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锋 《畜禽业》2008,(2):74-75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在1957年首次在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又称甘保罗病。该病不仅造成大量鸡死亡淘汰,影响增重,而且会破坏鸡的法氏囊,从而导致鸡群免疫抑制,免疫后的鸡群免疫应答下降,抗  相似文献   

2.
陈利平 《畜禽业》2023,(12):89-91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感染所引起,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鸡自啄肛门、腹泻、饮水增加,还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增加鸡群死亡率,为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目前,传染性法氏囊炎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其流行特点以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7,(6):90-9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腔上囊炎、甘保罗病等,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疾病。该病遍布于全世界大多数养鸡业集中的地区,在个别鸡群中可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就一起罗曼商品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治过程及防制方法进行阐述,并对发病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主要发生于3~6周龄的鸡群,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而鸡大肠杆菌病是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其特征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和脐炎等病变。现将一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畜禽业》2015,(12)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幼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因鸡只的法氏囊受到损害,体液免疫应答下降,造成鸡体免疫力降低,使鸡群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目前,该病在全国各个地区广泛流行。球虫病的暴发与潮湿的饲养环境密切相关,阜宁地区5、6月份潮湿多雨,且肉鸡饲养方式多以地面平养为主[1]。因此,当鸡群饲养条件不佳时很容易感染发生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球虫病皆主要危害2~8周龄的幼鸡,当二者混合感染时,可致使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  相似文献   

6.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临床性病毒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0~85日龄鸡,15~60日龄鸡最易感,一旦发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20%~35%,对鸡群特别是大规模饲养的鸡群危害极大。现将漳州市某新建养鸡  相似文献   

7.
高山 《畜禽业》2015,(4):8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3~6周龄的鸡。鸡群一旦发病可导致严重的长期免疫抑制,威胁着养鸡业的发展。文章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对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何丽贞 《畜禽业》2010,(8):65-66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险传染病。7~15周龄鸡均可被感染,主要发生于3~6周龄的鸡群,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而鸡大肠杆菌病是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其特征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和脐炎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cl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免疫缺陷病,属鸡的 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疫病.本病于1957年首先发生于 美国特拉华州,Gosgrore于1962年首先报道,同年Hitchner 把法氏囊病料接种于鸡胚,成功地分离到病原,称为"传染性 法氏囊因子”.1970年在世界禽病会议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ious Bursal Disease,IBD)病名得到公认.本病1965年传 入欧洲,1970年后,法国、意大利、以色列、原苏联、黎巴嫩等 国陆续发生;在亚洲,日本于1965年首次报告,以后印度、泰 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发生,邝荣禄等于1979年在 广州首先发现本病在我国的存在,1982年周蛟等在北京从进 口的鸡群中分离到IBD-CJ801株,以后全国陆续报道本病的 发生和流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常导致鸡只 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鸡只增重,更为严重的是免疫应答反 应下降,或无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患病鸡对多种病原的 易感性增加.因此,本病被认为是与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 并列在一起的危害养鸡业的三个重大传染病,严重制约养鸡 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发现,又称甘保罗病。我国于1979年发现该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侵害雏鸡和成年鸡的法氏囊等免疫免疫器官,破坏法氏囊产生B淋巴细胞,导致鸡体液免疫能力下降,使鸡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对ND、IB等疫苗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  相似文献   

11.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临床发病较多,常见种类有鸡马立克病、淋巴白血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以及传染性贫血等;该病发生后,常造成疫苗免疫失败几率升高,极易发生继发感染,且治疗成本高昂,通过临床表现可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常采用血清法和分子生物学法进行检查;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鸡群的管理和及时淘汰病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临床上影响鸡群产蛋的疾病即鸡产蛋下降综合征、非典型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鸡肿头综合征、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病、鸡慢性呼吸道病、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白冠病)等九种主要疾病从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4,(4)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RNA病毒,变异较大,因此没有适合全国使用的毒株。同时,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没有囊膜,所以抵抗力特别强。环境一旦被污染后很难消除该传染病。法氏囊病病源有6个血清型,全部做成疫苗,给鸡免疫,再攻毒,都有可能发病。但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又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一些地区已经找到了适合本地病情的疫苗,只要能够对大部分鸡群提供保护就是一个好疫苗。但是如果保护率越来越差,就要考虑寻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16,(2)
正当前鸡群免疫接种主要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痘,马立克氏病等疫苗。部分养殖场(户)对防疫知识不甚了解,在免疫安排及技术操作方面存在不足,致鸡群免疫后仍发生和流行疫病。笔者现就提高免疫效果谈几点看法。1疫苗因素1.1做好疫苗保存、使用疫苗的运输、储存要严格按照生  相似文献   

15.
甘保罗病(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为特征。本病仍然影响着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就该地区个体户马某饲养2000只蛋鸡,因免疫程序不合理造成该鸡群发病,死亡率达8.9%。虽经及时诊断治疗,死亡率不大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1999年5月,该地区个体户饲养员马某从马市某种鸡场购买新罗曼蛋雏鸡2000余只进行饲养,饲料采用全价饲料。饲养至10日龄饮水接种中毒法氏囊疫苗,每只鸡1.5头份。由于限水时间过短造成部分鸡只未能够饮用足够量的疫苗。当鸡群饲喂25日龄时,鸡群开始发病,当天发病鸡达185只。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17,(Z1)
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称为鸡的"艾滋病"。报告一例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分析并治疗,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前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杀淋巴细胞性疾病,主要发生于3~8周龄的幼鸡。此病于1962年首次报道发生在美国特拉华州(Delaware)甘布罗镇(Gumboro)的肉鸡群,因此又称“甘布罗病”。由于它侵害了体液的中枢免疫器官,常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并使病毒和细菌的易感性增高,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IBD疫苗的使用,曾使此病一度得到控制。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IBD流行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IBD呈暴发式流行,区域广;(2)新出现的毒株在许多方面与…  相似文献   

18.
曾凡云  郭晓宇 《畜禽业》2003,(11):59-5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年来,各大小养殖场、专业户和广大兽医工作人员尽管非常重视对鸡法氏囊病疫苗的预防接种,但鸡法氏囊病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死亡率在有的鸡场还很高。1鸡法氏囊病的危害鸡法氏囊病毒使鸡的体液免疫中枢法氏囊遭到破坏,影响了淋巴细胞的成熟、分化,造成淋巴细胞的大量流失而导致鸡体免疫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使正常疫苗效果降低或无效,是鸡各种细菌性继发病的根源,发病后期使用各类抗菌药物几乎无效,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在临床…  相似文献   

19.
肖炎生 《畜禽业》2010,(6):67-68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可直接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从而继发其他疾病如新城疫病、马立克病、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发生,发病率高,死亡率大,有的高达80%以上,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青岛市某养鸡场中10000只46日龄雏鸡,发生了一种以排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并伴有呼吸困难,扭颈,羽毛松乱触摸易脱落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整个过程共计10d,死亡率高达35%,经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新城疫,法氏囊炎、葡萄球菌病混合感染。 1 发病情况   该鸡群曾在14日龄、21日龄两次使用法氏囊炎弱毒冻干疫苗饮水免疫,并于28日龄使用新城疫弱毒疫苗滴鼻、点眼加强免疫,准备于60日龄使用新城疫Ⅰ系肌肉注射免疫。在46日龄时,发现部分鸡厌食、怕冷挤堆、闭目蹲伏不动,排黄绿色或白色水样稀便,偶而发现有的病鸡呼吸困难,当日死亡120余只,解剖发现法氏囊肿胀出血,皮下出血呈暗红色,初步诊断为传染性法氏囊炎,当日紧急注射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液,但第二天鸡群精神状态仍不见好转,死亡率急剧增加,此时呼吸困难病鸡增加,且病死鸡除法氏囊肿大外,部分鸡皮肤浸润、溃烂,皮下有暗红色胶冻液体,经全场技术人员会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新城疫、法氏囊炎、葡萄球菌病混合感染,48日龄全群紧急注射新城疫Ⅰ系疫苗,同时每只鸡分点注射新城疫—法氏囊双价高免蛋黄液1ml、庆大霉素1万单位,49日龄重复注射。大群投服恩诺沙星制剂,连用7d,直至50日龄死亡鸡数才逐渐减少,56日龄鸡群逐渐趋于正常,历时10d,死淘鸡数3450余只,淘死率约为35%,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