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芝麻育种课题组经过7a攻关研究,日前选育出安徽省第1个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1号(皖杂芝0176),2006年1月14日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评审委员会审定,刷新了我省无自主选育的芝麻杂交品种历史。皖杂芝1号:亲本组合是"0176A×0222",母本0176A为隐性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2.
1选育过程 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亲本组合为“0176A×0222”,母本0176A为隐性核不育系,来源于安徽省固镇县地方品种中变异不育单株,其系谱为01—76—44-17-2-23-10,该不育系叶绿色,单杆型,株高150-160cm,花白色,1叶3花,蒴果4棱,种皮白色。干粒重3.6g。  相似文献   

3.
为选育菜心雄性不育系解决其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制种手段问题,以复等位基因遗传的小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00S107’为不育源,采用连续回交转育园艺学性状的同时,测交筛选基因型的方法,向‘四季油青’菜心中转育核不育基因,育成了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的菜心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203’.用菜心不育系试配的杂交组合,经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2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组合.利用本项研究设计的核不育系定向转育方案,实现了不育性和园艺学性状的同时转育.  相似文献   

4.
<正>1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皖芝1号皖芝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0176A不育株为母本、豫芝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从其后代选取优良可育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其系谱为02-21-64-120-125-81-0。2002年从F2育性分离群体中(春播)选择优良可育单株,进行加代繁育和优选(秋播),因其综合性状表现突出而被选中,编号为21-64;2003年参加株系比较试验,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9.4%;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06,(3S):75-75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芝麻育种课题组经过7a攻关研究,日前选育出安徽省第1个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1号(皖杂芝0176),2006年1月14日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评审委员会审定,刷新了我省无自主选育的芝麻杂交品种历史。  相似文献   

6.
以临时保持系WB51220、两用系0176A不育株、可育株0176B和皖芝1号等4份材料的叶片为研究材料,对其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对RAPD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获得的芝麻基因组DNA片段大小经电泳检测满足RAPD等遗传多样性分析要求;筛选出RAPD最佳反应体系:20滋L反应体系含有1.5 U Taq DNA聚合酶,0.25 mmoL/L dNTP,2.0 mmoL/L Mg2+,0.75滋moL/L引物;4个不同品种的叶片基因组DNA的电泳条带之间有着明显差异,他们共有的条带为1 900、1 800、1 000、900 bp;不同的是,临时保持系WB51220比两用系0176A不育株少了1个2 000 bp的条带,可育株0176B比两用系0176A不育株少了1个450 bp条带,皖芝1号比可育株0176B少了1个750 bp和1个1 200 bp的条带。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甘蓝型油菜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9012A,其不育性状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和一对隐性上位可育基因互作控制,上位可育基因呈纯合隐性状态时,对隐性不育基因起上位抑制作用。根据其遗传原理,可选育到两类育性分离比稳定在1:1的核不育两用系,实现二系法制种,同时,还可选育到上位临时保持系,实行核不育三系制种。在甘蓝型油菜中至少存在两套不同的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彼此独立控制不育性。本文还讨论了存在于9012A 中的纯合隐性上位可育基因的广义性。9012A 恢复源广,品质性状,农艺性状优良,可望成为优质杂交油菜选育的重要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黄心春结球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杂交制种手段问题,设计定向转育方案,以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复等位基因遗传的大白菜SD07为不育源,采用连续回交转育性状,同时测交筛选不育基因型的方法,向黄心春结球大白菜自交系03S01中转育雄性不育基因,育成了具有100%不育株率和100%不育度的黄心春结球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4-1,实现了不育性与园艺学性状的同时转育。用GMS4-1配制的黄心大白菜杂交组合整齐一致,耐抽薹能力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自然群体中发现萝卜核雄性不育材料136A,通过创制178个杂交组合,经多代杂交,选育出具有50%保持能力的保持系136B。田间遗传试验结果表明,136A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核不育遗传特点。细胞学观察显示该材料花粉败育彻底,花粉发育在四分体后开始发生异常,花粉败育主要由花粉壁破裂造成。PCR结果显示,该材料中不含有Ogura雄性不育类型的主效基因orf138;线粒体和叶绿体测序结果也显示该材料具有正常的可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隐性核雄性不育系抗A2与抗A3,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原棉花试验站表现完全雄性不育,且不育性稳定,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测试品系的细胞质对2个不育系基因缺乏恢复能力;2个不育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常规品种中棉所41号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纤维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优于中棉所41号;不育系抗A2各性状配合力总体上优于抗A3,是目前杂优育种可利用的亲本。  相似文献   

11.
杂种优势是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作物新品种的主要手段,而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直接决定着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成功.利用60Co-γ射线诱变首次创制出糜子(Panicum miliaceum,2n=4x=36)雄性不育突变体M207A,并对其进行了育性鉴定和初步的遗传分析,目的是利用该突变体进行糜子杂交种的选育、在糜子中实现杂种优势的利用.首先采用室内花粉镜检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突变体进行了育性鉴定;将突变体与育性正常的糜子品种配组杂交获得的F1和F2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种植,对不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花药褐化,无外露,花药干瘪,不育度在95%以上,不育性状稳定;利用育性正常的品种给稳定的突变体进行授粉,其结实率可达到正常水平;自交F2群体中育性分离比例为35:1,符合单基因座位上同源四倍体基因的理论分离比,说明该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可遗传的”无花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雄性不育突变材料M207A的创制,为糜子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日从安徽省农科院获悉,该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经7年攻关研究,目前选育出安徽省第一个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和第一个常规芝麻新品种皖芝2164,结束了安徽省无自主选育芝麻杂交品种及常规品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技通讯》2006,(3):56-56
近日从安徽省农科院获悉,该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经7年攻关研究。日前选育出安徽省第一个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和第一个常规芝麻新品种皖芝2164.结束了安徽省无自主选育的芝麻杂交品种及常规品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芝麻雄性核不育材料发现及其育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试验基地发现了芝麻雄性不育株,将其与可育株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主要区别是不育株雄蕊败育彻底,雌蕊发育正常,具有正常的结实能力,镜检后花粉败育率为99. 9%,而可育株雄蕊、雌蕊、结实均正常,花粉败育率仅为2.0*!%.初步的遗传分析表明,控制雄性不育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在不同的基因型中,雄性不育性状受1~2对隐性基因控制;在某些基因型中,雄性不育性状可能受两个以上基因位点控制.  相似文献   

15.
杨普 《农村百事通》2006,(11):27-27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邮编:230031,电话:0551-5160835)前不久选育出安徽省第一个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和第一个常规芝麻新品种“皖芝2164”。皖杂芝0176和皖芝2164在2004年芝麻品种产量鉴定试验中,667平方米(1亩)产量分别为143.6公斤和136.7公斤,分别比豫芝4号增产19.6%和13.8%;在2005年安徽省芝麻品种区试鉴定试验中,667平方米产量分别为98.47公斤和98.03公斤,分别比“豫芝4号”增产8.36%和7.81%,在10个参试品种中居第一位和第二位。通过近两年产量鉴定和示范,两个芝麻新品种整体表现为产量高、品质好、抗性较强,综合…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经7年攻关研究,日前选育出我省第一个杂交芝麻新品种“皖杂芝一号”(原名“皖杂芝0176”)和第一个常规芝麻新品种“皖芝一号”(原名“皖芝2164”),2006年1月14日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评审委员会审定,结束我省无自主选育的芝麻杂交品种及常规品种历史。  相似文献   

17.
利用2个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21个恢复系及2个对照材料,组配杂交组合,经杂交、自交获得F1(AXR)和F2等世代材料,并考查其自交结实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对部分组合的育性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基因rf主要由雌配子传递,属配子体雄性不育类型;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且第1对主基因控制育性的作用强于第2对主基因;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62.44%,多基因遗传率为0,环境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37.56%,说明该类型小麦雄性不育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育性稳定性研究表明,虽然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恢复年际间波动很大,但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恢复度高且稳定的恢复系,进而为杂交小麦的育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杂种优势是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作物新品种的主要手段,而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直接决定着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成功。利用~(60)Co-γ射线诱变首次创制出糜子(Panicum miliaceum,2n=4x=36)雄性不育突变体M207A,并对其进行了育性鉴定和初步的遗传分析,目的是利用该突变体进行糜子杂交种的选育、在糜子中实现杂种优势的利用。首先采用室内花粉镜检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突变体进行了育性鉴定;将突变体与育性正常的糜子品种配组杂交获得的F_1和F_2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种植,对不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花药褐化,无外露,花药干瘪,不育度在95%以上,不育性状稳定;利用育性正常的品种给稳定的突变体进行授粉,其结实率可达到正常水平;自交F_2群体中育性分离比例为35∶1,符合单基因座位上同源四倍体基因的理论分离比,说明该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可遗传的"无花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雄性不育突变材料M207A的创制,为糜子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杂种优势是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作物新品种的主要手段,而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直接决定着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成功。利用~(60)Co-γ射线诱变首次创制出糜子(Panicum miliaceum,2n=4x=36)雄性不育突变体M207A,并对其进行了育性鉴定和初步的遗传分析,目的是利用该突变体进行糜子杂交种的选育、在糜子中实现杂种优势的利用。首先采用室内花粉镜检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突变体进行了育性鉴定;将突变体与育性正常的糜子品种配组杂交获得的F1和F2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种植,对不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花药褐化,无外露,花药干瘪,不育度在95%以上,不育性状稳定;利用育性正常的品种给稳定的突变体进行授粉,其结实率可达到正常水平;自交F2群体中育性分离比例为35∶1,符合单基因座位上同源四倍体基因的理论分离比,说明该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可遗传的"无花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雄性不育突变材料M207A的创制,为糜子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豆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作物产量突破的重要途径,大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大豆雄性不育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许多研究者开展了深入探索,但成果并不显著.在2002年之前,大豆是唯一没有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农作物.大豆雄性不育表现有结构不育、部分雄性不育、联会突变导致雄性雌性均不育、细胞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雌性可育、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光(温)敏雄性不育等.在先后发现的大豆雄性不育材料中,多数属于细胞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性,少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中国大豆细胞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均实现了三系配套.并找到了具有强优势的组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已成功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成功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夏大豆品种"杂优豆1号".作者对大豆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当前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在高产优质杂交组合的选配、不育性的遗传和稳定性、杂交大豆制种技术,以及杂交大豆花器构造的改进和杂交种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