可持续起步阶段,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整体提高;从空间格局看可划分为中部优化发展区、北部适度发展区和南部保护发展区3类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并针对不同发展区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评价三江平原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通过建立三江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三江平原2003-2008年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剖析了三江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影响三江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解决三江平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同经济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2)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湖北省经济发展同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单向因果关系。(3)耕地面积变化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经济发展的冲击对耕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达到19.28%;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面积变化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面积变化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到0.69%。因此,要协调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矛盾,必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