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白菜软腐细菌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白菜贮藏期软腐(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 Dyc)是城市冷库贮藏中严重的病害问题。据在南京市蔬菜公司冷库调查,常年因软腐病引起的损失达总入库量的40%。三年来,对不同来源和品种的外表完全健康的大白菜进行厌气诱发检测,结果在近500株被测的大白菜植株中,潜伏带菌率达99.6%。对10株大白菜的所有叶片逐张进行检查的结果表明,内、外叶片都有潜伏侵染的细菌存在。叶平均带菌率为47.7%,最高为82.8%,最低为4.5%。将叶片用75%的酒精表面消毒1~3分钟,通常并不明显减轻叶片的腐烂。自然潜伏带菌的叶片,诱发发病后病斑多与叶脉作平行分布。对生长在两个试验区的共17个品种的大白菜分别进行潜伏带菌程度的比较,不同品种的大白菜在两块田中的潜伏带菌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对17个品种大白菜的发病情况,可将其分为较抗、中感和高感3个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应用较为普遍的马铃薯挖掘机将薯块挖掘条铺后需人工捡拾,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与30 k W拖拉机配套的小型马铃薯捡拾机。该机主要由捡拾装置、薯土分离装置、薯块升运装置、薯块收集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制作了样机并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表明:该机薯土分离彻底,机组纯工作小时生产率为0.35~0.38 hm~2·h~(-1),平均伤薯率为4.4%,漏薯率为2.1%,含杂率为6.3%。  相似文献   

3.
 抗病品种的薯块单位面积上皮孔数目少,表皮角质层厚,周皮细胞层数多,皮孔组织角质化程度高。抗性不同的10个马铃薯品种自然带菌的薯块在人工诱发时,抗病品种的腐烂率显著低于来自同一田块的感病品种。9个品种的薯块用皮孔浸渍法进行人工接种后,抗病品种皮孔内细菌数量迅速减少或缓慢增多,而感病品种内则迅速增多。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抗病品种Murlur的薯块皮孔内的细菌畸形,皮孔内有大量颗粒状或块状填充物质,感病品种晋薯二号薯块皮孔内的细菌形态正常,皮孔內无填充物质。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软腐细菌对幼苗根系侵入和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灭菌土用利福霉素抗性细菌(Ecc RL4)接种后,播种大白菜,幼芽的成苗率降低,且表现矮化和叶色变深的症状。用含利福霉素的改良肉汁胨培养基分离,可以从病苗中回收到病原细菌。组织中病原细菌的含量为102-107CFU/克不等。病菌可从萌发过程中的芽和整个幼苗期的根部侵入,侵入后,从整个生育期的幼苗直到收获后的菜株内均可回收到病原菌。不同器官的含菌量有显著差别,通常以茎与叶柄的含菌量为高,叶片以半功能叶含菌量为高,根表现不稳定。幼苗带菌率50-100%不等,且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高,在播种后第17天均达100%。检测带菌率和腐烂率时,采用了厌气富集技术和含利福霉素的培养基,大大提高了组织内病原细菌的检出率和分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抗病品种的薯块单位面积上皮孔数目少,表皮角质层厚,周皮细胞层数多,皮孔组织角质化程度高。抗性不同的10个马铃薯品种自然带菌的薯块在人工诱发时,抗病品种的腐烂率显著低于来自同一田块的感病品种。9个品种的薯块用皮孔浸渍法进行人工接种后,抗病品种皮孔内细菌数量迅速减少或缓慢增多,而感病品种内则迅速增多。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抗病品种Murlur的薯块皮孔内的细菌畸形,皮孔内有大量颗粒状或块状填充物质,感病品种晋薯二号薯块皮孔内的细菌形态正常,皮孔內无填充物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收获前不同时期人工割蔓、不同时期不同药剂、不同剂量杀青的方法,研究对马铃薯块茎带菌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哪种处理收获时薯块均未发病,但收获薯块在常温下保湿培养30 d后,均有发病,同时各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药剂杀青每667 m2使用百草枯的用药量越大,杀青效果越好;人工割蔓和药剂杀青对马铃薯鲜薯产量有明显影响,减产幅度达12.9%~31.8%;并且薯块的淀粉含量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棉花黄萎病种子内部带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三年共分离采自严重黄萎病株下部的尚未开裂成铃种子11505粒,平均内部带菌率<0.026%。系统分离棉铃各部位,其带菌率的趋势为:铃柄>铃托>胎座。从已吐絮的成熟铃内种子内部带菌分析结果看:1964年共分离外部带菌率约为5%的种子1557粒,全部未长微菌核。1966年分离病铃内成熟种子4049粒,只有一粒在种壳上长出了微菌核,带菌率为0.025%。用浓胞子液在田间灌注接种初裂铃,依受病程度不同,种子内部带菌率为0.93—2.4%。青铃注射接种的内部带菌率为10.40—70.40%。新吐絮铃喷洒接种,虽保湿1—2天,种子内部未分离到病菌。说明在菌量大,营养及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时,病菌也可自种壳侵入内部,使有相当高的带菌率。通过三年的试验,作者肯定在自然情况下黄萎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内部带菌率极低。在轻病或无病棉株上选收正常吐絮铃内种子,内部基本不带菌。  相似文献   

8.
甘草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PDA平板检测法分别对来自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等10个地区的甘草种子进行带菌检测。结果表明,甘草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和根霉属,其中来自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和新疆阿勒泰甘草种子镰刀菌的分离频率达到11.1%和1.9%;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根霉属和交链孢属。来自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翁都特旗两个地区的甘草种子镰刀菌的带菌率分别达到5.6%和14.2%,其他来源的种子都未检测到镰刀菌属真菌。同时检测了来自于10个不同地区硬实种子的带菌情况,结果显示只有3个地区的硬实种子带菌,带菌率是0~2.5%。福美双、口恶霉灵、甲霜灵、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和嘧菌酯几种药剂对甘草种子带菌消毒处理具有良好效果,种衣剂咯菌腈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粉锈宁防治甘薯黑斑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粉锈宁以高于277ppm(25%粉锈宁900倍液)浓度,对甘薯黑斑病有良好的防效。在接菌3小时后,用此浓度药液浸薯片或薯块10分钟,药效达99%。277ppm药液浸薯片10分钟,5天后接菌,薯片表面不长菌落,1毫米深处尚有一定药效,3毫米深处无效。800ppm药液浸整薯15分钟,4天后接菌,药效作用平均深度1毫米。在无病大田试验,277ppm药液浸带菌薯苗5分钟,防效为84.6%。试验表明,粉锈宁只能通过伤口渗入薯块;浸药后用水冲洗,基本上不影响药效;提高药液温度,可增加药效。部分试验还加入了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进行了药效比较。  相似文献   

10.
防治甘薯小象甲田间药效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种杀虫剂防治甘薯小象甲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0.042%溴氰·八角油微粒剂对甘薯小象甲防治效果最好,10%毒死蜱颗粒剂和3%辛硫磷颗粒剂防效次之,3种药剂处理后,甘薯收获时健康植株率分别为90%、83.33%、83.33%;薯块虫害指数分别为11.02%、13.01%、12. 72%,防效分别达69. 30%、63.76%、64. 64%;薯块在仓库存放41d后调查,薯块平均虫眼数分别为0. 15、0.80、0.55个,相对防效分别达98.55%、92.27%、94.69%;存放58d后调查,成虫基本已孵出,统计每个处理的成虫数量,相对防效分别达98. 14%、97.44%、97.67%。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蔬菜软腐细菌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京郊蔬菜软腐病害有所增加.经对夏季各类主要蔬菜和窖藏后期的大白菜研究鉴定,欧氏软腐细菌为害大白菜、蕃茄、青椒、马铃薯、黄瓜、冬瓜、南瓜和丝瓜等。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等一系列的测定,发现蔬菜上腐烂细菌的种类有所变化,窖藏后期大白菜腐烂主要病原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pp)夏季蔬菜上主要是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在蕃茄和丝瓜上还发现有胡萝卜软腐欧氏菌马铃薯黑胫病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pv.atroseptica).  相似文献   

12.
 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6份马铃薯块标本中分离到25株菊欧氏杆菌(Erwinia carysanthemi).经58项细菌学性状的研究,发现它们在酒石酸钠,乳酸钠,丙酸钠,菊糖,蜜二糖,D—山梨醇等项反应中有差别.据此将这25个菌株分为3个生物型,其中生物型Ⅰ是来自江苏的10个菌株;生物型Ⅱ是来自四川仁寿县和彭县的,也是10个菌株;生物型Ⅲ共4个菌株来自河北和内蒙。生物型Ⅰ和Ⅱ与Dickey系统中的生物型Ⅱ相似,而生物型Ⅲ则与任何已划分的生物型都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的研究Ⅰ.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对分离到的20个菌株经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和血清学反应测定,确定引起我国东北地区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细菌有三种,即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Dye,E.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 Dye和Pseudomonas caryophylli (Burkholder) Starr and Burkholder。  相似文献   

14.
 从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及浙江5省7市采集的14科33种观赏植物上分离到199株软腐欧文氏杆菌菌株,44项理化性状鉴定结果:126株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胡萝卜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 carotovora简称Ecc)、7株为菊欧文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简称Ech)、66株介于Ecc和Ech之间的中间型(I、Ⅱ、Ⅲ、Ⅳ、V)。Ecc和中间型菌株是我国观赏植物的主要病原细菌。在本文中首次报道了竹芋科(竹芋)、苋科(千日红)两科及一些植物种:芦荟、白穗花、玉簪、黄精、富贵竹、兜兰、砂仁及饿术草是软腐欧文氏杆菌的新的寄主植物。血清学研究表明,Eca、Ecc及Ech这三个种之间不发生交叉反应,但同一个种内是可以起反应的。另外,Ecc与中间型相互之间有沉淀反应,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5.
 将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Dye,简称Xco)小种3菌株JXOⅢ中克隆的hrp基因片段(pNAX3103),用三亲交配法向病菌其它小种及其毒性基因突变体转移,结果表明pNAX3103可以进入其它小种,但对不同小种毒性基因突变体的转移能力则不同。功能互补分析表明;该hrp基因片段在不同小种中对病菌的生长,以及蛋白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和分泌无明显影响;在野生型菌株中能增加亲本菌株对水稻品种IR26的致病力(JXO I)或亲和性(JXO V),对于毒性基因突变体,pNAX3103虽能进入JXO I经Tn5诱变的毒性基因突变体XcoM1107,但不能恢复其致病性和淀粉酶阴性反应。用hrp基因片段作为探针,对10个来源不同的小种或菌系群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与所有Xco菌株都有明显的同源性杂交带,但杂交带型不同,与甘蓝黑腐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柑桔溃疡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的DNA有同源杂交带,但与水稻基腐病菌DNA无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基腐病细菌和玉米茎腐病细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基腐病细菌(18个菌株)、玉米茎腐病细菌和菊欧氏杆菌的6个致病变种的标准菌株及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的两个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和E.c.pv.atroseptica)进行了58项生化试验的比较。结果水稻菌株在生化性状上与玉米菌株十分相似,最接近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chrysanthemi pv.zeae),但水稻基腐病细菌在兰色素产生,丙二酸、酒石酸钠利用,产氨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项上与玉米致病变种不同。在致病性比较中,水稻菌株比玉米菌株致病力强,寄主范围广。可能是一个独特的致病变种。全细胞蛋白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的研究表明水稻菌株的蛋白电泳带数与玉米菌株相同,均为16条,但电泳带的迁移率互不相同。血清学研究表明水稻基腐病细菌和玉米致病变种没有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7.
 在含0.00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的酪蛋白氨基酸-蛋白胨-葡萄糖(CPG)平板上,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苗落变异型菌株(简称EccM)生长差、菌落既小且白、而普通野生型菌株(Eccw)则为红而又大的菌落。
EccM的苗落特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当以葡萄糖、果糖、蔗糖或其它相关的糖类为碳源时,EccM菌株产生的酸特别多,若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菌落周围可形成酸溶的透明圈;②CPG培养基的缓冲力很弱,只有KingsB的1/8-1/10,EccM生长后、培养基pH很快降到5.5以下,这是生长的pH下限值;③在pH<6时,菌体脱氢酶活性受到强烈抑制,还原TTC的能力明显减弱。
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就使EccM在TTC平板上生长差,颜色白,与EccW很容易区别开。  相似文献   

18.
 1926至1939年之间,Leach[6,7,8],Johnson[5],及Bonde[1,2]等曾證明幾種昆蟲與軟腐病細菌間的密切關係,因此認為防治田間昆蟲的活動將減少軟腐病細菌傳播的機會而收到減輕病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温度、pH和离子条件是影响病原细菌对寄主吸附的基本因子,文章测定了它们对大白菜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yora)在寄主根毛上吸附的影响。病菌在5个给定温度下对寄主根毛吸附量的变化,呈现为由吸附起始温度(18℃)、温度稳恒渐近范围(18-22℃)和温度饱和点(22℃)组成的吸附动力曲线。病菌在12个pH梯度下的运动状态、生活力及对寄主根毛吸附量的变化表明,病菌吸附以pH5.8-7.2为适宜范围,pH4.6和8.2为低限和高限;偏酸(pH5.0以下)和偏碱(pH7.2以上)可通过影响病菌的生活力和运动性而影响吸附。5×10-6M的Ca++可使病菌吸附量提高2.5-4.2倍,同浓度的Mg++可使吸附量提高2.7倍。文章讨论了温度和pH条件影响吸附的动力学,以及吸附调节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