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贵州地区是我国传统茶叶产地,其茶叶种植生产历史已经超过了三千余年。而在长期的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艺术形式。从艺术内涵及本质上看,贵州采茶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内容。通过对贵州采茶音乐的艺术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和体系化认知,从而为我们学习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提供重要帮助。本文拟从贵州采茶音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入手,结合贵州采茶音乐的具体艺术特征分析,分析多元文化的今天传承贵州采茶音乐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粤北地区采茶歌艺术的成熟与完善,客观上也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理念的价值与作用。将粤北采茶歌的具体艺术理念进行分析,能够在帮助我们加深对该艺术形式了解认知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融入理念,优化文化融入内涵,提升文化价值,从而诠释整个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特征。本文拟从粤北采茶歌的形成过程及内涵分析入手,结合粤北茶文化的具体发展状况认知,通过融入粤北采茶歌的艺术特征价值,从而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粤北采茶歌艺术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3.
结合采茶戏曲的价值内涵和传承发展诉求看,其中所具有的音乐艺术元素内容,不仅增进了采茶戏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实现了该艺术体系中文化内涵与情感思维的诠释与表达。结合互联网音乐时代的到来,其对该艺术传承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拟从采茶戏曲的本质内涵认知出发,结合采茶戏曲的发展历程理解,通过对当前采茶戏曲的音乐传承需要认知,从而基于时代化特征分析采茶戏曲的音乐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丹 《福建茶叶》2016,(12):350-351
采茶舞蹈是我国传统舞蹈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与分支,其艺术创作素材源自乡间劳作,是对茶农工作的艺术化展现,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审美价值。在众多采茶舞蹈派别中,赣南地区的采茶舞蹈历史最为悠久,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是采茶舞蹈的代表。对于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进行分析,对于了解和传承采茶舞蹈这种传统舞蹈形式,有着深刻的现实价值。本文立足采茶舞蹈传承和审美实践,探讨其中的艺术形式和特征,旨在宣传采茶舞蹈艺术,传承历史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5.
在音乐艺术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今天,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创新采茶歌舞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文化交流活动的完善度,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优势实现了全面呈现。结合赣南地区采茶歌舞艺术的音乐内涵,不难看出其在当前仍然极具价值。本文拟从赣南采茶舞戏的发展根源探究认知,结合赣南采茶舞戏中所具有的音乐特色理解,从而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赣南采茶舞戏中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多元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寻找到传承该艺术体系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赣南采茶舞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深入研究其内涵和表演形式特点对于我们传播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拟从赣南采茶舞概述分析入手,结合对赣南采茶舞的表演形式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研究赣南采茶舞蹈发展趋势和传承思路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想要实现自身真正发展,不仅需要有效继承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发展创新,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而从目前文化传播教学状况看,更多学生和老师对传统采茶舞缺乏实质性了解,可以说茶叶产地其文化艺术缺乏实质性指导思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元的,但是从实质上看,这主要和茶文化缺乏合理的展现渠道及途径有很大关系。本文拟从采茶舞的形成过程及内容认知入手,结合当前采茶舞及茶乡本土音乐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探索采茶舞中茶乡本土音乐的具体传承和弘扬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娟 《福建茶叶》2016,(1):234-235
赣南采茶舞是经过漫长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具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艺术特色。本文从赣南采茶舞的文化价值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对赣南采茶舞未来的发展及文化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不仅具有博大精深、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对于其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情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中华民族更好地弘扬优秀文化,同时,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对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都能产生深刻意义。目前有很多与茶文化有关的采茶音乐,通过采茶音乐的传承,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提升文化发展价值和水平。现阶段我国采茶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中仍然存在传承茶文化的人员有限、音乐传承和发展缺乏人才,以及采茶音乐发展内容不够创新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其采茶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意义以及传承问题,探究采茶音乐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丰富的价值内容和艺术形式,比如采茶音乐、以茶为主的创作素材等等。这些文化艺术在今天仍然极具传承价值,更是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本文拟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认知分析,结合当前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全面认知,从而探究江西采茶戏的音乐特征,并且尝试提出江西采茶戏对舞蹈艺术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茶文化体系中,除了其中所具备的物质文化之外,其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也是目前最值得我们传承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其在茶文化体系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都能够给当前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引与帮助。本文拟从传统采茶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分析,结合传统采茶舞蹈艺术的具体风格,通过融入传统采茶舞蹈艺术的具体展现特征,从而探究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传统采茶舞蹈艺术的传承机制和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赣南采茶舞艺术中,其中所传导和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理念,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思维和人文理念,因此,在当前文化传播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对该艺术进行全面认知的关键前提下,通过丰富具体的价值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赣南采茶舞艺术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本文拟从赣南地区采茶舞艺术的发展历程认知入手,结合舞蹈艺术的价值内涵及发展特点分析认知,通过诠释赣南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及特点,从而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赣南采茶舞艺术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明溪 《福建茶叶》2016,(3):301-302
采茶音乐最早起源于江西南部,后发展至其他地区,逐渐成为艺术形式中的一种。采茶音乐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其传承与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具体分析了采茶音乐的发展过程,同时提出通过教育、引导、传承等三方法,为采茶音乐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机制认知日益成熟的背景下,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融入了艺术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其中不仅有着成熟而完善的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融入了社会大众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内涵,本文拟从舞蹈的艺术特征认知分析入手,结合采茶舞蹈的发展历程探究,全面分析采茶舞蹈中的文化蕴含,并深层次分析采茶舞蹈中所具有的审美特性,从而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采茶舞蹈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西采茶舞生存现状、茶文化热、大众审美习惯等方面的思考,本文认为江西采茶舞在当代的发展,关键在于要拓展、创新采茶舞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伴奏。因此,本文尝试将江西采茶舞与钢琴音乐结合在一起,重点研究江西采茶舞音乐中钢琴伴奏的问题,旨在通过创新采茶舞的艺术形式,提升人们视听感受与体验,为江西采茶舞在当代传承、发展培植土壤,也进一步帮助大众理解、欣赏江西采茶舞的艺术思想、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南茶山号子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价值理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价值元素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也是我们了解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本文拟从湖南茶山号子的发展历程描述入手,结合当前湖南茶山号子的艺术形式认知,通过探究湖南茶山号子的具体演唱特点,从而探究当前湖南茶山号子艺术传承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及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采茶音乐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看到其更多是传统艺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体系化融合,因此全面认知采茶音乐的价值及内涵,可以为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发展提供重要帮助。本文拟从当前民族传统音乐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入手,结合采茶音乐内涵分析,根据当前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探究采茶音乐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具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地方传统采茶音乐文化其传承与创新价值作为切入点,围绕采茶音乐文化在湖北高校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开展研究,并针对传承现状提出有关地方传统采茶音乐文化在湖北高校的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该看到,采茶舞中所具体传递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其在长期的发展和应用历史中,形成了诸多艺术体系和价值理念。采茶舞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中所诠释的不仅仅是艺术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表述。本文拟从采茶舞艺术的发展背景认知入手,分析采茶舞艺术中的文化价值体现,从而为当前采茶舞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全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整个传统采茶舞艺术体系中,可以看到,其中所显示的内容,不仅包含了完善和丰富的物质要素,同时也向我们具体讲述了该艺术中极具历史、人文内涵的精神所在,特别是在当前我们对传统采茶舞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应用时,只有融入时代特点,才能服务艺术传承。本文拟从我国传统采茶舞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认知入手,结合我国传统采茶舞艺术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缺失,从而探究我国传统采茶舞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