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组织解剖和石蜡切片的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5龄幼虫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发现其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和后肠肌肉层较中肠厚,整体结构与其它鳞翅目幼虫相似。其前肠由咽喉、食道、嗉囊、前胃和贲门瓣组成,其中前胃内膜特化出许多骨化的内膜齿突,贲门瓣为前肠和中肠的分界。中肠围食膜和内膜平滑且较薄,中肠肠壁细胞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比前肠和后肠多;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有1对幽门瓣,并着生有6条马氏管。后肠肌肉层次的排列与前肠相反,但结构却相似。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消化系统及马氏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幼虫消化道较简单,为一圆筒形直管,占据体腔的大部分。前肠包括食道和嗉囊,中肠发达,构成消化道的主要部分,后肠包括幽门,回肠和直肠,直肠球形,马氏管6条,乳白色,端段和直肠组成直肠复合体。每条马氏管(不含复合体部分)可分为直肠导、回肠丛、黄色段和白色段4部分。从预蛹期开始,中肠明显缩短,肠内固体食物分解为液体且完全排空,肠腔收缩,肠壁多皱褶。化蛹后1 ̄2d,中肠与食道的交界处发生1个小的突起,  相似文献   

3.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消化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果表明,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构成。其中:后肠最长,占比49.60%;前肠次之,占比43.65%;中肠最短,仅占比6.75%。前肠位于头胸部至腹部第2体节,分为口、咽、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6个结构。咽表面附有强大的环肌和白色的气管组织,内部形成明显的8条褶皱,褶皱上附有朝内密集排列的手指型齿;食道和嗉囊内部由大量褶皱构成,褶皱上有朝内的1~3个为单位稀疏排列的锥形齿;前胃结构较为特殊,外部是强壮的肌肉层,内部由6个相似的几丁质结构构成;贲门瓣在前胃的末端和胃盲囊前端,内部有4个长条形的褶状凸起紧紧扣在一起,呈漏斗状,表面粗糙但无齿,是前、中肠的分界线。中肠位于腹部第3体节,包含4条相等的胃盲囊,末端形成幽门瓣,其内部有6个凸起,且有朝内的具2~5个小齿的爪型齿。后肠位于腹部第4至第10体节,后肠与中肠分界线由7条乳白色马氏管围圈构成,马氏管由丰富的纵肌组成,马氏管着生处内部是幽门瓣,且有6个凸起,从此处向下延伸形成褶皱至后肠,之后依次是细长状乳白色较短的回肠,弯曲且向上折叠呈“N”字...  相似文献   

4.
【目的】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不仅可以直接取食为害作物,而且能够传播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病害,给我国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探讨了棕榈蓟马成虫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结构,旨在为今后研究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在棕榈蓟马体内的侵染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观察棕榈蓟马消化道整体形态结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棕榈蓟马消化道超微结构。【结果】棕榈蓟马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和马氏管组成。前肠包括咽、食道、嗉囊和贲门。中肠分为前中肠、中中肠和后中肠3个部分;中肠没有围食膜,前中肠微绒毛表面有微绒毛膜,后中肠肠壁根据细胞形态分为褶皱端和扁平端,微绒毛没有微绒毛膜。后肠由回肠和直肠组成;回肠的肠壁肌肉发达,肠腔周围有一层角质层;直肠内部有大量微生物。马氏管有4根,着生在中肠与后肠的分界线处;马氏管处微绒毛密集但形状不规则,管壁细胞内有大量囊泡。【结论】本研究描述了棕榈蓟马消化道的形态与组成,分析了不同部位的功能,为研究病原物在蓟马体内的侵染路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itrica oblita Fald.)雌、雄成虫消化道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特征无明显差异,消化道前肠包括口、咽喉、食道、嗉囊和前胃,其中嗉囊分化发达,圆柱状,内表面皱褶状,前胃内膜特化形成毛状结构;中肠较长,内表面具有发达的微绒毛和圆球形微型突起,另外还有少量杯状细胞分布;后肠包括回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直肠具有发达的直肠垫,华北大黑鳃金龟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特征与其消化、取食、栖居等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解剖了日本蚱(Tetrix japonica)的消化系统,并对其取食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蚱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后肠,前肠最短,由食道、明显膨大的嗉囊和前胃构成;中肠长度居中,前端有6条较粗短的胃盲囊围绕在嗉囊周围;后肠最长,分回肠、结肠、直肠三部分。马氏管发达,约为70~100根。食物残渣多分布在中肠、后肠,多为绿色或黄绿色绒状植物纤维,伴有少量沙土粒。日本蚱为植食性,主食幼嫩草本植物、苔藓等,有时会进食沙土粒。  相似文献   

7.
解剖研究了大优角蚱成虫的消化道,并结合野外观察、实验室养殖和肠道内食物残渣的成分分析了其取食特性.结果表明,大优角蚱成虫消化道粗短,由前肠、中肠和后肠构成,其中前肠由食道、嗉囊和前胃组成,嗉囊明显膨大呈囊状.雌雄虫的各段消化道长度及比例有差异,前肠最短,雌性、雄性分别仅占总长度的20%、21%;中后肠均较长,雌性、雄性中肠分别占体长的45%、42%,后肠分别占体长的35%、37%;胃盲囊6条,较为粗短;马氏管60~70条,细长,部分顶端稍粘连于直肠.食物残渣多分布在前肠、中肠和回肠,多为绿色或黄绿色的绒状或丝状物,还掺杂着砂粒,说明大优角蚱为植食性,主要取食苔藓、地衣等潮湿地的低矮植物,且有时还会吞进砂粒.  相似文献   

8.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国龙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由几丁质齿、嵴和刚毛组成的胃磨,幽门胃内则有由几丁质板、衬垫及栉状刚毛组成的过滤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上皮基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肌肉层从排列上可分为纵肌、环肌和放射肌,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食道壁肌肉为骨骼肌;外膜不明显.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道各段中,几丁质表层的多糖物质含量较多,结缔组织和粘液腺中的次之,中、后肠上皮细胞中含少量糖原;肌肉细胞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部分脂类,结缔组织和各段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大牙土天牛(DorysthenesparadonxusFaldermann)消化道的形态构造。通过解部发现其消化道包括前、中后肠。前肠为直管状,无嗉囊及前胃。中肠占消化道的61%~69%,前端膨大,后端细并转折为三段。后肠较短,具隐肾结构。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石蜡包埋、HE染色、常规切片对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osus Anderson)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红瘰疣螈的食管由上皮细胞、皱襞、黏膜下层、肌肉层、食管腺、杯状细胞、外膜、固有膜组成;胃由上皮细胞、黏膜下层、胃小凹、固有膜、肌肉层、胃腺组成;十二指肠、回肠、直肠由上皮细胞、皱襞、杯状细胞、肌肉层组成;消化道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细胞,食管中有团泡状食道腺,黏膜层较厚,向内形成皱襞,有发达的单管状胃腺,肠中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其中,十二指肠中的杯状细胞最少,回肠、直肠中的杯状细胞数目依次增多。  相似文献   

11.
详细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ebner)]在胚胎发育中呼吸、消化、神经、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及特点。呼吸系统由中、后胸及1~8腹节外胚层内陷而成,到发育后期,中胸气门移至前胸,后胸气门退化;前肠、后肠分别来自原口陷和原肛陷,前肠分化为食道、嗉囊和前胃,后肠分化为前后肠和直肠,中肠来自中肠前基和中肠后基两群内胚层细咆,6条马氏管的末端插入直肠后端的肠壁内形成“隐肾”;腹神经索呈梯状,口道神经系出现额神经节和嗉囊神经节两大细胞群;原始生殖细胞来自极细胞,分两团移至胚胎腹部侧背面,被中胚层细胞包裹,形成生殖脊。  相似文献   

12.
黄海葵解剖学和主要器官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葵Anthopleura xanthogrammica Berkly为二胚层动物,体形辐射对称,主要器官包括皮肤、触手、隔膜、消化道和生殖腺。消化道由口、口道和消化腔组成,无肛门;各器官的上皮组织均是由内皮肌细胞或外皮肌细胞组成,上皮中夹有大量的腺细胞;在其触手、隔膜丝及口道的上皮中还发现了3种结构不同的刺细胞(刺丝囊),分别行使不同的功能;生殖腺为滤泡型,由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共同构成。此外,还探讨了海葵主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湖南棒蝠蛾幼虫内部器官进行了解剖,包括丝腺与吐丝器、消化道、排泄器官、腹神经索、呼吸器官和生殖器官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探讨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褶纹冠蚌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组成。消化道管壁大都有许多皱褶,黏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唇瓣、食道、胃、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黏液细胞,纤毛和黏液细胞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2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结论]该研究可为褶纹冠蚌的消化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摄食、组织病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A macromolecular fraction from mouse salivary glands markedly enhances growth of mesenchymal tissues in vitro. The same fraction causes dedifferentiation of tissues of mesodermal origin, such as muscle and cartilage. Dedifferentiated tissues do not divide but survive in good condition, while controls in the same cultural media undergo regressive chang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常用水剂农药在转盘上的流动状态,根据动量定量提出了转盘壁面开设一系列的环形延程槽以改善转盘的雾化效果,设计制作了 经转盘,并利用Marlvern粒子测试系统测量了转盘雾化的雾滴直径,试验结果证明壁面开设环形延程槽能够明显减少雾滴中经,改善转盘雾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国内外螺旋焊接钢管的制造情况,通过对母材的物理、化学性能对比指出,国外生产的X65、X70低合金钢,在强度、韧性、可焊性等方面,比国产的A3、16Mn钢更适合当今输油管道的制管要求。在钢材冶炼过程中,加入多种微量元素是提高钢材材质的重要措施,高强度、低合金钢是解决轧制过程中板卷问题的关键。制管机组成型器的大桥和转盘由固接改为铰接后,在调整焊缝间隙时,不再会影响管径的尺寸了。由内成型器替代外成型器,减少了成型管子的残余应力,使管子的后变形小,保证了管子的几何尺寸,提高了制管质量。在国内,加强老机组的改造和成型理论的研究是制管行业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秦岭华山松小蠹消化道结构与食性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华山松小蠹的消化道结构及食性的对比分析表明,小蠹虫的消化道结构随食性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结构变化.取食木质部营养的小蠹虫,由于主要利用在寄主树木木质部组织内培养的茵类,导致其消化道结构简单,取食韧皮部组织的小蠹虫消化道结构复杂.同时,寄主树木抗性与小蠹虫消化道结构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寄主树木抗性越强,则小蠹虫中肠越长,以更加有效地抵御健康寄主树木抗性和利用寄主树木树脂等营养物质.小蠹虫前胃板结构也表现出食性的分化和变异,入侵木质部的小蠹前胃板板状部缩短,韧皮部小蠹前胃板骨化程度较大,且前胃板的复杂程度与消化  相似文献   

20.
动物消化道黏膜免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倩  张杰  刘永生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7):155-157,161
介绍了动物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阐述了消化道黏膜免疫的免疫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