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侯志琨 《福建茶叶》2017,(11):169-170
茶文化是我国特点鲜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茶艺和茶道精神。茶道不仅是茶事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礼仪道德,也是中国古典文明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茶道精神融合了儒家理论体系中"中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和精神在我国的田径训练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和体现。本文阐述了中国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和深刻意义,分析了我国田径训练的发展历史与形成特点,并探讨了茶道精神与田径训练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2.
张艳 《福建茶叶》2016,(6):370-371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伴随着中国传统茶业的不断发展,茶文化由物质层面升华为精神层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道"精神,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之下,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吸收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内蕴有"纯、雅、礼、和、怡、真、敬、廉"的茶道精神,同时也浸润和融合了儒家"中和"的思想,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显现出中国茶道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朝代的更迭与时代的变迁不断赋予我国茶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茶道作为茶文化中的核心的部分,从中国古典茶道的历史内涵而言,茶道之所以称为"道",并不只是茶事活动,而是必与"道"相联系的,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表现出"正""清""和""雅"茶道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儒家的"中和"哲学形成过程及具体内涵,探索茶道精神的传承价值及具体文化内涵,阐释了茶道精神与儒家"中和"哲学的关系,然后尝试分析在茶道精神中儒家"中和"哲学的呈现形式,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丁振宾 《福建茶叶》2016,(7):235-236
中国传统茶文化中蕴含有深邃的"茶道"精神。它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释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茶道"文化。中国的茶道精神讲究"重生"和"贵和"的思想和理念,而这种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与现代足球运动精神不谋而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足球这个团队竞技的体育项目之中,传达了对生命潜能的挖掘和团队精神的和谐与配合,在足球运动中融合和表达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体现了健康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日本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支流。虽然二者都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都拥有"茶禅一味"的思想内核,但其意境与精神气质完全不同。中国茶文化没有繁杂的礼仪,并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和谐快乐的饮茶气氛。但日本茶文化礼仪繁杂且严苛,并且以禅宗思想为核心,强调的是在茶道过程中清净苦寂的精神修行。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中和思想,成为核心内涵。"中和"这些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同时也是一种人生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自形成之后,就被我国社会所广泛认可,并且结合儒家文化一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理念。本文拟从儒家"中和"哲学的形成过程和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茶道精神的具体理念和传承价值分析,通过探究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分析两者系统化融入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和"思想又是我国茶文化中的精髓。把握"和"思想的精神主旨,对于培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我国茶道中的"和"文化内涵,结合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思想问题,提出利用茶文化融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蕴含着一种茶道精神,这种精神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而成。茶道精神注重"贵和"与"重生"的理念,这种理念与现在足球运动的文化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将茶道精神融合到足球运动中去,无论是对团队还是个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从茶道文化和足球运动的特点出发,剖析其对团队精神和个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茶道精神蕴藏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思想教育功能,本文从茶道精神文化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文章首先分析茶道精神内涵旨在说明其与大学生心理、道德教育目标基本一致,进而探讨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最终从茶道精神视角提倡将茶文化融入大学校园,并从思想与工作机制整合两方面来论述两者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茶文化思想还是茶道精神都源自于茶的意境阐释,可以说,茶的意境是茶文化、茶道精神产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阐释茶的意境,进而引发出茶文化与茶道精神本质内涵;其次分析茶的意境在当代茶馆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及审美体现;最后总结茶的意境不仅是茶文化、茶道精神的基础,而且成为了茶馆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茶道精神虽然与传统武术一动一静,但是茶道精神中蕴含的中庸、仁礼等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武术技术风格、伦理规范、动作变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传统武术应挖掘其与茶道精神之间的文化联系,借鉴茶道精神中丰富的思想元素,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施静谱 《福建茶叶》2017,(12):204-205
茶文化拥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很多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谋而合,如"和合思想"、"天人合一"等。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品茶与饮茶,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茶文化融合进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茶性、茶道与茶德。在本文中,笔者从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入手,提出了将茶文化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茶道主要运用在亚洲国家,是亚洲文化的体现。其中以中国、日本及韩国的茶道精神最为著名,中国的茶道精神已享誉全世界。中国的茶道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德育内涵。看似简单的饮茶,但其中的"道"却是经过中国历史文化几千年的沉淀。茶道中高深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去学习和探讨。通过茶道精神在高校的传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提高其精神境界。因此,茶文化与茶道精神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青年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需要多种文化元素的熏陶和感染。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与历史发展如影随形,相生相伴。将我国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能使高职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渊源有一个清晰地认知,从"茶艺""茶道"中感知我国茶文化的深刻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主题学习,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各项要素,都是当前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涵。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探究茶道的礼仪元素表现,并完善分析其中所具备的精神内涵,从而必然能够实现茶道传承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茶道的礼仪表现状况分析,从而探究茶道的精神内涵,并探究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茶道的传统价值与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它不仅传承了中国的历史,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这种既修身养性又陶冶情操的茶道精神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了解茶道精神的内涵,客观地分析茶道精神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联系实际地提出茶道精神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改进对策,旨在帮助学校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传统茶道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代表了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茶道中"天人合一"、"身心德行"、"中和动静"等思想凝聚了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和养生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健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代社会必须充分挖掘传统茶道养生内涵,将传统养生理论与大学体育健身实践结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所蕴涵的茶道精神对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针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趋于多元化发展。其中,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经历岁月的沉淀,其本质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此,本文将从茶文化中茶道精神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茶道精神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当下教育现状,对两者的融合途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茶道精神如何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作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茶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蕴藏这深刻的思想内涵。现阶段我国在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当和茶文化进行结合的时候就会大放异彩,为我国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茶文化的发展情况,然后阐述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并且论述了茶道对于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