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采用接种粉蚧(F)、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种(J)、粉蚧和暗褐网柄牛肝菌菌种(F+J)3种方法对菠萝蜜树、柚子树和凤凰木树3种植物的盆栽苗实施接种实验,以不接种作为对照处理(CK),探讨不同接种方法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法对虫瘿形成及出菇数量均有影响;F+J处理效果最好,在3种植物根部均形成菌腔虫瘿、感染率最高,暗褐网柄牛肝菌的出菇数量(接种90~150 d)最多。不同植物形成的菌腔虫瘿及出菇数量存在差异;与菠萝蜜树和柚子树相比,凤凰木树根形成的菌腔虫瘿数量最多(48个)、感染率最高(90%)、出菇数量最多(31个)。对植物生长而言,粉蚧虫的介入,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与J处理相比,F+J处理对凤凰木树、柚子树、菠萝蜜树3种植物的分枝数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暗褐网柄牛肝菌俗称"黑牛肝菌",是云南省名贵食用菌。在田间,暗褐网柄牛肝菌与根粉蚧、植物三者间形成特殊的营养关系,这种营养关系是通过暗褐网柄牛肝菌与根粉蚧在植物根上形成的"菌腔虫瘿"实现的。对暗褐网柄牛肝菌﹣根粉蚧﹣植物三者关系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10个暗褐网柄牛肝菌发生地的土样为试材,调查发生地的生境及出菇情况,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研究土壤肥力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发生地的海拔范围在613~1 370 m,东经100°05'~101°32',北纬21°40'~25°03';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较好的是嘎栋的凤凰木树下,每3 m2≥1个,其次是临沧幸福镇的枇杷树下,每4 m2≥1,出菇较差的是打洛的桃树下,每40 m2≥1;凤凰木树根上较易感染牛肝菌菌丝并形成菌腔虫瘿,菌腔虫瘿量与牛肝菌的发生量成正比关系;土壤肥力综合排名得分为幸福镇东风星火山(低)试验基地振东果林农场嘎栋景洪勐养打洛资源圃星火山(高),幸福镇土壤肥力综合得分排第1位,出菇也较多,表明土壤的肥力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出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瓶栽条件下覆土方法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设计10种覆土方法研究了瓶栽条件下覆土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瓶栽条件下出菇必须通过覆土处理.通过自然条件下覆土、无菌覆土以及覆土中混入细菌、放线菌的对比试验,发现覆土中的微生物能抵抗外界微生物的污染,并对子实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另外,对比覆土后封口培养及敞口培养的处理,大多数封口培养的处理出菇受到抑制,说明CO 2的浓度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在瓶栽条件下形成子实体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野外生态调查中,笔者从未发现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和任何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的结构。为了进一步证实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否为外生菌根菌,在温室条件下,用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和液体种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和栲树(Castanopsis sp.)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后,思茅松一、二级侧根及吸收根表面上,均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缠绕生长;菌丝有锁状联合,但是并没有菌丝套和哈氏网发育的迹象。接种10个月后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也缠绕在栲树根的表面,有发达的菌索;菌丝有锁状联合,呈结晶体状,但没有任何菌根结构形成。在同样的温室条件下,思茅松和印度块菌形成了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也不能与思茅松和栲树形成外生菌根。因此,暗褐网柄牛肝菌可能不是一种外生菌根菌。  相似文献   

6.
3个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季的增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以催菇剂对褐环粘盖牛肝菌菌塘进行诱导出菇,可以增加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数量,但产量提高不明显;而使用菌塘复壮或催菇与菌塘复壮结合处理,可以使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时间提早、潮次增加2~3潮、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菌腔虫瘿中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丝体群体遗传结构,利用ITS、tef1和rpb1序列对云南、四川两省12个地理居群共45份样品进行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地理居群遗传分化、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从45份样品中,共检出15个ITS单倍型、16个tef1单倍型和17个rpb1单倍...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栽培的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为试材,观察其担孢子着生情况及细胞核数量,并以三轮杂交试验对其交配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每个担孢子内含有1个细胞核,53株单孢菌株按不同的交配型被分为4组,分别包含5、25、4、19个菌株,说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属于四极性交配系统,交配型受双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9.
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有益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用于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人工栽培的覆土和草炭中分离、纯化出40株细菌,经液体发酵试验和平板试验检测这些菌株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的3株细菌(编号为:T24、T34、C1)。  相似文献   

10.
通过菌塘的菌丝分布、形态、共生树根系分布的研究,探寻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于菌塘的关系。选择不同部位的菌塘挖掘和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菌丝显微观察表明不同出菇量菌塘的菌丝分布是不同的。单生菇的菌塘约50cm,而群生菇菌塘的菌丝圈可达80cm。不同出菇量的菌塘松树根数和菌根数是不同的,单生菇的菌塘根较粗量少,菌根较少,群生菇菌塘的菌塘根较细量多,菌根多;菌根数量多。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的菌丝形态差别较大。未见有锁状联合,泥土间菌丝膜片是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的菌丝态。  相似文献   

11.
牛肝菌栽培一直是食用菌生产领域的研究难点,适宜的栽培料是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重要保障。通过测定暗褐网柄牛肝菌的菌丝长势和栽培过程中理化指标以及胞外酶活性,筛选该牛肝菌菌丝体生长的最佳栽培基质。结果表明,通过测定菌丝体长势,初筛得到5种栽培料配方,分别为C1(杨木屑99%、生石灰1%)、C3(橡木屑99%、生石灰1%)、Y1(杨木屑50%、玉米芯24.5%、麦麸皮24.5%、生石灰1%)、Y2(杨木屑50%、玉米芯24.5%、棉籽壳24.5%、生石灰1%)、X2(橡木屑50%、玉米芯24.5%、棉籽壳24.5%、生石灰1%)。在栽培过程中,Y1和Y2栽培基质总有机碳、全氮含量在菌丝体生长时期均处于较高水平,且营养消耗速率快,Y2栽培基质中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漆酶活性均较显著高于其他组。由此可见,Y2栽培料基质更适合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体的生长。试验结果为暗褐网柄牛肝菌...  相似文献   

12.
宋金娣 《食用菌》2002,24(6):37-38
茶树菇对温度适温性较广 ,既耐寒又抗热 ,因而成了目前多季节栽培 ,全年出菇的优良品种。茶树菇同时也处于多菌蚊适宜生活和繁殖的季节。茶树菇菌丝和子实体的香味能吸引远处的多菌蚊成虫前来产卵 ,经繁殖一代后进入第二代时 ,虫口密度增大 ,表现出了严重的为害状 ,如在菌袋内有 2 0只以上的幼虫 ,就能在袋内边食菌丝边钻蛀隧道 ,其排泄物引发杂菌生长 ,更甚者将袋内菌丝食尽 ,使菌袋报废。在出菇期间 ,成虫将卵产于幼菇菇柄基部或原基附近 ,初孵化的幼虫 ,在基部咬食菌柄并钻入柄内 ,边取食边向上部钻蛀 ,当菇柄内幼虫数量多时 ,常将菇柄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培养基、分离材料2个方面5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培养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株以采集的中熟子实体的菌肉分离效果最好,采后到分离时间不宜超过24h,培养基以M1配方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测定菜园土、果园土、堆制土3种不同覆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检测其对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ortentosus)菌棒覆土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菜园土为覆土出菇效果最好;其物理性质与果园土无显著差异,但在全碳、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含量上高于另外两种覆土,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橙黄疣柄牛肝菌的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在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培养,筛选出适合橙黄疣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基础培养基,其中菌盖和菌柄两者交接处的分离成功率达60%以上。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状况为参照标准,对橙黄疣柄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确定其最适生长温度、pH值、葡萄糖含量以及氮源。结果表明,橙黄疣柄牛肝菌为中温型菌根真菌,在25℃下长势良好,最佳pH值为6,最佳葡萄糖含量为0.5%,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16.
继代次数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种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继代次数对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种活性的影响,选取生产上优良性状发生退化的栽培菌株11023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及继代2次,5次,8次后菌种的各项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出菇性状.结果显示,随着继代次数增加,菌丝长势减弱,菌落生长速率降低,菌落颜色变浅,菌落边缘整齐度降低;淀粉酶分泌能力减弱;出菇率和单菇重均减小,抗杂能力减弱.推断菌株11023继代次数不宜超过2代.  相似文献   

17.
猴头畸形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剑 《食用菌》2001,23(2):41-41
猴头菌子实体直径2~3cm时,往往未长菌刺,随着子实体的增长,菌刺逐渐生长,生长发育好的子实体球状,直径5~8cm,球心大,菌刺短,5mm左右时采收。但生产中常因管理不当,出现各种畸形菇,猴头商品价值低。常见畸形菇有“花菜状”菇,有人称“瘤状”菇,子实体表面像花菜,凹凸不平,有的长20天左右.似瘤仍无菌刺,应尽早采摘,以免影响下潮菇的生长。珊瑚状菇.菇柄上长出好多分枝,菌盖小;有些子实体近球形,不长菌刺“光头菇”等。其实生产上只要采取合理栽培管理措施,可以减少或防止产生畸形菇。1 栽培袋或蘑菇瓶…  相似文献   

18.
丽水锥栗林下大型真菌生态调查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调查目的是在锥栗纯林地找出自然界中优势菌根菌类型,从而利用菌根菌生产菌根苗或开发利用菌根菌。在丽水市庆元县选取了三块锥栗林样地,采用罗盘仪测量法测定样地面积,样地内共采集到6种大型真菌子实体,其中2种经子实体形态学特征鉴定为鸡菌Termitomyces sp.、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Klotzsch)Cooke。对其余子实体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进行分子鉴定分别为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Pers.、芝麻厚瓤牛肝菌Hourangia nigropunctata(W. F.Chiu)Xue T. Zhu&Zhu L. Yang、双型褶孔牛肝菌Phylloporus dimorphus M. A. Neves&Halling、蜡蘑一未知种。经菌丝或菌索追踪确认与锥栗共生的真菌有橙黄硬皮马勃、芝麻厚瓤牛肝菌、双型褶孔牛肝菌。经统计,橙黄硬皮马勃子实体发生量最多,密度为0.0875个/m^2,是优势菌根菌;芝麻厚瓤牛肝菌和双型褶孔牛肝菌密度分别为0.0343个/m^2、0.0272个/m^2。首次在高海拔锥栗林地内发现芝麻厚瓤牛肝菌和双型褶孔牛肝菌。  相似文献   

19.
对云南景洪野生暗褐网柄牛肝茵出菇地和不出菇地的土壤成分进行了检测,用Fisher非参数检验法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除了pH值和速效钾有差异外,出菇地和不出菇地的其他土壤成分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33份暗褐网柄牛肝菌样品为试材,采用SSR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暗褐网柄牛肝菌商业菌株鉴定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5个SSR标记中有5个标记在供试样品中表现出多态性,每个标记检测到2~6个等位基因,平均3.20个,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值0.76,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值0.4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99时,供试材料可被分为11个类群,对应11种多位点分子表型,与样品的来源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多位点分子表型构建了供试材料的SSR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