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马古道的出现与兴盛,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推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方面同样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就包括了对民族音乐传播的促进作用。茶马古道最基本的用途在于物资交换、经济交流,同时也扮演着重要的文化交流功能,包括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本文在简要分析茶马古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科学探讨了茶马古道对民族音乐传播的促进作用,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赵廷斌 《福建茶叶》2023,(2):196-198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茶马古道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是贯通中国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走廊,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即使在当代,茶马古道仍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显示出重要价值,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本文结合对茶马古道的相关概述,对茶马古道的历史与价值进行了研究,最后就其在新时代的崛起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进一步强化茶马古道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纪静 《福建茶叶》2016,(7):354-355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道之一,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不仅是连接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纽带,也是汉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桥梁。它是各民族间相依相存、长期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本文首先从茶马古道历史概述中论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形成,以及各历史时期茶马古道的庞大的交通网络。其次介绍了茶马古道的意义,从对旅游业的影响到文化的传承,从物质到精神,描述了茶马古道从古至今存在的重要意义。最后论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主要围绕经济、政治、文化阐述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之一,随着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开始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体系,为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地方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主要依靠村落家族的自发传承,缺乏相应文字记录和系统整理,舞蹈教学的开展和普及缺乏相应理论体系支持。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针对舞蹈文化的形成和特点做出分析;其次结合目前发展现状阐述了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教学的普及和未来发展策略,以期对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保存、传承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对象的茶马古道,历史悠久,遍及范围甚广,是我国内地、西南等地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历史上,作为经济繁荣兴盛、文化交流互动、民族交融发展之道,它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加强了西南边疆的稳固;在当今,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有着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现实价值。由此,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考察探究茶马古道的存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一传统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融合起来,不仅能够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得到更广泛的理论支持,而且也有利于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存。  相似文献   

7.
茶马古道文化品牌是云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代表,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成功运作也为更多的民族文化品牌提供了借鉴。本文通过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商业运作管理进行分析,从中获得更有利于文化品牌发展的体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阎丽 《福建茶叶》2016,(10):137-138
"茶马古道"是我国内地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沿途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丰富,具有极大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本文分析了"茶马古道"旅良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茶马古道是一条非常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有着非常壮观的自然风景,蕴藏了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首先对茶马古道与茶马古道音乐的概念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了茶马古道对民族音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中国更加需要传承民族文化。"茶马古道"在云南,始于唐宋时期,开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之路。茶叶让我们民族文化为西方所熟知,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得越来越远,且越来越有影响力。"茶马古道"的兴起有赖于传统经济的以物易物模式,内地及藏区出产形成互补性,从而造成两地之间茶马的交换,因此,"茶马古道"具有浓郁的茶文化和马匹文化色彩。更深层次讲,"茶马古道"是内地的茶文化与川藏地区马匹文化的交流。而伴随着"茶马古道"文化的交流,内地的民歌和川藏地区的民歌也在进行着交流,从而在音乐上也相互交融,音乐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因此两地彼此之间也形成了良性循环,共建和谐文化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孙英  王萍 《福建茶叶》2016,(6):335-336
云南茶马古道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我国的历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不同时期,通过汉族和藏族之间用茶马交换为前提而形成的重要古商道。在时代的沧桑变迁下茶马古道形成了独特的马帮音乐文化,其蕴含了顽强拼搏、不畏艰辛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意义和作用,它推动了茶马古道音乐的传承与弘扬,演绎了动人的民族和谐之歌。  相似文献   

12.
高远 《福建茶叶》2016,(3):175-176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是纵贯滇、藏、川等地区的主要商贸通道。其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还是在文化景观形成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将针对云南茶马古道遗产的构建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就其与茶文化旅游的合作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未来有效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云南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的构建,推动该地区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与合作,从而将我国茶马古道遗产文化和茶文化推向世界,促进两种文化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茶马古道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贸易道路,也是我国对外贸易中很重要的渠道。在我国,茶马古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即通过对茶马古道历史渊源和发展路线进行分析,进而更好的了解茶马古道的多重历史价值,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茶马古道,发挥出其更大的作用和效力。  相似文献   

14.
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起源古代的"茶马互市",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足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云南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云南茶区的各族人民是最早发现、利用茶树的民族.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也赋予了"茶马古道"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茶马古道,一条延伸在川藏群山峻岭中的历史古道,曾经兴盛一时,为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茶业繁荣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现在,这条古道虽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运输和贸易功能,但是其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却留下了一笔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再加上其穿越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因此茶马古道所具有的旅游开发前景是十分巨大的。四川雅安市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在开发茶马古道旅游资源过程中,通过建立形态各异、丰富多样的雕塑群,不仅再现了茶马古道那沧桑的历史,同时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可以说,雅安市的做法值得茶马古道沿线地区学习借鉴。本文就从茶马古道的历史发展、雕塑文化对旅游开发的价值入手,以雅安为例对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茶马古道雕塑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阳耀芳 《茶叶通讯》2009,36(1):44-47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与边疆游牧地区之间,进行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古代大通道。本文在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线路上,探讨“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交融、饮茶文化和茶业的发展。并讨论研究了开发“茶马古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认识茶马古道的具体价值时,我们也经历了相当长的研究与认知历程。实际上,茶马古道虽然作为一种植根于地方特色和独有的贸易文化,其在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已经不再是独有的民族文化素材,所以在当前整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极具应用价值。本文拟从茶马古道的时代背景及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茶马古道的茶文化体系内涵认知,从而深度探究茶马古道中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宗莉加 《福建茶叶》2016,(8):331-332
"茶马古道"是我国内地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云南是"茶马古道"途径的重要省份。本文在简要介绍了"茶马古道"与民歌音乐的概念之后,详细阐述了云南"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的主要形式(《赶马调》)、主要功能(抒情功能与实用功能)以及文化特征(包容性与民族性),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龙肖毅 《福建茶叶》2017,(11):277-278
通过对茶马古道中的各项元素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整个茶叶产业交往发展历史形成成熟、广泛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茶马古道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其也为旅游活动开展提供了全新元素。本文拟从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理念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内涵认知,通过融入滇藏茶马古道客栈文化变迁的具体内涵,从而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滇藏茶马古道客栈文化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20.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路况最为复杂、地势最高的交通驿道,这条道路不仅承载着我国古代辉煌的商贸发展史,而且也承载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本文在对茶马古道的内涵、发展做出论述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茶马古道人文交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