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县位于四川省内江地区最南端。红苕藤是我县养猪的主要饲料之一,每年栽种6~7万亩,抓好红苕藤的青贮,是促进我县生猪发展的重要措施。过去红苕藤青贮都是采用窖贮、堆贮、缸贮、水贮等办法,不仅每年要选地挖窖,而且有泥土杂物,污染霉烂。特别是水贮,保存时间短,营养损失大,贮存效果不理想。随着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1978年即有社员用塑料薄膜扎制成袋青贮的。80年在石燕区推广,青贮苕藤200余万斤,荣获省技术推广二等奖。81年在全县推广,由于塑料袋缺乏,全县青贮苕藤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绿萍利用面积越来越大,利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需要萍种也随之增加。但由于冬季水保绿萍成本较高,保萍数量有限,使绿萍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为探求绿萍冬季保种方法,以增加萍种来源,我们在本所进行了不同方法干贮试验,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贮:帮养牛户年省7万~10万元 黄贮,是相对于青贮而言的一种秸秆饲料发酵办法。和青贮使用新鲜秸秆、自然发酵不同,黄贮是利用干秸秆作原料,通过添加适量水和生物菌剂,压捆以后再袋装贮存的一种技术。由于黄贮不受秸秆含水率和季节限制,因此近年来在我国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4.
优良萍种是绿萍高产的基础。选用耐寒、抗热萍种周年养殖,比常规萍种生长期延长80-110天,每亩绿萍的年产量可提高1.08-1.22万公斤。优良萍种交替应用、配套养殖,能发挥多萍种的群体优势,克服气候条件的制约,使绿萍年产量达到每亩3.91万公斤。改进施肥技术,合理施用肥料是充分发挥绿萍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用鸡粪液代替以过磷酸钙为主的施肥技术,萍产量可提高23.3%-62.0%;含氮量提高44.8%。配施钾肥有利于改善萍体素质,提高繁殖速度,增加绿萍产量,不同萍种的增产幅度达29.4%-85.4%。实行科学管理,是保持绿萍群体生长优势,提高适应能力的必要条件。调节萍群结构、协调留种数量和繁殖速度的矛盾,增强萍种的耐寒、抗热能力及防治虫害等一整套技术措施,在全年生产中要综合应用,才能达到高产目的。  相似文献   

5.
细绿萍足好饲料,具有繁殖快、产量高的特点。利用冬水田从秋至春放养,田肥、管理得好,亩产两万斤以上。三、四月正是细绿萍生长的“黄金”季节。三~五天翻一番,适宜细绿萍的大量繁殖和发展。但是,三月中、下旬,是寄栽温室两段秧苗和常规稻下秧田的时期,正在迅速繁殖的细绿萍被大量地堆沤做肥料。为提高其利用价值,解决夏季青饲料短缺的矛盾,我们采用含水量高达95%的细绿萍进行青贮试验。塑料袋青贮的细绿萍,同青贮红薯藤一样,技术简单,易于推广。装袋后三十~四十天,发酵基本结束,可贮存半年以上。  相似文献   

6.
张是  谢航 《农村新技术》2011,(11):59-59
为解决农户冬春季喂养牛、羊饲料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江苏省滨海市推广塑料袋青贮鲜玉米秸"草罐头"饲料,每年可消化玉米秸秆50多万吨,直接为农民增收2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被饲养户称为“草罐头”的优质青贮饲料,味香、  相似文献   

7.
鲜苹果渣与玉米秸秆混贮料饲喂泌乳奶牛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苹果渣是苹果榨汁副产品。近年来,已有20%左右的苹果作为果汁生产原料,随之产生了大量的苹果鲜渣。由于鲜苹果渣含水分70%~80%,pH值3~4,体积大,适口性差,易酸败,不宜直接作为畜禽饲料,所以目前多数果汁厂将苹果渣废弃。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废物利用,笔者探索出了用鲜苹果渣与玉米秸混合制作青贮的方法,并进行了泌乳牛饲喂试验,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青贮饲料制作2000年9月下旬,按常规方法选用2个大小相同、结构一致的青贮池。分别制作常规玉米秸青贮和鲜苹果渣与玉米秸混青贮,鲜苹果渣与玉米秸混贮比例为1∶3。鲜…  相似文献   

8.
时下正是牧草收获旺季,青贮是保存青绿牧草、作物秸秆的最好方法。青贮能使含水量较多的饲草饲料,长期处于多汁鲜美、营养丰富的状态,计能改变通口性,容易消化;青贮比干贮少损失营养物30~60%,是保证常年均衡供应畜禽青绿饲料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半干青贮(也称低水分青贮),由于降低了饲料原料的含水量,能很好地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减少饲料中养分的损失,深受畜牧工作者的欢迎。1 半干青贮的原理有人根据青贮原料中水分含量的高低把青贮方法分为两种,即含水量在65%~70%的青贮为高水分青贮,含水量在45%~60%的青贮为低水分青贮,也叫作半干青贮。高水分青贮即是通过乳酸菌分解饲料中的糖类,产生大量乳酸,使青贮料的 pH 值降为4~6,从而抑制包括乳酸菌在内的微生物的活动,达到保护饲料品质的目日。但在这一过程中,未被抑制的微生物及酶都在进行活动,容易使饲料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关于半干青贮,姜之杰等认为,由于原料中汁液被浓缩,引起植物中体细胞渗透压  相似文献   

10.
1技术原理黄贮,是相对于青贮而言的一种秸秆饲料发酵办法。与青贮使用新鲜秸秆、自然发酵不同,黄贮是利用干秸秆做原料,通过添加适量水和生物菌剂,在压实进行窖贮。秸秆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并将其贮存在一定设施内的技术称秸秆微生物发酵贮存技术,简称黄贮或微贮技术。  相似文献   

11.
该品种半矮茎,花白色,双花双荚多,嫩荚深绿色,鲜籽粒绿色,甜度高(含可溶性糖份6.43%).青豆粒烹饪色鲜绿,煮熟后不裂皮,汤清.1997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米2(1亩)产干籽粒153.96公斤,比对照增产5.45%,干籽粒含粗蛋白24.98%,淀粉40.41%.该品种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每667米2可收干籽粒200~250公斤或青荚1000~1250公斤,剥出鲜豆粒500~600公斤.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从丹东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自然条件实际出发,为充分发挥境内的水面、稻田、荒地的生产潜力,从1982年开始进行了细绿萍(红萍的一种)开发利用的试验推广工作.六年来,按不同农业环境条件,初步探索总结出红萍稻田、红萍牧业、红萍鱼塘等以红萍为物质能量转换基本环节的生态模式,在全市农、牧、渔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87年全市养萍面积由1984年的1000亩增加到1.2万亩,鲜萍总产18万吨,创造价值72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青贮饲料高粱,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饲料品种,是替代青贮玉米、墨西哥玉米的新秀,它是一种秆细、鲜绿、产量高和适口性好的青贮、鲜喂饲料.  相似文献   

14.
日常管理 幼虾放养后,前期日投饲料3~4次,投喂量每万尾幼虾0.15~0.20公斤。沿池边多点片状投喂。中、后期定时向池中投施腐熟的草粪肥,一般每半个月1次,每次每亩100~150公斤。饲料投喂每日2~3次,日投饲量为0.30~0.50公斤/万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著作《矛盾论》、《实践论》的指引下,我社广大干群在发展绿萍的生产实践中,思想认识和养萍、用萍技术不断提高,面积不断扩大。1974年八分地对比,压萍的水稻亩产955.5斤,不压萍的只收751斤,增产效果显著。1975年全社稻田用萍面积2500亩。1976年扩大到2万多亩,占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广大贫下中农称赞说:“绿萍是个宝,繁殖快,肥效高,成本低,增好产,既改土又压草,还是禽畜的好饲料”。今年计划用萍面积3万亩,占稻田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16.
秸秆是一项重要的含碳资源,新疆秸秆总量约1500万吨,目前秸秆的利用主要以工业原料、农业肥料、畜牧饲料为主。秸秆养畜就是把丰富的作物秸秆资源科学地利用起来,通过青贮、微贮、黄贮、氨化(三贮一化)技术,将粗、干、硬的秸秆变为牲畜爱吃的饲料,饲喂牛、羊等食草家畜,不仅解决了饲料来源的困难,家畜排出的粪便经过处理,还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归农田,保持农牧业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下面介绍几种秸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2005,(4):40-40
利用优质牧草养猪,既可降低饲料成本,又可提高猪肉的瘦肉率,能大大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养猪的优质牧草主要有:籽粒苋、俄罗斯饲料菜、苦荬菜、冬牧70、黑麦草、菊苣、苜蓿、白三叶等。如何养肉猪小猪(7~20公斤)阶段:要充分供给一些质量高、营养全面的小猪配合饲料,以吃饱为原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达到18%以上,钙含量达到0.8%~0.99%,同时适当喂给少量牧草鲜嫩茎叶,切记不可喂量过多,日喂量以1~2公斤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公斤,一般在喂饲料之前半小时喂鲜草。中猪(20公斤~60公斤)阶段:这一阶段是增加瘦肉率最关键的时期,也是通过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18.
“特高”多花黑麦草产草量高、营养价值丰富,适宜鲜喂、调制干草、青贮,是饲养畜禽鱼的优质牧草。如何利用好“特高”多花黑麦草呢?一、青草利用“特高”多花黑麦草鲜喂刈割留茬高度一般为3~4厘米,最佳刈割时期为草层高度30~50厘米。对于牛羊可以整株或简单铡短后饲喂,如用于  相似文献   

19.
黄贮,是相对于青贮而言的一种秸秆饲料发酵办法。和青贮使用新鲜秸秆、自然发酵不同,黄贮是利用干秸秆做原料,通过添加适量水和生物菌剂,压捆以后再袋装储存的一种技术。由于黄贮不受秸秆含水率和季节限制,因此近两年来在地处我国东北玉米带中心、秸秆资源丰富的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20.
<正>一、现状我县甘薯栽培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建国初期栽培面积只有10余万亩,鲜薯单产不足500公斤;六七十年代甘薯面积扩大到20万亩左右,单产水平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到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县政府确立了开发利用甘薯资源的发展方向,甘薯面积直线上升,每年递增近万亩,90年代初达到30万亩,到本世纪初已达到34万亩,单产水平比建国初期翻了两番。201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