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动力,特色小镇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和抓手,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支撑点。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是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全国首批特色小镇。本文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安仁镇的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基本背景,而特色小镇则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本研究在回溯国家层面特色小镇发展思路沿革的基础上,分析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系,据此提出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中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分析其特色温泉资源与周边乡村各类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提出着眼于区域乡村振兴的巢湖半汤温泉小镇规划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为相关类型的特色小镇发展提供规划思维和建设路径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基于历史文化与地域风情的资源禀赋,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及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是创新推动陕西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对陕西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剖析,探究陕西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对展现陕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台州市各界积极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创建工作,效果斐然。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选取黄岩智能模具特色小镇、仙居神仙氧吧小镇和天台和合小镇,概括出台州市特色小镇开发模式3类:工业+发展模式、旅游+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同时,分析台州市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加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和重构合理的小镇开发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特色农业小镇建设不断引起大众专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更大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农业小镇,但目前我国特色农业小镇的建设与其他国家成熟的特色农业小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实践调查发现,特色农业小镇发展应以传统农业特色和农耕文化为基础。当前正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人们对传统农业文化的认识逐渐淡化,如何传承农耕文化,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将二十四节气概念注入到特色农业小镇发展中,使节气活动与特色农业小镇规划相结合,可以在重塑传统节气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化兴镇、生态立镇的乡村振兴目标。本文根据江苏省发布的《省政府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农业小镇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农业小镇的实施方案》,对当前江苏省在特色农业小镇发展培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探索适合江苏特色农业小镇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6.
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形势下,为了更好的贯彻精神,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要桥梁的特色小镇受到了全国各地的追捧。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特色小镇概念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邯郸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特色小镇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什么样的小镇具有特 色培养的潜质,以哪类产业为主导切入,都是特色小镇避免“一窝蜂”“同质化”的关键因素。本文以青 州状元小镇为例,分析与研究如何打造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小镇,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州市特色小镇 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举措、新模式、新引擎。本文通过梳理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以武威市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为基础,从产业、功能、形态3个方面分析了特色小镇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特色小镇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力抓手,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载体。栟茶古镇作为全国特色小镇,创新融入古镇4.0理念,打造"古镇生活+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微型度假"四位一体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其"古镇+"特色发展体系,转换现有的古镇资源与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为如东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特色小镇作为城乡的结合部,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湖南特色小镇建设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特色小镇发展体量小,带动乡村振兴实力不强;建设平台小,集聚城乡资源要素能力不强;改革力度小,创新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完善以规划为基础的镇村空间融合、以产业化为特色的镇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政府为主导的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以均等化为特征的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以改革为动力的城乡政策制度融合和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组织融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卢国能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3):238-239,319
特色小镇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特色小镇建设,特色产业是支撑、生活富裕是目标、生态宜居是根本、特色文化是灵魂。近年来漳州市特色小镇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能欠缺、机制不活、重复跟风、急于求成、包揽过多等。以漳州市为例,提出强化统筹规划,突出特点差异,着眼乡村振兴,做到“五个结合”,突出特色文化,守住小镇之“魂”,优质项目带动,注重人才引进,坚持企业主导,拓宽融资渠道等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特色小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海南省特色小镇规划创建工作推进积极,成效显著。通过分析海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建议,从强化政策引导、突出特色产业和加强智力支撑三方面入手提升海南省特色小镇建设层次。  相似文献   

13.
根据相关政策精神、相关理论知识,本文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内容,总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原则,为未来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180-181
柳编产业是程河镇进行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文化特色。程河柳编特色小镇建设已有成效,但依然在经济基础、产品研发、文化挖掘、三产融合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推进柳编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做好产业实力、人才队伍、柳编文化、产业链条和柳编特色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路径和载体,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资源整合角度出发,分析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三者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探究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从而为实现特色小镇加强多种产业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国家宏观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二者虽在概念、目标和要求方面不同,但在背景和本质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在把握、坚持发展和弘扬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推动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协同共建,对提升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回顾并总结了我国农村建设政策的经验和路径,对比分析了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内涵与模式,并对二者的协同机制进行剖析,最后依据上述分析与结论提出了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同建共兴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25-22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小镇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用特色小镇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本文以江陵县三湖农场打造黄桃特色小镇为例,探讨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新的增长引擎。以旅游业为核心产业的旅游类特色小镇,是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这为实现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路径。调研分析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为代表的旅游特色小镇,研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类特色小镇要走完善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丰富旅游体验、开辟旅游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吸引专业人才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介入乡村为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常见的艺术介入形式有特色农家乐、艺术展览、乡村民宿、特色主题餐厅、艺术家工作室、文创产品、书屋、特色小镇、文化商业街、乡村体验园和艺术写生基地等。为进一步促进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艺术介入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提取乡村文化元素、传承地域文化,丰富艺术创作形式、增添艺术价值,强调民众参与互动、加深乡村情怀,注重自然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20.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本文总结了"非镇非区"的发展空间平台和建制镇为基础的两种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异同点。研究发现,坚持科学规划、保证强有力领导、强化一二三产融合是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共有特征,而要素禀赋、领导主体、特色产业等差异是导致发展模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对推动农业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