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 M/G/1排队模型上考虑最优服务率的问题,从经典的 M/G/1排队的平均队长入手,通过非线性规划的试探法求出最优服务率,并将其运用到实例中。  相似文献   

2.
组蛋白macro H2A(m H2A)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亚型,不但具有转录活化和抑制功能,还作用于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等过程。采用同步化培养的NIH/3T3细胞,分别提取G1/S和M期的组蛋白H2A及m H2A,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从定性和定量2方面分析m H2A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总含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m H2A在G1/S和M期的分布有显著差异,从G1/S期进入M期,m H2A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出现约30%的增长。结果表明,m H2A在细胞周期内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很可能与转录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主要研究面向服务的网格工作流管理系统,扩展了服务流程定义语言BPEL,使其支持将物理服务和虚拟服务 作为原子服务参与构建工作流服务;提出了分布式多引擎系统架构;基于M/M/m排队模型,设计了负载均衡调度算 法,能够在各引擎之间进行作业优化调度.实验结果表明,与集中式单引擎系统相比,分布式多引擎系统减少了作业 平均响应时间,增强了系统负载能力和可靠性,提高了作业吞吐率和执行成功率,同时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4.
γ射线与HNO2复合处理对辣椒M1代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60Co-γ射线与HNO2复合处理辣椒种子,结果表明,M1代的损伤效应随着复合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发芽势、根长表现累加效应,成株率表现协和效应,但对最终发芽率影响很小;复合处理最优诱变剂量为30(1×10)Gyγ射线与0.05mol/L的HNO2浸种70min;复合处理最优诱变剂量的早期形态预测指标是M1根长为对照的54%;诱变处理对发芽势、成株率、株高和根长的效应趋势一致,其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据此认为,发芽势、成株率和株高可作为早期测定复合处理生物学效应的可靠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紫杉醇对G2/M期A549细胞4EBP1分子磷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紫杉醇对A549细胞周期、凋亡和4EBP1分子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紫杉醇处理A549细胞,建立凋亡和G2/M期阻滞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用免疫印迹方法分析4EBP1的表达与磷酸化。[结果]G2/M期细胞百分率随紫杉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细胞凋亡率随紫杉醇浓度的增加而下降。随G2/M阻滞的增加,4EBP1分子3组丝/苏氨酸位点磷酸化均增强。[结论j紫杉醇在G2/M期上调A549细胞内4EBP1分子多位点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解决当前病虫害识别方法参数多、计算量大、难以在边缘嵌入式设备部署的问题,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精准识别,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方法】提出一种融合多头注意力的轻量级卷积网络(Multi-head attention to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2CNet)。M2CNet采用层级金字塔结构,首先,结合深度可分离残差和循环全连接残差构建局部捕获块,用来捕捉短距离信息;其次,结合全局子采样注意力和轻量级前馈网络构建轻量级全局捕获块,用来捕捉长距离信息。提出M2CNet-S/B/L 3个变体以满足不同的边缘部署需求。【结果】M2CNetS/B/L参数量分别为1.8M、3.5M和5.8M,计算量(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FLOPs)分别为0.23G、0.39G和0.60G。M2CNet-S/B/L对PlantVillage病害数据集取得了大于99.7%的Top5准确率和大于95.9%的Top1准确率,对IP102虫害数据集取得了大于88.4%的Top5准确率和大于67.0%的Top1准确率,且比同级别的模型表现优异。【结论】该方...  相似文献   

7.
排队问题随处可见,如何科学有效地对排队拥堵状况进行监控,合理配置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与平稳模型相比,动态排队模型由于其时变特征,适用性更广.本文根据逐段平稳和M/M/C模型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基于Q图的动态M(t)/M/C模型.该模型利用Q控制图对过程中的到达率λ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变点对到达过程进行分段,进而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PC 12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建立体外神经元样细胞周期的研究模型。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质量浓度NGF诱导及50μg/L NGF诱导不同天数PC 12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1)不同质量浓度NGF诱导PC 12细胞7d,细胞百分比G0/G1期升高,S和G2/M期降低,25,50,100μg/L NGF诱导组与阴性对照组,50与25,100μg/L NGF诱导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50μg/L NGF诱导PC 12细胞不同天数的细胞百分比,G0/G1期从诱导第1天始升高,至7d达到最高,9d又有下降,S期从诱导第1天开始降低,至7d最低,9d又有上升,诱导1,3,5,7,9d与基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G2/M期从诱导3d降低,至7d降至最低,9d又有升高,诱导3,5,7,9d与基础组比较,P<0.01。G0/G1期、S期、G2/M期细胞百分比,诱导9d与诱导7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未经NGF诱导的PC 12细胞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经NGF诱导的PC 12细胞逐渐减少增殖,大部分细胞停滞在G0/G1期,趋向于神经元样分化,50μg/L NGF诱导7d的PC 12细胞可用于神经元样细胞周期模型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唇萼薄荷(M.pu leg ium)的叶片、顶芽、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顶芽为最适的外植体,最利于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 S+2.0 m g/L 6-BA+0.1 m g/L NAA,丛芽增值的最佳培养基为M S+2.0 m g/L 6-BA+0.05 m g/L NAA,最优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 S+0.05 m g/L NAA,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A型口蹄疫病毒A/HeN/1/2009株全基因组序列并分析其基因特征,为研究我国最近发生的A型口蹄疫病毒的致病性、流行规律以及筛选适用的疫情防控疫苗株奠定分子基础。[方法]应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克隆A/HeN/1/2009株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借助DNAStar分子生物学软件,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分析A/HeN/1/2009株与参考毒株之间可能的遗传衍化关系。[结果]该毒株基因组全长8 171 nts[不包括poly(C)区段和poly(A)尾巴],其中5'-UTR和3'-UTR分别为1 080、92 nts,蛋白编码区为6 999 nts。分析A/HeN/1/2009株遗传衍化关系显示,该毒株划为东南亚拓扑型Laos03系的VN09亚系,同源性依次为87.3%~91.8%、93.7%~94.5%和96.9%~98.4%。[结论]VP1中A24V、N85R、S196T,3A中I61V、T128S、E147G和A134V在该毒群的进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A/SH/1/2009株VP1 140-160基序为RSD。  相似文献   

11.
樱桃矮化砧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矮樱、G isela-5、G isela-7为供试材料,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矮樱适宜的初代培养基为M S 6-BA 1.0 m g.L-1 NAA 0.1 m g.L-1,增殖培养基为M S 6-BA 1.0 m g.L-1 NAA 0.2 m g.L-1,生根培养基为1/2M S NAA 0.8 m g.L-1;G isela-5号适宜的初代培养基为M S 6-BA 0.8 m g.L-1 NAA 0.1 m g.L-1,增殖培养基为M S 6-BA 0.8 m g.L-1 NAA 0.2 m g.-L 1,生根培养基为1/2M S NAA 0.5 m g.-L 1;G isela-7适宜的初代培养基为M S 6-BA 0.8 m g.L-1 NAA 0.1 m g.L-1,增殖培养基为M S 6-BA 0.8 m g.L-1 NAA0.1 m g.-L 1,生根培养基为1/2M S NAA 0.5 m g.L-1。  相似文献   

12.
以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为供体细胞,绵羊去核卵母细胞为受体细胞进行种间体细胞核移植,构建山羊-绵羊重构胚,并采用G1/G2培养液对其进行体外培养,比较G1/G2培养不同阶段添加饲养层对山羊-绵羊种间体细胞核移植重构胚发育的效果.结果表明,共构建获得山羊-绵羊重构胚472枚,重构胚能够在G1/G2连续培养基中发育至囊胚阶段;仅在G1中添加饲养层与对照组不添加饲养层相比,前者能获得较好的分裂率和桑囊率,差异不明显(卵裂率为76.88% vs 67.11%,桑椹胚率为52.84% vs 39.22%,囊胚发育率为7.32% vs 5.88%),而仅在G2阶段共培养与对照组相比培养桑囊率较低,差异不显著(卵裂率为69.38% vs67.11%,桑椹胚率为37.84% vs 39.22%,囊胚发育率为3.60% vs 5.88%),即,对于绵羊-山羊重构胚的培养,在前期(G1中)添加颗粒细胞培养重构胚效果优于仅在后期共培养(卵裂率为76.88% vs 69.38%,桑椹胚率为52.84% vs 37.84%,囊胚发育率为7.32% vs 3.60%).  相似文献   

13.
采用US、UV、TiO2、O3高级氧化技术联合降解模拟苯酚废水,寻求最优处理技术组合,并在最优组合情况下探讨了反应机理和影响苯酚降解的因素。结果表明,US/O3/TiO2/UV技术对苯酚降解效果最好;在US/O3/TiO2/UV处理情况下苯酚废水浓度增加会导致COD去除率下降;酸性条件更有利于COD去除;臭氧浓度要适中,过大或过小均会导致处理效率下降。在最佳组合情况下,苯酚废水处理20 min后COD去除率达70%以上,处理60 min后则达到93.71%。  相似文献   

14.
子群的性质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谩G为有限群,N是G的正规子群.证明了定理1 设N▽G,N幂零,G/N幂零.只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则G幂零.(1)G/φ(N)幂零(此条件可以不需要G/N幂零).(2)G/N'幂零.(3)G没有真子群A,使G=NA.(4)存在M≤G,使得N≤φ(M).进一步利用S-半正规、付正规与弱左Engle元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幂零群的一些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分布于广东省博罗县与增城镇龙镇2个试验点的23个引进南洋楹种源/家系进行调查观测。结果表明,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在种源/家系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树高和形质性状在区组×种源/家系效应中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胸径差异不显著。在0.05水平上与对照进行多重比较,筛选出若干单性状表现突出的种源/家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进种源/家系进行多性状联合选择,分别为博罗和增城地区选择出优良材料:菲律宾家系(P1、P6、P8、P4)、马来西亚家系(M9、M3、M7)和菲律宾家系(P2)、菲律宾种源(P11)、马来西亚家系(M14、M15),可获得2.3%-14.0%材积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6.
以‘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 cv. Korla Fragrant)为研究材料,分析了‘库尔勒香梨’试管苗完整植株、田间植株新梢顶部未展开叶片与嫩茎、田间植株新梢叶片3种材料N、P、K、Ca、Mg 5种元素含量,采用Morard提出的调配方法折算试管苗植株5种元素含量折算得到M系列培养基,同时用Goncalves提出的方法对田间植株新梢茎叶、田间植株新梢叶片元素含量得到G系列培养基,对比分析了3种材料、2种调配方法所得8种培养基离子成分含量与试管苗生根效果。结果表明:M、G系列培养基NH+4、总NO-3、PO3-4含量差异较大;以新梢茎叶为基础的G1处理,生根率为92.7%,显著高于M系列配方,试管苗茎叶生长质量也具优势。G系列配方中G1生根率显著高于以新梢叶片为材料的G2处理。以‘库尔勒香梨’田间植株新梢茎叶为材料,按照Goncalves提出的方法,分析N、P、K、Ca、Mg 5种元素含量,调配微繁生根培养基大量元素含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Xn, n≥1}是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 M(1)n, M(2)n分别表示{X1, X2, …, Xn}的第一个最大值与第二个最大值. 若存在 an>0, bn 使得 P(Mn(1)≤anx+bn)w/→G(x) 成立(其中 G(x)为极值指数分布), 则对 x>y 有limN→∞1/log N∑Nn=11/nI{M(1)n≤un, M(2)n≤vn}=G(y){log G(x)-log G(y)+1} a.s.其中un=anx+bn, vn=any+bn.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微小隐孢子虫不同亚型对小鼠的感染性,分别从河南和宁夏的犊牛体内获得两株微小隐孢子虫,利用分子方法进行基因亚型鉴定后,分别感染提前免疫抑制的3~6周的BALB/c小鼠,对感染前后小鼠粪样进行显微观察和PCR检测。结果显示,2个微小隐孢子虫分离株的亚型分别为ⅡdA19G1和ⅡdA15G2R1;2个亚型均可感染BALB/c小鼠,其中ⅡdA15G2R1感染小鼠后2d和3d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卵囊,而感染ⅡdA19G1的小鼠在任何时间均未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卵囊;PCR检测发现2个亚型的小鼠排卵囊周期分别为18d和20d。该研究结果为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子群的性质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设G为有限群,N是G的正规子群.证明了 定理1设N△←G,N幂零,G/N幂零.只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则G幂零. (1)G/Φ(N)幂零(此条件可以不需要G/N幂零). (2)G/N幂零. (3)G没有真子群A,使G=NA. (4)存在M≤G,使得N≤Φ(M).进一步利用S-半正规、付正规与弱左Engle元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幂零群的一些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伴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白血病的临床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特征。方法对10例伴11q23/MLL基因重排初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初治白血病患者中,10例伴有11q23/MLL基因重排,发生率为6.4%。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例(M4a、M4b及M5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1例,分类不明细胞白血病1例。所有患者均伴有CD33、HLA-DR表达;1例AML及CM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表达,ALL(均为B细胞ALL)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伴有CD19、HLA-DR表达;1例伴有CD56表达。FISH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荧光信号为23%-95%。10例中,有9例接受了诱导缓解化疗,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66.7%(6/9),2例经2次诱导后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后死亡。共有6例复发,其中5例因复发死亡,生存期为4-14个月。仅1例M4a患者持续完全缓解至今,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 11q23/MLL基因重排主要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伴淋系和髓系抗原混合表达,具有高白细胞、复发率高及易于髓外浸润等临床特点,为预后不良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